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作物高产因素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名词解释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名词解释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名词解释一、引言在农业领域,作物产量是评估农作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是指影响作物产量的各种要素和因素,包括土壤、气候、种子质量、施肥、灌溉、害虫病害防控等方面。
本文将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二、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它包括有机质含量、肥力、水分保持能力以及各种营养元素含量等要素。
土壤的肥力直接影响作物的吸收养分能力和生长发育水平。
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通气性,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吸收养分。
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也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合理管理土壤并保持土壤肥力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气候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气候对作物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温度、日照、降水、风速等因素。
不同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不同,例如一些热带作物对高温和湿润的气候更为适应,而一些寒带作物对低温和干燥的气候更为适应。
合理利用气候条件,例如调整种植时间、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等,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气候因素对作物产量的正面影响。
四、种子质量种子是作物生长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作物生长的健康与发展。
种子的质量包括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和萌发力等方面。
优质种子具有较高的纯度,意味着其中没有杂质和病原体,可以保证作物生长的健康和高产。
高发芽率和良好的萌发力也能够保证种子在播种后能够快速发芽并顺利生长。
选择高质量的种子对提高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五、施肥施肥是指向作物提供养分的过程。
养分是作物生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
适宜的施肥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增加。
然而,过量施肥可能导致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施肥,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六、灌溉灌溉是指向作物提供水分的过程。
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的影响因素农作物栽培技术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方法、护理技巧、管理措施和实施步骤等,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作物高产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气候、土壤、水分、肥料、种质、病虫害防治等因素。
下面,我们从这些方面一一分析。
一、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水、光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季节、地域适应性和产量影响较大。
气象条件对于农作物的幼苗生长、花期开放、结实成熟等阶段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例如选育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科学施肥、采用前瞻性的气象预测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肥力水平对于作物的产量影响非常大。
因此,进行土地改良、施肥等土壤管理措施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这些管理措施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调节土壤质地和物理化学性质,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三、水分条件水分充足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之一,特别是在生长初期需要充分的水分,缺水将会影响根系的发育、茎叶的生长以及新陈代谢等,从而对作物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当地降雨情况和灌溉条件,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以提高作物产量。
四、肥料条件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非常大,缺乏养分将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农作物施肥不仅是要保证肥料的种类、数量、时机等方面合理,同时还需要考虑气温、湿度等实际生长环境的影响。
进行施肥时,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合适的施肥计划,以保证农作物在生长时期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和能源。
五、种质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养分丰富、产量高的农作物种质,是高产的基础。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应该注重培育优良品种,并进行科学培育,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使得农作物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
六、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制约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

2 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2 . 1 因地 制宜 选 择优 质 高产 良种 桑 植 县 地形 复 杂 , 地
多的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导致无法使用统一 的高产栽培模 式, 更不能发挥 良种 良法的增产优势 , 影响了总体的产量
水平 。
势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北地势海拨高 、 气温相对较低 , 俗称内半县 ; 东南地势海拨低 , 气温相对较高 , 俗称外半
生 规 律 不 了解 , 错 过 最佳 防治 时期 , 不能 有 效扼 制 病虫 的
村一品或一乡一品, 减少品种多 、 乱、 杂现象的发生。
根
2 . 2 适 当提早 播 种 时 间 。 推 广 适宜 当地 的 育秧 模 式
据 多年 经 验 , 外 半县 4 月5 E t 左 右播 种 , 内半 县 4 月1 0日
1 制约水稻高产 的主要因素
1 . 1 品 种杂 乱 繁 多 。 生产 应 用 不统 一
放开和种子商家利益的趋使 , 种子“ 多、 乱、 杂” 现象 日趋
严重 , 品种 良莠不齐 , 对粮食产量影 响较大 。据不完全统
计, 近年来进入桑植县的水稻 品种高达6 O 多个 。个别零 售商家追求高额的利润 回报 , 进行虚假宣传或垮大宣传 ,
乡镇和外半县的山坡 田、 灌溉条件较差的区域选择中、 早
熟品种 , 以生 育 期 为 1 3 2 —1 3 5 d 较 适宜 ; 对 外 半 县各 乡 镇
选择 中、 迟熟 品种 , 以生育期为 1 3 5 —1 3 8 d 较适宜。做到
一
不准确 , 桑植县是 山区县 , 交通不便 , 信息传输不畅 , 病虫 预测预报信息不能及 时传递到农 户手中 , 农 民对病虫发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 2016年第3期(中)张 杰 白雪冬 黑龙江省龙江县山泉镇农业站 161107摘 要:农作物高产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如何有效利用栽培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农作物高产涉及很多问题,品种的改良、环境的改善以及栽培技术的合理利用,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探讨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合理密植;田间管理一、农作物高产的途径(一)改善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载体,土壤条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所以要合理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改善不良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农作物地力水平。
根据农作物种植的种类不同,采用适宜的方式来改良土壤,确保土壤结构合理,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还可以根据土壤自身的物理性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品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选择优良的种子品种种子是农作物高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高性能的种子品种,才能够为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种子品种越来越多,性能也逐渐得到提升,在选择种子品种时,主要应注重抗病虫害能力及高产的稳定性。
对种子的遗传因素不断进行改良,从而提高种子高产性能。
(三)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及养分,只有各个方面达到一个适宜的状态,才能够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稳产。
适期播种能够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害及不良天气条件的能力,从而保证苗全、苗齐和苗壮的目的。
如果播种时期过早,由于气温较低就会导致出并且参差不齐,抵抗能力较差;生育期就会缩短,二、合理密植(一)合理密植的意义合理密植是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技术要素,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来保证有机质的供应,如果密植不合理就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农作物的种植在整体与个体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以稻麦为例,如果栽植密度较大,个体所吸收的营养较少,就会呈现单株瘦小、穗小、粒少的现象,直接影响高产;如果栽植密度较小,虽然单株获得的营养较多,但是总体上获得的产量较低。
影响作物高产因素

一)遗传因素作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的含量的食味等品质都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因此,作物的产品品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作物之间和品种之间都存在品质的差异。
另一方面,作物的品质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培育选用品质优良的品种是提高产品品质最根本的途径。
(二)环境因素1.地理因素。
同一作物产品品质的优劣,因种植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有很大差异,如小麦从北向南,籽粒变大、皮厚、灰分多,而籽粒的硬度、蛋白质和出粉率降低,品质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一些优质种植区。
如新疆的棉花、吐鲁番的葡萄、中牟的大蒜和西瓜等。
调整作物布局是改善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
把作物调整到它最适宜生长的地区,可有效提高品质。
2。
光照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因此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南方麦区的小麦品质差,其原因之一就是春季多阴雨,光照不足引起的籽粒不饱满,籽粒容重低。
3。
温度对禾谷类作物来说,灌浆结实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粒重,影响品质。
例如,水稻遇到15C以下的低温,会降低籽粒灌浆速度;超过35C的高温,又会造成高温逼熟,影响品质。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30C以下,随着温度升高,面团强度随之增强,面包烘烤品质得到改良。
气候冷凉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有利于大豆油分的积累;亚麻和油菜籽的含油量则在较低温度(10C)时最高(分别为46.6%和51。
8%),并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向日葵和蓖麻对温度呈曲线反应,在21C 含泊量最高(40.4%和51。
2%),而在较高和较低温度下的含油量较低。
4.水分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大、耗水量多.如果此时遭遇水分胁迫,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
我国北方小麦灌浆后期常遇干热风天气,如果供水不足,就会严重影响粒重.相反,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
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一直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农业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南方地区温暖湿润。
不同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一方面,寒冷干燥的气候北方适合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另一方面,温暖湿润的气候南方适合种植稻米等水稻作物。
因此,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农作物生长和富饶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分保持能力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中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质量存在差异。
有些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有些地区土壤贫瘠,需要经过有效的土壤调理和施肥。
因此,土壤质量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灌溉水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北方地区缺乏灌溉水源,南方地区雨水充沛。
因此,灌溉水源的供应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适当的灌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给农作物,促进其生长。
灌溉水源的不足或不良管理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农作物品种选择农作物品种选择直接关系到农业产量和质量。
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
合理选择耐旱、耐病、高产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遥感技术、精细施肥技术、高效灌溉技术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六、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农村土地改革、农业扶贫政策等,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此外,农业政策还可以鼓励农民采用适宜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影响夏玉米高产的四个主要原因

影响夏玉米高产的四个主要原因
1、选种不慎重。
由于目前种子良繁体系尚不够完善,不合格的玉米种子仍占有较大比例。
部分农民贪图便宜,从小商贩或不正规的种子经营部门低价购买所谓的良种,导致严重减产。
2、种植密度不合理。
种植密度太大是当前夏玉米生产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有些农民种植农大108,每667平方米(1亩)留苗竟达5000多株,较该品种的适宜密度多出约1/3。
由于密度太大,导致单株生长发育不良,空秆率高,雌穗秃尖严重,以致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造成减产。
3、施肥不科学。
在施肥上,普遍存在重氮肥、轻磷肥、忽视钾肥和微肥的现象。
因作物产量受*小养分律所制约。
单一过多施氮肥并不能达到高产,反而会因施氮肥过多,造成抗倒性差、病虫害严重,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另外,施肥时期不当,以及盲目施用某些有效养分含量(注:以氮、磷、钾的纯含量为准,中、微量元素不应计算在内)太低的玉米专用肥,均会造成产量下降。
4、浇水不及时。
靠天等雨的思想严重,往往不是根据玉米的需水规律浇好关键水,而是在受旱的情况下才浇救命水,以致严重影响产量。
1。
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方法

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高产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的高产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来解决。
本文将从土壤、气候、病虫害、种植管理等方面试析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法。
一、土壤1. 土壤肥力不足:土壤中营养元素缺乏,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技术方法: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做好有机肥、矿质肥的施用,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技术方法:合理进行土壤水分管理,采取适当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玉米产量。
二、气候1. 干旱灾害:气候干旱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2. 气温变化:气温异常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影响产量。
技术方法: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如加强田间管理、调整种植时间等,以适应气温的变化,提高玉米产量。
三、病虫害技术方法:采取防治病害的措施,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害的防治。
2. 虫害:玉米螟、蚜虫等虫害也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
四、种植管理1. 种植密度不当:种植密度不当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技术方法: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疏松的情况,以提高玉米产量。
2. 土壤深耕不足:土壤深耕不足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影响玉米的吸收养分和水分,影响产量。
玉米高产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来解决。
在土壤、气候、病虫害、种植管理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土壤水分管理,选择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加强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等技术方法,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
希望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实践推广,能够解决玉米高产的种种制约因素,使得我国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遗传因素作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的含量的食味等品质都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因此,作物的产品品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作物之间和品种之间都存在品质的差异。
另一方面,作物的品质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培育选用品质优良的品种是提高产品品质最根本的途径。
(二)环境因素1.地理因素。
同一作物产品品质的优劣,因种植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有很大差异,如小麦从北向南,籽粒变大、皮厚、灰分多,而籽粒的硬度、蛋白质和出粉率降低,品质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一些优质种植区。
如新疆的棉花、吐鲁番的葡萄、中牟的大蒜和西瓜等。
调整作物布局是改善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
把作物调整到它最适宜生长的地区,可有效提高品质。
2.光照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因此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
例如,南方麦区的小麦品质差,其原因之一就是春季多阴雨,光照不足引起的籽粒不饱满,籽粒容重低。
3.温度对禾谷类作物来说,灌浆结实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粒重,影响品质。
例如,水稻遇到15C以下的低温,会降低籽粒灌浆速度;超过35C的高温,又会造成高温逼熟,影响品质。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30C以下,随着温度升高,面团强度随之增强,面包烘烤品质得到改良。
气候冷凉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有利于大豆油分的积累;亚麻和油菜籽的含油量则在较低温度(10C)时最高(分别为46.6%和51.8%),并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向日葵和蓖麻对温度呈曲线反应,在21C含泊量最高(40.4%和51.2%),而在较高和较低温度下的含油量较低。
4.水分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大、耗水量多。
如果此时遭遇水分胁迫,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
我国北方小麦灌浆后期常遇干热风天气,如果供水不足,就会严重影响粒重。
相反,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
5.土壤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矿质营养的土壤,常能使作物形成优良的品质。
如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改土,可起到明显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营养元素中,硝态氮和硫酸钾对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有良好作用,铵态氮和氯化钾有提高烟叶中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燃烧性的不利影响。
土壤的盐碱含量不但会影响作物产量,而且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
6.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不仅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巨大损失,对作物品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臭氧和二氧化碳会降低大豆种子中油酸的含量,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则会增加油酸的含量;种子蛋白质含量不受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三)栽培措施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对于大多数作物而言,适当稀植可以改善个体营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质。
在禾谷类作物制种时,一般种植密度较高产田稀一些,以提高粒重、改善外观品质。
当前,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种植密度过大、群体过于繁茂,引起后期倒伏,导致品质严重下降。
但是,对于收获韧皮部纤维的麻类作物而言,在不造成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密植可以抑制分枝生长、促进主茎伸长,从而起到改善品质的效果。
播种期不同,植株生育和物质形成所遇到的温、光、水等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2.施肥一般认为施用较多有机肥时,作物品质较好,过量施用化肥作物品质较差,而且会因化肥中有毒物质的残留影响人们的健康。
从肥料种类来看,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化肥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作物品质。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作物高产优质。
实践证明,大豆单施有机肥可使籽粒的含油量下降,而在施有机肥基础上再施磷肥、磷氮肥、磷钾肥,均可提高大豆籽粒的含油量。
在所有的肥料中,一般氮肥对改善品质的作用最大。
特别是在地力较差的中低产田,适当增施氮肥和增加追肥比例通常能提高禾谷类作物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起到改善品质的作用。
譬如,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
肥料施用过少,作物生长发育不良,干物质积累少,产量低,品质也差;同样,肥料施用过量,尤其是化肥施用过多,容易引起物质转运不畅和倒伏等问题,反而导致品质下降,甚至会因有毒物质残留超标而影响消费者健康。
另外,微量元素也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影响。
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反应,取决于土壤中的丰缺程度、各种元素的互作和氮、磷、钾大量元素的供应状况。
3.灌溉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当地进行灌溉补水,通常能改善植株代谢,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因而能改善作物的品质。
对于大多数旱地作物来说,追肥后进行灌溉,能起到促进肥料吸收、增加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特别是当干旱已经影响到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时,进行灌溉补水,不仅有利于高产,而且有利于保证品质。
4.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的生育过程中,喷施生长调节剂一方面可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品质。
例如,利用乙烯利的催熟作用,对早熟棉花和一年两熟地区棉花采用40%的乙烯利1 500—2250g/hm2,加水600~750kg于盛花后30-40d进行喷雾,可以加速棉铃早熟吐絮,减少烂铃和霜后花,提高部分棉铃的铃重和品质,增加霜前花的产量。
在接近采收叶片时,用乙烯利对烟叶进行喷洒,也可提早采收,并减少尼古丁含量。
在甜菜上施用青鲜素可抑制甜菜抽薹,使块根增产,并提高产糖量。
5.收获适时收获是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
禾谷类作物大多数在蜡熟或黄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品质最优。
例如,小麦不同收获时期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为蜡熟中期>黄熟期>迟收5d>迟收lOd>迟收15d,干、湿面筋含量也表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棉花收花过早,棉纤维成熟度不够、卷曲减少;收花过晚,则由于光氧化作用,不仅会使卷曲减少,而且纤维强度降低、长度变短。
其他经济作物也大多有类似的问题。
如延迟收获,红麻纤维细胞的平均宽度减小,长宽比增大;韧皮部的纤维细胞壁厚度和壁腔比随收获期的推迟而减小。
(四)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病害在受到病害危害时,作物的品质会降低。
例如,大豆植株受细菌性斑点病侵染后,籽粒的含油量一般降低1%~1.5%,而感染霜霉病的籽粒含油量一般下降0.6%~1.7%。
花叶病毒的侵染会显著地抑制大豆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但会明显刺激氮化合物的代谢,因而籽粒中可溶性蛋白质大为增加。
玉米的大、小斑病是叶部病害,发生时,轻者产量损失10%一20%,重则减产50%以上。
但对爆裂玉米来说大、小斑病不仅会影响产量,更会影响原料的质量。
2.虫害在受到虫害危害时,作物的品质也会降低。
如玉米螟虫危害特种玉米时,会降低甜玉米果穗的可用性,严重时根本不能用于加工;爆裂玉米果穗受害会降低等级,甚至成为不合格产品;玉米笋被蛀后会失去利用价值;高赖氨酸玉米的果穗虫蛀后易引起果穗腐烂,降低品质。
品质优良的作物更加容易受到害虫的危害。
例如,高赖氨酸玉米在田间易受玉米螟、金龟子等害虫的危害,造成果穗腐烂,影响品质。
在仓储过程中,高赖氨酸玉米因其松软的胚乳和高赖氨酸含量有利于害虫的繁殖,易受虫蛀,应注意仓储害虫的防治。
天鹰椒高效生产技术问答天鹰椒是一种小型经济作物,我国南北方均有规模种植,近年来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由于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农民在生产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可借鉴、参考的资料很少。
针对此种情况,根据河北省冀州市近20年天鹰椒生产实践经验及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编写了此书,目的在于为天鹰椒种植者以及打算种植天鹰椒的农民提供帮助和参考,使他们在生产中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术防范,少走弯路,避免生产失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冀州市在天鹰椒生产上曾出现过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种植面积缩小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深入细致的田间调查及与椒农座谈,发现生产中存在许多技术问题,我们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使冀州市天鹰椒单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种植面积得以恢复并不断扩大,带动了邻近的枣强县、景县、深州市、桃城区、故城县、武强县、辛集市、南宫市、威县、新河县等十几个县、市、区,区域种植面积达2万公顷,冀州市已成为该区域的产品集散中心、技术输出中心。
冀州市周村辣椒专业市场也因此成为农业部认定的65个全国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天鹰椒高产栽培技术冀州市周村镇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北距冀州市10km,属于黑龙港流域,种植天鹰椒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30000亩) ,并带动了全市及周边市县的种植,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干制小辣椒生产基地。
周村镇的天鹰椒以椒形好、色泽艳、辣度高、香味浓闻名全国。
经过多年的种植,已形成了完整的高产栽培技术,667平方米产量在200kg以上。
周村镇1998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
1 育苗1.1 播前准备(1)种子选择正宗天鹰椒朝天簇生,果实成圆锥形,长而尖,果长4--7cm,基部直径1cm左右,上部尖而稍弯曲,形似鹰嘴,呈深红色。
周村镇的天鹰椒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枥木三樱椒原种,品性特征保存较好。
但为防止种子退化,应于上年度收获前选取高产田中植株健壮、果实丰满、品性特征典型的植株,单独收获、晾晒,作为下年度用种。
重茬地应选择抗病品种。
(2)选地建阳畦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水源方便、3a内没种过茄科作物的地方筑阳畦。
阳畦呈东西走向,深30cm,宽1.3--1.5m,长度根据需苗量确定,四周筑阳畦,北框高于南框40cm,一般每667平方米需建阳畦不低于10平方米。
(3)配制育苗土每10平方米的阳畦需育苗土1.5平方米,畦内铺10--15cm厚。
育苗土由优质农家肥200kg、过磷酸钙2kg、磷酸二氢钾2kg,多菌灵1.0kg,及适量辛硫磷组成,调匀过筛后用甲醛150g对水100倍喷匀,盖膜闷4d。
7--10d后,将营养土填入阳畦,浇足水,盖无滴膜增温,夜间盖草苫保温。
大田阳畦北框可设玉米秸秆风障以利保温。
为防治地下害虫,应撒毒饵防治。
1.2 播种(1) 播种时间以二月中下旬为最佳时期,最晚不迟于3月5日。
由于2月份气温较低,除在阳畦北框建风障外,可将单拱棚改为双拱棚,使棚内气温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在17℃左右。
(2)种子处理播种前2--3d,充分晒种,然后用55℃温水(可用两份开水、一份凉水配制)烫种6--8h,再用0.1%高锰酸钾浸种10min,用清水清洗3--4遍后播种。
(3)播种选择晴好天气,每10平方米用干籽150g,均匀撤播,播后盖0.5cm厚的过筛细土,播后封膜,并起小拱棚,夜间盖草苫,保证地温在20℃以上,出苗前不要放风。
1.3 苗床管理(1)及时放风幼苗在长到两片真叶时,应选晴暖天气的中午前后及时放风。
放风口应选在背风方向,大小随苗龄的增大和天气转暖逐渐扩大。
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0--25 ℃,夜间17℃左右,草苫依温度状况相应揭盖,到四片真叶后,夜间可不堵放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