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节的影评范文浅析如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
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剖析与人物塑造

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剖析与人物塑造电影是一种让人们情感共鸣、思考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
每当观看一部电影后,我们往往会被其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所触动,产生了对电影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情节剖析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对电影观后感进行探讨。
首先,情节是电影故事的骨架,是观众感受故事发展和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个好的情节应该具有发展性、张力和情感冲击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应该合理且有层次感,通过设置起伏、冲突等手法,渲染出故事的高潮和转折点。
在情节剖析中,我们需要从起始点、发展点、高潮点和结尾点来进行分析。
首先,起始点是电影展开故事的起点,要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并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背景。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情节开始发展。
发展点是情节的发展线索,是观众理解故事发展逻辑的关键。
高潮点是情节的最高潮部分,通过各种冲突和转折点达到最高潮,产生情感冲击力。
结尾点是电影的收尾部分,要有合理的结局和总结,给观众带来一种满意感。
其次,人物塑造是电影故事的核心,是观众能否融入故事情感的关键所在。
人物塑造通过角色性格、言行举止、人物关系等方面的呈现,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独特的个性和感情。
一个成功的人物塑造需要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动机,使观众在情节中能够跟随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在人物塑造上,我们要分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是电影故事的核心,他们的行为和决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主要人物的性格要保持一致,有着鲜明的特点,使观众更容易对其产生共鸣。
次要人物则是为主要人物提供支持和矛盾,通过和主要人物的互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物塑造中的重要部分。
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关系通过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使观众对人物关系的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纠结和抉择,从而更深入地感受电影所传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剖析与人物塑造是我们对一部电影进行思考和感悟的重要途径。
影视剧分析理解角色性格和情节推进

影视剧分析理解角色性格和情节推进影视剧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角色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
通过对角色性格和情节推进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影视作品并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
一、角色性格的塑造1. 人物背景描写在影视剧中,人物的背景描写是塑造角色性格的重要手段。
通过展示人物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特点。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杜弗雷恩的背景描写为观众展现了他聪明才智、正直善良的性格特点。
2. 人物言行举止呈现人物在影视剧中的言行举止也是描绘角色性格的重要手段。
通过角色的语言表达、动作举止等细节描写,能够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电视剧《琅琊榜》中,角色梅长苏的狡黠聪明、机智过人通过他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情节的推进1. 冲突与矛盾情节的推进是影视剧发展的核心要素。
通过安排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影视剧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冲突和矛盾既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对立,也可以是内心的矛盾。
例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克里斯·加纳力求改变家庭状况的努力与他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之间形成了矛盾,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2. 变革与成长情节的推进还需要角色在剧情中发生变革与成长。
充满变数的剧情可以使角色经历各种考验和挑战,从而塑造出更加丰满立体的角色形象。
例如,在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角色琼恩·雪诺经历了艰难险阻并在逆境中逐渐成长为领导者的形象,为情节的推进提供了动力。
三、影视剧分析方法1. 视角选择在分析影视剧的角色性格和情节推进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来进行观察和分析。
从主角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性格的演变和情节的推进;而从配角或反派的角度出发,能够揭示出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影视作品的内涵。
电影观后感的人物解析和情节赏析

电影观后感的人物解析和情节赏析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影像、声音和剧情等多种艺术手段,把故事和人物展现给观众。
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让观众深入了解和体验其中的世界和情感。
在观看电影后,通过人物解析和情节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
首先,人物解析是观后感中重要的一部分。
电影中的人物可以是主角、配角或者反派,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经历和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对话和表情等细节,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解析,揭示其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在《泰坦尼克号》这部经典爱情片中,主要人物杰克和罗斯是观众最为关注的角色之一。
杰克是一个贫穷但正直善良的青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获得了罗斯的爱情和尊重。
杰克的形象展现了真爱、勇气和无私的品质,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坚持和奋斗。
与之相对,罗斯则是一个富有但受束缚的女性角色。
她在电影中经历了家庭压力、阶级约束和爱情纠葛的矛盾,最终选择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杰克。
罗斯的形象塑造了女性的独立和追求真爱的权利,也让观众对她的成长和抉择充满敬意。
除了人物解析,情节赏析也是观后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情节是电影故事发展的脉络,它包含了剧情的推进、转折和高潮,展现了故事的张力和魅力。
在《阿甘正传》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中,情节的赏析成为观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事以主人公阿甘的视角展开,穿越了二十世纪的大事件和社会变迁,同时也展现了他在人生中的成长和奋斗。
电影通过情节的推进,展现了阿甘的坚持和乐观,以及他与爱人珍妮的感人故事。
情节的高潮之一是阿甘成为一名长跑选手,并一跃成为美国著名人物的时刻。
这一情节巧妙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坚持和勇气,以及真正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名利的追逐,还在于对内心真正追求的发现和实现。
另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是阿甘与珍妮的感人爱情故事。
尽管两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但他们之间的真爱始终如一。
情节的发展展现了阿甘在珍妮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她的无私守护和深情表达。
把握故事情节 赏析人物形象

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通常有: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 容分析。(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2010年辽宁卷) ②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2010年山东卷、 2010年安徽卷) ③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小说类文本阅读都 受到青睐。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和浙江卷都考查了小说 阅读,而赏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说阅读的必考题目。因此, 熟练掌握一些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 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 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 不会 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 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3.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 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 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是 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 中人物活动的场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中的 复合的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 走向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祝福》里在开头、中 间、结尾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祥林嫂这个人物的 悲惨命运。
[例2] (2010·新课标卷)阅读《保护人》一文(原文见本 讲例1),回答下面问题: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影评中的人物分析【范本模板】

如何写影评—--(三)影片人物分析三人物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
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
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剖析与人物关系

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剖析与人物关系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影体验和理解,而对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内涵和影片创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剖析和人物关系展开讨论。
首先,情节剖析是观众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解读。
一个好的电影情节需要有情节的起伏和冲突发展,同时要有可信的角色动机和合理的故事逻辑。
情节的设计是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引发思考的关键因素之一。
观众需要能够理解故事的走向和转折,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举个例子,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科幻电影《盗梦空间》便是一个情节剖析的典范。
剧中讲述了一群人进入他人梦境进行盗梦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紧张刺激的时刻。
观众通过情节的细腻剖析,体验到了电影中关于现实与梦境界限、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其次,人物关系是电影作品中人物之间相互关系和互动的展现。
好的人物关系可以让观众在角色和情节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进一步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和共鸣。
人物关系的塑造通常通过对话、行动和情感交流等方式呈现。
观众需要能够洞察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情感纠葛,从而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动机和冲突。
以经典文艺电影《乱世佳人》为例,其中的人物关系极为复杂而丰富。
斯嘉丽与雷特是主人公,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为电影的核心情感线索。
斯嘉丽对雷特的迷恋和对阿什利的深情构成了角色间的纠葛,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电影中得以精彩展现。
观众通过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了电影中反映人性、社会变革和两性关系的主题。
在电影观后感中,情节剖析和人物关系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情节剖析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故事走向和内在逻辑,而人物关系则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角色的情感、动机与冲突。
只有将情节和人物关系相结合,观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内涵和主题。
在观影时,我通常会注意电影情节的起伏和人物关系的发展。
故事情节的分析与评价

故事情节的分析与评价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是构建整个故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吸引人的情节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共鸣,体验到情感的碰撞和人性的冲突。
因此,对于一个故事的情节分析和评价对于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故事情节的分析故事情节是一个故事的主线和核心,它由一系列事件和情节发展组成,通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讲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
下面,将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1. 开端故事的开端是故事情节的起点,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肖申克的救赎》以主人公安迪被错误判决入狱为开端,引发了人们对于正义和冤情的思考。
2. 发展发展是故事情节的核心部分,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事件和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展开。
在电影中,安迪在监狱中与其他囚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其聪明才智和努力,逐渐获得了狱警和囚犯的尊重,并在监狱中建立了一所图书馆。
3. 高潮高潮是故事情节的最紧张和令人激动的部分,主要反映了故事中的关键冲突和转折点。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最终揭开了监狱长贪污的真相,成功逃脱,并将证据交给了警方。
这一高潮点引发了观众的震撼和思考。
4. 结局结局是故事情节的收尾部分,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安排和事件的解决来给读者一种满足感。
在电影中,安迪最终逃脱了监狱,找到了自由,并在墨西哥的泽湖边与好友摩根相见,展示了生活的希望与坚持。
三、故事情节的评价故事情节的好坏关系着一个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
下面,将对《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情节进行评价。
1. 剧情设计独特《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情节独具匠心,将主人公安迪的智慧和善良与监狱中黑暗而悲惨的生活相对照,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高潮部分的反转和结局的圆满也增加了观众的惊喜和满足感。
2. 情节紧凑故事情节紧凑而又充满张力,每个事件和情节都与整个故事框架紧密相连,没有冗余和拖沓的部分。
观众被吸引在剧情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产生了强烈的观赏欲望。
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分析和人物塑造

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分析和人物塑造电影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来表达故事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每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都有其独特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分析和人物塑造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电影的情节分析。
情节是电影故事的骨架,它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一个好的情节设计能够吸引观众,引发情感共鸣。
情节通常包含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故事的起始部分通常用来引入背景和主要人物,给观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来理解后续的情节发展。
而情节的承接部分则用来逐渐引发冲突,增加紧张感。
冲突的发生通常充满着挑战和困难,引发观众的关注和好奇心。
情节的转折点是电影故事的关键。
在转折点发生时,故事可能会出现意外的发展或者是主角经历重大的改变。
这个时刻常常让观众怦然心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情节的结局也是观众最关心的部分。
一个好的结局能够给观众带来满足感,并且与整个故事的发展相一致。
除了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同样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是电影情节的核心,他们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一个好的人物塑造常常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人物塑造的目标是使人物在故事中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目标。
一个好的人物必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观众常常更容易对有血有肉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因为他们更能代表真实的人类经历和情感。
此外,电影人物的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塑造因素。
人物动机是指人物的目标、梦想和追求,以及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一个好的人物动机能够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张力。
人物关系也是电影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好的人物关系不仅能够为故事增添戏剧性,还能够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角色之间的纠葛和情感。
总结起来,电影观后感的情节分析和人物塑造是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石。
情节的设计要有起承转合,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情节的影评范文浅析如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历来是一道必考题目,另外,由于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的,所以,分析人物形象不仅仅关系到这一道题,它对于做其它题目的题也间接地产生着一定的作用,譬如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譬如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社会现实等等。
分析人物形象所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就如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蒙太奇运用浅析——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部好的电影,故事要精彩,演员要表演出色,蒙太奇技巧的运用也甚为重要。
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就用到了很多蒙太奇手法,本文就浅析此电影中蒙太奇的应用。
这部电影中比较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包括平行蒙太奇、颠倒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等。
电影刚开始是在法庭上,安迪一边受审一边回忆案发当晚发生的事情,这期间导演就运用了叙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不断切换在案发现场和法庭上两个时空的镜头,截取了案发当晚的片段,既叙述了安迪的获罪,又留有悬念,让观众产生疑问,为故事后来的情节做铺垫。
安迪被发现出狱的那天早上,监狱长发现墙里的洞之后,由瑞德的旁白引出,导演运用了颠倒蒙太奇。
镜头回到了安迪刚开始挖洞的时候,自此开始依次展示安迪的越狱之路,包括挖洞、撒石头、换账本、爬下水道,这期间一直有瑞得的旁白,介绍了安迪出狱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出狱后监狱长和狱警获刑的情景。
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形成了电影的一个高潮,之前的谜团一一解开,包括安迪用来挖洞的小锤子是藏在圣经中的。
安迪在银行中取款的时候,脸上面带微笑,估计很多观众此时也都会会心一笑,不由得对出狱前后的情节设置赞叹不已。
这就是颠倒蒙太奇达到的效果,讲述了事件的前前后后,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故事,精彩至极。
电影中有两处用到隐喻蒙太奇,让我印象深刻。
一处是监狱长查房,查到安迪的时候,监狱长拿起安迪手中的圣经,走的时候说了一句“Salvation lies within.”意思是拯救之道就在其中。
从后来的剧情得知小锤子就放在书中,联系到这两个画面,一语双关,巧妙至极,又不由得对安迪的镇定感叹不已。
另一处是监狱长的遮住保险柜的字绣,“审判即将到来”,正好说的是监狱长即将得到审批,正义得到伸张。
另外,再说说镜头的切换。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安迪被关了两个月监禁之后,出来后和瑞德在墙下谈话那一段。
这个地方,安迪对瑞德说了他出去的计划。
这一段的镜头都是特写,比较缓慢,音乐也比较舒缓。
镜头在两个人之间切换,让人感觉对方说话的时候望着他,让观众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安迪,谈到出狱的时候脸上流露着憧憬,仿佛已经出狱了;然后是瑞德,瑞德在听安迪讲的时候,脸上露出担忧的表情。
这些都增加了剧情的紧张程度,与接下来的剧情对比,产生很好的发差效果,使故事更深入人心,这里导演用的就是对比蒙太奇。
当然,电影中用的镜头剪切、组合等还有很多地方,这些地方和这个故事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精彩的效果。
此次,就做这些简单的探讨。
——借用网友fcong的原创《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 ___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对于《红高粱》这部电影,儿时的记忆就只依稀的记得抗日的大英雄和漫天的红。
后来高中看了莫言的小说,才明白其中的爱恨纠葛、国仇家恨。
莫言是从那个时候走出来的人,所以他话不多。
他以第三人称在《红高粱》和《高粱酒》里的陈述,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消解了爱与恨的太多分量。
只有深入体会之后才能感觉到其中字字如弯刀,刻入骨髓。
然而张艺谋是不同的。
这次再看《红高粱》,虽说是第二遍,但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已远远超过第一次。
很多小说翻拍电影之后,会让原著党哭晕在厕所。
张艺谋翻拍的这部片子无疑是业界良心。
他以自己激荡澎湃的热血和抱负拍活了《红高粱》,对原著和作者的尊重,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
对于小说翻拍的电影,很多人总是会夸大导演的功劳。
明明是作者绞尽脑汁设定的情景、煞费苦心埋下的伏笔??全被一股脑的冠在导演的头上。
这样的现象总是轻易就会让导演获得很多好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导演一劳永逸,不肯在小说的翻拍上面更花心思。
所以对于很多人赞叹不已的,诸如“张艺谋在《红高粱》里埋设暗线,全片都有红高粱。
用红高粱来引出抗日,引出解放人性自由??的手法。
”、“九儿出嫁的场景,颠轿的精彩。
”等等,我是不看重的。
这本来就是书里面有的,是人家莫言的高明之处,张艺谋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所以整部片子,我更侧重于张艺谋的改编上。
小说里莫言是在转述他父亲的事,又以他父亲的所见所想来记述他爷爷和他奶奶的事。
所以小说里的故事很破碎,需要读者自己梳理。
然而张艺谋在影片里却摒弃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虽然也有旁白,但是一上来就是九儿出嫁的画面,让观众们先入为主的就将故事的男女主角拎了出来。
然后通述到底,一气呵成。
在小说里对于出嫁的描写很详细,九儿似乎遇尽了一切出嫁的忌讳事。
但在影片里,张艺谋砍掉了这些情节,单单保留了九儿用脚挑着轿帘看余占鳌、余占鳌把九儿的脚送进轿厢里、颠轿以及遇见假三炮。
凭借这几件事观众心里面也都有谱了,剧情发展也顺理成章了。
莫言在小说里面曾经强调过九儿的脚,三寸金莲,不大不小被裹得极好。
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恨起于九儿的脚;假三炮觊觎九儿,临时起意劫色,最后反被余占鳌打死也是起于九儿的脚。
但是文人自负,总喜欢让读者自己发现其中关键,轻描淡写就过了。
然而这一点被张艺谋抓住了,无限放大,也就成为了影片当中的亮点。
对于高粱酒,其实莫言在书中是没有说颜色的。
然而张艺谋执意选用红色。
一是因为高粱酒本就有红色的,现在无色的高粱酒技术精进之后的产物。
张艺谋结合那个年代,选用了红色;二是因为暗喻革命、抗日还有被欺压的中国百姓以及革命战士的鲜血。
除了这两点,我始终觉得张艺谋选用红色还有一点,那便是酒中还有罗汉大叔的血。
鬼子修公路来村里抢牲口、抓壮丁,用刺刀划破了罗汉大叔的头皮。
鬼子看到九儿色心大起,九儿急中生智抹了罗汉大叔的血装疯卖傻才得以幸免。
罗汉大叔被鬼子抓走后,九儿拿高粱酒洗了脸,高粱酒里混了罗汉大叔的血之后总有挥之不去的浓重的血腥味。
九儿便将这坛酒封存了,谁都不许动。
九儿再见罗汉大叔的时候便是鬼子生剐罗汉大叔了。
所以我私心认为张艺谋也是想用红色的高粱酒来缅怀罗汉大叔。
在小说里,鬼子只生剐了罗汉大叔一人。
莫言描述得很详细,包括第一刀切的哪里,第二刀切得哪里,鬼子把剐下来的肉喂狗??影片里把这些血腥的场面省去了,但却加了一个人——三炮。
鬼子先命屠夫剐三炮,屠夫一刀杀了三炮免去了他的痛苦和 ___。
正当大家揪着的心放下的时候,鬼子又命令小学徒剐罗汉大叔??在这种双重的刺激下,我相信观众的心里已不再是痛斥鬼子残忍、没有人性了,而是上升到一种热血激荡,反抗欺压的爱国情怀。
不得不说张艺谋很高明,懂人心。
这俨然也成了影片里的小高潮。
通观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九儿死的时候。
小说里九儿死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慢镜头,九儿躺在高粱地里,从九儿的视角看到了正午的太阳、随风摆动的高粱、还有天边飞来的一群白鸽。
在其中,九儿是有过挣扎的,看到阳光和白鸽,感受到微风吹来的时候,九儿是想着世间的一切美好不忍闭上眼睛的。
然而看到高粱的时候,嗅到被压断的高粱的新鲜的味道的时候,感受到背部传来的压在高粱上的触感的时候,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终究笑着沉睡了过去。
这段情节很耐人寻味,也是小说中的高潮。
张艺谋却在这里转换了人物,不已九儿的视角来看,一个将死之人所看到的多少有些悲壮和绝望。
张艺谋换成余占鳌来看,看到了一轮红日,看到了漫天的红??影片也在漫天的红中结束,余占鳌看着红日在想些什么也成为了悬念。
不得不说张艺谋这个举动很大胆,不过将九儿换成余占鳌让整部影片更加乐观,更有希望,也算是民心所向。
所以我认为张艺谋《红高粱》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甘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从一个老者口中听到了这个故事,然后以一个新时代里的年轻人的口吻传承了这个故事。
他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新的年轻的血液,他让这个故事可以代代相传!追问谢谢你。
但这不是老师要求的,我需要用运动摄影景别蒙太奇色调来分析,这貌似是一个观后感吧影评写作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按照一般框架,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影评开头是提出问题,此处为论点部分。
提出问题引起阅读者对影评问题得思考,也为接下来的阐述进行铺垫。
它具有两层意思:1、分析对象(这部作品)做简单的介绍,标题、拍摄方、什么题材、讲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什么思想主题;2、对这部作品做总体的评价,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比如“片子xxx地方拍得很成功”等。
中间部分是影评内容主体,也就是对问题得证明部分。
它需要对问题具体分析影片成功之处在哪里,那些经验值得学习。
一般至少需要提出三个方面的优点,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第一句话是提炼出来得小论点。
小论点要做到精辟、整洁而醒目,最好归纳的局式整齐。
为了突出小论点,可以对文字加粗或者直接改为小标题,也可以在前面加上序列号或者“首先、其次、最后”。
再围绕这个小论点做出分析。
结合影片内容,举出具体的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
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占全文的绝大部分,字数少了不好。
结尾,是始终解决问题得部分。
它的很短,但是描述很有力度,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或者提出不足、提出希望、补充说明,照应影评前面部分。
完成总结,影评就有头有尾,完整的对影片做好评论了。
这是影评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能因为这些框架而束缚了思路。
但是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一般按这个格式写法比较稳当,稳战稳打也是很重要的。
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一段一段写来。
优点在于影评段落结构十分清晰,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该怎么样去分析?刚开始常识写影评的同学可能感觉不好把握,我们可以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慢慢提升自己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