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肯法则
奥肯定律的含义和作用

奥肯定律的含义和作用
奥肯定律,又称为奥姆定律(Ohm's law),是电学中的基本
定律之一,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奥肯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电流(I)等于电压(V)除以电阻(R):I = V/R。
这个定律说明了在一个电路中,电
流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换句话说,如果电压增大,电流也会增大;如果电阻增大,电流则会减小。
奥肯定律的作用包括:
1. 电路分析:通过奥肯定律,可以计算出在给定电压和电阻条件下的电流大小,从而帮助工程师分析和设计电路。
2. 电路计算:利用奥肯定律,可以根据已知的电流和电压来计算电阻,或者根据已知的电流和电阻来计算电压。
3. 设备调节: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节电压和电阻,可以控制电流的大小,从而满足设备的工作要求。
4. 故障诊断:当电路出现故障时,根据奥肯定律,可以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来判断故障的位置和原因。
总的来说,奥肯定律在电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也是实际应用中进行计算和调节的重要依据。
名词解释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Occam's Razor),也称为“威廉·奥肯剃刀”(William of Ockham's Razor)。
它是指,在多种解释或假设都可以用来解释一个现象时,应该选择最简单和最直接的那个假设或解释。
其中,“简单”指的是所需前提和假设越少,越少引入不必要的概念和实体,越能解释现象或预测未来事件则越好。
这个法则通常被视作科学和哲学中的一种基本原则。
这个法则源于13世纪英国逻辑学家、方济会修士威廉·奥肯的思想,成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简洁、直接和有效的思考方式的重要性,并反对过度复杂化和不必要的假设,认为在多种理论解释中,越复杂的解释越难以被证明或被验证,因此应当优先考虑更为简单、更为直接的解释。
奥肯定律在科学、哲学、逻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简述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

简述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
奥肯定律,也称为巴尔扎克定律,是一种心理学原理,它认为“任何能够出错的事情必然会出错”。
这个原理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你认为一件事情是不可能出错的,它仍然会出错。
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是,无论事情看起来多么完美,总会存在可能的错误或失败的可能性。
这个原理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保证。
这个原理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工程、医学、金融等。
在这些领域中,奥肯定律的应用通常会导致更谨慎的决策和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在个人生活中,奥肯定律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还是日常活动中,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警惕并准备好处理可能的错误或失败。
总之,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错,从而促使我们更加谨慎和小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的风险和错误。
奥肯法则名词解释(一)

奥肯法则名词解释(一)奥肯法则名词解释1. 奥肯法则(Okun’s Law)•奥肯法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奥肯(Arthur Oku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原理。
•奥肯法则表明,失业率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
•根据奥肯法则,当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时,实际GDP将增长约3个百分点。
2.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名义GDP增加了10%,但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实际GDP只增加了5%。
3.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为5%,意味着劳动力人口中有5%的人没有工作。
4. 负相关关系(Negative Correlation)•负相关关系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变量的增加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减少。
•在奥肯法则中,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当失业率下降时,实际GDP会增长。
5. 百分点(Percentage Point)•百分点是一个用于表示比例或百分比的单位。
•百分点与百分比不同,百分点表示一个变化的绝对值,而百分比表示一个相对值。
•例如,当失业率从5%下降到4%时,实际下降了1个百分点,而相对下降了20%(1个百分点除以5%)。
以上是关于奥肯法则相关名词的解释及举例说明。
根据奥肯法则,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当失业率下降时,实际GDP会增长。
实际GDP是指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能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失业率则是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奥肯法则(Okun's Law)

• 现在中央银行宣布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将法定准备金
比率降低为8%,那么,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的资
产负债表将会立即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 首先,存款货币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由1万亿元减少为 0.8万亿元。但商业银行并不可能马上将这减少的0.2 万亿元法定准备金存款变成贷款发放出去,而只能将 其转换成超额准备金存款继续存在中央银行。 • 因此,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会立 即变化为下表所示。
-其他联邦储备负债和资本项目
右边的项目表示基础货币的来源
22
基础货币的控制
因素 因素变动 基础货币变动 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 1、政府证券 2、贴现贷款 3、黄金和SDR凭证帐户 4、浮款 5、其他联邦储备资产 6、财政通货 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 7、在美联储的财政存款 8、在美联储的外国和其他存款 23 9、其他联储负债和资本项目
财政政策
扩张性 紧缩性 紧缩性 扩张性
货币政策
紧缩性 紧缩性 扩张性 扩张性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要问题
1、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2、票据市场发展滞后,货币市场应加快发展; 3、资本市场尚不规范,两大市场分割严重; 4、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健全,不良资产比重较高; 5、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未完成; 6、金融商品尚不丰富,金融资产种类太少; 7、消费信贷规模尚小; 8、宏观政策的可信度下降,政策执行成本上升; 9、社会信用制度尚不健全; 10、全民金融素质不高,金融意识不待增加。
• 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会最终调整为下表所示。 从该表可见,法定准备率由10%下调为8%,最终使存款货币银行的存 款由原来的10万亿元增加到11.538万亿元,增加15.38%。可由以下 公式验证。 新存款乘数 存款扩张倍数 1 原存款乘数
奥肯定律公式表达式

奥肯定律公式表达式
奥肯定律的公式表达式是:每个物体都吸引着其他物体,其引力
与质量成比例,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即:F = G(m1m2/r²),其中F为物体间的引力,m1与m2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二者间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奥肯定律是一条具有广泛应用的自然定律,不仅适用于天体运动,也适用于微观领域的粒子相互作用。
此定律为我们解释和理解许多自
然现象提供了基础,如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轨迹、太阳系的稳定、
星系的形成、黑洞的诞生等等。
同时,奥肯定律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正如我们生命中经历过的交流互助。
没有相互的吸引、牵引,世
界就像失去了色彩的唯一惨淡。
奥肯定律(Okun’s law)

奥肯定律(Okun’s law)目录[隐藏]∙ 1 奥肯定律的含义∙ 2 奥肯定律操作实务∙ 3 经典案例分析∙ 4 解读奥肯定律[1]∙ 5 参考文献[编辑]奥肯定律的含义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
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
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编辑]奥肯定律操作实务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这个定理:失业率变动百分比= -1 / 2 ×(GDP变动百分比-3%)根据这个公式,当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
当经济扩张快于3%时。
失业率下降的幅度等于经济增长率的一半。
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增长5%(高出正常水平2%),奥肯定律预期失业率下降1%。
当GDP下降,或增长不到3%时。
失业率上升。
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下降1%,奥肯定律预期失业率上升2%。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奥肯所提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只是对美国经济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历史时期的描述,不仅其他国家未必与之相同,而且今日美国的经济也未必仍然依照原有轨迹继续运行。
因此,奥肯定律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其所提供的具体数值。
[编辑]经典案例分析奥肯定律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
例如,美国1979年~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
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
奥肯法则名词解释

奥肯法则名词解释1. 引言奥肯法则(Pareto Principle),又称“二八法则”或“二八原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奥肯(Vilfredo Pareto)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种经济学原理。
奥肯法则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大约80%的结果来自于20%的原因。
这个原则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
2. 原理解析奥肯法则的核心观点是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现象,即少数重要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远大于多数次要因素。
奥肯通过对意大利财富分布的研究发现,大约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而剩下80%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
这个现象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证实。
奥肯法则的数值并不是严格的80%和20%,而是一种近似的比例关系。
具体的数值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是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这个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展,例如,20%的客户可能贡献了80%的收入,20%的产品可能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20%的任务可能占据了80%的工作时间等。
3. 应用领域3.1 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奥肯法则可以用来解释财富分配的不平衡现象。
根据奥肯法则,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只能分享很小的一部分。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可以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经济学家们可以借鉴奥肯法则来研究财富分配的问题,以寻找更加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3.2 管理学在管理学领域,奥肯法则可以用来指导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根据奥肯法则,只有少数重要因素对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这些重要因素上,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例如,管理者可以重点关注那些能够带来最高收益的客户群体,或者优化那些占据市场份额较高的产品线。
3.3 市场营销在市场营销领域,奥肯法则可以用来指导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的选择。
根据奥肯法则,只有少数客户对销售额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这些重要客户上,以获得最大的销售收入。
同时,奥肯法则也提醒市场营销人员要注意那些潜力客户,他们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客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肯法则
奥肯法则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法则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这一法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该法则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
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率,年平均达到9.4%,但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
1985—1990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
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奥肯法则在中国出现变异。
首先,中国经济距离长期的良性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飞速增长的势头,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现在GDP的大幅增长,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全面发展。
因为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投入与产出在结构上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这段时期,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得到全面解决,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还相当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同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水平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其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了当前的就业压力。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普遍存在冗员数量庞大、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相当多的人员离岗或下岗,但由于这些被释放出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所拥有的技能有限,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而经济增长对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又远小于市场供给,导致相当多的人员在下岗后不能重新就业。
因此反映在统计中的数据是国有企业效率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增强,GDP逐年增长,但失业率却处于上升趋势。
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是另一原因。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有4.5亿,剩余劳动力有近两亿人,每年有1000余万人转入城镇现代部门就业,而这些就业人员一般没有列入到统计中的从业人数中去,但占据了计入统计中的城镇需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岗位,使得这些年尽管经济增长较快,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中,怎样考虑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呢?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长期以来始终对就业形成强大压力。
在这个客观现实面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研究我国的失业率与GDP 增长的数量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据报刊报道,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几种:一是计算GDP增加1%,可以增加多少个就业岗位。
如有人根据统计数字,1991年到1998年7年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11.2%,非农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增加1400万人。
7年累计增加9805万人。
GDP每增加1%,可以为非农业提供1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二是计算就业产出弹性,即GDP增加1%,将使就业增加百分之几。
现在我国就业产出弹性有稳步下降趋势。
进入1990年后,基本上在0.1上下徘徊。
1992年最低为0.082,1991年最高为0.151。
还有是计算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
有的经济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当GDP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水平时,GDP每增加1%,失业率降低两个百分点。
第三种研究的思路较好。
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奥肯定律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的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问题,还有待
于解决,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奥肯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