土壤水分与作物的产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

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

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农田土壤质量是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土壤的肥力状况、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研究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肥力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适宜植物生长及完全生育所需的养分元素的能力。

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率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是保证农作物高产高质的关键。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状况;化肥的适量使用可以为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

此外,农作物的种类和不同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调整施肥方案,符合作物生长的需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水分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过干会导致作物根系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土壤过湿则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土壤呼吸受阻,造成根系缺氧,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

因此,在农田管理中,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土壤的适度湿润,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三、土壤通气性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的通气性是指土壤中空气与水的比例和流动性。

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可以保证土壤中充足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有利于植物正常的呼吸代谢。

如果土壤通气性不良,例如存在土壤密实、土壤结皮等问题,会导致根系呼吸困难,造成根系缺氧甚至窒息,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农田耕作中,适时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土壤微生物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养分循环、植物营养吸收具有重要的功能。

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摘要:水是连接土壤—作物—大气这一系统的介质,水在吸收、输导和蒸腾的过程中把土壤、作物、大气联系在一起。

对于作物生产来说,水的收支平衡是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键词:作物;需水量;需水临界期;旱涝危害;防御中图分类号:s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205-11 作物对水的反应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

在潮湿的土壤中,作物根系不发达,生长缓慢,分布于浅层;土壤干燥,作物根系下扎,伸展致深层。

作物水分低于需要量,则萎蔫,生长停滞,以致枯萎;高于需要量,根系缺氧、窒息、最后死亡。

只有土壤水分适宜,根系吸水和叶片蒸腾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在田间作物中,除了水稻要求有一定的水层,属于湿生性作物外,多数要求水湿条件适中是中生性的。

中生性作物的根系和输导系统比湿生性作物发达,以此来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

中生性作物没有完整的通气组织,不能长期在积水、缺氧的土壤中生育。

中生性作物中,有的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略高一些,有的略低一些。

豆类作物、马铃薯等的最适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禾谷类作物为60%~70%。

土壤含水量低于最适值时,光合作用降低。

各种作物光合作用开始降低时的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之百分数)分别为:水稻57%,大豆45%,大麦41%,花生32%。

水分对作物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夏季高温、少雨,粮食作物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低温、多雨有利于籽粒中淀粉的形成。

有专业学者在研究了世界小麦的化学成分之后指出,各干旱地区生产的小麦籽粒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或者很高。

有资料表明,在灌溉条件下,小麦的产量显著增加,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提高;但是蛋白质含量却有所降低。

要想既增加粮食产量,又不降低其蛋白质含量,必须在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

2 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2.1 作物的需水量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

蒸腾系数是指作物每形成一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

农作物种植水分管理的重要性

农作物种植水分管理的重要性

农作物种植水分管理的重要性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合理管理水分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分是农作物的生理代谢必需品,对于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传输、环境适应能力等都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科学合理地管理农作物的水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一、了解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要根据作物的特性合理供水。

若给予过多水分,可能导致土壤中氧气供应不足,使作物根系窒息,导致作物枯萎。

若给予过少水分,可能会导致作物发育不良,减少产量。

因此,了解作物的生长阶段和生长特性,合理地给予作物供水是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

二、合理施行灌溉灌溉是农作物水分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施行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常见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渗灌等。

在选择灌溉方式时,要结合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经济高效的供水效果。

三、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是农作物水分管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科学计算灌水量和灌水时间。

避免频繁灌水和大量灌水,以免导致土壤结构疏松、养分淋失和浪费水资源。

同时,要根据气象条件、降水情况和土壤湿度等因素进行及时调整,以保持合理的土壤湿度,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是农作物水分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和利用,用于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

合理利用雨水不仅可以降低灌溉成本,还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保护生态环境。

五、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加强土壤水分监测是科学管理农作物水分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测量土壤含水量,了解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量和频率,以保持土壤湿度在合理范围内。

常用的土壤水分监测方法有土壤孔隙出水法、电阻法、压力室法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监测。

六、综合考虑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在农作物水分管理中,需综合考虑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生长特性,判断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合理安排灌溉计划。

土壤含水率作用

土壤含水率作用

土壤含水率作用
土壤含水率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它对土壤的各种性质和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土壤含水率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含水率有利于植物生长,而过高或过低的含水率则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收营养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土壤含水率还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当土壤含水率较高时,土壤颗粒之间的连通性增强,土壤容重减小,土壤透气性和渗透性也会相应增强;而当土壤含水率较低时,土壤容重增大,透气性和渗透性减小,容易形成板结和硬壳。

此外,土壤含水率还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活动。

适宜的含水率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释放,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而过高或过低的含水率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影响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因此,了解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对于合理管理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的影响因素农作物栽培技术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方法、护理技巧、管理措施和实施步骤等,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作物高产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气候、土壤、水分、肥料、种质、病虫害防治等因素。

下面,我们从这些方面一一分析。

一、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水、光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季节、地域适应性和产量影响较大。

气象条件对于农作物的幼苗生长、花期开放、结实成熟等阶段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例如选育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科学施肥、采用前瞻性的气象预测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肥力水平对于作物的产量影响非常大。

因此,进行土地改良、施肥等土壤管理措施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这些管理措施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调节土壤质地和物理化学性质,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三、水分条件水分充足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之一,特别是在生长初期需要充分的水分,缺水将会影响根系的发育、茎叶的生长以及新陈代谢等,从而对作物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当地降雨情况和灌溉条件,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以提高作物产量。

四、肥料条件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非常大,缺乏养分将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农作物施肥不仅是要保证肥料的种类、数量、时机等方面合理,同时还需要考虑气温、湿度等实际生长环境的影响。

进行施肥时,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合适的施肥计划,以保证农作物在生长时期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和能源。

五、种质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养分丰富、产量高的农作物种质,是高产的基础。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应该注重培育优良品种,并进行科学培育,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使得农作物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

六、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水分的作用

土壤水分的作用

土壤水分的作用土壤水分的作用土壤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农田的产量、水文循环、生态环境等方面。

而土壤中的水分则是影响这些方面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壤水分的作用。

一、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1.1 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其中有些部分会被蒸散掉,这就需要土壤中有足够多的水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如果土壤中缺乏水分,那么就会导致植物受到缺水胁迫,从而影响它们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1.2 调节植物体内温度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可以通过蒸散作用帮助调节周围环境温度。

当气温较高时,土壤中储存的大量水分能够吸收部分热量,并通过蒸散作用释放出去,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这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高温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的丢失,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

1.3 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土壤中含有水分可以帮助植物根系得到充分的生长和发育。

当土壤中水分充足时,植物根系可以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相反,如果土壤中缺乏水分,则会导致植物根系的生长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二、影响农田产量2.1 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在农业生产中,土壤中含有适量的水分对作物正常生长至关重要。

如果土壤中缺乏水分,则会导致作物受到缺水胁迫,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相反,如果土壤中含有适量的水分,则可以保证作物得到充足的供应,并且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2.2 提高农田产量适量地供给土壤水分可以提高农田产量。

这是因为土壤中含有适量的水分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同时,适当灌溉也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农田产量。

三、影响水文循环3.1 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土壤中的水分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重要补给源之一。

当土壤中含有足够多的水分时,这些水分会通过渗透和径流等方式进入地下水层或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系中,从而为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自然资源。

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质的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质的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空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体,由氮气(占78%)、氧气(占21%)、
四、空气因素 二氧化碳(约占0.33%,320ppm)和极少量的氢气,以及一些惰
性气体和不固定的成分如氨气、二氧化硫、水汽、烟尘等。
(一)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据测定,农作物的干物质中90%—95%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和水合成的,只有5%—10%是来自土壤的营养物质。
(二)作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通过作物活体表面的散失称为蒸腾作用 (三)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求
1.生理需水 是直接用于作物生理生化过程的水分 2.生态需水 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四)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
1.作物需水量 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蒸腾系数表示; 二是用田间耗水量表示。
2.需水临界期 作物一生中有一个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为400—760nm(即可见光谱区) 。
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成分。
(三)光质 不同波长的光谱对作物有不同的作用。
可见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为光合有效辐射。 可见光为有色光。 波长0.6~0.7um为红、橙色,被叶绿素大量吸收,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波长0.5~0.6um为绿色和黄色,很少被叶绿素利用; 波长0.4~0.5um为蓝、紫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具 有造型作用。
2,土镶有机质的转化
(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是指土壤有机质在良好通气条件下,经
过一系列好气微生物的作用,彻底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同时,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可以重新合成新的、更为复杂的而且较稳定 的有机化合物,即腐殖质。

作物需水规律-2

作物需水规律-2

Rn Rns Rnl
Rns 1 a Rs
Rs (0.25 0.5n / N ) Ra
Rnl f T . f ed . f n / N
返回算例
ET0 CW .Rn 1 W . f u . ea ed
返回算例
ET0 CW .Rn 1 W . f u . ea ed
此式以能量转换为主,同时考虑到空气动力学等气象因素。
作物需水规律—需水量
ET0 CW .Rn 1 W . f u . ea ed
式中: ETo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mm /d); C为补偿昼夜天气变化的修正系 数,与湿度、昼夜风速、到达 地面辐射量有关,可查表
W为与温度和海拔高度有关的权 重因子,可查表;
Ra
Rs=(0.25+0.5n/N)Ra
(mm/天)(查表1)
(mm/天)
16.4
9.43
Rns=(1-a)Rs
ed=11.7 f(T) f(ed) f(n/N) Rnl=f(T).f(ed).f(n/N) u昼/u夜=1 Rhmax=70% Rs=9.43 U夜=2.87m/s Rn=Rns - Rnl W w.Rn C ET0
ETC=KC* K *ET0
θ
20%
返回算例
上例中:
算例
资料:
某地,北纬39o20’,地面高程100m,
计算月份为5月,最高温度28oC,最低温度
12oC,平均温度20oC,最大相对湿度70%, 最小相对湿度30%,平均相对湿度50%,夜
晚风速u夜=2.9m/s,日间风速u昼=2.87m/s,
作物需水规律—需水量
3、作物需水量的确定 (1)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作物需水的因素很多,归纳 起来有自然和人为两大类。自 然因素包括气象、土壤、作物 几种,人为因素有灌排措施、 耕作措施等。 由于各种因素相互联系,错综复 杂,目前还难以从理论上进行 精确计算,但可以以一两种主 要因素建立模型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o论文题目:土壤水分与作物的产量的关系**:***业:学号:一: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关系第一:人类的生活水提依赖高,紧紧的依赖于再生的自然资源。

这种关系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十分密切了。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的部分,通过采集植物和打猎,可以获得食品、衣物、房屋和燃料,以求生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新工具的应用,便产生了剥削者、农民和牧民。

迄今,人类生活仍然同气候、土壤、植物和动物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各地需要的粮食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证粮食和棉花的供给,妥善管理和保护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粮食增产的潜力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增加面积产量。

(1)、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空气、阳光、温度、水、土壤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难以控制这些因素。

其中土壤、水是影响农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因素。

某种耕作制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水的科学管理。

土壤中的水必须在整个生长季节里,能够有效地补充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所消耗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而且对土壤的透气性和温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作物要获得高产,土壤必须提供给作物所需要的水分。

水是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作物体内含有大约60%--80%的水作物体内的大量水分,主要是从叶子表面以气体蒸腾到大气中,其消耗的水量,比自身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水量要大许多倍。

这种水的的消耗称之为蒸腾作用。

(2)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土壤的性质,影响着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和土壤水分流动的速度。

而土壤质地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其中壤质土壤比沙质土壤含水量大,所以壤质土壤耐旱,而且在雨后或渗水后,能较长时间的持续向植株供水。

土壤水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湿度大,则干物质积累的多,叶面积也就大。

冬小麦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而后明显下降。

生长率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形,土壤湿度在在占田间持水量的67%时,冬小麦生长率达到最大值。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理特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当土壤的湿度很小时,由于气孔关闭,气孔阻力也很大;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大,气孔开张,阻力急剧减小;当土壤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气孔完全张开,阻力稳定在一定数值上。

与气孔阻力相反,蒸腾作用强度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并最后趋于稳定。

光合强度和灌浆速度与蒸腾强度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冬小麦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大,但大于田间持水量80%的处理,成穗率反而有所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下降并不明显。

夏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未出现下降趋势。

不论是冬小麦还是夏玉米,灌浆期进行灌浆比拔节期进行灌浆,其千粒重增加。

产量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型,既并不是土壤湿度愈大,产量愈高。

经分析,当土壤湿度较低时,产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很快增加,但当土壤湿度达到一定数值后,产量上升缓慢,或不再增加,若土壤湿度继续增大,则产量呈下降趋势。

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湿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值出现在65%—80%的水分处理中。

是降水和灌溉水,参与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圈-水圈的水分大循环。

二:土壤的类型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

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

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有机体以及水分和空气等的混合体。

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到固相部分(土壤干重)的90~95%或更多,有机质约占1~10%,可见土壤成分以矿物质为主。

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

除此之外还有土壤溶液,它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的总称。

土壤溶液是植物和微生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的媒介,也是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途径。

土壤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度级配或粒度组合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又称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可对土壤进行分类。

我国的土壤质地分类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个级别。

土壤的质地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可耕性好坏以及污染物容量大小的基本因素之一。

三:土壤的分层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

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心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

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

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

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

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B层是淀积层。

C层是风化层。

R层是岩石层。

以上三层为心土层。

心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底土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

如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碎屑,则底土层中也往往掺杂有这些碎屑物。

底土层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四: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的类型的划分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其类型的划分原则最初是根据水分在土壤中保持的方式,布里格斯吧土壤水分为三种类型,即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宗开尔在1930年根据土壤水是否与地下水相连接的水定义为毛管水,与地下水不连接的水叫悬着水。

在土粒表面呈膜状的水叫薄膜水,在土粒之间互相接触部位的水叫间隙水。

1948年道尔戈夫也根据水的移动性将土壤划分为三类。

即水蒸气、吸着水和自由水(b包括毛管重力水、毛管外水、入渗水、毛管流动水、地下水、毛管易流动水)。

1935年在第三届国际土壤学术会议上,提出用水势(PF)表示土壤水分,收到全体学者的重视。

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就用PF确定各种不同类型土壤水分界限,从而达到定量化。

五:土壤水分的来源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灌溉水,此外,地下水上升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也是土壤水分的来源。

水分由于在土壤中受到重力、毛管引力、水分子引力、土粒表面分子引力等各种力的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水分并反映出不同的性质。

固态水,土壤水冻结时形成的冰晶。

汽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束缚水,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

自由水,包括毛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

六:土壤水分的表示方法土壤中水分的多少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土壤含水量表示,分重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两种,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土壤容重来换算。

另一种是以土壤水势表示,土壤水势的负值是土壤水吸力。

七:土壤水的接纳、贮存和释放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于自然降水和人工灌溉。

这些水通过土壤表层孔隙进入土壤深处,其过程称之为入渗。

入渗到土壤中水一部分贮存在根层,一部分排到深层,其余部分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吸收排出体外。

土壤水分的接纳实际是水的入渗过程。

其入渗的速率可用入渗率表示,以mm/hr计。

一般来说,当土壤干燥时,入渗率高,土壤接纳水分多,地表径流和积水危害减少。

要提入渗率,关键是增加土壤表面孔隙度。

因此,影响土壤孔隙度的土壤质地,结构,团粒稳定度、有机质含量和耕作措施等诸因子都会对水的入渗有影响。

在研究土壤水分运动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使有限的水分做大限度的保留下来,供植物利用,防止水分渗漏到根层以下的深层土壤,和土壤表面的蒸发和作物不必要的消耗。

每种土壤贮存和释放水的能力通常是以它对植物提供的有效水量来衡量的。

土壤水分状况是指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各层中数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其它自然体(大气、生物、岩石等)间的水分交换现象的总称。

气象部门经常进行土壤水分状况的测定,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实时服务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八:土壤水分的表示方法土壤中水分的多少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土壤含水量表示,分重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两种,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土壤容重来换算。

另一种是以土壤水势表示,土壤水势的负值是土壤水吸力。

九: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是培育农作物的重要基质,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供给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主要源泉。

这是以为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组成的。

矿物质是组成土壤的最基本物质,它能提供农作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

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团粒结构以及保水、供水、通风、稳温等都有重要作用。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土壤空气是农作物根系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的来源,也是土壤矿物质进一步风化及有机物转化释放出养分的重要条件。

科学实验证明,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各约占15%--35%。

有资料介绍,一般农作物生长的最适合含水量的土壤容积的25%,空气亦占25%。

(1)作物对水的反应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

在潮湿的土壤中,作物根系不发达,生长缓慢,分布于浅层;土壤干燥,作物根系下扎,伸展至深层。

作物水分低于需要量,则萎蔫,生长停滞,以至枯萎;高于需要量,根系缺氧、窒息、最后死亡。

只有土壤水分适宜,根系吸水和叶片蒸腾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在田间作物中,除了水稻要求有一定的水层,属于湿生性作物外,多数要求水湿条件适中是中生性的。

中生性作物的根系和输导系统比湿生性作物发达,以此来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

中生性作物没有完整的通气组织,不能长期在积水、缺氧的土壤中生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