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

对策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 适合国情
民营经济 密集型产业
1、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服务业为主来带动需求。对于传统产业,一是要积极扶持支柱性 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推动这两个能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以扩大就业;二是要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 会;三是要加速制造业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对于服务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 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 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第三产业是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
中国现状
概括 经济结构
就业压力 劳动力转移
GDP与人口增长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 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 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于1962 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 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他还认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 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奥肯定律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
感谢观看
其中,u为失业率,为生产单位的生命期,g为经济(或生产率)增长率,p(v)为工作岗位的匹配速度。也 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可能的正相关关系。
详细说明
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低失业率、价格水平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如何 实现以及他们之间有什么定性或定量关系,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有的书中对这些数量关系作了估计。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A.Dornbusch)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有如下论述:如通货膨胀预期 不变,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增长2个百分点。失业率增加2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因而,通货 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奥肯定律分析

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
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三非"就 业。首先,要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它可以为消 化大量的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创造环境。其次, 提倡非正规就业。第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新 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和革新性的思路,这将 引导和推动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 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整转型,可以确认,我国经济增 长逐渐由过去的高增长步入中速增长时期。未来一个时 期将会维持6%~8%的中速增长。 针对现有情况,政府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调整。 核心任务是提升质量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投入产出比,引导企业向技术、品牌、质量、管理要效 益,拓展生产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企业运营模 式,推动经济以适当的速度,实现没有水分的健康增长 新型城镇化构筑经济持续发展新动力提高中国人的 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 城乡二元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业引领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体制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简政放权 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建设五位一体新 格局。
就业压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
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是另一
原因
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服务
业为主来带动需求,积极扶持支柱性产业,通 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深加工附 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创 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加速制造业的调整, 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 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资本密集 程度和技术能力适中的产业,增加产业中的劳 动含量,提高劳动投入的贡献率。
奥肯定律系数

奥肯定律系数
奥肯定律系数是分析结构物的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它表示了载荷的组合稳定的影响力的大小。
奥肯定律系数是分析结构物的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它是一个定量的度量,可以用来衡
量结构物稳定性的大小。
奥肯定律系数的大小通常由几个因素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构物的材料及其组合方式。
假设结构物使用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其负荷组合可以使结构物稳定,则表示奥
肯定律系数较大,结构物的稳定性较强。
另一方面,假设结构物使用的材料较弱,其负荷组合出现不能完全抵消负荷时,则表示奥肯定律系数较小,结构物的稳定性较差。
此外,奥肯定律系数还可以用来识别结构物的不稳定因素。
一旦部件的位移量超出预期,则可以认为奥肯定律系数出现了负值,表示该结构物可能不稳定,必须改善结构物的设计、布置或者采用更高品质的材料来使其稳定。
总之,奥肯定律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表征结构物稳定性的大小。
它反映了材料、结构布置及其组合效果,以及成果是稳定还是不稳定。
只有因结构物的材料及其组合方式,满
足其稳定性要求,才能使奥肯定律系数达到最大的值,确保其稳定性。
奥肯定律的迷惑

奥肯定律的迷惑一、“奥肯定律”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的经济规律“奥肯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经验经济规律,奥肯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之后揭示出如下规律:△u=-0.5(y-2.25)公式中的△u表示失业率的变化,y表示经济增长率。
它表明,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
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
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失业率将上升。
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
二、“奥肯定律”在我国出现的悖论及其成因200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达到77055万,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约为3236.31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相对2004年9.5%的经济增长率,就业几乎没有增长,即出现经济增长与失业双增长的反常现象。
究其原因:1、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完善,劳动力价格对于劳动力供求数量的影响还有很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要研究我国失业或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明确目前的失业或就业统计的出处,这些统计的意义及这些统计的可靠性。
就失业来讲,目前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仅具有官方颁布的意义,以致于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种体制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影响到隐性失业率,而显性失业率的变化则与经济增长率关系不大,也就是说经济总量的增长不一定会自动的减轻中国的就业压力,降低失业率。
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奥肯定律”说明,经济增长率与城镇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市场的成熟意味着劳动者在法律的保护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自由的买卖劳动力,价格参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劳动力的供求数量产生直接的作用,直接影响失业率。
目前,中国经济的特殊情况是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新现象。
简述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

简述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
奥肯定律,也称为巴尔扎克定律,是一种心理学原理,它认为“任何能够出错的事情必然会出错”。
这个原理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你认为一件事情是不可能出错的,它仍然会出错。
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是,无论事情看起来多么完美,总会存在可能的错误或失败的可能性。
这个原理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保证。
这个原理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工程、医学、金融等。
在这些领域中,奥肯定律的应用通常会导致更谨慎的决策和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在个人生活中,奥肯定律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还是日常活动中,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警惕并准备好处理可能的错误或失败。
总之,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错,从而促使我们更加谨慎和小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的风险和错误。
失业率和gdp的关系

失业率和gdp的关系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output ga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奥肯定律(Okun's law)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Okun’s law)

奥肯定律(Okun’s law)目录[隐藏]∙ 1 奥肯定律的含义∙ 2 奥肯定律操作实务∙ 3 经典案例分析∙ 4 解读奥肯定律[1]∙ 5 参考文献[编辑]奥肯定律的含义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
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
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编辑]奥肯定律操作实务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这个定理:失业率变动百分比= -1 / 2 ×(GDP变动百分比-3%)根据这个公式,当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
当经济扩张快于3%时。
失业率下降的幅度等于经济增长率的一半。
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增长5%(高出正常水平2%),奥肯定律预期失业率下降1%。
当GDP下降,或增长不到3%时。
失业率上升。
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下降1%,奥肯定律预期失业率上升2%。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奥肯所提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只是对美国经济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历史时期的描述,不仅其他国家未必与之相同,而且今日美国的经济也未必仍然依照原有轨迹继续运行。
因此,奥肯定律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其所提供的具体数值。
[编辑]经典案例分析奥肯定律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
例如,美国1979年~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
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的含义和作用

奥肯定律的含义和作用奥肯定律,又称墨菲定律,这是一条流行的经验法则,强调“如果件事可能会出错,那么它最终就一定会出错”。
这个定律形象地表达了世界上事情往往不会按照计划进行的直观现象。
奥肯定律的含义和作用在于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和错误,从而在面对挫折的同时提醒我们保持乐观和适应能力,积极应对挑战。
首先,奥肯定律的含义是事物发展中的可能问题和失败是无法避免的。
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个定律教导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是过分悲观或沮丧。
了解奥肯定律意味着我们对失败有了更加理性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并应对失败,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在事情进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同时要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错误和问题的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困难和问题。
其次,奥肯定律的作用在于提醒我们重视细节和防患未然。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错误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细节的疏忽和考虑不周而造成的。
因此,在做事情时我们要谨慎小心,严谨细致,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能的问题。
了解并应用奥肯定律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主动发现、检查和纠正潜在的错误和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奥肯定律的作用在于调整我们的心态和态度。
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常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到我们继续前进和取得成功。
而知道奥肯定律的人会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态度,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他们相信,只要积极坚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就能够克服困难,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成长。
奥肯定律帮助我们以乐观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使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
最后,奥肯定律的作用在于提醒我们珍惜机会和珍惜时间。
奥肯定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一切都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和利用时间。
了解奥肯定律意味着我们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每时每刻都要尽量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低失业率、价格水平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目标如何实现以及他们之间有什么定性或定量关系,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有的书中对这些数量关系作了估计。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A.Dornbusch)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有如下论述:如通货膨胀预期不变,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增长2个百分点。
失业率增加2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因而,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当然,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而且,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但是,这些数量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实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加以探索。
大家知道,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
它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以估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量关系。
二是奥肯定律。
奥肯(A.M.Okun)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他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受益匪浅,便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
这个定律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可靠的经验定律之一。
什么是奥肯定律?萨谬尔森(P.A.Samuelsm)和诺德豪斯(W.D.Nordhaus)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第456页作了确切表述:按照奥肯定律,GDP 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
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GD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是市场价值之和。
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
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人都就业。
就美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失业率为5.5%时,就算充分就业。
潜在GDP是由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
生产能力又决定于可获得的资源(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技术效率。
潜在GDP趋于缓慢而稳定的增长,而实际GDP则在经济周期中波动很大,往往与潜在GDP出现背离。
在经济衰退时期,实际GDP低于潜在GDP;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GDP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GDP。
按照奥肯定律,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
例如,美国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 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
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
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
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5.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10.3%(5.8%+4.5%)。
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
与预测的失业率10.3%相当接近。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应当着重指出,奥肯定律论述的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
可列出公式如下:失业率的变动=—1/2(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已知:潜在GDP增长率为3%,当实际GDP增长率为3%,这两个增长率的差额为0时,失业率保持不变;当实际GDP增长率为5%,比潜在GDP增长率大2%时,失业率会下降1%;当实际GDP增长率为—1%,比潜在GDP增长率小4%时,失业率会上升2%。
上式是从实际GDP增长率与潜在GDP增长率的差额求出失业率的变动,我们也可用下式从失业率的变动求实际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3%—2*失业率的变动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率为3%,如果失业率上升2%,实际GDP增长率为—1%,即下降1%;如果失业率下降1%,实际GDP增长率为5%。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宏观经济学书籍中,把奥肯定律表述为:失业率变动与实际GDP增长率的数量关系。
如前面引用的多恩布什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提到: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增加两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又如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著《经济学》第二版835页(中译本下册758页):“根据奥肯的研究,失业率每下降1%,产品增加3%。
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认为,产品增加的比例大于就业,尽管没有奥肯说的那么大。
现在的估算预测,失业率每增加1%,产出将相应减少2—2.5%。
”他们这样表述奥肯定律,也许是为了行文简练。
但是,只谈实际产出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而不联系到潜在产出的增长,显然是不妥当的。
因为,如果把潜在产出增长排除在外,则前面提到的从失业率的变动求GDP增长率的公式可简化如下:实际GDP增长率=—2*失业率的变动按照这个公式,如果失业率不变,实际GDP的增长率为0(前面答案增长3%);如果失业率上升2%,实际GDP增长会下降4%(前面答案是下降1%);如果失业率下降1%,实际GDP增长为2%(前面答案是增长5%)。
这些答案与前面的答案完全不同,显然是不对的。
可见,研究实际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必须根据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是快还是慢,以及快多少和慢多少,决不能只根据实际GDP增长,而置潜在GDP增长于不顾。
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中,怎样考虑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呢?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长期以来始终对就业形成强大压力。
在这个客观现实面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研究中国的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据报刊报道,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几种:一是计算GDP增加1%,可以增加多少个就业岗位。
如有人根据统计数字,1991年到1998年7年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11.2%,非农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增加1400万人。
7年累计增加9805万人。
GDP每增加1%,可以为非农业提供1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二是计算就业产出弹性,即GDP增加1%,将使就业增加百分之几。
现在中国就业产出弹性有稳步下降趋势。
进入1990年后,基本上在0.1上下徘徊。
1992年最低为0.082,1991年最高为0.151。
还有是计算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
有的经济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当GDP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水平时,GDP每增加1%,失业率降低两个百分点。
第三种研究的思路较好。
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奥肯定律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的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问题,还有待于解决,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奥肯定律。
最后,我们讨论与奥肯定律有关的两个理论问题。
—是奥肯定律与隐性失业。
当经济由峰顶转入衰退时,失业增加,就业减少,GDP减少。
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加1%,就业减少1%,GDP减少2%。
GDP减少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减少的百分比。
就企业来说,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产量减少与就业减少似乎应当是同比例的,产量减少2%,企业应解雇员工2%。
但实际上,解雇员工往往少于2%。
这是因为,企业感到雇用和培训员工的费用很高,产量减少时解雇员工,产量增加时再招收员工,损失太大。
而且,企业还担心被解雇的员工会到其他企业工作,将来需要时招不回来。
所以,在需求下降,产量减少时,企业宁可让一部分多余的员工留在工作岗位上暂时休闲。
这些员工虽然未失业,但实际上并不干活,与失业员工一样,被称为隐性失业。
二是奥肯定律与收益递减规律。
这个规律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按照这个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机械等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单位劳动所能作用的其他要素越来越少,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
就是说,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小于就业量增加的百分比。
而按照奥肯定律,当经济走出衰退,由谷底转入扩张时,失业减少,就业增加,GDP 增加。
失业减少1%,就业增加1%,GDP增加2%。
GDP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增加的百分比。
这样,奥肯定律似乎与收益递减规律相矛盾。
其实不然,如前所述,在经济衰退时,企业有隐性失业,有不少员工在岗位上并不干活。
当经济走出衰退,转入扩张时,需求增加。
这些隐性失业者可以更充分地干活。
这是使产出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增加的百分比的奥秘所在。
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
它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以估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量关系。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菲利普斯曲线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
如图: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术语。
它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
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结构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
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