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

合集下载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来源: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作者:潘建辉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

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一一—授之以鱼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

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

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

《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

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

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

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

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

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

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

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

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

一节课的五个境界

一节课的五个境界

一节课的五个境界刘润清教授是国内语言学,英语教育及测试学专家。

因为学校参加北外课题组主持的“典范英语”实验教材的课题,笔者初步接触了刘润清教授的一些文章和讲座,对刘润清教授的学识和为人深为敬佩。

刘教师提出的一节课的五个境界的思想也使笔者深受启发。

刘润清教授提出,一节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每节课都应该充满有用的信息(information);(2)课堂上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可靠地(facts);(3)最好把分散的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一门知识(knowledge);(4)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5)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philosophy)。

下面,笔者就这些内容进行逐条分析和反思。

一、充满信息information——教师的良心学生在走入课堂之初,都具有一种心理准备。

那就是:我这节课要学习一些东西。

但具体学习什么内容,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不管哪种教学法,都没有说教师可以脑袋空空就走进教室。

每种课型都强调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的。

所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自己肚子中有东西可讲,可以传授,才能期待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学问。

二、信息是事实——教师的责任心刘润清教授提到课堂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所传授的信息是事实。

这实际上就在课堂内容的质量上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作为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很多内容都是提纲挈领的,铺陈开去的工作就交给了教师。

以笔者所任教的高中英语科目为例,课本上出现的,很多只是一个语法的具体使用案例,考试考得却是一条语法实实在在的辨别和使用能力,好多还是特例。

目前的教学参考书名目繁多,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尽可能完备地向学生呈现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的准确性。

尽量把正确的观点传达给学生。

三、系统地讲授知识刘润清教授认为教师要把正确的知识放在一定的框架内讲授,使知识系统化。

这一观点和联结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

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
都把孩子教傻了。 The texts must be intellectually changing. Otherwise the students will feel that they are
intellectually underfe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饥饿)
二、一堂课的五个境界(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是学不会语言的。 每一种语言中都沉淀着许多社会、文化知识。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临时抱佛 脚’等里面都有文化。《滕王阁序》,我读 了半天,似懂非懂。其中一句写道:“一言 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方 尔”。要想读懂这几句,先要懂何为“陆海 潘江”。陆是晋代文学家陆机;潘是晋代文 学家潘岳。晋代谢混评论二人诗歌时写道: “潘诗烂若舒,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
二、一堂课的五个境界(2)
▪ The children of depressed women did not do as well on tests as the children of women who did not suffer from depression. The children of depressed women did poorly on tests of language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what they heard.These children also were less cooperative and had more problems dealing with other people.
二、一堂课的五个境界
So, we‘ve reached a truly remarkable situation, a serious mismatch between the American intelligentsia知识界 and the American electorate选民. A philosophical opinion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which is held by the vast majority of top American scientists and probably the majority of the intelligentsia generally, is so abhorrent 可恶 to the American electorate that no candidate for popular election dare affirm it in public.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

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一一—授之以鱼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

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

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

《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

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

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

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

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

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

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

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

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

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

刍议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

刍议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

刍议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作者:李晨曦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13期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里将其称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以此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重境界;引导作用;主观能动性中图分类号:B0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239-0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里将其称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此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借鉴名家授课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是指教师在借鉴名家讲课,未能彻底消化其精华,模仿其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由于新晋教师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不足,未能完全吃透课程教学理论,未能具备独自设计课堂内容的能力。

新晋教师为了快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借鉴名家教授的经验,却未能彻底消化吸收,故而其课堂教学处于第一境界。

然而只借鉴名家的教授经验,具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却不可忽视其生搬硬套的弊端。

二、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指教师已经意识到只借鉴名家授课模式的弊病,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希望结合自己的教学体悟,构建自己的授课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过程中的蜕变。

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往往已经较为熟悉教材,他们对教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体系,进一步结合自身经验编写教案。

然而,这一阶段的教师理解教材未能深入,未能涉及语文教授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故而,此时教授重点较为琐碎、偏颇。

例如:在《观潮》一文的教案设计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我发现课文中许多语句写得具体形象。

例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些语句描绘了怎样的潮水景象呢?不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壮丽景观。

优化语文课堂 达到“五种境界”

优化语文课堂 达到“五种境界”

周刊76教学创新|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认为,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达到“五种境界”。

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喜爱语文这一学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素质,以高素质的形象感化、吸引学生。

要以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图名利,甘为人梯;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从品德上尊重老师,从而懂得“我该怎么做人”;要以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积累知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丰富阅历,贯通古今中外,使学生从知识上尊重教师,从而懂得“我该怎样学文”;要以较强的能力吸引学生,既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从能力上敬佩教师,从而懂得“我该怎么运用”。

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感染和启迪,真正感受到学语文的魅力和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导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丝丝入扣的教学环节,信手拈来的广博知识,发人深省,启迪思维。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达到“乐学”境界深思的质疑问难,紧紧牵动学生的心灵,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知识、方法和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二、授之以渔,使学生达到“会学”境界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就迫切需要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该过去的“讲堂”为“学堂”,变“授知”为“授法”。

课堂上更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四境界:忍受、接受、感受、享受(教师必读)

课堂教学四境界:忍受、接受、感受、享受(教师必读)

课堂教学四境界:忍受、接受、感受、享受(教师必读)课堂教学四境界:忍受、接受、感受、享受(教师必读)忍受学生本是幸福花,逃避课堂竟自杀。

作业如山谁作孽?考查似海我淘差。

恹恹欲睡受煎熬,跃跃欲试被打压。

直至弑师炸学校,方知快乐丢天涯。

千辛万苦是高三,朝读暮练考查繁。

师迫父逼朋挤轧,犹如胆液浸黄连。

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难以入睡。

白天10节课,夜晚还有5门作业。

仅有的那点午休,还要加入半个小时的补课,纵是钢铁之躯也难耐此种消磨——苦哉!为学。

豆蔻年华,玩性正酣。

却生生地折断翅膀,死死地泯灭欲望,还要乖乖地蹲在樊笼里,被迫张开大嘴,接受那难以下咽的“考试汤”——悲矣!命运。

接受初一自测如高考,秣马厉兵争分秒。

闲课早已被瓜分,自习拼抢来辅导。

逼挤苦练恨不足,撬嘴硬塞恐不饱。

物极必反心虽好,赶鸭上架徒操劳。

教师们为了考个好成绩,排个好名次,只好在挤学生上下功夫。

逼着学生每天写多少字,做多少道题,背几个定义,抄几段课文……在书山题海面前,学生忙得昏头转向,无所适从,只好“地理(老师)来了背地理,数学来了做习题,英语来了抄单词……”如果一闪空,没有教师的指示,学生反而愣着不知干什么好!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堂展示印始深。

预习能把提纲领,反馈还宜巩固跟。

动手考察辨虚假,涉足亲证享实真。

学以致用生兴趣,体验为先自树人。

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或实践建立起的知识体系是牢固的,印象深刻的。

体验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经历,而体验结果的固定化或结构化就是“经验”。

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世界是学科知识的来源,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把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进而感悟延伸触类旁通。

学习之果不能嫁接在生活体验的大树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享受课堂角色入学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得道高谈助绿叶,先知阔论充红花。

争鸣舌战知识晓,议论心思智慧发。

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中大附中刘敬莲发表与《师道》内容摘要:无论有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我们中学的课程改革都是不可逆转的继续推进,以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要求,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对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改的成功与否与我们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

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依据三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师个人的成长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材是读物,历史是故事,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参观它。

第二境界:教材是“圣经”,教师是威严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容器”,教师将学生带入历史殿堂,牢记它。

第三境界:教材是依据,,教师是主导,学生要记忆要归纳,教师将学生带进历史殿堂,探寻它。

第四境界:教材是资源,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自主探究者,师生一起深入历史殿堂,认识它。

第五境界:第五境界:熟悉历史又超越历史,不受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制约,我取我所需,自由翱翔于历史殿堂。

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到理论,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堂教材学生教师作为教师你是否诧异自己怎么天天在忙碌?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你是否觉得还是整天在忙于备课?你是否觉得教学设计一次次的修改,总不是十分满意?你是否觉得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很费脑筋但又非常有意思?你是否想到一个课堂教学很有效的创意而非常开心?你是否对一堂课的效果耿耿于怀?怎么每年每天会因为这些相似的问题困扰?现在我终于醒悟:课堂教学会因为教师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学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等众多因素影响,所以每一轮备课和教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用毕生精力都完成不了的任务,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

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告诉学生记住这些,这就是历史。

教材是读物,教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历史就是故事,历史考试就是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
发表时间:2010-11-11T13:41:38.630Z 来源:《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10年第19期供稿作者:刘润清[导读] 第四层次那就是让课堂充满智慧。

如果外语老师能上了这个台阶,就更好了。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刘润清
不论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每次去上课,心里总要有点什么追求。

我把这种追求分成五个层次,或叫五种境界。

这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是:1. 起码要充满信息(information); 2. 尽量让信息都是事实(facts); 3. 最好把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一门知识(knowledge);4. 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 5. 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philosophy)。

在这里我们重点来探讨后三个层次,即知识、智慧与哲学。

第三层次是把事实放在一个框架里,用一种理论串起来,把零散的事实组成体系,就成了知识。

能上升到这个层次的老师就算合格了。

我国学校开的课基本上都属于一个知识领域,不同的是中学的是入门性的,大学的更深些,研究生的到了学科前沿。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外语老师要学会用无懈可击的外语和丰富的百科知识去征服学生。

外语要好自然不在话下。

但我们外语出身的人有先天不足,就是缺少百科知识。

我们的课有时不受学生欢迎,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除了会讲语法没有什么启迪学生智慧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和知识的承载体;人是智能动物。

在基本生理要求满足后,人的智能要求十分强烈。

我们用“大白话”英语(如 The dog is chasing the cat.)对付学生,是对他们智力的侮辱。

原来我们擅长用外语讲文学、语言学、翻译、外国文化等,这就是专业知识课。

现在时代变了,有人能用外语开新闻课、法学课、经贸课;今后还应有人能用外语开出更多的理工类的课程。

首先会按12大学科门类开设英语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然后再细化到一级学科,如物理学、化学、光学、力学、材料科学、电学、海洋学、地理学、天文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

这就是所谓的专门用途外语。

我预料,几年之内,大学英语老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是走专门用途英语(ESP)的道路。

老师们也不用担心,只要你的英语好,开出一门专业课来并不难。

从此你就有专业方向了;从此你就可以在语境中教语言了;从此学生也会更喜欢你的课了。

此外,外语老师最好掌握一点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不是为了给学生讲授应用语言学,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学生问老师“为何这样教”时,老师千万别说“因为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

”这种回答太不专业,没学问,让学生没信心,甚至瞧不起你。

如果你懂些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理论,就任何一个问题都能给出有根有据、引经据典的答复,学生定会信服你,配合你,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会大大改善。

总之,外语老师要做知识人、文化人,不能除了外语啥都不懂。

这既是语言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第四层次那就是让课堂充满智慧。

如果外语老师能上了这个台阶,就更好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智慧胜于知识。

”如果说知识回答“是什么”,智慧回答“如何”和“为什么”。

知识是“授予鱼”,智慧则是“授予渔”。

牛顿见到苹果向下掉,于是发问“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为什么它不斜着下落或飞到天上?”于是开始了万有引力的研究。

这就是智慧。

再如,乔姆斯基发现,John is easy to please.(约翰很容易被讨好) 和 John is eager to please.(约翰随时都想讨好别人)结构完全相同,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是谁规定形容词变化使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发生那么大变化?小孩子又是如何知道的?是否有些语言知识是与生俱来的?乔氏就是根据这些人人都熟知的现象提出了语言先天论,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智慧。

19世纪丹麦历史语言学家卡尔·维尔纳发现音变的定律,也是智慧的火花。

情况是:古代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高地德语的音变中出现了极不规则现象。

有人认为其中必有原因。

一天,维尔纳正读一本书,突然注意到梵语的“父亲”和“兄弟”上的重音符号,一个在t之前,一个在t之后。

他立刻发现,这一前一后就是引起音变差异的根本原因。

结果他总结出了一个干干净净的规律:每当重音落在词根音节上,印欧语的p,t,k就变成日耳曼语的f,θ,x;每当重音落到其他音节上,它们在日耳曼语中就变成b,d,g。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维尔纳定律”。

爱迪生说过:“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格式塔心理学家卡尔·顿克设计过一项巧妙的认知测试:谁能用“一盒火柴”和“一盒图钉”把一枚燃烧的蜡烛固定到墙上,还不让融化的蜡掉到下面的桌子上。

(答案是:把燃烧着的蜡烛放在盛图钉的盒子上,再把盒子钉到墙上。

)实践证明,许多人做不出。

但是,如果说用“一盒火柴”、“一个盒子”和“几个图钉”去完成,马上就容易多了。

它证明了语言和认知的紧密关系。

另外,如果说第一个做出实验的人会得到50元奖励,结果平均所用时间会增加2~3分钟。

这说明,在智力活动中物质刺激往往起反作用。

设计者太有智慧了。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知识的来源和可及性大大增加,所以知识本身变得廉价了。

反倒是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显得重要了。

如果知识讲的是定律、原理、学说等,智慧则告诉我们原理、定律是如何提出的、那些伟大头脑是如何工作的。

第五个层次,最理想的老师是讲课时充满哲学真知灼见的老师。

哲学是大智慧;“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爱智慧”。

很难给哲学下个好定义。

有人说,哲学就是历代哲学家们的各种观点和论述。

也有人说,哲学是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根本问题所做的探究和反思,包括像“真”“善”“美”“自由”“正义”等概念。

哲学就是思辨。

我们讲不出那么多大理论,但告诉学生打开思路是有益的。

有句名言:“大脑就像降落伞,打开时最有效。


哲学最关心的有三个问题: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当然,我们外语教师不可能系统讲哲学,但教给学生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去思辨问题是可以的。

例如,我们对一个词的内涵、外延、宽泛意义和狭窄意义,一瞬间能做到多次调整。

这就是能反映哲学思辨过程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威尔森和斯泊波分析过bank一词。

对话:A: Did John pay back the money he owed you? B: No. He forgot to go to the bank.中,the bank有多种意义,此处不指河边,是指金融机构。

它不可能指世界银行或欧洲投资银行,一定是指处理个人业务的银行。

进一步说,它可以是银行柜台,也可能是自动取款机。

你瞧,眨眼之间,大脑要对一个词的意义处理多少次,才能使其最相关。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讲话人不说清楚呢?说话人遵循经济原则:最省力,还最相关。

其实,语言经常不十分准确。

“下半旗志哀”就不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降半旗,至多降1/3。

“犹抱琵琶半遮面”,没人问“是正好一半吗?左半边还是右半边?”“月亮绕着地球转”和“举杯邀明月”中的“月亮”,是指同一物体吗?怎么引起的联想那么迥异?又是谁告诉我们读文学和读科普时要使用不同的认知机制?正是因为语言的模糊性,上世纪有一阵子分析哲学家试图把语言逻辑化,欲令词汇所指准确无误。

另一派哲学家就不同意,说模糊是必要的,也是一种美。

语言看似平常,其实复杂万分:揭开语言之谜,才能揭开人类之谜。

究其原因,求知总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问题,且永无止境。

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位著名艺术家讲过:一场戏演下来,不要看掌声和鲜花,要看观众三天后还在议论什么。

如果他们议论的是未来,是人生,是世界,那么这场戏就算成功了。

我看,老师的一堂课也应该这样评判。

若学生离开教室时感到点燃了一缕思想火苗,脑袋开了点窍,有那么点东西永远留在他们心中,这堂课就算成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