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农产品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农产品品质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本文将就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以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土壤和水质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也会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和质地也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2. 农业生产管理因素农业生产管理因素是指在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的管理措施。
包括土壤肥力管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不合理的施肥和过度的农药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而合理的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则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生长状况和品质。
3. 种质资源因素种子和种苗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
优质的种子和种苗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品质,而劣质的种子和种苗则会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
4. 采收、加工和储存因素采收、加工和储存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
如果采收时间不当,采收工艺不规范,加工过程中掺杂杂质,储存条件不良等因素都会对农产品的保质期和品质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环节的正确处理非常关键。
5. 运输和销售环节农产品品质也会受到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影响。
如果在运输和销售环节中没有采取适当的保鲜措施,农产品很容易受到挤压和腐烂,降低品质。
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1. 种植技术改良通过科学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和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生长环境。
选择优质的种子和种苗,进行适时适量的播种施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在采收时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法,保证农产品的完整性,避免损伤和污染。
在加工环节中,加强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和质量。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农产品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农产品的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种植环境到采摘、运输、加工和储存,都可能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品质,避免品质受损。
本文将就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以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1. 生长环境: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
例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阳光照射时间、气候条件等都会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影响。
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等也是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
2. 农作物品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所具有的品质也是不同的,而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种植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水稻的品质取决于水稻的品种,而不同品种的水稻所具有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等也是不同的。
3. 农作物生长周期:农作物生长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如果生长周期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蔬菜果实的生长周期长了,口感会受损;而果实的生长周期过短,可能导致果实未能充分吸收养分,从而影响食用价值。
4. 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会导致农产品品质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而采用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比如科学施肥、合理浇水、精准农药使用等都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有效手段。
5. 农产品采摘和运输:在农产品采摘和运输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当,可以保持农产品的原有品质。
但是采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受到污染或损伤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6. 农产品加工和储存:对于一些需要加工后食用的农产品来说,加工过程是否规范、储存条件是否合适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如果加工环节或储存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受损。
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1. 优化种植环境: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合理施肥、科学浇水、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作物提高品质的方法

作物提高品质的方法摘要:一、引言二、作物提高品质的原因1.品种选育2.土壤条件3.施肥管理4.病虫害防治5.环境因素三、提高作物品质的具体措施1.选用优质品种2.改善土壤质量3.合理施肥4.加强病虫害防治5.调整种植密度6.适时收获四、实例分析1.水稻提高品质的方法2.蔬菜提高品质的方法3.果树提高品质的方法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提高作物品质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作物提高品质的原因和具体措施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二、作物提高品质的原因1.品种选育选用优质品种是提高作物品质的基础。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通过不断的选育和杂交,培育出许多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土壤条件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有利于作物提高品质。
土壤肥沃、结构良好、透气性强的土壤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从而提高作物对养分和水的吸收能力。
此外,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对作物品质有一定影响。
3.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品质的关键。
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硼、锌等微量元素。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养分供应,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
此外,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追肥,及时补充作物所需养分,也有助于提高品质。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
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
农业生产中应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
5.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对作物品质有一定影响。
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作物提高品质。
农业生产中应关注气候变化,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合理灌溉,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提高作物品质的具体措施1.选用优质品种选用优质品种是提高作物品质的基础。
稻米品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栽培技术改进措施

稻米品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栽培技术改进措施稻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稻米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所以对稻米的品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栽培技术的改进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品质影响因素和栽培技术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稻米品质影响因素分析1. 土壤和水质:土壤和水质是稻米的主要生长环境,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合适的土壤和水质能够保证稻米的养分供应充足,从而保证稻米的品质。
2. 气候条件:稻米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如果气候条件不稳定,比如出现干旱或者暴雨等极端气候,都会对稻米的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农作物品种:不同的稻米品种适应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品种对稻米的品质影响也很大。
4. 农业管理技术:种植期、施肥、农药使用等农业管理技术也会对稻米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合理的管理技术能够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稻米栽培技术改进措施1. 种植期管理:合理的种植期管理能够使稻米生长期得到充分保证,从而提高稻米的品质。
2. 施肥技术:合理的施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稻米的产量,还可以提高稻米的品质。
根据土壤养分情况,科学施肥,避免施肥不当造成的污染。
3. 病虫害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定期进行病虫害检测和防治,能够有效提高稻米的品质。
4. 水稻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水稻品种,能够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6. 采摘技术:合理的采摘技术能够避免稻米的破损和丢失,进而提高稻米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稻米的品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提高稻米的品质,需要从土壤水质、气候条件、农作物品种、农业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着手。
栽培技术的改进也是提高稻米品质的关键,只有不断改进和提高栽培技术,才能够保证稻米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高。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使更多的种植户和农业专家重视稻米的品质影响因素,不断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当前市场小麦种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探析

当前市场小麦种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探析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子品质对增产增收具有关键作用。
当前市场小
麦种子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之间的种子品质差异很大,选择高品质种子可以保证播种的
初步成功。
2. 生长环境。
小麦生长过程中,气候、土壤、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种
子的生长和品质。
3.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的方法和程度不同也会影响种子品质,包括烘干处理、酸洗
处理、除杂处理等。
4. 保管方式。
种子贮藏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种子的品质,不合适的
贮存方式会导致种子变质、失活。
所以,要提高小麦种子品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选用高品质种子。
选择优良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能保证生产效益。
2. 合理调整种植环境。
要保证良好的土壤条件,适度施肥和浇水,以及合理上种山药,在种植季节中注意调节温度和湿度等气象条件。
3. 进行种子处理。
在配种前进行适当的烘干、清洗和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杂质和
病虫害,提高种子的品质。
4. 做好种子贮藏。
保管种子时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保持适宜的贮存环境,避免温度过高或潮湿,以免小麦种子的质量受到损害。
总之,为提高小麦种子品质,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良种落地生根,并取得理想的农业生产效果。
影响作物高产因素

一)遗传因素作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的含量的食味等品质都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因此,作物的产品品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作物之间和品种之间都存在品质的差异。
另一方面,作物的品质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培育选用品质优良的品种是提高产品品质最根本的途径。
(二)环境因素1.地理因素。
同一作物产品品质的优劣,因种植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有很大差异,如小麦从北向南,籽粒变大、皮厚、灰分多,而籽粒的硬度、蛋白质和出粉率降低,品质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一些优质种植区。
如新疆的棉花、吐鲁番的葡萄、中牟的大蒜和西瓜等。
调整作物布局是改善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
把作物调整到它最适宜生长的地区,可有效提高品质。
2。
光照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因此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南方麦区的小麦品质差,其原因之一就是春季多阴雨,光照不足引起的籽粒不饱满,籽粒容重低。
3。
温度对禾谷类作物来说,灌浆结实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粒重,影响品质。
例如,水稻遇到15C以下的低温,会降低籽粒灌浆速度;超过35C的高温,又会造成高温逼熟,影响品质。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30C以下,随着温度升高,面团强度随之增强,面包烘烤品质得到改良。
气候冷凉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有利于大豆油分的积累;亚麻和油菜籽的含油量则在较低温度(10C)时最高(分别为46.6%和51。
8%),并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向日葵和蓖麻对温度呈曲线反应,在21C 含泊量最高(40.4%和51。
2%),而在较高和较低温度下的含油量较低。
4.水分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大、耗水量多.如果此时遭遇水分胁迫,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
我国北方小麦灌浆后期常遇干热风天气,如果供水不足,就会严重影响粒重.相反,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
新农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提升途径

新农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提升途径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新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途径。
一、土壤改良良好的土壤质量是农产品质量的基础,而传统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因此,新农业应注重土壤保护与改良。
采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等替代化肥,合理轮作、异地栽培,以及采用农田生态修复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二、多元化农作传统农业以单一作物种植为主,导致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增加病虫害发生率。
新农业应提倡多元化农作,种植多种农作物,轮作以及休耕改良。
多元化农作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减少病虫害危害,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市场需求。
三、优质种苗优质种苗是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基础。
新农业应加强对种苗的管理,推广和应用高质量、高产量、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通过优化育种技术,选育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抗病虫害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四、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
新农业应该根据土壤条件、作物需求等因素,科学调配肥料,减少农药农残对农产品的污染。
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分析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避免养分过多或过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五、水资源管理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新农业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高灌溉水的质量。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量,减少灌溉水的污染,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六、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新农业应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药合理使用等综合手段,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七、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新农业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安全性。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从原料种植到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新农业应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标准。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农产品品质是指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比所体现出的优越特性。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品种选择、种植技术、施肥、管理、采摘、运输和储存等因素。
1.生产方式:农产品的品质首先取决于生产方式,采用有机种植和绿色种植方式能够减少化学农药、肥料等有害物质的使用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营养成分的完整性。
2. 品种选择:不同品种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品质特点,较高品质的农产品选用先进的、优质的品种种植。
3. 生产技术:科学的种植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同时也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
比如农药、肥料合理的喷施剂量、灌溉的合理方式、施肥的精细化等措施,都能为确保农产品品质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4. 施肥管理:针对不同作物生长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管理,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比如在早期生长阶段,农产品耐受干旱和抗寒能力需要加强,应当适量施加含钾肥料。
5. 采摘处理:采摘方法、采摘时间以及采摘员的操作技能都能够影响农产品品质。
比如,采摘前要保持作物机身干燥,采摘后不能够捆绑或堆压,要及时进行安装或适当的贮存处理。
此外,在采摘后的加工处理过程中,需要排除掉坏品、老品、杂质等不合格的产品。
6. 运输和储存:物流运输和储存条件对农产品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应注意控制运输时的温度、湿度、压力等条件,使农产品保持新鲜和健康。
储存时要避免霉菌感染,应尽量采用低温和干燥的方式,使农产品的鲜度和品质得到保证。
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种植,并监测土壤,水质等重要的生产环节。
2.优质农艺技术培训和推广,特别是对于新品种和新技术,要进行适当的推广,以提高种植者的技能和能力。
3.加强政府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以便制定和推进与农业有关的政策。
4.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考试课程:作物栽培学考试方式: 课程论文系别: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08级1班*名:***学号:*******得分: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陈银辉指导老师:肖占文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08(1)班张掖 734000摘要:本文对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做了详细分析与讨论。
作物的品质的内因是遗传因素;外因主要有:地理条件、季节条件、温光条件、水分条件、营养条件。
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一、通过育种手段改善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培育优良新品种;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优质产品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对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品质。
关键词:影响、品质、因素、提高、途径作物品质(crop quality)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所要求的品质内容因产品用途而异。
作为食用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更重要,作为衣着原料的产品,其纤维品质是人们所重视的。
评价作物产品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如产品的形状、大小、滋味、香气、色泽、种皮厚薄、整齐度、纤维长度和强度等。
作物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低,而且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因此,分析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1.1遗传因素作物产品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食味和蒸煮品质等,一般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例如稻米香味(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籽粒长度、垩白率等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受主效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正因为如此,作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产品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品种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就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了。
1.2环境因素1.2.1地理条件禾谷类作物籽粒(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提高;而大豆是南高北低;同时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随纬度或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低、雨量少、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分的合成。
因此,地理条件严重影响着作物的品质。
1.2.2季节条件季节不同,产品品质差异较大,如南京的早稻和晚稻相比,一般是早稻的米质较差。
1.2.3温光条件温度适宜有利于作物品质形成,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籽粒蛋白质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小麦在20-25℃条件下,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最高;水稻籽粒成熟期间的温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当烟草成熟时,若在24-25℃昼夜平均温度下,持续30天左右,有利于提高烟草叶的品质。
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一般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产品糖分、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
1.2.4水分条件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多、耗水量大。
如果此时遭遇干旱或渍水,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
水分不足不仅会影响外观品质,也会影响内在品质。
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
对于不同的作物或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水分对其品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无论是降雨量还是土壤水分的增加,蛋白质含量都有所降低;水分、温度、施肥不同时,也会影响到油料作物油分的含量和成分;当然,土壤水分含量、矿质营养以及光照、种植密度均影响作物的品质。
而麻类作物生长期间水分充分供应,可促进形成品质优良的韧皮纤维,防止木质化。
1.2.5营养条件1.2.5.1大量元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一般来说,就肥料而言,氮肥能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当氮磷钾配合时、产量和蛋白质均明显增加;氮肥用量高,油分中饱和脂肪酸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减少,促使脂肪酸价提高,使油分变坏;钾肥和磷肥有利于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提高,而氮肥则降低淀粉的含量;对于甘蔗和甜菜,生长后期较低温度有利于糖分积累,当然氮磷钾配合使用以及增加钾肥用量均可提高含糖量;氮磷钾三要素有增加棉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纤维细度,全面提高棉纤维品质的作用。
1.2.5.2微量元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微量元素含量不足与过量都难以获得优质产品。
硼能促进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受精过程,有利于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
不同作物品种的施硼效果有很大差异,其中十字花科、双子叶植物尤其是具有乳液系统的双子叶植物,需硼多,施用硼肥效果好。
施硼肥能克服油菜的“花而不实”,大、小麦的“穗而不实”,棉花的“蕾而不花”,苹果的“缩果病”,柑橘的“硬化病”,甜菜的“心腐病”,芹菜的“茎裂病”,花生的“有果无仁”等,且有利于根系生长,从而改善了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品质。
锌营养能促进植物叶绿素与生长素合成,改善植物的碳、氮代谢,有利于细胞的正常分裂与生长。
施锌肥能克服植物的生长受抑、叶片失绿变白、畸形、茎节短缩、生长点坏死、根系细弱等,如玉米的“白芽病”,水稻“僵苗”,落叶果树的“小叶病”,柑橘的“斑叶病”,油桐的“青铜病”,果树小叶丛生等病症,从而达到增产。
1.2.6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不仅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巨大损失,对作物品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例如,臭氧浓度的提高会降低大豆的油酸含量,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则会增加脂肪中油酸的含量。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使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向氨基酸和蛋白质转换的速率下降,使作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下降。
1.2.7 土壤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矿质营养的土壤,常能使作物形成优良的品质。
如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改土,可起到明显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土壤质地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在壤土、砂土上种植的花生总糖和蔗糖含量明显地比粘土上种植的花生高些;种植在砂土上的花生油酸/亚油酸比率(O/L)最高,粘土上的次之,壤土上的最低。
土壤的盐碱含量不但会影响作物产量,而且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
盐胁迫会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大豆籽粒的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对脂肪酸的组成有一定影响(常汝镇等,1994)。
但在非氯化钠盐土上种植红麻,因为皮/骨值一般大于非盐碱地麻,有利于提高红麻纸浆质量。
1.2.8 病虫害病虫的危害对作物的外观品质(如籽粒大小、外观光泽度和整齐度等)和营养品质(如降低有益成分,增加有害物质含量等)会造成严重影响,有的甚至不能食用。
如,灰斑病会降低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营养价值;黄曲霉危害严重的花生会因黄曲霉素含量过高,引发癌病而影响消费者健康。
2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2.1培育和选用优质作物品种小麦:它的蛋白质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即高蛋白质品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大多数能保持较高的含量。
据研究认为:春小麦品种、地方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比冬小麦和育成的品种要高一些。
水稻:粒形细长、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籼稻,其稻米透明度高;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粳(jingo)稻,均有较好的食味品质。
玉米:高油玉米含油量高达8-10%,最高的达到20%;高蛋白质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玉米高一倍以上;花生:花生新品种蛋白质含量18-34%;脂肪含量43.6-63.1%;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44-46%,油分22-23%;2.2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如新疆优势棉区,东北玉米优势区,山东、河南小麦优势区,湖南水稻优势区。
2.3改善栽培技术措施2.3.1 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合理密植是提高和保证作物品质的重要措施。
不同的种植密度主要是改变了作物生长的光照条件及单株营养供应水平。
生产上常出现因种植密度过大、群体过于繁茂,引起后期倒伏,导致品质严重下降的现象。
但是,对于收获韧皮部纤维的麻类作物而言,在不造成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密植可以抑制分枝生长、促进主茎伸长,从而起到改善品质的效果。
播种期不同,植株生长发育和物质形成期间所遇到的温、光、水等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同作物有利于品质提高的适宜播种期,需要在确定品质形成的环境条件限制指标的基础之上,针对当地的气候变化条件加以探讨和确定。
2.3.2 施肥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的不同,可以起到改善品质的作用,也可能对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配合,可提高作物品质。
平衡施肥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
2.3.3 灌溉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当地进行补充性灌溉,通常能改善植株代谢,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因而能改善作物的品质。
对于大多数旱田作物来说,追肥后进行灌溉,能起到促进肥料吸收、增加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特别是当干旱已经影响到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时,进行灌溉补水,不仅有利于高产,而且有利于保证品质。
2.3.4 生长调节剂不同内源激素含量及相互比例的动态变化,调节着作物生长发育进程与物质合成与运输,因此在作物的生育过程中,可通过施用生长调节剂改善品质。
2.3.5 收获时期适时收获是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
不同作物、不同产品用途有不同的最佳收获期。
参考文献[1] 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2]马扶林.微量元素对农作物品质影响概述.2009(6)[3]杨忠群. 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农业技术措施[J]. 新疆农业科技 , 2007,(01)[4]许学宏, 王红慧. 肥料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综述[J]. 磷肥与复肥 , 2003,(04)[5]金慧.有机肥对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