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壬(rén)戌(xū)【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客,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月出》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窈纠”即窈窕】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牛都是星宿名。
东方青龙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北方玄武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西方白虎七宿: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南方朱雀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之间。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露横江【横江:笼罩江面。
横,横贯】,水光接天。
纵【纵:任凭】一苇【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之所如【如:往,去】,凌【凌:越过】万顷之茫然【茫然,旷远的样子】。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御(驭)】,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羽化而登仙。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而歌之。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9《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三苏、曾巩、王安石)。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
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
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2、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预习案二、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有效利用投影增加课堂授课容量。
【课时设计】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一起走近苏东坡。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二、阅读:正音、解词:[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1、通假字:⑴举酒属客:⑵冯虚御风:2、古今异义词:⑴七月既望:古义今义⑵纵一苇之所如:古义今义⑶冯虚御风:古义今义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歌而和之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月出于东山之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词类活用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⑵侣鱼虾而友麋鹿⑶正襟危坐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⑸方其破荆州⑹渔樵于江渚之上[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

第9课《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内容】【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二十一岁中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人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2.文体知识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是由先秦的诗歌派生出来的。
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它侧重于写景,借景生情。
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骚赋”,到了汉代便正式确立了赋的体制,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赋体转入律体,谓之“律赋”。
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文题背景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 (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年级:高一学科:语文时间:年月日编写人: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学习重点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学习难点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预习过程1.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
字,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弟,合称“三苏”。
2.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佳作。
“赋”着力于,较多地选用。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
3、方法点拨:重音和节奏(1)读出重音。
一般地,着重强调的动词、韵字要重读。
动词重读,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韵字重读,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疑词重读,如“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2)读出节奏。
断句在关联词之后。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主学习&展示1、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舟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也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1-2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知识背景】1.赋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苏东坡”。
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熙宁二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反对推行新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一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
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3.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这段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无可避免的不幸。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赤壁赋 2 八中贺红伟《赤壁赋》导学案编写人:巩义八中贺红伟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有效利用投影增加课堂授课容量。
【课时设计】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一、导语设计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一起走近苏东坡。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二、阅读:正音、解词:[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1、通假字:⑴举酒属客:⑵冯虚御风:2、古今异义词:⑴七月既望:古义今义⑵纵一苇之所如:古义今义⑶冯虚御风:古义今义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歌而和之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月出于东山之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词类活用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⑵侣鱼虾而友麋鹿⑶正襟危坐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⑸方其破荆州⑹渔樵于江渚之上[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意脉络感情脉络[小结]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布置作业]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检查背诵情况:1、集体背诵;2、指定学生分段背诵;3、指定学生接龙背诵[新课]一、课文理解:研习第一段[提问]1、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提问]2、请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提问]3、请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研习第二段[提问]4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提问]5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提问]6、请背写出作者描写箫声的句子,并回答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研习第三段[提问]7客人因何而悲?研习第四段。
齐读[提问]8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研习第五段。
[提问]9、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提问]10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提问]11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本文多次用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小结] 前后《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
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
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
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助读材料一:全面了解文艺全才──苏轼,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品有《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等;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作品有《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等;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之一;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有人称苏轼为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助读材料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是怎么来到黄州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背景介绍: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
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
助读材料三:参考看法:看法一:苏子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看法二:此时“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一方面他将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的背后,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著和追求。
”看法三:苏子在《赤壁赋》中“凭藉深刻的哲理反思试图达到自我释怀的目的,以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寻求快乐人生的支点。
助读读材料四关于苏轼评价:⑴“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⑵学者林语堂评价苏轼:“一个不可救药得乐天派,一个伟大得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得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日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于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只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是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参考答案一、注音壬戌(rén xū)桂棹(zhào)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旌旗(jīng)酾酒(shī)横槊(shuò)舳舻千里(zhú lú)扁舟(piān)匏樽(p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二、解释1、通假字:⑴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⑵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古今异义词:⑴七月既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常用希望义。
⑵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
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⑶冯虚御风:古义太空。
今义常用空虚义。
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
3、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动词,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七月既望(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4、词类活用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⑵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⑶正襟危坐(使动用法)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⑸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⑹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文章主要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各段主要意思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全文感情变化月下泛舟乐吊古伤今悲阐述哲理喜问题1:(略);问题2:澄澈、幽美。
问题3:(略);问题4:乐;问题5:哀怨、思慕、啜泣、倾诉;问题6: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问题7-11:参考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