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4•【字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6届〕第11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六届〕第11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已由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2023年11月24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经与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研究,作出如下决定:一、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区域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创新功能互补机制,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即指北京。
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就此,记者采访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问题1】请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875号(经济发展类089号)提案答复的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875号(经济发展类089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24•【文号】•【施行日期】2021.09.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875号(经济发展类089号)提案答复的函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案,全国政协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和我委分别办理,现就涉及我委职能的事项答复如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要求,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空间结构,提升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改革举措、重点推进事项,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
一、关于加强产业协同,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一体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我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理顺产业发展链条,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工作。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天津市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河北省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我委和有关方面落实《规划纲要》部署,推动京津冀三省市明确产业分工和发展重点,推动天津市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市信息安全、动力电池两个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协调河北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化解钢铁、水泥、玻璃等领域过剩产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概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概述一、通过纲要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3]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汇报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经过一年多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完成顶层设计,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也已清晰明确。
[3]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3]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炉,规划将北京地铁6号线通至河北燕郊、大兴线通至河北固安、房山线通至河北涿州。
受地铁即将开通的影响,有不少北京上班族趁周末前去看房,部分楼盘每天签约三四十套,有楼盘开盘一天房子便卖出了8成。
此外,燕郊有的楼盘已涨价约10000元/平米二、改革蓝图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细化清单和路径设计后,还得三地踏石留痕的执行力,并重视改革驱动的作用,用改革为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势能动能。
[5]有了规划纲要,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会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
这有利于在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结构,建立一体化市场,将首都“健体”做减法和区域联动算加法结合。
京津冀区域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北京有“大城市病”,津冀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通州规划实施方案

通州规划实施方案背景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地处京津冀腹地,素有“京畿明珠”之称,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引领区和重要节点,也是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接区之一。
为了推进通州地区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通州区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战略目标《总体规划》提出,通州将建设成为“一小时交通圈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打造“人民满意、国际视野、具有全球城市魅力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实现“经济强、生态好、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州将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基础设施通州将继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扩建和提升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加快推进北运河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提升北运河的生态环境,打造成为通州的绿色生态廊道。
•继续推进与京唐城际铁路、大兴机场联络线、地铁四期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整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网络,提高通州的城市交通便捷度。
•多措并举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设施。
城市建设通州将继续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城市升级,推进城市的规模扩大和空间效益提升,包括:•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融合发展,创新城市模式、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打造具有先进理念和科技水平的城市。
•加快推进城市绿色化和生态化建设,继续推进通州生态修复和绿化工程,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功能转型,打造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产业体系,建立起全新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社区建设通州将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和社会文化建设,包括:•推进“社区城市化”进程,打造交通便捷、配套完善、服务优质的社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社区治理实践,推进社区自治,建立和完善社区权力与责任制度,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京津冀攻坚行动方案

1.到2025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18%以上,臭氧浓度稳定下降。
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25%以上,优良天数比率显著提高。
3.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产业结构优化
1.严格环境准入,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符合区域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
本行动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进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第2篇
京津冀攻坚行动方案
一、前言
依据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为加快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本方案旨在系统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京津冀攻坚行动方案
第1篇
京津冀攻坚行动方案
一、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改善,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行动方案。
二、目标
1.到2025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18%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25%以上。
(四)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和应急
1.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
2.建立健全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制定空气质量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京津冀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案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2.27•【字号】冀政办字〔2022〕164号•【施行日期】2022.1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案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2月27日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案为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以下简称“京津冀枢纽”)和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实现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有力支撑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快优化算力布局,加速培育“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着力推进大数据产业链条延伸,构建辐射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打造算力高质量供给、数据高效率流通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布局,有序推进。
加强数据中心统筹规划和规范建设,分级分类梯度布局,强化网络、用能、土地、水电等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促进数据中心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需求牵引,适度超前。
优先满足京津冀区域市场需求,密切跟踪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布局,预留发展空间。
集约建设,绿色节能。
支持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加快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数据中心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创新发展。
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23•【字号】津教规范〔2020〕2号•【施行日期】2020.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为”方针,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为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全过程,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创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
围绕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好服务新动能引育和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要。
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质量保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