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多个问题。
政策制定不协调导致制度实施效果不佳,资源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协调机制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经济发展,加强政策协调机制,资源共享,环境治理。
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率高,协同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聚集带来的各种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京津冀地区环境容量有限,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区交通枢纽,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效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还能有效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人口聚集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绿色发展中心和治理创新中心。
这一规划纲要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讲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讲义一、引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在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时,我们也意识到需要在区域发展方面进行更多的协调与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综合发展。
为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应运而生,旨在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
二、规划目标2.1 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互补协作,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预计到 2025 年,京津冀地区 GDP 总量将超过 10 万亿人民币,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
2.2 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各地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重点是实现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到2025 年,京津冀地区将成为一个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域。
2.3 区域协调规划要求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增强互联互通和交流合作。
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经济区域合作水平,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到 2025 年,京津冀地区将成为一个具有更加紧密联结、协调有序的区域。
2.4 文化发展规划要求促进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多元与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质量与效益。
重点是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走向世界。
到 2025 年,京津冀地区将成为一个具有多彩文化品牌和强大文化产业的区域。
三、规划重点3.1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将以打造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业集群为目标,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完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方案。
重点开展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环保、数字经济等产业合作,实现产业互补、协同发展。
3.2 交通路网建设加快构建京津城际轨道、京津城际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重点加强京津冀铁路网建设,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线路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概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概述一、通过纲要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3]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汇报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经过一年多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完成顶层设计,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也已清晰明确。
[3]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3]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炉,规划将北京地铁6号线通至河北燕郊、大兴线通至河北固安、房山线通至河北涿州。
受地铁即将开通的影响,有不少北京上班族趁周末前去看房,部分楼盘每天签约三四十套,有楼盘开盘一天房子便卖出了8成。
此外,燕郊有的楼盘已涨价约10000元/平米二、改革蓝图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细化清单和路径设计后,还得三地踏石留痕的执行力,并重视改革驱动的作用,用改革为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势能动能。
[5]有了规划纲要,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会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
这有利于在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结构,建立一体化市场,将首都“健体”做减法和区域联动算加法结合。
京津冀区域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北京有“大城市病”,津冀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以京津冀三地(北京、天津、河北)为核心的区域合作和发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这一战略,旨在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市场一体化、构建优质生态环境、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协同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程1. 初期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期规划可以追溯到2002年北京提交的《关于设立北京、天津、河北区域合作促进委员会的建议》,正式启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
随后,国家开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推动该地区的协同发展。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
2. 城市联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城市间联动。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互通、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式,促进京津冀三地间的协同发展。
京津两地间的城市联动尤为显著。
天津作为直辖市的优势与北京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充分协调发展,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
这种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
3. 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市场一体化,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京津冀地区建设了一批产业集聚区、深化了产业合作,形成了一批协同发展的典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链。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推动了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的共享,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4. 生态环境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致力于构建优质生态环境。
通过推动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等措施,京津冀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成就。
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有望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源于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了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瓶颈。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集中的城市群之一。
这一地区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非突然的举措,而是在长期的政策研究和试点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北京、天津和河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间联系紧密,互相依存。
促进这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也将推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
通过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可以让京津冀地区发展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目的和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推动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协同发展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政府推动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
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的意义、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方案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京津冀地区资源禀赋各异,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京津冀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三地紧密相连,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二、方案目标1.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协同发展,优化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形成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促进人才流动:打破行政边界,促进京津冀地区的人才流动,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
三、方案实施路径1.加强政策协调: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的政策协调机制,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推动产业对接:加强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对接,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3.搭建平台机制:建立京津冀地区合作的平台机制,如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等,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面临的挑战1.行政障碍:京津冀地区行政边界明显,行政管理体制不一致,可能制约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2.产业差异: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协同发展面临产业差异调整的挑战。
3.环境压力: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
4.人才流动:京津冀地区人才流动存在一定的制度和文化障碍,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流动的政策与机制。
擘画“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棋至中盘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擘画“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棋至中盘文/苏志勇经历了7年稳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是“棋至中盘”。
近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
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区域重大战略重点,在“十四五”时期将迈上更高台阶。
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行业也将从中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图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七周年,据权威媒体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截至2020年的中期发展目标已如期完成。
一是有序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20多所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向京郊转移,疏解3000家一般制造企业,疏解提升1000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常住人口规模从2017年以来持续下降。
二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加快推进120多个重大项目,京雄城际正式开通,容东片区900多栋安置住宅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三是推进重点地区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北京市级机关35个部门共计1.2万人搬入办公;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已签约85个产业合作转移项目;张家口76个冬奥项目完成建设。
四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交通、生态、产业等不断取得新突破。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大兴机场建成投运。
五是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六是积极推进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7年的协同发展硕果累累,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关键阶段。
“十四五”开启新征程3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稳妥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

题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的多个方面。
首先介绍京津冀地区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详细阐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和原则,并提出一揽子政策和措施。
最后,总结并分享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观点和理解。
一、背景和意义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仅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国际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与挑战 1. 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北京市发展过快,河北省相对滞后,存在一些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现象。
2. 环境污染严重:京津冀地区固定污染源较多,环境质量亟待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3. 交通瓶颈制约:交通资源不充分,交通运输瓶颈制约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1. 目标:实现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和互补优势,推动京津冀地区形成更加协同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 原则: - 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建立京津冀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 绿色发展:将环保作为重要的原则,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 创新驱动: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四、一揽子政策和措施 1. 产业布局优化:整合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有利于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提高协同发展的效率。
3. 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京津冀地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产业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持。
4. 环保措施: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纲要首次权威全揭秘!
8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文1万多字,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权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诸多内容均属首次公布。
指导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
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空间布局
“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一核”即指北京。
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象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
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交通一体化
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升级转移
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目前,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层次上差异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呈现“断崖式”的差距。
到2017年,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推广。
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重点是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
力资源市场,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水平。
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改革步伐。
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包括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开展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改革试点,推进北京与河北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等。
推进重点领域率先试点
在交通领域,积极推进京津冀重点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汽车电子标识、货物多式联运和公路甩挂运输等试点工作;
在生态环保领域,开展环首都国家公园试点,探索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工作;
在产业领域,鼓励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鼓励和推动中关村在天津和河北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统筹推动其他领域改革试点选择部分市县先行开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同城化试点;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
交通今年重点任务进展北京新机场加快建设,石家庄机场纳入首都机场集团统一管理;京津城际延长线和津保铁路将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联调联试;张唐铁路年内建成,京张铁路、丰台站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年内开工建设;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京秦高速、京台高速等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
生态环保今年重点任务进展支持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三省市制定了2015-2017年植树造林实施方案,已将山东、河南毗邻河北部分区域纳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范围,区域联防联控污染机制已经建立,今年1-6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
产业今年重点任务进展北汽集团黄骅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25万辆整车项目于今年4月在沧州动建,曹妃甸千万吨炼油项目已核准;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合作平台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