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工具小球、细绳、弹簧测力计、钩码、坐标纸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一、导入重力概念1.学生观察漂亮的瀑布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瀑布飞流直下?2.学生观察运动员蹦极的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蹦极的运动员急速下坠?3.学生观察跳伞运动员跳伞的图片,思考:跳伞运动员为什么会落向地面?经过学生观察思考,对重力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入重力的概念。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面受的力教师通过图片说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
二、研究重力方向【提出问题】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可以看出,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猜想】向下。
【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和重垂线【师生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提出问题】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检验墙砌的直不直,要用重垂线还检查一下,大家知道这是利用了什么道理吗?并请一位同学上前展示。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提出问题】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猜想假设】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教案模板初中物理下册重力

教案模板: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掌握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学会用重力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重力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 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力方向的理解和掌握。
2. 重力作用点的确定。
3.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
2. 不同质量的物体。
3. 绳子、细线等实验器材。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力的作用效果。
-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知识讲解:- 讲解重力的概念,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即重心。
3.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公式讲解:- 讲解重力公式 G=mg,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的重力。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 强调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数据,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避免实验误差的产生。
《重力》应用实验教案:实践中学习物理原理

《重力》应用实验教案:实践中学习物理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
而物理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各个物理知识点外,还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物理知识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实验教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门好的物理学科必须要有好的实验教案,特别是应用纯理论学习后,通过实践来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是必要的。
而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使用《重力》应用实验教案在实践中学习物理原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实验环境使用《重力》应用实验教案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实验环境。
实验场所的地面要平整、结实,以免实验设备的晃动影响实验结果。
要确保场所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避免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对其它物体有干扰的情况发生。
还要保证场所外界的噪音不会对实验有影响。
一般来说,实验教室是最佳的实验场所。
二、实验设备准备好实验环境之后,就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设备。
在使用《重力》应用实验教案时,需要用到三种实验设备,分别是弹簧秤、导轨和小球。
这些设备要保养得当,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度。
对于弹簧秤和导轨,需要在实验前检查其正常使用状态,并做好充分的润滑和清洁工作。
对于小球,要检查其材质和质量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度。
三、实验步骤在准备好实验环境和设备后,就可以正式进行实验了。
以下是使用《重力》应用实验教案的实验步骤:1、在导轨上放置小球,并使其保持静止状态;2、用弹簧秤分别测量小球的质量和弹簧秤所受到的拉力;3、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调整导轨的高度,使小球在导轨上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并记录下导轨在每个位置所测到的小球的速度;4、通过实验,得到导轨高度变化对小球运动速度的影响关系;5、分析实验数据,研究小球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等物理学知识;6、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3《重力》

教案: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5. 重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地球仪。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引力作用的现象,如地球吸引物体、物体自由下落等。
(2)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1)讲解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的自然力。
3. 重力的方向:(1)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演示实验:用地球仪和重物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
4. 重力的作用点:(1)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2)演示实验:用细线悬挂物体,找到重心的位置。
5. 重力的大小:(1)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物理《重力》教案范文

物理《重力》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G=mg 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 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质量的电子秤、不同质量的重物。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knowledge,如“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授新课:a.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含义。
b.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c. 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d. 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得出公式G=mg。
3. 巩固知识: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5.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感受,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与反馈本节课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重力方向的确认以及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掌握。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重力》教案(精选12篇)_1

《重力》教案(精选12篇)《重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重力产生的缘由。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发现地球的某一局部。
假如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老师画图)北京在北纬40°左右。
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
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老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缘由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老师:地球对地面四周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地面四周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四周都受到重力。
老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四周的物体。
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
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老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
我们常发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你有爱好的话,可以采纳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1.试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外形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
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7.4 重力 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重力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科学探究,判断重心
1.动手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重力在物体上等效作用点就是重心。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如果质量分布不均匀呢?
2.悬挂法寻找重心
引导学生用一块不规则纸板,先悬挂一端,顺着细线的方向画一条直线;再换另一端悬挂,再顺着细线画一条直线,两条线的交点即为重心。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板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课后练习
1.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作用点在地球上
B.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C.重力的方向由地球指向物体
D.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是G=mg
2.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个苹果重力约有15 N
B.拿起两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C.一名普通初中学生所受的重力约为50 N
D.一本物理课本所受的重力大约是30 N
3.如图是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情景,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1.D 2.B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分析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从重力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认识重力。
对万有引力只需让学生明白天上的物体跟地面上的物体一样都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对万有引力定律不必补充和深入讨论。
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長通过探究得出的。
要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不要急于给出结论。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思考,自己通过实验总结规律。
教学中可以按照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这样的顺序安排教学。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捜索《重力》的相关教学材料,找教案作参考, 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
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
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
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学习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
跳高运动员也要落到地面上、飞机投下救援
物资从空中落到地面上,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
这是为什么
呢?物体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都要向下降落。
------- 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二)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
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例如, 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三)重力的大小
1、实验:五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100克。
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它们的重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观察不同质量的祛码对应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PPT演示)
2、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从实验数据和图像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g的值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 8牛/ 千克。
为了计算方便,平时计算用10牛/千克。
4、G=g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表示物体的质量,g 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
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g表示。
四、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
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
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五•板书设计
一、重力的由来——万有引力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上的一切物体
二、重力的概念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符号:G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4、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5、区别:质量(物质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三、重力的三要素
1 •大小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1)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
(2)G=gg=9. 8N/g
2、方向
3、作用点
六•总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
力。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二g
表示,g=9・8牛/千克。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七•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若干、铁架台、细线、金
属组.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