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士学术思想探析(三)_张存悌
《山海经地理今释》简论

《山海经地理今释》简论张步天【摘要】考证了作者吴承志生平.此书是明清两代<山海经>研究繁荣背景下的地理考证重大成果.全书分6卷,对应<山海经>原著,因尘封20馀年,书稿有缺失.吴氏地理考证成果表现在<五藏山经>的"点""线""面"兼顾,对后世<山海经>地理研究影响很大,吴氏古籍整理研究观和技巧也值得肯定.【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山海经》;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作者】张步天【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发展系,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Z126吴承志,字祁甫,钱圹(浙江省杭州市)人,晚清著名的《山海经》学者。
吴氏生卒年代可从有关文献记录推出。
据地方志称,同治九年(1870)九月十一日优贡正举为黃以周等六人,备取为吳承志等十二人。
以此推断,吴氏应生于1850以前,即清道光末年。
另据《山海经地理今释》刘承干序称该书编辑人吴庆坻(1848——1924)“与先生订道义文字交者四十年”分析,二人年岁相差不多,亦可证。
据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吴氏在任平阳县学训导时募修县学宫,和刘承干序称南林刘氏求恕斋寻访、编辑、刊刻吴氏遗稿的经历进行分析,吴承志约卒于清末年间。
吴承志多年从事地方教育,曾任平阳县学训导。
据该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县令胡裔麟委派吴氏修平阳县学宫。
当时整个学宫共有大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教谕署、尊经阁、训导署等建筑。
据史料记载,平阳学宫在长达千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几经沧桑,几经废兴,期间较大的修缮扩建活动达十数次之多。
这是最后一次修建。
吴承志才学深厚,涉猎甚广。
如襄助刘绍宽尽10年之力修撰《平阳志》,以“体例之善、搜罗之善、考据之善、叙述之善”而被誉为“近代方志佳本”。
嘉道之际山西史地学者的历史地位

首先是经世致用的思想。 学术经世的最大特 点是讲究实事、 实功、 实效, 注重解决时代面临的 急迫的实际问题。清嘉道之际, 经世致用反映在 学术上的具体内容是: 在经学领域借今文经学议 政, 倡言变革, 呼吁培养以济国危之用的人才; 在 史学领域内研究西北史地和域外史地, 以期发展 边疆经济,平定边疆叛乱,镇压各民族人民的起 义和反抗外来侵略。在沉重的内忧和外患之下, 一部分士大夫的经世思想觉醒, 纷纷反对起毫无 实用价值的汉宋之学, 他们欲以自己的满腹经纶 来匡济天下, 力挽狂澜。而山西籍士人又有着谦 厚谨慎的一面,他们没有象龚自珍、魏源那样锋 芒毕露, 抨击时政, 倡言变革, 但他们都从史学经 世的角度出发,相信 “ 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 从而走上了通史鉴、 考掌故的史地研究之 用”’ * ) ,
’%)
!"#$%#&’()*%#
“ 路。 清末西北史地学开山者祁韵士认为: 夫记载 地理之书, 体裁近史, 贵乎简要。 倘不足以信今而
’+) 证古, 是无益之书, 可以不作” 。强调了史地著
作应有益于今。他还认为 “ 西陲地理之书何殊于 明确指出了西北史地研究的 直省郡国之志”’ ," ) , 重要性, 为西北史地学的发轫开宗明义。其子祁 “ 隽藻为张穆的 《 蒙古游牧记》 作序云: 著书卓然 不朽者,厥有二端:陈古义之书,则贵乎实事求 是;论今事之书,则贵乎经世致用,二者不可得 兼。 而张子石州《 蒙古游牧记》 独能兼之” 。 并认为 这部书 “ 读史者得实事求是之资,临政者收经世
清的思想家们在复明希望破灭以后, 更多地把精 力用于哲学及传统文化的思考, 他们渐渐认识到 “ 儒者之学, 经天纬地”2 + 3 ,主张合学问与事功为 一。有 “ 清学开山” 之誉的顾炎武就认为 “ 士当求 实学, 凡天文、 地理、 兵农、 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
丁耘论心性——道体学气论导言

丁耘论心性——道体学气论导言论心性——道体学气论导言丁耘 | 文作者简介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比较哲学及政治思想史。
近期研究重点为形而上学传统的会通。
摘要:本文按样态、属性、实体重释心性与道体的基本问题,探索道体学气论的不同方案以建立道体学的心性学说;借鉴斯宾诺莎的力量学说将道体解为“气”,但指出其体系给不出心与其他样态的本质区别。
通过扬弃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提出回应心性问题的道体学气论第二方案。
本文扭转了黑格尔对莱布尼茨的解释及德勒兹对黑格尔的批判。
道体学气论扬弃了力量及其表现学说,将性解释为一阴一阳或生生,将道体解释为一阴一阳或生生所表现者,将万物解释为对性的表现,将心解释为对性的开显性表现、对天地万物之复。
关键词:道体学气论;力量阶次;表现;一阴一阳《道体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问世以来,最大的思想挑战来自心性哲学。
这倒不是因为心性哲学在当下尤其活跃。
心性与道体之间的紧张是本质性的,可带出哲学问题的整体。
两者之间的中介应当是广义的现象学,心性哲学方提出最积极质询的也是中国的现象学家们。
但从心性和道体出发的并不是同一种现象学。
道体现象学也不只是心性现象学的“转向”那么简单。
心性之学无疑是一个谱系复杂的伟大传统,但当前的心性哲学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局面。
这个走向不一的运动有一共通之处,就是重“心”轻“性”。
或者说,“心性”的实质内容就是“心”,“性”只是修辞后缀,而不是问题标志。
当代心学的失语清楚点出了古今心学传统的共同难题:如何认识与安顿“性”。
对于“心性与道体”而言,这一点尤其关键:在儒学传统中,性本来就是心与道体之间的中介。
如忽视这一枢纽,那么心学与道体学都不可能成功。
心学的缺陷也是心性现象学的缺陷。
后者的主流基本把“性”看作“心”的本质(Wesen),看作纯粹现象学中“本质看”步骤的相关项(参见胡塞尔,第170-171、181-182页),不甚顾及“性”在中国哲学史、“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复杂意涵。
《诗经》训点--《诗经》在日本传播的独特形式

《诗经》训点--《诗经》在日本传播的独特形式
张永平
【期刊名称】《神州(中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诗经》在日本传播,在形式上经历了“汉文直读”和“汉文训读”两个阶段。
诗文训点,是《诗经》在日本传播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存在,值得探讨和关注。
【总页数】2页(P164-164,166)
【作者】张永平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诗经》毛传"某,某;某,某也"形式之义隔相训初探 [J], 王显勇
2.敦煌《诗经》残卷与日本《诗经》古抄本互校举隅 [J], 王晓平
3.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所引《诗经》异文看先秦至汉的《诗经》传播[J], 梁振杰
4.论《泽螺居诗经新证》对《诗经》故训的继承和发展 [J], 李玉萍
5.《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J], 杨立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清代吴地文化家族的家集编纂

论家集 编纂 , 先要明其体例 。 家集经过唐 、 、 、 四 宋 元 明
朝的发展 , 到了清代 , 的体例已臻 于完善。 它 总体而言 , 家集
分 为两 大类 型,即总集和丛书 , 中总集又分全录与选” 规模 庞大。明清 以前 的家集 ,
一
种。 清代吴地 的家集 以总集为主 , 其一般体 例是按著 者年 辈 顺序 全录或选录诗文 , 常在卷首或卷末 有编者及名流序跋 , 并且许 多( 主要是 选录性总集 ) 附有作者小传 ;在此基础 还 上更进 一步 , 的家集甚至 编订 有详细的编纂凡例 , 《 有 如 锡
文化家族 诗文、学术活 动的众 多成果 ,了解家族精神 文化的生动面貌 , 了解文化家族世泽绵延的重要内在原 因, 对
以及 古代 文学、 学术发展的实际规模和程度 , 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清代 ;吴地 ;文化家族 ;家集 中图分类号 :G 5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 l)10 0 .4 0 1 0(000 .120 4
一
清代吴地 文化家 族家集 编纂兴盛 及特征 , 从量 与质两
方面, 主要可 以概括为三个字 , 即众 、 大与兼 。 ‘ “ ” 众 是指数 量众 多。清代吴地文 化家族家集较为 确切
一
的数量 , 目前还 无法统计 。 江庆柏《 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 》 书 ,曾从总集 、 刊方 面 , 明清 苏南 文化 家族 的家集做 丛 对
作者简介 :李正春 (93 )男 , 16一 ,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路海洋 (9O )男 , 18一 , 文学博 士, 苏州科 技学 院人
文学院讲 师。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清代江南文化氏族递 嬗与文学发展关 系研究 ” 项 目编号 : 3 Z 3 ) ( 0B W0 1 的阶段性成果 。
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一
3 一 O
维普资讯
中医文献 杂志
八法》 总结 出针药兼施 的范例。 中,
则阴亏, 火病则益炽 , 故令身热。阳俞木 , 阴俞土, 木 对 于 冲脉 、 足太 阴脾 经 、 阴维 脉 、 阳 明 胃经 和 主筋 , 足 筋根于节 , 土主肉。 肉附于体, 令体重节痛。 故 手厥阴心包经 的病症 , 宜刺公孙 、 内关二穴 , 使经气 阳经火 , 阴经金 , 火乘于金则病喘咳, 金火相战 , 金胜
,
配合 , 臣佐使 也 ; 得其正 , 精 良也 ; 则君 穴 则 刺合于 法, 则炮炙也06 4 7药有轻剂 、 t : 重剂 、 平剂 、 调剂 , 因病而 针灸与药物是 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种 针 缪刺 、 刺 、 微 分刺 , 亦因病而 种原因, 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 。吴昆在深入研 为之轻重也 ; 有巨刺 、 ”药有小方( 一药主一病 ) 不足 以去病 , 究《 内经》 的基 础上 , 对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进行 比 为之浅深也 。“
维普资讯
吴 昆 的针 灸 学 术 思 想探 析
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10 7 袁宜勤 王泽涛 400 )
摘耍 : 阐述 了昊 昆的针 药同理 、 药兼施、 门主 治、 《 针赋》 本文 针 五 修 金 等针 灸学术 思想 。这 些针 灸学术观 点促 进了 针灸 学术的发展 . 对后世 医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张存悌)阴阳辨诀的重大意义

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
举例为证:
李某,男,55岁,干部。口腔、舌边、嘴唇溃疡反复发作3
年,此起彼伏。伴有鼻腔燎灼感,咽痛色红,偶有耳鸣时胀 或目赤,胃时胀痛,便粘,尿黄,舌淡胖润,脉浮滑无力寸 弱。患者系中医“票友”,早年患过肺结核,素来研究中医, 自以滋阴之品多方治之不效,经人介绍来诊。告以诸症所示 皆阳虚而非阴虚,滋阴治法是南辕北辙。此乃阴火上僭,所 现五官肿痛火形皆系假火,当以温潜治之,处以潜阳封髓丹 加味: 砂仁25 g ,附子30 g,龟板10g,黄柏15 g,肉桂10g,炮 姜20g,牛膝15g,磁石30g,麦芽30g,茯神30g,炙甘草 30 g。
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
归根结底,是跟着西医的诊断走,跟着化验指标走,不知道
或者说没认识到这个判断标准搞错了,说揶揄些,是在以 《圣经》解释佛道。卢崇汉教授说:“末世的很多医者确实 搞不清阴阳寒热了”,毛病就出在这辨证标准上,背离了阴 阳辨诀这两把尺子。 西医诊断和化验指标如同阴火一样遮蔽着我们的眼光。“钦 安用药金针”中的八字箴言“一切诸症,一概不究”,就包 括这些西医诊断和化验指标,只有这样理解,才祘懂得八字 箴言之真谛。唐步祺先生曾言:“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 虚症,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 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 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可以说是 对八字箴言的最好诠释。
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
除了对于体温、血压、炎症等西医指标的误读之外,还有一
个常见大病,即肿瘤的辨识也具有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医家 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 蛇舌草、半枝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不尽人意。如果我们以 阴阳两把尺子判断肿瘤的属性,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都属于 阳虚阴盛。按此认识投以姜附之品,常可收到较为满意的效 果。天津肿瘤专家孙秉严先生根据对1000例肿瘤患者的分析 得出的结论:“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 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证候者最多,约80%。”据此他 用大剂量附子(30g)、干姜、肉桂治愈许多癌症患者,其 疗效时人罕有其匹。*
阴阳辨诀的现实意义_张存悌

其二,照此辨证用药,无论阴证阳证,其疗效都是 “百发百中”,说得何等坚定! 此老将“考究多年”的这 一“用药真机 ”喻 为“用 药 金 针 ”,如 此 自 信,亦 为 我 辈 握此“金针”,辨认阴阳增加信心。用郑钦安给我们的 这两把尺子,实际上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标准来衡 量阴阳,上述各病可能根本就不是湿热、阴虚、火热之 证,恐怕属于阳虚的更多,这就难怪认寒为热,视阴为 阳而误辨误治了,试看当前临床现状包括许多报道即 可知道。当然,作者强调的是跟着脉证走,不是说学了 火神派,这些病就都是阳虚了,只不过强调要用阴阳两 把尺子来衡量。卢崇汉教授说得好: “做中医的始终 要跟着脉证走,不要跟着指标走。”这句话说的实在经 典。中医一旦跟着指标走,就会陷入西化的误区。所 以强调阴阳至理,掌握阴阳辨诀,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 校正中医西化倾向,回归中医的正统正脉上来。坦率 说,今天不知有多少所谓名医、教授,连阴阳都没搞清 楚,一遇到病人先看西医诊断什么,化验指标怎样,然 后对号入座施以治疗,效果自然不得而知了。当然,作 者无意于否定化验指标的意义,它对中医的参考价值 另当别论。
三诊 2008 年 10 月 9 日: 服前药后皮疹消失,停止 服药已经 6 月余。近因劳累,两下肢紫癜又有发作,呈 出血性,不痒,伴有腹痛,易汗,怕热,苔黄薄腻质黯,脉 小滑。药用: 水牛角片( 先煎) 20g,赤芍 12g,丹皮 6g, 大生地 20g,紫草 10g,地肤子 15g,连翘 10g,玄参 10g, 生槐花 12g,苍耳草 15g,地锦草 15g,旱莲草 12g,蝉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神派论坛·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5 期
吴天士学术思想探析( 三)
张存悌
( 沈阳大医精诚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关键词: 吴天士; 学术新见; 服药内伤论; 脉诊; 虚劳证治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5 - 1016 - 03
他说: “凡 治 病,须 得 病 情。 欲 得 病 情,必 须 审 脉。”“从 来 症 之 疑 似 难 决 者,于 脉 决 之。”将 脉 诊 视 为 医人看家 功 夫,因 此 精 于 脉 诊,凭 脉 者 十 之 八 九。 他 “能出独见 于 群 流 之 上,奏 奇 效 于 转 睫 之 间 ”,仗 的 是 高明的脉诊功夫,兹举其验案一则证明: “疟疾”例 9 案: 丁卯夏月,治一管家,年十八岁。入冷水洗澡起,是 夜即呕吐,头痛如破,不发热。次日,天士为诊之,脉沉 细,手尖冷,头有冷汗。断为中阴证,用附子理中汤,二 剂而头痛止,服三剂而呕吐止。第四日复诊之,两关脉 弦起,汗多。告曰: “此欲转作疟疾,然亦系阴疟,仍如
收稿日期: 2012 - 10 - 09 作者简介: 张存悌( 1947 - ) ,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研究方பைடு நூலகம்: 中医
火神派和《伤寒论》。
以谓之中寒者,以其深入在脏,而非若感寒之感触在表 也。惟 有 大 剂 姜、桂、附 以 驱 阴 寒,大 剂 参、术 以 回 元 阳,乃为可救。稍一游移,命在呼吸矣。”
如法用肉桂温逐肝经之寒,柴胡疏通肝气,当归、 川芎助肝经之血,丹参去污生新,吴茱萸引药入肝,天 麻搜肝经之余邪。“服下一剂,是日便安静熟睡,绝不 战跳矣。十日之奇病,一剂立愈。” 3. 7 伤寒入经证 书中有 3 例“伤寒入经”之证,吴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5 期
·1017·
氏称“惟余 一 人 知 治 此 证,实 非 余 妄 自 夸 口 也。”且 看 例 1: 其弟媳某日左脚腿痛起,服发散五六剂,汗出而 痛不减。某医云是火痛,用黄芩八分,服一次即大吐, 吐后即死去不知人事,僵卧在床。诊脉滞涩之极。抉 开牙关见 舌 灰 黑 色。 遂“用 人 参 三 钱,附 子 三 钱,姜、 桂、白术各一钱五分,茯苓、半夏各一钱,炙甘草三分, 煎熟灌下,少刻即苏,仍吐去痰涎若干。……左脚痛处 尚未移动。将参、附各加至四钱,其痛处始移至右脚, 仍作呕,间或大吐,不能进食。余知药力犹轻,总因一 剂黄芩,便要多用许多附子。立定一方,每日二剂。因 其无力,人参每剂只三钱,每日二剂共六钱,附子每剂 却用 四 钱,每 日 共 用 八 钱。 白 术、肉 桂、炮 姜 照 前 方。 又加入当归、川芎、五加皮、牛膝、鹿角胶、山萸,一派营 经行血脉 之 药。 服 数 日,其 右 脚 痛 处 又 移 至 左 手 腕。 隔一二日,左手愈,又移至右手腕,并手指骨节及两足 腕,凡有筋脉转折之处,俱痛到。……共服半月余,始 改作每日一剂,用附子五钱,人参三钱,又服半月始能 行动。然后减去肉桂,专用附子三钱,加虎骨三钱,调 理五十日而后痊愈。”
吴天士善治伤寒,亦善治内伤,对饮食、劳倦内伤 及服药内伤均有许多验案。此外,他对虚劳病症经治 尤多,本书即收录了 26 例,在单病种中最多,由此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这里专门讨论一下。 5. 1 火分虚实,先要辨清 吴天士认为虚劳所现火热 之症,首先要 分 清 是 实 火 虚 火,二 者 不 可 混 淆,“实 火 一泻即平,虚火愈清愈起。”
他说: “虚痨之证,固不敢谓无火,然火有虚实之 分,非可一味用清。丹溪云: 实火宜泻,芩连之属; 虚火 宜补,参芪之属。试问虚损之证,既失其血矣,又发热 蒸灼其阴矣,又久嗽伤其肺矣,又出汗吐痰重损其津液 元气矣,其火岂犹是实火乎? 而日为清之泻之可乎? ” 根据其临床表现,他断虚劳为虚火为患,他说: “痨者, 劳也。劳伤亏损其气血之谓也,既亏损其气血,则大虚 矣,故名为虚痨。”
揣摩吴氏所 谓 伤 寒 入 经 之 证,又 称“寒 中 入 经 ”, 当指“阴寒 中 入 经 络 ”,与 风 寒 痹 证 不 同 之 处 在 于,表 现为关节疼痛游走,“手足走痛”,“凡 有 筋 脉 转 折 之 处,俱痛到。”“若时俗名医,必谓是痛风,恣用风药,无 有愈时矣。”“此 证 非 风,用 不 得 风 药,为 温 经 络,行 血 脉,听其流动。凡手足转折筋节处,俱要痛到,方可渐 愈。”“每见医家遇此种证即云痛风,日用风药,经年不 愈,且令手足渐成废疾。”
“在丹溪先生医学多精到处,独以六味加知、柏为 治痨之方,实足贻祸于后世,……一见失血、咳嗽、发热 等证,动以此种清降损真诸药投之,一医有然,更数医 皆然; 庸医有然,即名医亦无不然。”
“试思世之以清降治痨者多矣! 其远者勿论,即 耳目所及者,细数之 千 百 人 中 有 一 二 得 生 者 乎? ”对 此 他“目击心伤而无可如何”,尖锐指出,“凡见用清泻之 剂者,百人百死,千人千死,无一得活,远观近览,可数 而知也。”堪称医医警世之言。 5. 2 倡行补养,擅用人参 “既名为虚为痨,则当补 当养不待言矣。”“所谓虚火者,本因乎虚而火乃起,则 一补其虚而火自降矣。”顺理成章,吴天士倡用温补法 治疗虚 劳,自 谓“百 发 百 中,屡 试 屡 验 ”,活 人 甚 众。 “余起此等 证 甚 多,虽 病 之 浅 深 不 同,药 之 轻 重 不 一, 要 之大旨不离乎是,则用补之法,百发百中,屡试屡验
3 善于思辨,独创新见 医学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创新,否则就可能裹足不
前。因此一个医家有没有创新之论,是衡量其学识水 平的重要 标 志。 吴 天 士 以 儒 治 医,长 于 思 辨,勇 于 探 索,“证有疑难,精思详审,独出其学识以发药,卓卓乎 不随 庸 众 之 见。”提 出 许 多 新 的 见 解,令 人 耳 目 一 新, 予人启迪,举例如下。 3. 1 服药内伤论 吴天士对东垣学说很推崇,然东垣 论内伤,只谈及饮食内伤、劳倦内伤,未有所谓服药内 伤者。吴天士从实践中深切认识到服药内伤很常见, 而且“病伤 犹 可 疗,药 伤 最 难 医。”对 服 药 内 伤 体 会 颇 深,“误药杀 命 甚 于 无 药 救 命 ”,因 此 他 特 别 在 饮 食 内 伤、劳倦内伤 之 外 另 立“服 药 内 伤 ”病 名,并 附 以 自 己 的 3 个案例,以示其对此病的重视,“愿服药者慎之, 用药者尤慎之。”可谓补充了东垣内伤学说的涵义。 3. 2 虚阳贯顶证 吴氏称阴证而见头顶痛极为“虚 阳贯顶”,投以八味地黄汤收效,颇有新意。“戴阳”例 8 案,治族叔维贞,发热数日,初用防风、柴胡等药二三 剂,病不减,且加头顶痛,其痛如破,而其痛处又如有炭 火在头上燔炙,奇痛奇热,将用清降药矣。两寸浮数无 伦,按之无根,两尺沉微,举之无力,两手尖冷如冰,脚 下亦极冷,时出大汗。吴氏认为“此寒中少阴,因升散 而使 虚 阳 贯 顶,以 故 极 痛 极 热,切 不 可 用 凉 药。”乃 用 八味地黄汤,内用大生地八钱,附子三钱,肉桂一钱五 分,山萸二钱,丹皮八分,茯苓一钱五分,泽泻八分,山 药一钱五分,加人参七钱、龟板二钱、牛膝一钱、童便半 盏。“服一剂,痛 减 十 之 八,热 全 却 矣。 再 服 一 剂,痛 全止。” 3. 3 暑月最多中寒论 在“暑月中寒”例 1 中,患者 问吴氏,如此暑月何得中寒? 告知: “惟如此暑月最多 中阴,此必是多食寒物,寒入三阴,便为中阴。”询其病 起时,果由吃两个大西瓜,饮冷水六碗而引起。他进一 步解释: “寒即阴也,暑月阳发于外,则阴伏于内。既 有阴伏于内,则凡遇阴气即相引而入,所谓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理固然也。夫暑月安得有阴气? 抑知此阴 气不必天寒地冻之气始能中入。在暑月或食冷物,或 饮冰水,或裸体贪凉,其气皆能中人,总由阴伏于内,阴 气便于直入,犹之奸细潜伏城中,贼来便易攻打也。所
辨证认病,吴天士最重脉诊,“独是微妙在脉”,对 脉诊下了很多工夫。“问难无从,乃研究《内经》之《脉 要精微》《平人气象》诸论,并参究王氏之《脉经》,崔真 人之《举要 》及 家 鹤 皋 先 生 之《脉 悟 》,李 士 材 先 生 之 《诊家正 眼 》。 静 夜 思 之,思 之 不 得,尝 达 旦 不 寐。 如 是月余,忽觉鬼神来告,而于诸脉之呈象、主病悉洞然 于心,而了然于指。试一按脉询病,如取诸其怀,辨证 用药,如桴之应鼓。亲友见之,且信且疑,初亦不敢尝 试,往往有疾 日 就 危,医 穷 气 索 者,召 余 治 之,辄 霍 然 起。屡试皆然,始相叹服。”
此证极易误辨误治,吴氏亲眼目睹汉上医家,“凡 是夏月中寒之证,无有不医至死者。彼绝不知夏月有 中阴一证,又绝不知治阴证当用何药。但有发热者,必 先予九味羌活汤二剂; 热若不退,便云是火证,即用黄 芩、黄连、花粉、栀子之类,狠服数剂; 热又不退,便加石 膏、犀角; 热又不退,则用大黄,日有大便,便且溏,仍然 用大黄。不知此种传受,从何处到来。” 3. 4 夏月疟、痢多阴证 由暑月最多中寒论推衍,顺 理成章 可 知,“夏 月,疟、痢 两 证 最 多,而 此 疟、痢 中 亦 多夹阴之 证,即 当 同 伤 寒 阴 证 治 法,非 温 补 不 能 救, ……往往见治夹阴疟、痢,亦同治邪疟、热痢法,直以黄 芩、黄连、大黄杀之。” 3. 5 舌苔白腻系“寒潭积雪” 有一患者白苔如面粉 厚涂在舌上,其白异常。吴氏云: “此名寒潭积雪,寒 之极也,如潭水本黑色为寒,又加雪积其上,其寒更甚。 今兄( 指患者) 舌本黑色,又加一层白苔,掩住其黑,若 白苔退开,黑色自现。其有鼻红者,乃下焦阴寒之极, 将一线孤阳逼之上浮,用附桂则引之使下。” 3. 6 寒入血室证 “寒入血室”的提出为吴氏善于读 书,精于思考提出新见解的典型例子。
其治疗需用“养血营经温补之药”或称“营经行血 脉之药”,“余治手足走痛之证,断定是阴寒中入经络, 加附、桂 于 养 血 营 筋 药 中,无 一 不 效。”此 或 为 吴 氏 独 家秘诀。
典型处方如例 2: 附子一钱,肉桂一钱,当归二钱, 川芎七分,五 加 皮 一 钱,陈 皮 八 分,牛 膝 一 钱,桂 枝 五 分,人参一钱。后加鹿角胶三钱,虎骨二钱。 4 精于脉诊,屡试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