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
03
定期收集和分析职业暴露相关数据,了解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
和规律,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报告制度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鼓励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 后及时报告,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
报告内容要求详细
要求职业暴露报告内容详细,包括暴露时间、地点、方式 、接触物、处理措施等,以便对职业暴露进行全面评估和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CHAPTER 02
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物理防护措施
减少紫外线、红外线等有害光线的暴露
护士在操作仪器或进行相关护理时,应尽量减少暴露于紫外线、红外线等有害光线中,如 有必要,应佩戴专业的防护眼镜或面罩。
防止锐器伤
护士在工作中应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避免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如发生锐器 伤应及时处理并进行相关检查。
类型
包括锐器伤、皮肤黏膜接触、呼吸道暴露等。
护士职业暴
风险因素
护理操作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缺乏培训和经验等。
护士职业暴露的影响
感染风险
接触病患的血液、体液等物质, 可能导致护士感染乙肝、丙肝、 艾滋病等疾病。
心理压力
面对职业暴露风险,护士容易产 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影响 工作和生活质量。
定期对报告进行汇总和分析
定期对职业暴露报告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职业暴露的分 布和特点,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应急处理措施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职业暴露,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确 保在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提供应急处理设备和药品
确保医院配备足够的应急处理设备和药品,以便在发生职业暴露时 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救治。
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目录
• 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 •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 职业防护措施 •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与预防 • 案例分析
01
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诊疗、 护理等职业活动中,接触有毒、 有害物质或病原体,从而损害健 康或危及生命的情况。
化学防护
总结词
化学防护是针对化学物质的职业防护措施,包括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和化学药物的危害 。
详细描述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接触各种化学药物和消毒剂,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 使用化学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同时,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减少有毒、有害气体 的吸入和化学药物的接触。在配制和使用化学药物时,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并
减少职业暴露对护士身体健康的危害
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害因素,如病毒、细菌、辐 射等,从而降低感染和患病风险。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身体健康的护士更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幸福感,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对医疗环境的改善
提升医疗安全水平
加强职业防护可以降低医疗差错和事 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 平。
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 和处理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
题。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穿戴 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以减
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 安全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导
致的职业暴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工作场所 的清洁和整洁,避免交叉感染
和职业暴露。
暴露后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职业暴露的风险识别职业暴露的风险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暴露。
生物性暴露:最常见的生物性暴露风险是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疾病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化学性暴露:医疗环境中使用的各种消毒剂、药物以及实验室化学品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暴露的来源。
物理性暴露:包括针刺伤、辐射、噪音和暴力等。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为了有效防护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根据工作需要,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标准化操作: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暴露风险。
环境控制: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定期进行消毒和监测。
培训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提高其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局部处理:对于针刺伤等局部暴露,应立即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污染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然后进行消毒。
报告与评估:及时向所在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暴露事件,进行风险评估。
预防性治疗:根据暴露的类型和风险程度,遵医嘱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如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等。
跟踪监测: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监测暴露后的健康状况。
职业暴露的预防策略为了从源头上预防职业暴露,医院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框架,包括暴露预防、应急处理、跟踪监测等环节。
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内部营造重视职业安全的文化氛围,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职业暴露事件。
技术创新:采用安全型医疗设备和技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心理健康支持: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其应对职业暴露带来的心理压力。
通过上述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其职业安全和健康,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在某综合医院,一名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不慎被针头刺伤。
护士职业防护策略预防职业暴露与安全措施

护士职业防护策略预防职业暴露与安全措施一、引言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重要的护理工作,而在职业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险和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保护护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预防职业暴露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暴露现状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和病原体、化学药品以及其他危险性因素接触,比如血液、体液等。
因此,职业暴露现象时有发生,而职业暴露不仅可能影响到护士本人的健康,还有可能造成护士传播疾病等情况,对患者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职业防护策略为了预防职业暴露,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降低暴露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职业防护策略:1. 掌握个人保护知识:护士应该了解常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并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比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并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
2. 规范操作流程: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护士应该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工作,比如正确佩戴手套、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此外,注意手卫生和接触患者前后的适当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3. 工作场所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和制度,明确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装备,以确保护士的安全。
此外,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卫生消毒,清除安全隐患也是必要的。
四、安全措施除了职业防护策略外,护士还可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以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1. 合理分配工作量:合理的工作量分配是保护护士身体健康的关键。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站立、行走等,容易导致疲劳和姿势不当等问题。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合理安排工作量,减轻护士的负担。
2. 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的设备、工具等,确保护士的工作环境安全。
3. 心理健康关怀:职业暴露和工作压力可能给护士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医疗机构应重视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护士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03
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物理防护
减少接触辐射
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使用防护工具等方式,减少护士接触辐 射的机会,如使用防护眼镜、手套等。
避免锐器伤
严禁直接接触锐器,如针头、剪刀等,如需接触,应使用安全盒或 戴手套,确保安全。
减少噪音干扰
保持工作场所安静,使用隔音设备或采取其他措施,减少噪音对护 士听力的影响。
接种疫苗
鼓励护士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性疾 病的传播。
遵循卫生规范
严格执行卫生规范,勤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 等,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感染。
隔离措施
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直 接接触,确保护士的健康安全。
心理社会防护
提供培训和支持
01
为护士提供心理健康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工作压力和困
化学防护
使用防护用品
针对接触化学药品的护士,应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口罩、 护目镜等,以减少化学药品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危害。
定期更换药品
对于长期接触化学药品的护士,应定期更换药品,以减少药品对身 体的积累和危害。
通风设备
在工作场所设置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化学药品对空气的污 染。
生物防护
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护士职业暴露概述 •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 • 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 护士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 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 护士职业暴露的研究与发展趋
势
01
护士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护士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通 过眼、口、鼻、皮肤、血液等途径,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 ,或携带病原微生物,或遭受物理、化学等不良因素影响, 从而对护士自身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
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护士面临的职业暴露护士执行的典型职责是面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生理评估,以及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病史的综合管理和护理。
然而,执行这些职责的护士也会接触到一些潜在的可能对其自身健康造成风险的职业暴露因素。
这些职业暴露因素不仅可能威胁到护士的健康,而且可能会在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对其他医护人员、病人和公众造成危害,从而给病人的安全和医院的卫生带来潜在威胁。
护士职业暴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生化暴露也被称为职业性剧烈的劳动,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有毒的物质,如药物、消毒剂、灭菌剂等,所以护士有可能接触到物理和化学的有害成分,引起多种健康问题。
二、生物暴露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在接触病人时有可能会感染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结核病和传染性肝炎等。
三、空气暴露护士在医院内执行典型任务,可能会接触到空气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因此,在医院外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防止空气污染对护士的健康造成危害。
四、辐射暴露护士的日常工作要求可能会接触到X射线或其他形式的辐射暴露,而且长期暴露可能会引起许多慢性疾病,因此,在接触X射线时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护士受到伤害。
护士防护措施一、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保护体系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保护体系,使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时,获得全面充分的职业健康保护,从而做好保护自身健康的工作。
二、建立高效的安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在使用药物、消毒剂、灭菌剂等产品时实施有效的、合理的、安全的操作措施,以防止职业暴露产生的危害。
三、采用有效的人身防护采用有效的人身防护技术,采用个体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手套、安全帽、工作服等),以防止病人、乙类废物、血液和体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害、化学物质和其他有毒物质对护士的危害。
四、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改善和控制医院的室内环境,通过加强洁净以及定期维护室内空气、换气、净化和检测方法,以防止和控制病人、室内空气和其他空气污染物的传播,维护护士的安全和健康。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首先,护士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如乙肝、流感等,以预防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
在接种疫苗之前,护士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调查,以确保没有禁忌症。
其次,护士需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衣等。
在与患者接触之前,护士需要将以上装备正确佩戴,以减少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的风险。
同时,护士要确保个人防护装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护士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手卫生程序。
在与患者接触前后,护士必须彻底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
正确的手卫生程序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手部传播病菌而导致的感染。
另外,护士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和处置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可能含有感染性或有害物质,护士需要将其正确分类和妥善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或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护士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类疾病和感染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常见的感染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以帮助护士识别出患者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此外,护士应注意个人的健康问题,在感到身体不适或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职业暴露情况。
护士还可以参加定期的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职业相关疾病,保护自己的健康。
最后,在医疗工作中,护士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这包括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权益,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器械,遵守相关的卫生和感染控制指南等。
通过保持高度的职业素养,护士可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涉及预防接种、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手卫生、医疗废物处理、健康教育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护士可以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护士作为医疗服务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了重要的职责。
然而,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职业接触的感染源、医疗器械使用不当、手术过程中暴露和接触化学物质等,在其职业生涯中这些风险可能会带来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因此,护士需要针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必要的防范和应对。
一、职业感染防范护士在工作中与各种感染源接触,如体液、血液、排泄物和呕吐物等。
长时间接触这些物质,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为防止风险的发生,护士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配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护士处理以及与患者或可能携带传染病的人员接触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例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
当处理患者呕吐、排泄物等时,特别需要穿戴手套。
当与患者接触液体、血液时,应穿戴防护服、水龙头衣、靴套等。
2.注重有序操作对于一些传染病患者,应注重先洗手然后再开始操作。
而在操作后要洗手,且要用肥皂。
洗手前、洗手后及操作后都应注意洗手,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加强消毒针对床铺、手术室等器材、设备也需要进行消毒消毒和清洁或使用一次性的器具。
在临床操作前,需要对器材进行消毒和清洁,保证患者为病人在医院生活更加安全舒适。
二、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协同作业,需要面对共同的手术暴露危险,如操作尖锐器械、使用化学药品和外科手术烟雾等,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要穿戴好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外科帽、防护衣和靴套等防护装备,并确保防护装备覆盖面积充足,防止污染和接触感染。
2.加强好区域流程要通过严密的伺候,将手术室稳定在无菌状态。
手术前,消毒手术室、针对手术区域的液体、毛巾等工具都提到无菌状态并单独封装,手术过程中也需要及时更换无菌器械和工具,保证病患顺利的接受手术。
三、化学物品职业暴露的防范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护士接触各种化学物质,如麻醉药物和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爱您的病人、家人 关爱您自己
做好职业暴露防护 利己 利家 利国
一、景
护士是为人类 健康服务的一门职 业,但自己健康吗?
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 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 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 以来.医护人员在护理或 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 害一直受到关注。
WHO1998年报到:全 世界针刺伤感染人数高达 1000万人,其中致命180万 人。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 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 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制订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 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颁布了大量保 护医务人员免受血液暴露的文件。
1991年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局 (OSHA)制订法规要求对暴露于经血传 播性微生物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保护, 各种防护措施被大量推荐。2000年11 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有关 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的法令。
二、加强医疗机构行政干预
1、要建立锐器及接触血液、体液的报告及受伤后管理 办法,内容涉及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报告系统及伤后待遇。 一旦发生锐器伤,应及时报告控感科,控感科应及时给予指 导和提供帮助。
2、制定使用锐器时的安全操作守则,提供新产品安全 使用的相关培训,同时行政机构需加强监督,以提高护士行 为的依从性。
者应戴外科口罩。 ❖ 加强通风,进行空气消毒。
32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不同区域,穿戴不
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 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 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戴护 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 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接触 患者进行医疗活动前应洗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尖 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要特别小心,需要戴双层手套,有研 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 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 进行化疗药物操作时,注意戴口罩、手套、穿橡皮围裙、操作 后肥皂水洗手;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 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普遍性防护措施
物理性因素
一、辐射损伤 包括放射 线、触电、烫伤、噪声 运动性损伤等危害
二、锐器伤 主要是针 刺伤,不仅引起皮肤 粘膜损伤,更危险的 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 传播。
化学性因素
包括各种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化学消毒剂。
另注:戊二醛可引起职业性哮喘。
心理社会性因素
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 据李小妹等人的调查: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惫 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 高出国内常模。
❖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1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5um),在空气中短 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 致的传播。近距离(1米以内)传播。
常见疾病:百日咳、白喉、流感、流脑等。 隔离原则:标准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 患者的隔离 ❖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 减少转运;当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 患者病情容许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
29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 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传播距离较远。
常见疾病:肺结核、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 ❖ 隔离原则:标准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 患者的隔离: ❖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
务人员的防护。 ❖ 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
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 应用指征: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
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27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 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常见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皮肤感染等。
患者的隔离: ❖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 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
易被刺伤的情况:
1、给针头套回针套 2、被拔出的静脉穿刺针刺伤 3、将静脉注射器与针头分离 4、抢救、配合手术时传送器械清洗、抢救、 手术后器械
如何预防针刺伤和割伤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操作环境能有效减 少护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 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 标本试管采血等。
我国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起步较 美国晚,在90年代后期有了这方面报 道,毛秀英通过调查研究,大量的数 据表明“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 职业性伤害”。各种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护士针刺伤率至少在60%以上, 实习生甚至高达90%以上。
二、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体液传 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中就提出禁止回套针帽,如需回套,应单手操作
与我们密切相关的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
关于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2、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 能减少创口出血。 3、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 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4、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5、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盒)中、统一处 理。 6、如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7、 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会从口罩边缘泄漏。
负压检查:以双手轻按口罩,
然後刻意呼吸,口罩中央会
稍凹陷。
21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应用指征 ✓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
管,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 等近距离操作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活动范围。 ❖ 应严格空气消毒。
30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 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 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 进入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 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 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在刺不破的容器里。
废弃物处理
*将垃圾、污物、组织和敷料等放入双层抓不
破的袋子,并将袋口封好。
*污染被服处理:污染被服在送去洗衣房之前
应在双层的被服袋中。
*体液或血液溢溅处理:当发生体液或血液溢
溅时,用消毒液,如1:1000漂白水洒在溢溅 液体上。15分钟后再戴手套擦净。
医务人员经血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
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 ➢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穿防护服指征: 接触经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
到传染病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6
帽子的使用
作用 ❖ 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 ❖ 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
按压至该部份压成 面部。 鼻梁形状。
19
N95口罩佩戴方法
1.按面型选择普通/细码 型号,拉松头带。金属 软条向上,将手穿过头 带。
2.戴上口罩,头带分 别置於头顶後及颈後。
20
N95口罩佩戴方法
3.将双手的食指及中指由 中央顶部向两旁同时按压 金属软条。
4.检查妥当
正确检查:以双手轻按口罩,
然後刻意呼吸,空气应该不
创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
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 口罩潮湿后(失去屏障作用)、受到污染后,
应及时更换。一般连续佩戴4小时以上应更换。
17
1.清洁双手后戴口罩,有 颜色一面向外,金属软 条应该向上。
2.头带分别绑于头顶 后及颈后。
18
4.完成时,口罩必须 3.将金属软条向内 覆盖鼻至下巴,紧贴
3、开展对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锐器伤后感染HBV、HCV、 HIV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 施,进行疫苗接种必要性教育,提高护士接种乙肝疫苗、乙 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的依从性,可有效的提高接种率。
4、医疗机构必须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编制,减少每人 操作数量。
三、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旨在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 1、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 护意识和方法。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以及从事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讲述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的相 关知识。 2、培训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以改变临床护士的不安全 行为。单位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医院的特点,为临床护 士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另 一方面可以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 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防 止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四)完善设施,使用保护性护理用具
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 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设 计可避免62%~88%的锐器伤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迫切 需要对人无害、无危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安全医疗器 具。如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刀片等锐利废物设施,用真 空采血设施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留置针取代钢针头皮 针等;治疗室安装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专人集中配置抗肿 瘤药物;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眼 罩等;医院还可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等。
三、如何防护
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做好标准 预防,加强卫生防护,养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