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第一章:电流的概念与测量1.1 教学目标了解电流的概念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1.2 教学内容电流的定义: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流从正极流入,从负极流出1.3 教学活动引入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产生和流动演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电路中的电流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解释电流的概念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第二章:电压的概念与测量2.1 教学目标了解电压的概念学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2.2 教学内容电压的定义:电压是电场力推动电荷流动的力量,单位是伏特(V)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2.3 教学活动引入电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压的作用和测量方法演示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电路中的电压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解释电压的概念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第三章:电阻的概念与测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电阻的概念学会使用电阻表测量电阻3.2 教学内容电阻的定义:电阻是电路中对电流流动的阻碍作用,单位是欧姆(Ω)电阻表的使用方法:将电阻表的两个探头分别接触到电阻的两端,根据指针偏转读取电阻值3.3 教学活动引入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演示电阻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电路中的电阻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解释电阻的概念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电阻表测量电阻第四章: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4.1 教学目标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4.2 教学内容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公式为I = U/R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关系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关系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4.4 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的值第六章:电路的串并联6.1 教学目标理解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原理6.2 教学内容串联电路:电流在电路中的各个部分按顺序流动,电压分配并联电路:电流在电路中的各个部分流动,电压相同6.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分配规律6.4 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原理学生能够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分配情况第七章:欧姆定律的应用7.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7.2 教学内容使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的值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中的实际问题,如灯泡的亮度、电流表的量程选择等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值让学生通过实际电路问题,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7.4 教学评价学生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路问题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值第八章:电阻的特性8.1 教学目标了解电阻的特性8.2 教学内容电阻的温度特性: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电阻的频率特性:电阻值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电阻的稳定性:电阻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阻的温度特性、频率特性和稳定性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特性学生能了解电阻的特性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电阻的温度特性、频率特性和稳定性第九章:电路的动态分析9.1 教学目标学会对电路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9.2 教学内容电路中的瞬态分析和稳态分析电路中的阶跃响应和斜坡响应电路中的频率响应9.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电路的瞬态、稳态、阶跃响应、斜坡响应和频率响应9.4 教学评价学生能对电路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电路的瞬态、稳态、阶跃响应、斜坡响应和频率响应第十章:综合应用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学会综合运用电流、电压、电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2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电路问题,综合运用电流、电压、电阻的知识进行解决了解电流、电压、电阻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电路问题,综合运用电流、电压、电阻的知识进行解决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电阻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10.4 教学评价学生能综合运用电流、电压、电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了解电流、电压、电阻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流的概念与测量:理解电流的定义以及正确使用电流表进行测量是本环节的重点。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知道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即欧姆定律。
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5Ω、10Ω、15Ω 各一个)、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如手电筒、台灯、电视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提问: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新课讲授1、提出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压、电阻有关,并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猜想理由。
学生可能会提出: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2、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由于要探究两个因素对电流的影响,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值。
(3)设计实验电路图,向学生讲解电路图中各个元件的作用。
(4)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到最大阻值处等。
3、进行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别得到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和电流与电阻关系的数据。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实践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介绍。
2.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原理讲解。
3. 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的方法指导。
4.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展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行操作,观察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6. 总结提升:归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强调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规律。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 学生能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原理。
3. 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4.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等实验器材。
2. 教材:相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3. 课件:制作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的PPT课件。
七、教学步骤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讲解:a. 电流:电荷的流动称为电流。
b. 电压:电源提供的电势差称为电压。
c.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称为电阻。
2.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原理:a. 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即I = U/R。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关系,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关系: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规律,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概念及其关系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电流、电压、电阻概念及其关系的相关PPT,用于课堂讲解。
2. 实验器材:准备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实验器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 教材和辅导资料:提供相关教材和辅导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学会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流、电压、电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学生认识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欧姆定律的运用。
难点:1. 电流、电压、电阻的动态变化规律。
2. 实验操作技巧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等。
2. 教学课件及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欧姆定律。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巩固所学知识。
6. 案例分析:分析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电路设计等。
7.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和练习中的不足。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9.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课堂练习等进行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10.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方法。
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第一章:电流的概念1.1 电流的定义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一种物理现象。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1.2 电流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电流的方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电流的大小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如I表示电流。
第二章:电压的概念2.1 电压的定义电压是指电场力作用下,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2.2 电压的表示方法用字母V表示电压。
电压的符号上方通常有一个正负号,表示电压的正负方向。
第三章:电阻的概念3.1 电阻的定义电阻是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3.2 电阻的表示方法用字母R表示电阻。
电阻的符号上方通常有一个正负号,表示电阻的正负方向。
第四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4.1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指在电路中,电流I与电压V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即I = V/R。
当电压增加时,如果电阻不变,电流也会增加。
当电阻增加时,如果电压不变,电流会减少。
4.2 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是指电路中元件依次连接,电流在各个元件中相同。
并联电路是指电路中元件并行连接,电压在各个元件中相同。
第五章: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5.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2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等。
5.3 实验步骤连接电路,将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入电路中。
改变电阻的大小,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I-V曲线,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4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验证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第六章:电阻的测量6.1 电阻的测量方法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将待测电阻与万用表的两个表笔连接,选择适当的测量范围。
6.2 测量电阻的注意事项确保电阻两端没有电压或电流。
在测量前,将电阻短路,以避免万用表损坏。
第七章:电压和电流的测量7.1 电压的测量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2. 电压的概念:电压是电势差的绝对值,单位是伏特(V)。
3. 电阻的概念:电阻是物体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单位是欧姆(Ω)。
4. 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即I = V/R。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三个物理量。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4. 知识拓展:讲解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路设计、电器选购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准确性以及分析的合理性。
3. 作业评估:审阅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电流、电压、电阻问题,如家庭电路的电压、电流如何计算。
2. 探讨电流、电压、电阻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等。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第一章:电流的概念1.1 电流的定义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流动。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1.2 电流的表示方法电流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电荷的流动方向。
电流的符号是I。
第二章:电压的概念2.1 电压的定义电压是指电场力对单位正电荷所做的功,是电势差的绝对值。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2.2 电压的表示方法电压可以用直线表示,直线的两端表示电荷的来源和去向。
电压的符号是V。
第三章:电阻的概念3.1 电阻的定义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3.2 电阻的表示方法电阻可以用一个波浪线表示,波浪线的长度表示电阻的大小。
电阻的符号是R。
4.1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指在电路中,电流I等于电压V除以电阻R,即I = V/R。
欧姆定律可以用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4.2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压和电阻下电路中的电流。
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的关系。
第五章:应用实例5.1 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解释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当电压增加时,灯泡的亮度也会增加。
5.2 电阻器的作用介绍电阻器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第六章:电路的基本元件6.1 电路的组成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基本元件组成。
电源提供电压,导线传递电流,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用电器消耗电能。
6.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电路中的元件依次连接,电流相同,电压分配。
并联电路是指电路中的元件并行连接,电压相同,电流分配。
第七章:测量电流和电压7.1 电流表的使用电流表是用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正确连接电流表,避免电流过大损坏电流表。
7.2 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是用来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的仪器。
正确连接电压表,选择合适的量程。
第八章:测量电阻8.1 电阻表的使用电阻表是用来测量电路中的电阻的仪器。
正确连接电阻表,确保电路断开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 ①引导学生发现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②电流和电压、电阻间的定量关系的实验设计。 难点: ①电流和电压、电阻间的定量关系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 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 ②实验器材多,实验注意点多,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③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大,学生很难同步; ④各组实验数据存在差异,与教师期待的数据略有出入。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设计者(张德文、永登县连城镇初级中学)
一、概述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得出 电路中最重要的电学规律之一的欧姆定律的前提。这三个物理 量的关系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压表、电 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的进一步深入,从而使学生的 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这节课要体现出探究性学习与科学方 法的渗透,重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 法、学习方法,得出欧姆定律的大概过程。
②电路设计。教师首先画出一个电阻R,启发学生思考:要组成一个 简单电路,需哪些电路器件;要知道电阻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R的 电流,需用什么仪器测量,怎么连接?如何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 呢?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电路,并让学生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如图所 示)。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通过实验,进一步猜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吗? ②演示二:相同电压使不同电阻的灯泡发光。把25瓦和100瓦两只照 明灯(可说明25瓦灯泡的电阻比100瓦的灯泡的电阻大)并联在照明电 路中,观察发光情况。现象:一明一暗,100瓦的灯亮,即电阻小的电 流大。 通过实验,进一步猜想: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引出探究课题,视频展示台投视演 示,突出效果。 4、学生主体,实验研究,定量探究 以上猜想是否能成立,需经过探索性的定量实验的验证。科学发展 史表明,大部分物理规律的发现是先有科学猜想,后设计实验验证的。 ⑴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①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研究“电阻大小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 面积有关”的实验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两个 因素的关系时,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回答: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电阻不 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第二步,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 的关系。最后将两次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就能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 关系。 教师强调指出: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被广 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启发:针对以上两个方案,如何设计实验,需 要哪些实验器材,需要测哪些物理量? 设计意图: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设计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且为学生 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示范。
让学生讨论:对于第一步,调节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 测),并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来实现(电阻R直接接在 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上图),移动滑片来 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方法一可行,但电压不一定是整数倍增加,显然给 测量带来麻烦,并且实验电路必须多次改接:方法二因为变阻器的作用 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此可以肯定移动滑片,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要 变化,这种方法只需要连接一次电路,通过连续改变滑片的位置,就可 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方法一好。
继续让学生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上 图中R的值(提供5欧、10欧、20欧的定值电阻),要保持R两端的电压 不变,同样可调节滑片的位置,这样就保证了当改变电阻R的大小时, 通过调节R′的滑片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教师强调:要得到一个规律,至少需要几组数据? 学生:3组。 教师:好,我们在实验中必须收集3组数据才能进行总结分析。 ③表格设计。启发学生: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 并把数据填入表格。那么如何设计表格呢?思考后让学生画出有关表格 (如图)。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表格。
③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 同、合作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前几章中已经分别学习了电路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 压、电阻,而本节是建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的课,采用控制变 量法通过实验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当电压不变时电流 与电阻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电流、电压、电阻的联系。从内容上 看,意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认识影响电流 大小的因素,同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增强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
电压U/V 4 6
10
电流I/A 0.5
1 1.25
⑶、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来 导体两端电压。当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用不同阻值接入电路, 每次都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来 导体两端电压值(选填“改 变”、“维持”)。
⑷、如图是小明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关系后,根据数据画出的U— I图象,由图象可知,R1和R2的大小关系是( )
教师:当然,实验误差也会造成实验数据有差异,不一定能得到严 格相等的比例关系。在实验中,我们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记录和分 析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交流,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思维发生 碰撞,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提高能力,评估收获 ⑴、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我们先保持 不变,得出导体中的电 流强度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然后保持 不变,得出导体中的电 流强度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 ⑵、某同学在探究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时,记录了如下表的实验数 据,但有两处忘记填写,请你替他补上,
R=___Ω
U=___ V
实验 电压 次序 U/V ① ② ③ Nhomakorabea电流I/ A
实验 电阻R/ 电流I/
次序 Ω
A
①
②
③
表一
表二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设计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且为学生 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示范。
⑵团结协作,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①实验操作。依照电路图,指导学生选择器材,连接电路,拟定实 验步骤,动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实验中,注意以下问题(展示幻灯片:1、连接电路时,开关 要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 位置)。1、2、3、4 小组研究保持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即保持R不变,调节R′, 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增加,测出通过R的电流,记录每次的电压值 和电流值。5、6、7、8小组研究保持电压不变,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即 改变R的阻值,先后用5欧、10欧、20欧的电阻接入,调节R′,保持R两 端的电压不变,记录每次的电阻值和相应的电流值。开始实验,数据记 在设计的表格中。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鼓励速度快的学生完成另 外一实验,达到因材施教。 设计意图:对实验的总结,为学生的成功探究奠定基础,并让学生 体验团结合作学习。 ⑶小组汇报,分析归纳,系统总结,得出结论 分析比较以上实验数据,组织讨论,系统总结,归纳实验结论。 让学生分析表一,并得出: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且电压增大 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结论1: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教师强调:电阻不变是前提,电压变化是“因”,电流变化是“果”。 让学生分析表二,并得出:电流随电阻增大而减小,且电阻增大到 几倍,电流就减小到几分之一。结论2: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 反比。 教师强调:电压不变是前提,电阻不变是“因”,电流变化是“果”。 教师:同样探究这个问题的小组,是否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如果 有的小组有不同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找找原因。(学生间短暂 交流)
七、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启动思维,知识铺垫,导入新课 ①教师问:电压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 ②教师问:电阻表示什么? 学生答: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教师问:那么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学生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有的一些关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定 性认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大胆猜想,活化思维,主动探究,形成假设 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大胆假设: ①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学生猜想: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 大。 ②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学生猜想:电阻越大,电流可 能越小。学生通过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说出了猜想的理由,教师给予肯 定。 教师: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你们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 为“探究式”课型。即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师生讨论、探 究发现、分析推理为主的多边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物 理探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物理规律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学习 物理而创造理想的情境。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教材、教育和教学的特点,主要采 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物理问题、探究实验过 程,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 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 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究并发现知 识营造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和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 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运用“控制变量 法”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 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 ②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③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探索、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物 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利用物理规律解释同类物理现象的能力, 使学生接受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 论证、评估等探究要素; ②通过制定研究方案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这一重要的研 究方法。 ③初步掌握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得出规 律的一般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揭示隐藏的物理规律,感受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