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
中药炮制的心得体会

中药炮制的心得体会中药炮制是中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取药材标准化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降低毒性、改变性状等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
多年来,我在中药炮制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有志于从事中药炮制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我认为中药炮制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严谨的操作。
中药炮制是一门技术活,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不能马虎从事。
在炮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遵循药典和传统炮制方法,不轻易改变炮制方案。
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前辈的经验,不自以为是,不断完善自己的炮制技艺。
其次,我发现中药炮制过程中的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非常重要。
不同的药材和不同的目的要求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我们需要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科学的控制,保证药材能够充分发挥药效,同时又能够避免无效成分的损失。
炮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需要进行不断的试验和实践,只有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出科学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炮制技术。
此外,我认为中药炮制需要注重对原料药材的认知和研究。
不同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每一种药材的理化性质以及药效成分,从而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工艺。
对于一些特殊的药材,我们可能需要对其炮制方法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满足药材本身的特殊要求。
另外,我发现中药炮制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在炮制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观察药材的形态变化、气味变化等,判断炮制是否达到要求。
有时候,药材的变化可能是微小的,需要我们有较高的敏感度和专业知识来捕捉这些细微的变化。
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够及时调整炮制工艺,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最后,我认为中药炮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中药炮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炮制方法。
由于中药炮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相信总会取得一定的成果。
药材炮制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中,药材炮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药材炮制不仅关系到药物的质量,更关乎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药材炮制的实践,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药材炮制的意义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药效:通过对药材进行炮制,可以改变其药性、药效,使其更符合临床需求。
如将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可增强其滋阴补血的作用。
2. 降低毒性:某些药材具有毒性,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如半夏、天南星等,经过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
3. 增强药物稳定性:炮制可以改善药材的物理性质,使其更易于储存和使用。
如炮制后的甘草、黄芪等,可延长其保质期。
4. 适应不同剂型:药材炮制可以为制备不同剂型提供条件,如煎剂、丸剂、散剂等。
二、药材炮制实践体会1. 熟悉药材特性:在炮制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药材的来源、产地、性状、功效等,以便正确选用炮制方法。
如黄连,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炮制时应注意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2. 掌握炮制技术:药材炮制技术包括清洗、浸泡、切制、炒制、蒸制、煅制等。
在实践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炮制方法,确保药材炮制质量。
如炒制时,火候、时间、温度等都要掌握得当,否则会影响药效。
3. 注意炮制过程中的安全:药材炮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如使用火源时,要注意防火、防爆;使用有毒药材时,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中毒。
4. 药材炮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在炮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临床需求,使炮制后的药材更符合临床应用。
如炮制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炮制方法,如炮制黄柏时,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选择蒸制或炒制。
5. 注重药材炮制过程中的环保:在药材炮制过程中,要注重环保,减少污染。
如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排放;合理利用药材,减少浪费。
三、总结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药材炮制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技术的感悟和体会

中药炮制技术的感悟和体会
经过学习和研究,对中药炮制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炮制过程对中药品质和疗效的影响,同时也体会到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首先,中药炮制技术的感悟让我意识到炮制过程中的“炒、炙、炮、炸”等操作步骤对中药的功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草药进行适当的温度调节和时间控制,可以改变中药组分的活性,提高药材的药效。
比如,在炮制黄芪时,通过适当的炮制温度和时间,可以提高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更适合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合理的炮制过程可以对中药的功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我在实践中也体会到中药炮制技术的独特之处和传统韵味。
与现代化的医疗技术相比,中药炮制显得更为古老而神秘。
在炮制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特定的炉具和工具,坚持传统的炒、炙、炮、炸等方式。
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草药进行加热和处理,更是一种对中药文化的传承和担当。
这让我深感中药炮制技术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也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通过对中药炮制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其中的重要性、特点和传统韵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我真切地认识到中药炮制对中药品质和功效的影响,同时也更加珍视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精髓。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掌握中药炮制技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合集4篇)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第1篇20xx年x月x日xx学院药学开始了本学期的毕业实习,上午9:30我们5名同学来到了xx 第一人民医院开始我们为期半年的实习。
我认为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学好。
初到医院工作,老师向我说明了医院药房经营的有中药、中成药、西药、非药及一部分器械,让我们对医院的实习任务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中药调剂室,张老师将我们交给任主任后,我的实习正式开始了。
对着满室的中药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药房,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中草药的神秘,我想我喜欢这个地方。
中药房很小,成药和草药被一条走道隔在两边。
通常草药的调配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不面向患者。
划价,收费集中在前房。
实习在记草药名和位置的要求下开始。
从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我得到了太多东西。
没有人体会到取错药的尴尬,而我有,车前子要布包另煎,而我头次取药却与别的饮片混到一起,一次很大的麻烦。
我想告诉人们其实调剂不是简单的取药,从划价,缴费,到称取,核对,发药,这是一个系统,一个流程,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调剂室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
在这工作的两周,我开始明白了团队协作的优势和必要,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
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从拿戥子的手势,姿态开始,到撑开药袋并将药倒入时两手的配合,都需要认真用心去学。
学会观察,细心从容,这就是我学到的。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该院的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自觉以医学生规范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不畏酷暑,认真工作,基本做到了无差错事故,并在上下班之余主动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义务解答关于科室位置就诊步骤等方面的问答,积极维护了药学院的良好形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怕出错、虚心请教,同带教老师共同商量处方方面的问题,进行处方分析,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如此,我们更是认真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应用在平常实验课中学到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积极同带教老师相配合,尽量完善日常实习工作,给各带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实习笔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心得,由于我的主动积极,勤快认真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各科室给予的好评。
中药学炮制个人总结怎么写

中药学炮制个人总结怎么写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独特的学科,对于中药的炮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炮制是中药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中药药材加工的手段,更是中药质量的保证和药效的发挥途径。
在我学习中药学炮制的过程中,我认为对于中药学炮制的个人总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人总结应包括对中药炮制基本原理的理解。
中药炮制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和烹饪等手段,改变中药药材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使其具备更好的药效和更好的使用特性。
个人总结中应明确懂得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和方法,理解不同炮制工艺对中药药材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中药炮制要求进行操作。
其次,个人总结应包括对中药炮制工艺的实践经验总结。
中药炮制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个人总结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不同中药炮制工艺的优缺点,探讨中药炮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中药药材的性质和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此外,个人总结还应包括对中药炮制质量控制的思考和方法总结。
中药炮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个人总结中应重点关注中药炮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如何保证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操作的质量控制方法。
最后,个人总结还应包括对中药炮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个人的学习规划。
中药炮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炮制工艺和技术不断涌现。
个人总结中应对中药炮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也要制定个人的学习规划,包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药炮制的计划,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等。
总之,中药学炮制个人总结的写作应全面、具体、有实践经验和思考,既要总结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又要展望未来的发展,为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炮制水平,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炮制心得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通过十一周对中药炮制学的选修学习,我收益颇多,不仅了解了炮制对中药用药的重要性,也熟悉了一些基本的比较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现将心得总结如下:一,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
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
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
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
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三)增强药物疗效除了通过配伍来中药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
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
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
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
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

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由于人们对传统中医学的兴趣不断增加,中药炮制学作为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关注。
在这次的中药炮制学实训中,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并实际操作了中药炮制的过程,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次实训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享我对中药炮制学的观点和理解。
1. 实训内容概述本次中药炮制学实训以红花、当归和枸杞为例进行,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以下内容:1.1 炮制前的准备在进行中药炮制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所需材料、了解各种炮制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掌握操作规范等。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们能够保证炮制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中药炮制的基本步骤中药炮制的基本步骤包括清洗、切割、炒制、炒制次数掌握等。
我们在实训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中药材,控制火候和时间,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1.3 品质评估中药炮制后,我们需要对炮制好的药材进行品质评估。
这包括外观、气味、质地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品质评估,我们能够判断中药材是否炮制到位,并进一步了解中药炮制对药材性质的影响。
2. 观点和理解通过这次实训,我对中药炮制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2.1 炮制技术的重要性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炮制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炮制技术,才能充分调动中药的活性成分,提高药材的疗效。
2.2 炮制工艺的影响不同的中药材适宜采用不同的炮制工艺,这是由其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特点决定的。
只有深入理解中药材的特点,才能选择适宜的炮制工艺,实现最佳的药效。
2.3 气味与炮制质量的关系气味是评估中药炮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炮制过程中,药材的气味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活性成分的挥发造成的。
通过嗅闻气味,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药材是否炮制到位,是否符合炮制要求。
3. 总结与建议通过这次中药炮制学实训,我不仅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技巧,还深刻认识到炮制对中药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的感想和总结

中药炮制的感想和总结中药炮制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总结。
在我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中药的种类和功效,还亲自参与了中药的炮制过程。
通过这一经历,我对中药炮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感想和总结。
首先,中药炮制是一门细致的工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药材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时间。
从挑选原材料、洗净药材到烘干、炖煮,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在整个炮制过程中,人工干预不可或缺,需要不断观察和调整。
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中药炮制的繁琐和需要耐心的一面。
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药材的药性,甚至可能带来不良反应。
因此,中药炮制需要医生或炮制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其次,中药炮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优劣和处理方式。
在挑选原材料时,需要仔细辨别药材的质量。
药材的大小、形状、气味等都可以反映其品质。
合理的挑选和处理原材料对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在炮制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损坏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影响疗效。
因此,中药炮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需要仔细把握,以确保药材的品质和疗效。
另外,中药炮制也需要注重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中药炮制常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药材和药液,因此必须保证炮制场所的干净、整洁和通风。
严格遵循卫生管理规定,避免交叉污染和细菌滋生,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在处理药材和药液时,必须要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有些药材可能带有毒性或刺激性,必须全程佩戴防护设备和遵循操作规程。
总的来说,中药炮制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和决定性作用的技艺。
通过炮制,中药的药性得以激发和提升,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药炮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实践,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同时,与传统中医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的中药炮制技术和工艺,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中药炮制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技艺,对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论文
题目: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
班级: 药学11—
1班
姓名: 虞加丽 学号: 20110863
指导老师: 施飞
——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
(四川农业大学药学系虞加丽625014)
摘要: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由于中药的不断开发利用,其炮制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我们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改进,才能将中药利用得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字:中药炮制目的原则依据具体方法存在问题改进方法前言:随着期末的临近,中药炮制学的学习也接近尾声。
在中药炮制课上,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关于中药炮制的一些相关知识,还有我们对于这门课程或者说是技术的思考和改进。
正文:中药炮制学是一门指导制药方法的学科。
在课堂上,我们是以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依据与具体方法的学习为主的,而课外,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医药领域的学生来说,我们更用该思考它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首先,我想先总结一下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
总所周知,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
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
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同时,中药炮制是有原则依据可依的: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
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
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实践证实,大黄生品苦寒,易伤脾阳,导致腹痛,用辛甘大热酒制后可避免,同时改沉降为上升之性,以清上焦实热;益智仁温燥,久服易伤阴,用咸寒之盐以制之可纠此偏。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的意思。
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知母、黄柏本为苦寒之品,在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热泻火同时有一定清虚热之效,用咸寒的盐水炮制可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仙茅、
阳起石本为辛热壮阳之品,用辛热之酒炮制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己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
3.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
生姜炮制半夏、天南星其毒性降低,不但被临床实践证实也被现在药效学证实。
4.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
即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煨木香无走散之性,能实大肠,止泻痢。
药物的辛香温燥之性有时可能是治疗的需要,有时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利用某种辅料炮制来抑制其副作用,据药理实验证实苍术过量的挥发油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用麸炒后可抑其“酷性”。
然而,我们今儿可以谈一谈炮制的具体方法:
1.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形”,指形状、部位。
如白芍切薄片后,由圆柱形变成薄片形;茯苓个大体实,切片后亦改变了外形,种子类体质臌大,矿石类、贝壳煅后捣碎等.中药因形态各异,体积较大,不利于配方和煎熬,所以,在配方前都要加工成饮片,煎熬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的要求。
常常通过碾、捣或切片等处理方法来达到目的。
2.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
生甘草制成炙甘草;生地制成熟地;生大黄酒炙;苍术麸炒;莱菔子炒黄;栀子炒焦等。
如通
过炮制,抑制过偏之性,免伤正气;或改变药物寒、热、温、凉或升、降、浮,沉的性质,满足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
3.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偏胜或偏衰或矫正劣味。
乌梅、山楂有过酸损齿伤筋之虑,炒焦可缓之;黄连味苦恐伤胃,酒或姜制可缓之;麻黄辛味太甚恐发散太过,蜜制可缓之等.根据临床用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炮制,特别是用辅料炮制,能改变中药固有的味,使某些味得以增强或减弱,达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之目的。
4.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或制其毒性。
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板、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川乌、草乌加水煮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或降低毒性。
毒剧药多以蒸、煮等法加热透心而有余味。
药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煨或制霜,既要求保留原有性质,又能纠偏。
加入它药共制,或发酵,或复制等,都是在无损或少损固有药效的前提下,增加新的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抑制其偏性,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最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查资料和走访发现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由于中医药理论“辩证论治”大领导原则,以及地域、人体差异等等,造成各地用药习惯的不同,也就导致了炮制手法的多样化。
个人认为中药炮制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工艺规范性:由于全国各地的用药习惯及历史沿革不同,以及药材品质的地区性差异,造成炮制方法的地区性差异。
目前虽有全国的统一规范,但是仍有一些产品没有规范,或者一些传统的但被现代
研究否认的炮制方法仍在个别地区沿用,等等。
2、质量标准的制定:由于原生药品质、炮制方法等的多样性造成饮片的质量标准制定(及鉴别)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该领域多研究指纹图谱(2010年版药典将改名为“特征图谱”),与很多中药材、成方制剂一样,也仅仅是有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限,并不能像西药那样确定有效药物质量的含量范围。
3、方法的改进:一些历史沿用下来的炮制方法费时费力,不适应大生产需求。
4、相关大生产机器的改进:古法炮制中的一些很感性的标准,如“微有爆鸣声”等经验型判断不适于大生产,因为对温度、水分等的控制难以在封闭环境的炒锅内进行监控;目前虽有机器生产,但是个别工艺仍需耗费较大人力资源,因此,对生产机器的改进可以更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生产的饮片质量。
5、研究方向:通过跟研究生师兄师姐的交流,感觉目前多数的研究精力放在了炮制方法和质量控制这部分,而对于小试上升到大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的脱节,并且在产品包装及贮存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
因为一些临床常用炮制品是发酵产物,在微生物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性、热敏性物质的饮片,普通的包装对其有效成分的损失也有重要影响。
我认为,中药饮片要想扩大市场(国内外),除了方法的改进、质量标准的控制,还应在生产、包装等方面下手。
参考文献:
[1]陈缤;王丽娜;贾天柱《中药饮片的历史沿革研究》中医杂志2013年第08期
[2]张险峰《浅谈中药含挥发油成分的炮制处理》2011年
[3]韦姗姗;焦拥政;王丽霞;全小林《超量使用中药安全性的研究对策与思考》中医杂志2011年第19期
[4]张振凌《全蝎炮制历史沿革研究》2009年
[5]黄璐琦;唐仕欢;杨洪军《论中药用量的特点及研究的关键点》中医杂志2009年第03期
[6]王永刚虎力散《8例不良反应和4例中毒原因浅析》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年第05期
[7]仲金芳《我院中心摆药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2011年
[8]李勇;任映;朱志慧;孙海芸;杨金铎;王蓬文《参桂理中粉急性毒性试验》中医药信息2009年第06期
[9]王连英《药库管理新模式》2006年
[10]张明生《近年来中药炮制研究新进展》中医药信息2005年第05期
[11]游世晶;刘益臻;阮时宝《方剂和中药炮制的相互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