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统计初中教案怎么写

统计初中教案怎么写

统计初中教案怎么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概念及意义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 统计表的绘制4. 统计图的绘制5. 统计分析方法6.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彩票中奖概率、天气预报等,引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统计学的定义、意义及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学校运动会成绩、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4. 方法讲解:讲解统计表的绘制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以及统计图的绘制技巧。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所学知识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在实践操作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商品销售数据分析、学习成绩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项目,评估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统计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统计学学习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以“数”驱动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以“数”驱动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9), 2602-260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es https:///10.12677/ces.2023.119383以“数”驱动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马小艳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重庆收稿日期:2023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8日摘要本文依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用“数”说中国之事,融入思政教育;结合“数字课程”,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生“数据行为”,动态化评价教学效果。

从而构建以“数”驱动、多层次分模块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德技并修”双主打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统计学基础,教学体系,课程思政,课程设计A Study on the Teaching System of“Statistics Basics” Course Driven by “Data”Xiaoyan Ma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hongq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ChongqingReceived: Jul. 24th , 2023; accepted: Aug. 29th , 2023; published: Sep. 8th, 2023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era,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Use “data” to say China’s affairs, integrat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digital course”, design mixed teaching mode;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students “data behavior”, dynamic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Therefore, the teaching system of “Statis-tics Basics” course driven by “data” and multi-level sub-modules is constructed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ombining moral and skills cultivation”.马小艳KeywordsStatistics Basics, Teaching Syste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esign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数据的课程,强调用“数据”说话,也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基础。

《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统计》數學教案設計
《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学会使用频率分布表、直方图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班级的成绩等,引出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新课:
1. 统计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的定义、目的和作用。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讲解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并进行实例演示。

3. 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与分析:讲解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步骤,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收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然后制作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最后进行数据分析。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支出,然后制作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统计教案

初中统计教案

初中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4. 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调查学校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等,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术语。

3. 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如调查问卷、观察记录等,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技巧。

4. 讲解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数据。

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市场调查、科学研究等,让学生感受统计学的实用价值。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统计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

3. 实例:收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于教学。

4.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

2024年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

2024年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2. 了解计量和时间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时间的换算;3. 训练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位换算: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和容量单位,并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2. 数的计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3. 图形与空间:了解常见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分类;4. 数据与统计: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方法;2. 对照法:通过对比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规律和关系;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4.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单位换算(4周)第一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通过测量实际距离,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第二周: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升),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第三周:综合练习,对长度和容量单位进行混合换算;第四周:复习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测试。

2. 数的计算(6周)第一周:复习加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第二周:复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第三周: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第四周:复习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第五周:综合练习,对加减乘除进行混合计算;第六周:复习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测试。

3. 图形与空间(4周)第一周:认识常见的二维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属性;第二周:认识常见的三维图形(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了解它们的属性;第三周:综合练习,对二维和三维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第四周:复习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测试。

统计初中教案

统计初中教案

统计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1.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阶段统计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但对统计学的系统认识尚浅。

因此,在初中阶段,需要通过系统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初中数学统计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调查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统计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设计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

《统计》数学教案

《统计》数学教案

《统计》数学教案标题:《统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 能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等。

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普查、抽样调查、频数分布表、频率直方图等。

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等。

4.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点估计、区间估计、单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法:通过实例解释和应用统计知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授:- 介绍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解释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 讲解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

3.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测验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

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新课程)

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新课程)
5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幻灯片
15
12.9—12.13
5
3、5单元复习、1-6单元复习
幻灯片
16
12.16—12.20
5
条形统计图
幻灯片
17
12.23—12.27
5
数学广角——优化
幻灯片
18
12.30—1.3(元旦放假)
4
分块复习(一)
幻片
19
1.6—1.10
5
分块复习(二)
幻灯片
20
1.13—1.17
教学工作计划2024年8月24日
班级:学科:教师: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在教学中,我将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竞赛活动)
计算竞赛
学科教
改课题
及格率、提高率、优秀率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统计基础知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主要了解统计中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抽样技术概述、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其具体目标为:
(一)能力目标
(1)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

(2)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目标
(1)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
(3)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3)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概述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含义,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对象和职能,以及统计产生与发展。


2、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如: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
与变量。

(二)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课程内容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统计调查的种类、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统计调查方案、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科学试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数据的审核、统计分组、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统计汇总、统计整理结果的显示。

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
2、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3、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
4、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
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三)统计综合指标
课程内容
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计量单位、计算;相对指标的概念、数值的计量形式、种类及计算方法;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变量值、平均值与标准差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2、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3、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4.
(四)抽样技术基础知识
课程内容
抽样调查的概念、种类、特点、用途、几个基本概念;抽取样本单位的方式和抽样误差及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参数估计的理论基础、总体参数的估计及样本容量的确定。

教学要求
1、了解抽样技术的作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

2、理解有关抽样技术的概念
3、掌握抽样调查的含义、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4、掌握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5、掌握点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方法
(五)时间序列分析
课程内容
时间序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及编制原则;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和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时间序列变动的因素分析及季节变动的分析
教学要求
1、理解时间序列的作用、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掌握时间序列概念
2、掌握时期序列、时点序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
水平、平均增长量指标,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3、掌握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4、理解动态趋势分析的目的,了解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修匀
方法及其特点,掌握季节变动的概念,掌握季节变动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六)统计指数
课程内容
统计指数的概念、种类、作用,综合法总指数的概念、编制,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及两因素分析,平均法总指数的编制.
教学要求
1、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明确指数的种类和作用;
2、理解并熟练掌握综合法指数、平均法指数、指数体系的编制方法和因素分析与推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