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现象学

现象学之朝向事情本身03100414 张燕现象学,从字面上看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既是关于现象的学问,那必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现象学与形而上学是相对的,或者说现象学就是反形而上学,它类似于同样是反形而上学的中国哲学,将本体与现象相交融,要求人们回到现实世界,不要一味地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思想或者幻想之中。
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提出的“朝向事情本事”,可以说是对现象学的本质的最好的阐述。
朝向事情本身,是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强调的是客观真理,同时也是现象学流派中一个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口号。
心理主义是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主观的。
胡塞尔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客观的现实,因而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客观、永恒、科学的真理的获得应该是在事情本身之中,不能偏离现实世界。
朝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据,不能对客观事物抱有偏见,即不能不顾客观现实,对事物进行主观臆想或判断。
胡塞尔通过“朝向事情本身”批判心理主义,认为心理主义是主观的,不存在客观的普遍性,这其实是对判断活动和判断内容的混淆。
心理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从性质上看,心理活动的确是一种主观的活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对于别人的心理活动我们都感受不到。
但是,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它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心理活动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那么,人们也不会产生如此的心理活动。
当面对相似的情况时,人们会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因而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而胡塞尔却没有看到这种普遍性。
胡塞尔最初的时候是属于心理主义学派的,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心理主义的深入,他意识到心理主义最终会成为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于是他放弃了心理主义,创立了与心理主义相对的现象学,并为批判心理主义提出了“朝向事情本身”。
朝向事情本身,说白了也就是反对形而上学。
现象学 facta

现象学 facta
胡塞尔现象学的facta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专注于对意识内容进行直接研究的哲学方法。
其中,facta指现象学意识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
这些事实包括:
对象性:意识总是意向性的,指向外部对象。
即使在幻觉或想象中,意识对象也仍然存在。
意识的意向性:意识本质上是关于什么的,它总是指向其他东西。
意识的对象是意义的载体。
经验的结构:经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
质料:感官内容,如颜色、形状和声音。
形式:将质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统一体的结构,如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自我意识:自我作为意识对象被给予。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基本结构。
时间意识:时间是意识体验的基础结构。
我们体验到时间的流动,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
本质直观:现象学通过对现象进行直观,揭示其本质结构。
本质直观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还原:现象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将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假设搁置起来,以直接接触意识经验。
这种还原称为“现象学还原”。
现象悬置:现象悬置是一种认知态度,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
承认:我们认识到意识体验的相对性,以及它依赖于我们的视角。
暂停判断:我们暂停对意识内容的判断和解释。
描述:我们专注于对意识经验的纯粹描述。
通过将这些facta作为现象学研究的基础,胡塞尔旨在建立一种对意识的科学性研究。
现象学通过揭示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为理解人类经验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框架。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作者:朱海斌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5期摘要: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虽然源于胡塞尔,但这种方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首先,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将探究的视角伸展至前理论的生活领域;其次,通过“时机化意义”维度的提出,更加深化了意向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时机化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17—09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问题,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争论首先表现为形式显示是否是一种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方法,主要的观点分为三派。
一派以克孜尔为代表,在他看来,海德格尔通过形式显示并不是改造了现象学,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完全新颖的方法;另一派以克洛威尔为代表,他认为克孜尔夸大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断裂,尽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有尖锐的批评与不满,但他仍然继承了胡塞尔的遗产,而且通过形式显示更好地调整与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最后一派的代表是布鲁恩,按照布鲁恩的研究,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观念,不仅仅是受胡塞尔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甚至雅斯贝尔斯的极端境况等的影响。
但即使在承认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的密切关联的情况下,对于究竟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如何从胡塞尔那里转化而来,依然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包括孙周兴、张祥龙与尼尔森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海德格尔在《全集》第60卷中将形式显示与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进行了对比,因而,海德格尔所谓的“形式显示”主要是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阐发的“形式对象性”(formaleGegenstandigkeit)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乃是对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的深化。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1 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一种哲学方法,专注于描述、分析和解释人的感知的经验。
它的目的是让人们理解自然内在的、直接想象的主观经验,并且超越物理学者和心理学者对经验的抽象泛泛地研究、能够精确和深入地研究人们生活中日常经验。
2 历史现象学最早发展于19世纪晚期,由德国哲学家休格尔(Husserl)提出。
他认为,除了主观和客观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可以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实践中的实物并与它接触。
休格尔认为,这种直觉可以得到坚定的支持,以此来发现和确定真理;因此,他认为现象学更适合探索真理。
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物理学者和心理学者研究方法的重大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象学概念不断壮大、发展和变化,引发了更广泛的研究价值。
3 方法从方法上来说,现象学主要采用叙事法、结构分析法和概念分析法。
叙事法强调有系统地表述,它要求观察者必须通过口头和书面文献等形式进行客观的系统性描述、评价和评论;结构分析法要求观察者识别和描述文献或问题中的基本成分,并分析其组成,以更好地理解文献或问题;而概念分析法则要求观察者仔细检查语言以及文献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较为明确的结果。
4 应用现象学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它可以用于探索社会、文化、社会服务系统以及个体的行为等等,甚至可以用于探索人类的心理活动。
例如,现象学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社会存在不均等,或者用来研究社会中孩子学习的足够原因。
此外,现象学还可以用于研究人们对不同行为观念、语言、文化和物质环境概念的理解,以及怎样用理论来理解实践经验。
5 结论现象学是一种全面有效的哲学方法,灵活多变的适用性使其如今在研究不同学科的课题上得到大量应用。
它有助于我们获得简单而实用的见解,让我们理解真实的实践经验,并且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
现象学是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后来仍须进一步研究,为了我们对未知真理的探索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现象学也将继续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艺术作品结构

艺术作品结构[摘要]对艺术作品的结构的探讨,历来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
其中,内容与形式的二分结构说影响最大,包含一定的理论价值,但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探讨突破了二元论的结构观,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层面;材料与媒介层、技术与技艺层、符号与图式层、形象与意象层以及意蕴层。
[关键词]艺术;艺术作品;结构一、传统美学对艺术作品的结构做出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对艺术作品结构的探讨,历来都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
但众多的说法中,对艺术作品所做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
“长期以来,关于艺术品的形式/内容的二分及其互相对立的思想,在文艺理论史上占据主导性地位。
”因此,谈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的二分,也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意义。
作品结构上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近代美学中正式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孕在古典美学中。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理式”的“影子”或“幻像”;艺术作品只能在“外形”上对“理式”加以模仿,而不能分享“理式”本身。
在这里,一方面,还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是“外在的形式”,“与真理隔了三层”,这也隐约暗示着后来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某些因素。
亚里士多德指出,事物为“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所规定;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赋予材质以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
这里的“形式”与“材料”的对立,虽不等于后世的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但无疑蕴含了二元对立的思想。
真正将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美学中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是黑格尔。
他认为,美或艺术作品作为感性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蕴含的“内容”是作为世界本源的“绝对理念”。
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但这种统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等价并列,而是有主与次,有高与下之分,作为内容的绝对理念是本体,高于它的显现形式。
现象学科学哲学

现象学的学科是由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界定的。
现象学研究从第一人称角度体验到的意识经验结构,以及相关的经验条件。
体验的核心结构是它的意向性,即通过其内容或意义指向世界中某个对象的方式。
我们都会经历各种类型的体验,包括感知、想象、思维、情感、欲望、意志和行动。
因此,现象学的范畴就是包括这些类型在内的各种体验。
体验不仅包括视觉或听觉等相对被动的体验,还包括行走、锤击钉子或踢球等主动的体验。
这些体验的范围将针对每种具有意识的生物;我们的重点是我们人类自身的体验。
并非所有有意识的生物,都会像我们一样实践现象学。
有意识的体验有一个独特的特点:我们体验它们,我们通过它们生活或表演它们。
我们可以观察和参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
但我们并没有体验到它们,即通过它们生活或表演它们。
这种体验性或第一人称特征,被体验的特征,是意识体验的本质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我们所说:"我看到/想到/渴望/做到。
这一特征既是每一种体验的现象学特征,也是每一种体验的本体论特征,它是体验被体验(现象学)的一部分,也是体验存在(本体论)的一部分。
我们该如何研究意识体验呢,我们在体验各种体验时对其进行反思。
我们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
然而,我们通常不会在体验时对体验进行描述。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例如,强烈的愤怒,或恐惧状态,会消耗一个人当时所有的精神注意力。
相反,我们会获得一种经历过特定类型体验的背景,我们会寻找自己熟悉的体验类型。
听到一首歌、看到夕阳、思考爱情、打算跳过一个障碍。
现象学的实践,假定我们对要描述的经验类型非常熟悉。
同样重要的是,现象学所追求的是经验的类型,而不是特定的短暂经验,除非我们感兴趣的是它的类型。
古典现象学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1) 我们描述一种经验,就像我们在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发现它一样。
因此,胡塞尔和梅洛-庞蒂谈到了对生活经验的纯粹描述。
(2) 我们将一种经验与语境的相关特征联系起来加以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李幼蒸编写)一、意识与现实(Bewu B tse in u.Wirk li chkeit )1. 意识概念(Bewu B t sei n)胡塞尔说有三种意识概念:(1 )作为经验自我的完全的、真实的存在和作为统一意识流中诸心理体验的关联体,即全体体验流。
最典型的例子是经验心理学家的看法,他们把意识看做是诸心理事件的总和,于是把意识当成了实在之物。
(2)作为个人心理体验的内在认识(内意识、内知觉),即对体验的自认知。
(3)作为意向性的体验,体验具有对对象的指向性。
胡塞尔关心的是第三种意识概念。
意向性涉及意义行为、意义内容和被意指对象;意识即意向性关系域,意识研究也就成为意向性分析。
按照这种看法,意识不是一实在对象或实体,而是一功能,此功能显示于体验行为中并具有上述结构。
意识研究因此涉及意识、意识体验、意向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研究。
意识有实显性和非潜在性两种样式,前者的特点是自我的注意性,所与物的设定性和成为前景意识; 后者的特点是自我的非注意性,背景的非设定性和作为边缘域的意识。
2. 体验与内容(Er leb nis u. Inh alt )按胡塞尔的本体论分类法,意识体验为一“ 区域”,它即是我思活动之全体。
体验是真实的(内在的)意向因素与非真实的(超越的)意向因素之统一物。
在被体验者、意识内容和体验本身三者之间无区别; 如在被感物和感觉行为之间无区别,即内体验指向的客体与认知此客体的行为属于同一意识流。
当体验指向意识流的外部客体时,后者即为现实知觉对象。
对象与其意识内容不同,如一箱子具有同一性,但它在意识中的各种显现具有不同之内容。
意向性分析关注体验内容之本质,却不考虑对象的存在性问题。
体验的意向内容有三个方面: 行为体验之意向对象,行为体验的意向质料(相对于意向性质而言)和行为体验的意向本质。
3. 意向性(Int ent ion ali t t )胡塞尔从哈尔转到哥廷根后,日益关注意识结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意向性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部分与整体、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在场与缺席
一、部分与整体
1.整体可以被分析成两种不同的部分:实体性部分和要素。
实体性部分是能够离开整体而持存并且被呈现的部分;他们能够与其整体相分离。
当他们被如此分离以后,实体性部分自身成为整体而不再是部分。
因此,实体性部分就是那些能够成为整体的部分。
要素是不能够离开它们所依属的整体而持存或者被呈现的部分;它们不能与其整体分离。
要素是非独立的部分。
2.心灵是世界和世上万物的一个要素;心灵的本质上与它的对象相关联。
心灵本质上是意向性的。
心灵和存在互为要素;它们不是能够从其所属的整体中被分割出来的实体部分。
3.同样,人们常常把心灵与大脑和身体分离开,好像心灵是一个实体性部分,而不是奠基于大脑和身体的一个要素。
4.灵魂是个要素;它与身体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它奠基于有它予以生机并且加以决定的身体上,而且它在身体哪里得以表达。
人是活生生的身体,而不是物质化的精神。
但是灵魂常常被歪曲地表现,被转变成实体性部分。
5.可是经常发生这些情况:我们联结一个整体的某些部分却忽视其他的部分;或者,我们把一个要素看成是和另一个要素完全一样的。
每当我们思考某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联结该事物的部分和整体。
二、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1.意义正是居于它的所有表达项之中但又在它们背后的统一性。
潜在和缺席构成的视域环绕着的事物的实际场方面。
事物总是以多于我们已知的方式来呈现;事物总是保留着更多的显象。
2.同一性不是多样性的一个成员;立方体不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或外形。
同一性超越其多样性的呈现,它也不仅仅是显象的总和。
同一性总是绝不能被还原场它的显象;
如果同一性此时以一种方式呈现,他也保留着其他的被给予方式及作为同一事物而重新显现的方式,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其他人。
同一性总是既揭示自己又隐蔽自己。
事物总是能够再次被给予,或许还是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而被再次给予。
3.在我们的哲学分析中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赢得这些同一性所具有的实在性,展现他们与其呈现的多样性有所不同的事实。
,而且还要表明,尽管他们是难以把握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是我们经验的事物的一个成分。
“什么是现象学分析?”——描述特定种类的对象所固有的多样性。
每种多样性都是不同的,都是其同一性所固有的多样性。
通过展现每一种存在者在其独立的实存上而且在其呈现能力上所固有的东西,现象学帮助我们避免还原论。
4.一旦我们把其他人的在场引入进来,把主体间性的维度包括进来,那么就会有更丰富广阔的多样性开始发生作用。
5.自我的觉察。
我们把自己确立为表现的接受者。
我们人格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成分,就存在于记忆、想象和知觉的相互影响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内在时间意识流之中。
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显然有别于任何被给予我们的对象的同一性,但是它与其他自我、其他人的同一性属于同样的种类。
然而甚至在这样的语境下,甚至在主体间性的经验之中,我们以一种无法逃避的方式居于我们的中心之处。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任何他人或者任何他物。
我们无法抛弃我们自己。
三、在场与缺席以及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直观,常常被认为是某种私人的东西、某种无法说明的东西、某种几乎是非理性的东西。
现象学可以为直观提供清晰的解说:直观就是让对象实际地对我们在场,与此相对,就是让对象在其缺席状态下被意向。
在缺席和在场“之中”以及“背后”存在着同一性。
缺席是一种现象,我们必须给予它应有的地位。
事实上,人的许多性情和情感都必须被理解成对于某种被给予的缺席的回应,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理解:希望、绝望、后悔、乡愁。
空虚的意向与对象的缺席相关联,充实的意向则与对象的在场相关联。
未来的事物通过让时间流逝而来到在场,遥远的事物通过克服距离而被带到在场,复杂的数学证明通过一步步的思考而变成在场,危险只有通过冒险才得以被面对。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从空虚的意向直接转到充实,有时候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至少需要诸多步骤,从一个居间的充实走向另外一个,直至最后抵达对象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