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食文知味——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学生:五十岚爱吃,"先谈首当其冲的酸。
酸可不是醋的专利,萝卜白菜笋干也可以拿来酸,山西人还把树叶子、榆钱儿拿来酸,连饭都可以拿来酸——延庆山里夏天的美味:把饭捂酸,凉水一冲,都无需下饭菜,冲着这酸劲就无比开胃,三碗不在话下。
作者还回忆起与贾平凹先生在南宁吃面的趣事,平凹先生进门便喊"老友面",这老友面便是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甜味仅次其后。
说起吃甜,南方人好像更有优势,四川的沙芋、广东的糖水等等,还有苏南一带的,仿佛无甜不欢,无锡的肉包子馅里都会放糖,作者觉得没法吃,但有人就好这一口,甜得令人回味。
肉配糖的不止肉包,排骨、卤肉都是浓油赤酱的甜滋滋的,这种特有的苏锡菜风味仿佛就代表着苏南人,代表着这边小资又甜蜜的生活,这里人温柔又机灵的性格。
苦味好像便没有前两位那么受欢迎,印象里以苦著名的菜也就苦瓜。
作者这还提到一个名为"折耳根""鱼腥草".就像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口味多而杂不是不会吃,而是懂得欣赏接纳其他口味。
就像我是苏南人,家里烧的都是传统的苏锡菜风,从小到大口味都很清淡,菜都是携汤带水的,平时的"硬菜"也都是浓油赤酱,甜口居多的。
以前倒不觉得什么,来了北方以后,就显得以前口味多么清淡,一开始照北方做菜的方式是吃不惯的,大蒜大葱大把的放,咸辣鲜明才好吃,重口才下饭。
后来越吃越觉得好吃,回来再吃家乡菜就平淡了许多。
还有川菜,以前欣赏不了,觉得只是辣,现在觉得能辣得好吃真的是不容易。
以前总以为苏式点心做得精致美观,比北方那些五大三粗的面食卖相是好得多,味道应该也好得多,但后来经常吃""对湘菜是赞不绝口。
看他的一些散文里,他对北京也颇有了解,好像现居在北京,对北京人的口味都了如指掌,对北京的名小吃也有不少描写。
人间滋味读后感

人间滋味读后感《人间滋味》读后感读罢《人间滋味》,心中仿佛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书中那些关于美食的描写,那些对生活点滴的细腻感受,让我这个吃货兼生活热爱者感触颇深。
作者笔下的美食,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它们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与美食、与人间滋味紧密相连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周末,我被朋友拉着去参加了一个农家乐活动。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百般不情愿的,想着周末就该在家睡个懒觉,追追剧。
可当我们的车驶进那片充满田园气息的地方时,我的心情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一下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香气。
放眼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各种蔬菜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有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枝头像是一个个小灯笼;有翠绿的黄瓜,身上还带着小刺儿,看起来特别新鲜;还有那紫色的茄子,弯弯的形状像是在对我们微笑。
我们一群人嘻嘻哈哈地走进了院子,主人热情地迎了出来,招呼我们坐下,然后就开始忙活着准备午饭。
我好奇地跟着主人走进厨房,想看看这顿农家饭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厨房里的灶火烧得正旺,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主人熟练地切着菜,那刀工一看就是练过的。
不一会儿,一道道美食就上桌了。
最先上来的是一盘凉拌黄瓜,简单的做法却保留了黄瓜最原始的清香。
咬一口,脆脆的,凉凉的,带着一丝清甜,瞬间让人胃口大开。
接着是西红柿炒鸡蛋,那鲜艳的颜色就让人垂涎欲滴。
鸡蛋炒得金黄蓬松,西红柿酸甜多汁,两者搭配在一起简直是绝配。
但最让我惊艳的,还是那道红烧鱼。
鱼是刚从池塘里捞出来的,新鲜得不得了。
主人在鱼身上划了几刀,用调料腌了一会儿,然后就下锅煎。
煎到两面金黄,再加入各种调料和水,慢慢炖煮。
等到汤汁变得浓稠,鱼也变得入味十足。
夹一块鱼肉放进嘴里,鲜嫩的鱼肉入口即化,那浓郁的汤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一群人围坐在桌旁,大快朵颐。
没有城市里的拘束和讲究,大家吃得满脸都是,笑声和话语声交织在一起。
汪曾祺《人间有至味》读后感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当我翻开汪曾祺的《人间有至味》,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世界。
这本书以散文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美食、故乡、亲情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汪曾祺的文字平实而自然,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悟。
在《人间有至味》中,他通过描述各种美食的制作和品尝,展现了美食的美好和意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和亲情的描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故乡和亲情的珍贵和美好。
其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美食的描述和理解。
他认为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美食的看法,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品味和传承美食文化。
同时,作者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食的方法和启示。
除了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汪曾祺在《人间有至味》中也展现了自己对故乡和亲情的怀念和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的风土人情、亲人的生活点滴等方面的描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故乡和亲情的珍贵和美好。
尤其是他对父母的怀念和追忆,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深厚和永恒。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有时候,我会因为忙碌的生活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但是,通过阅读《人间有至味》,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要珍惜当下、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才能真正地珍惜当下、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说,《人间有至味》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人间有至味》也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忽略了内心世界的滋养和提升,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第一篇: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食文知味——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学生:五十岚【师评】:这篇读书报告写得有滋有味,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
真好!爱吃,不是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进肚里等于没吃。
爱吃,是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
这个总结很精彩。
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兴高采烈的。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都是作者谈吃讲吃的。
可读起来觉得前半部分写吃的印象更为深刻,读起来更有味。
正文部分从《五味》到《面茶》,更像是纯粹的讲吃,只有几笔穿插着叙事、抒情,品“味”之后更添深意。
中间部分从《吃喝门道贵在讲究》开始就更加讲究了,看标题便可知道,《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吃的自由——序》,中间这部分对比前面读起来,吃就不是主要部分了,有的叙事谈吃,有的结合文学谈吃,有的结合历史谈吃,有直接说理的也有隐喻的,尤其《吃食和文学》一文把吃提高了“一层”的同时,作者更像在谈人生感悟。
作者告诉我们的可不止食物味道何如,还喜欢告诉我们怎么吃。
首先,就要吃得“杂”.作者虽然是高邮人,却知晓各种地方的名菜名小吃,深知个个地区的风味风俗。
《五味》讲“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中国人对这五味是再熟悉不过了。
就这五味还各有各的门道。
先谈首当其冲的酸。
酸可不是醋的专利,萝卜白菜笋干也可以拿来酸,山西人还把树叶子、榆钱儿拿来酸,连饭都可以拿来酸——延庆山里夏天的美味:把饭捂酸,凉水一冲,都无需下饭菜,冲着这酸劲就无比开胃,三碗不在话下。
作者还回忆起与贾平凹先生在南宁吃面的趣事,平凹先生进门便喊“老友面”,这老友面便是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甜味仅次其后。
说起吃甜,南方人好像更有优势,四川的沙芋、广东的糖水等等,还有苏南一带的,仿佛无甜不欢,无锡的肉包子馅里都会放糖,作者觉得没法吃,但有人就好这一口,甜得令人回味。
肉配糖的不止肉包,排骨、卤肉都是浓油赤酱的甜滋滋的,这种特有的苏锡菜风味仿佛就代表着苏南人,代表着这边小资又甜蜜的生活,这里人温柔又机灵的性格。
人间至味读后感(通用10篇)

人间至味读后感(通用10篇)人间至味读后感(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间至味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至味读后感篇1《人间至味》是"资深吃货"汪曾祺先生的经典美食散文集,书中收录《故乡的食物》、《故乡的野菜》等38篇不同时期的经典名作以及汪老私房文人画。
这本书每篇文字比较简短,文字生动有趣,感觉他描述的食物或莱品虽然都是生活中随处可得的,但都特别的美味。
书中不仅介绍了食物,在介绍食物的同时还有很多穿插的小故事,很有生活气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介绍他家乡的部分。
南方的生活我很是想体验一下。
《人间至味》表现了汪曾祺先生对美食的眷恋,除了舌尖与味蕾的痛快,笔下也如行云流水,将其对美食的记忆刻录进时光的书本里,分享所有他不能忘怀的人间滋味。
所有的吃食,在他的笔下,都是人间的至味。
就像书中所说"一花一叶皆有情,一茶一饭过一生。
深深呼吸,缓缓前行,慢慢品下一口暖心的酒,只有懂生活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这是本读来能让人视觉、嗅觉、味觉与情怀同时灵敏起来的书。
在这富有滋味的文字里,仿佛能让人看到汪老坐在你面前用筷子戳出那流油的鸭蛋,耸动着鼻尖闭眼嗅空气中糖炒栗子那甜香气息的模样,又或是拿着冒着流油的手把肉在北方的寒冬里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间呼出的白气总能让人感叹∶生之乐趣。
一盏茶,一酥碟,一本书,能体味出这至真至美的人间滋味者,汪曾祺先生可算一个。
若你也有一副好胃口,有一双好眼睛,有一颗至纯的心,请去尝尽世间美味,看尽人世山水,爱尽人间温情,切莫辜负了这快意人生。
正如书中所说“好的人生,就是吃遍八方美食,活得自在有趣。
”人间至味读后感篇2最近读了陈老师的《至味在人间》,有些感触,于是重新提笔开始写写字。
从大一开始,只是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国庆假期回家乡。
现在大学毕业在广州工作,回家和父母待一块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所以每当陈老师提起家乡的美食、童年的味道以及和儿子街头巷尾“寻宝”觅食,心中难免有些“乡愁”。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作者:苇飔
多年前读《人间滋味》,被这本无异于菜谱的书吓了一跳。
佳肴素食,甜品小菜,大到鸡鸭鱼肉,小到粽子炒米,蒸煮煎炸,连烹调方法都有详细介绍,所谓天生烝民”真是名副其实。
而现在细细想来,“吃”之一字确实藏着人生大智慧。
汪老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都要尝尝”,我深以为然,人活在世也是如此,走在胡同里弄,每条路都要试试,生命色彩越斑驳才越丰富,不管是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都要坦然接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大不了多一个可作宿醉的故事,多一个岁月的证物。
当然,有些路万万不可涉足,正如有些东西“不吃为宜”。
我虽连“小饕”也算不上,却从我吃过的食物中得到许多感悟。
色白粒幼的米饭是土地的恩赐,番薯是泥里长出的火种,更不必说存其本味的鱼汤,可以佐粥的腌萝卜条,可真是四方食事尽,反而觉得家里的饭最合口味,最能慰帖流浪的饥肠。
住在城市里食肆多,人就多,各种奇怪的吃相就也出现了。
有大快朵颐的,有“小步前进”的,有姿态优雅的,有“自带混响设备”的,也有正襟危坐仪式感很足的。
说起来“靠林吃林”谁也不比谁高贵,可扰人愉已不仅有失风度,还让市容苍白。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虽不是这本书里的话却可作为汪老作品的一贯思想。
想来味道只是味道,是人事与情感让记忆鲜活。
不管怎样,人活在世上,各种味道总要都尝一尝,尝过才算不虚此行。
人间滋味读后感

人间滋味读后感人间滋味读后感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间滋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间滋味读后感1“谁人在微明中举火/最能温暖你的肠胃”也斯的粥诗这样写道。
他的食物散文也若此,“细语商量”,温熙动人。
食物不是也斯创作的重点,但一定是重要的部分,因为专门关于食物,他已出版过两本诗集,一本小说。
这次又有散文集,既非食家评点,也不关参肚鲍翅,重在讲述食物于记忆、人物、境遇、文学电影文本、东西诸样异类文化之间穿梭往来的故事,“散文的散步”。
也斯说过食物也是有灵魂的,“有时看到一枚水果、一棵菜、一盆用心做出来的食物、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诗,总令你眼前一亮,像看到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有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让人心生爱慕,想一个生命也不容易完成她自己的个性,值得珍重”。
珍重之风,一直见诸他的文字,而愈写,他的海阔天空、精灵鬼马也愈加融入通篇的温熙微明中去了。
写食物,更写面对食物聚在一起的那群人,有八方朋友,有菜园“农妇”,也有高人隐士,其各自携带的文化视野借食物暂处一席,错综广阔,“食物和文字不断旅行,做客的变成主人,主人有一天又变成客人”。
流转之间,早过了千百出戏场,珍重之风,由是见诸也斯对眼前人物的用心,对生命之开阔的信任。
他说过“小心文化偏食”,拿食物为例,则“随缘入座,由于不同机缘接触不同食物,同时也接触种种偏见,高尚和低俗、名牌和山寨、保守和激进,都可以各有偏见。
我低头吃菜,饭桌上有高人也有隐士,能启发我的都是我师。
我也愿意对话,却不好为人师,也怕自以为义”。
既是作家也是学者,也斯的散文自然偶尔述及学术和理论,但仔细读来,理论和思想都融入生活常事,实是一名学者之难得。
原来他说:“我对权威理论都带点调侃,不管什么名士金句,要在生活中考验过,落实到生活里才有用。
人家讲理论我都会听一听,但更有兴趣看讲话的人怎样做人、生活上采取什么态度。
《人间滋味》读后感

《人间滋味》读后感《人间滋味》是一部由汪曾祺所著的散文集,主要讲述了作者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让我深感生活的美好与丰富。
在《人间滋味》中,汪曾祺以美食为主题,通过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美食故事,展现了食物背后的文化、人情和记忆。
他笔下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佳肴,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情的载体。
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滋味。
汪曾祺的文字简练而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他通过对食物的描绘,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每一道美食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珍惜。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瞬间,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此外,《人间滋味》还传递了一种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汪曾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物质的富足和名利的追求。
他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认为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也最美好。
这种态度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总的来说,《人间滋味》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作品。
它通过讲述美食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同时,它也传递了一种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生活的美好与丰富,也让我更加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和美好。
同时,《人间滋味》还让我认识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作家所拥有的深厚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他的文字简练而质朴,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各种美食的色香味,以及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写作技巧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敬仰汪曾祺这位文学大师。
在我看来,《人间滋味》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品味到了美食的滋味,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丰富。
同时,它也教会了我如何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和美好,如何去珍惜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每一个瞬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师评】:这篇读书报告写得有滋有味,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
真好!爱吃,不是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进肚里等于没吃。
爱吃,是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
这个总结很精彩。
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兴高采烈的。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都是作者谈吃讲吃的。
可读起来觉得前半部分写吃的印象更为深刻,读起来更有味。
正文部分从《五味》到《面茶》,更像是纯粹的讲吃,只有几笔穿插着叙事、抒情,品"味"之后更添深意。
中间部分从《吃喝门道贵在讲究》开始就更加讲究了,看标题便可知道,《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吃的自由——序》,中间这部分对比前面读起来,吃就不是主要部分了,有的叙事谈吃,有的结合文学谈吃,有的结合历史谈吃,有直接说理的也有隐喻的,尤其《吃食和文学》一文把吃提高了"一层"的同时,作者更像在谈人生感悟。
作者告诉我们的可不止食物味道何如,还喜欢告诉我们怎么吃。
首先,就要吃得"杂".作者虽然是高邮人,却知晓各种地方的名菜名小吃,深知个个地区的风味风俗。
《五味》讲"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中国人对这五味是再熟悉不过了。
就这五味还各有各的门道。
先谈首当其冲的酸。
酸可不是醋的专利,萝卜白菜笋干也可以拿来酸,山西人还把树叶子、榆钱儿拿来酸,连饭都可以拿来酸——延庆山里夏天的美味:把饭捂酸,凉水一冲,都无需下饭菜,冲着这酸劲就无比开胃,三碗不在话下。
作者还回忆起与贾平凹先生在南宁吃面的趣事,平凹先生进门便喊"老友面",这老友面便是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甜味仅次其后。
说起吃甜,南方人好像更有优势,四川的沙芋、广东的糖水等等,还有苏南一带的,仿佛无甜不欢,无锡的肉包子馅里都会放糖,作者觉得没法吃,但有人就好这一口,甜得令人回味。
肉配糖的不止肉包,排骨、卤肉都是浓油赤酱的甜滋滋的,这种特有的苏锡菜风味仿佛就代表着苏南人,代表着这边小资又甜蜜的生活,这里人温柔又机灵的性格。
苦味好像便没有前两位那么受欢迎,印象里以苦著名的菜也就苦瓜。
作者这还提到一个名为"折耳根"的苦菜,说是剧团里的一个贵州女演员偏好这一口,不仅苦还腥味浓重,又名为"鱼腥草".辣味那提起来就响当当的。
以辣为名的川菜可是名列四大菜系之一,而且川菜的特点还辣且麻,麻辣烫、麻辣豆腐、钵钵鸡……这些代表名菜提起来就令人口水直流。
能吃辣也算一个本领。
作者就讲他吃辣的本事是怎么练出来的,说是在昆明,直接把青辣椒蘸盐下酒在火上烤着吃。
还听闻川北有种辣椒都不能吃,把它放在汤里涮涮便辣得不行了。
咸味仿佛每道菜都缺不了,但是吃咸的程度倒是各个地区不同,浙东人吃得咸,作者说他一个台州同学吃包子都要掰开倒酱油。
还有一味——"臭".中国人对臭的特殊情节很深,臭豆腐、臭干、臭冬瓜、臭豇豆……还有种臭卤。
臭味与食物的奇妙结合都可以成为美食,而且中国人特珍爱这种美食。
北京人有个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其实每味都不受地域的局限性。
像爱吃甜的苏南人不少也对川渝菜的香麻辣难以抵挡,口味咸厚的东北人也可以把广东人的糖水吃得津津有味。
就像作者谈北京人,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口味多而杂不是不会吃,而是懂得欣赏接纳其他口味。
就像我是苏南人,家里烧的都是传统的苏锡菜风,从小到大口味都很清淡,菜都是携汤带水的,平时的"硬菜"也都是浓油赤酱,甜口居多的。
以前倒不觉得什么,来了北方以后,就显得以前口味多么清淡,一开始照北方做菜的方式是吃不惯的,大蒜大葱大把的放,咸辣鲜明才好吃,重口才下饭。
后来越吃越觉得好吃,回来再吃家乡菜就平淡了许多。
还有川菜,以前欣赏不了,觉得只是辣,现在觉得能辣得好吃真的是不容易。
以前总以为苏式点心做得精致美观,比北方那些五大三粗的面食卖相是好得多,味道应该也好得多,但后来经常吃北方面食,就会爱上这里面的滋味。
尤其是陕西的油泼面、铺盖面,和我家乡的一种银丝面(细如银丝的面条)简直是天差地别,两个一对比起来,我还是觉得那种宽宽的十分有味的面吃起来爽,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不能轻易描述出来的,尤其在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以后,我很佩服陕西人民对美食的造诣,在物资那么匮乏的年代能用简单的面粉就能做出那么美味又幸福的味道来,这是苏南菜里没有的。
不光是中华美食,好吃的我们都该去接纳欣赏。
作者在《马铃薯》一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
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
不过也说不定。
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
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
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只要是好吃的幸福的味道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
这些味道背后的环境、历史、人文风情,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接纳的。
作者结尾还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其实我觉得倒不是中国人口味杂,口味杂的是作者本人。
作者是苏北人,对淮扬菜应该是颇有了解,又是湖南人的弟子,诸多散文里对湘菜是赞不绝口。
看他的一些散文里,他对北京也颇有了解,好像现居在北京,对北京人的口味都了如指掌,对北京的名小吃也有不少描写。
而且对各地的菜系都有不少心得,这不仅归功于作者走南闯北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心的去品尝任何一道人间美食。
所以,我觉得吃还得吃得用心。
举个例子,像《豆腐》一章里就把一块豆腐的做法介绍得纷繁多样。
光拌豆腐,北方就有"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的做法,甚者还有青蒜、韭菜花拌的,南方人不敢这样侉吃的,家里常做的就是皮蛋拌豆腐。
而烧豆腐就又有不同了,扬州的"文思和尚豆腐"、昆明的"小炒豆腐"、北京的"老豆腐",湖南的"菌油豆腐",还有虎皮豆腐、砂锅豆腐等南北做法分明却家喻户晓的家常做法,作者不仅各个滋味都形容尽致,更把做法都一一详细说明,基本每篇文章里谈到的菜都把做法附上。
读完这些美食后不光只知其色香味,知道其中门道更加觉得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之处。
再来谈豆腐,豆腐的做法可是层出不穷,除了豆腐脑、豆花这些做法简单变化下就能有另外一番风味的美食以外,还有茶干、干丝、臭豆腐、豆腐乳、豆腐皮、百页各种花式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干丝。
扬州有一道名叫煮干丝的菜品,是淮扬菜的名菜,是上得了宴席的。
这菜极讲究刀工,然而我印象里这道菜并不出彩,是拿鸡汤煮各种"丝",除了干丝还有火腿丝、银鱼丝、口蘑丝等等,各种鲜味混合在一起煮着吃,往往是一碗黄淀淀的浓汤,尝起来说不上鲜却比较油腻,倒把干丝原本的清爽给盖住了,作者跟我一样对干丝做法所见略同:"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
"做法如下:"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
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
"简单几句烂熟于心的做法却令人垂涎了。
除了豆腐,作者还熟知萝卜、韭菜花、菌类这些简单廉价的食材的各种做法,写得十分细致,什么地区长什么品种,什么品种用什么做法,味道是怎样的各有千秋。
可见作者吃菜是多么的用心,不光会吃,还要了解食材,了解食材特性后还要会做,这才是吃得用心。
有一段作者写蔬菜的文字印象十分深刻:"吴其濬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
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
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
……吴其濬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
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吴其濬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
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
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
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
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
这种菜我没有见过。
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
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读到这里。
我几乎也要像吴其濬一样疾呼了,因为我终于知道作者描述的那种吃到嘴是滑的菜叫冬苋菜了!我只记得四五年前我在西湖边上的一家饭店里喝过一碗汤,里面有种绿叶子及其滑嫩,从来没吃到过这般的菜,以后也再没吃到过,可惜当时没留心问下名字,不然早就知道这叫冬苋菜,幸好今天看了作者这篇文仿佛重新拾起了我与冬苋菜的缘分。
后来又一想还要感谢吴其濬,若没有他用心考察,恐怕也就没有葵了,也就没有冬苋菜了。
整本书,好像是生僻字大全,有许多食物追根溯源的名字,古时候的名称,不禁佩服中国人这"吃"里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可见"吃"绝对不是只吃这么简单,用心起来里面要下功夫的可地方多着呢。
我觉得吃最重要也是最深层的是要吃出"快乐".作者平实易懂的文字里,更能读出苦中作乐的滋味。
《故乡的食物》里作者介绍了很多家乡的美食,咸鸭蛋、荠菜馄饨、枸杞头等等,作者却对炒米和焦屑这两种都算不上美食的食品却有一段很长的描写。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如作者所说在那样动乱和贫穷的日子里才会常常吃到这样的食物,也只有这样的环境中才会真正明白到食物滋味里的幸福。
像这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常常出现在作者的文字里。
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作者被分配到高寒地带的马铃薯研究站,不管是政治环境还是身边环境都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者不仅完成了马铃薯图谱的任务还发现了一种"麻土豆。
"它的花是香的,当时大家说从未发现这种土豆。
最有趣的还是在作者就开始画块。
"画完一个薯块,我就把它放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
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作者自述是这般吃薯块的,好自娱自乐、安然自得!最后离开的时候还要带些薯块回去,可不是爱这些美食,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可以把任何一种平淡无奇的食物吃出珍馐美味来。
在现在和平安逸的年代,作者往往也"苦中作乐".记得他对北京的臭豆腐乳还耿耿于怀:"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