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是一幅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创作的自述作品,是他对自己艺术成就的总结和自我评价。
以下是《怀素自叙帖》的
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
狂风暴雨,秋叶凋零,天地之间,寂寞无声。
(狂风暴雨,秋
叶凋零,形容世事变幻无常,寂寞无声。
)。
我自怜伤,无处倾诉,笔底有情,心中无情。
(我自怜伤,无
处倾诉,形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笔底有情,心中无情,形容艺术
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
墨迹斑斑,纸上苍凉,寂寞之中,无奈而忘。
(墨迹斑斑,纸
上苍凉,形容书法作品的痕迹和寂寞之感。
无奈而忘,形容无法忘
却的心情。
)。
千古独步,孤芳自赏,世人不解,唯有自尝。
(千古独步,孤
芳自赏,形容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成就和自我欣赏。
世人不解,
唯有自尝,形容他的艺术只有自己能真正体味和理解。
)。
心有所属,意无所托,艺道无穷,我心自在。
(心有所属,意无所托,形容他在艺术上找到了归宿,但内心却无法寄托。
艺道无穷,我心自在,形容他在艺术创作中感到自由和舒适。
)。
此生已老,艺道未尽,愿将余年,独自潜心。
(此生已老,艺道未尽,形容他年事已高,但对艺术的追求未竟。
愿将余年,独自潜心,表示他愿意用剩余的时间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
)。
以上是《怀素自叙帖》的全文释文对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自叙帖,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写的一篇自述文稿。
本文以一篇1800字的释文对照,对怀素自叙帖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正文部分】怀素自叙帖余年七十有九,自得道者,蔚蔚乎其于矣。
扬帆息檝,时进时止。
蜋蜋乎其于矣,涌泉而逝,不终日,不终夜,流注不息,久矣哉!释文:我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作为一个修得了道的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像扬帆航行的船只,时而前进,时而停留。
如同小溪奔流,日夜不停,水流不息,已经很久了。
夫修道者,以无上之至真为初,以松柏为正,以流泉为象。
故曰:正气存心,則柔木生,善象迭起,心之浩荡也。
秋山可载,流泉可送,宔行于天下,曽兴众田。
誉之也,扬帆止檝之交流也。
释文:修行者以至真无上为基本,以松柏为正宗,以流泉为比喻。
因此说,保持正气的心态,就像柔韧的木头一样生长,好的象征接二连三发展,心境宽广如大海。
如同秋山能容纳万物,流泉能滋润大地,可以到达天下各地,发扬光大。
对此赞美,就是扬帆和停泊的交流。
卧游贞蹈于妄境,故生春秋之气也,余何恃哉!岁晏已俨,春秋暮矣。
天倾地闲,惟赤白与黄绿之交。
余知不自期半死,为此心行也,模摹象样,上以神圣,下以礼守之。
释文:我在追求真正境界的过程中,生发出春秋之气,已经进入了晚年。
天地交汇,只有红、白与黄、绿之间的交织。
我深知自己不能满足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为此以心为行动的标尺,模仿典范,向上追求神圣,向下坚守礼节。
员外昭此眇末,即信中之神,冠之以告身,则体贻兼自。
朝阳之子,夜郎之虎,春日寒食之游,怀山行之行也!延颈而呼,耆年深香,与之振臂,何矧志之!静则咏,逸则画,明而能动,何矧闲之!自勉者亦在余乎?释文:这篇文字光彩夺目,即使放在神圣的智慧中也不失为一个杰出的作品,是我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缩影。
无论是晨曦中的子弟,还是夜郎之虎,无论是寒食节时的游玩,还是怀山行的行程,都是我心境的流露。
伸长脖子呼唤,耄耋之年深深怀香,与之振臂,又岂不是志向高远!静心即能吟咏,悠闲即能画图,明晰而有行动力,又岂不是悠闲自得!励志者也必然如我。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自叙帖是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经历和思考。
下面是怀素自叙帖的全文释文对照。
【全文】【释文】我本名怀素,字怀素,号东篱。
【我】指的是怀素本人,他通过这篇自叙帖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字和号。
他的字是怀素,号是东篱。
这些都是他的自称,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我本籍河阳郡,自幼酷爱书画,常怀独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我本籍河阳郡】说明怀素出生在河阳郡,这是他的出生地。
【自幼酷爱书画】表明怀素从小就对书画非常痴迷,这是他的兴趣爱好。
【常怀独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说明怀素一直秉持着独善的心态,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妥协。
作书数十年,无所不书,至黄庭,更无所成,反觉兴盛。
【作书数十年】表示怀素从事书法已经有几十年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无所不书】说明怀素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书体和字体,他不拘一格,善于变化。
【至黄庭】黄庭是一种书法技法,怀素对黄庭的探索并没有取得成就。
【更无所成】表示怀素并没有因为没有取得成就而气馁,相反,他反而感到兴盛。
世之视我,皆以我言为妄,书为鬼工。
【世之视我】指的是世人对怀素的看法和评价。
【皆以我言为妄】说明世人认为怀素的言论是妄言,不值得认真对待。
【书为鬼工】表示世人认为怀素的书法是虚幻的,像鬼工一样不真实。
人皆以为书者,照写物形也,胡然乎哉!【人皆以为书者】表示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通过照写物体形象来完成的。
【胡然乎哉】怀素对这种观点表示怀疑和不认同,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照写物体形象。
或有一二言,余则前人之法易之。
【或有一二言】表示可能会有一些人对怀素的观点表示赞同或者提出意见。
【余则前人之法易之】怀素表示他会借鉴前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变。
或有一二作,余则前人之作颠倒之。
【或有一二作】表示可能会有一些人对怀素的作品表示赞赏或者提出意见。
【余则前人之作颠倒之】怀素表示他会将前人的作品进行颠倒和改变。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字希贞,唐代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自叙帖是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通过自我描述的方式展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下面是怀素自叙帖的全文释文对照:夫书法者,国之尊法也。
自古圣王制书,以为官声,以为法度。
自书之初,则以善写为大,以善说为宜。
然善说者,必先善写,善写者,必先善读。
故欲善说,必先善写。
欲善写,必先善读。
读书何如?谨审法度,详守古人。
古人有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古至今,书法家都是通过学习前人的作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怀素看来,学习是提高书法技艺的关键。
吾闻古人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表达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在写作时灵感迸发,下笔如有神。
怀素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不断汲取前人的智慧。
然而,读书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书写中追求自己的风格和独特性。
怀素在自叙帖中提到:“我常修習殷周古文,兼通六艺。
”他不仅学习了古代的经典文献,还广泛涉猎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在书法创作中,他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怀素深知书法艺术的重要性,他在自叙帖中写道:“书者,至人之宝也。
”他把书法艺术视为至高无上的宝物,表达了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在他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怀素在自叙帖中写道:“君子贵人和,何以文之?何以文之?以守其始。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必须首先守住自己的初心。
只有坚持初心,才能够真正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展现了怀素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学习、创作的看法。
他通过阅读和学习前人的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追求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在书法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将书法视为至人之宝,认为守住初心是表达自己的关键。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按《怀素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代表作。
我喜欢《怀素自叙帖》喜欢《自叙帖》的潇洒、豪放与雄劲。
但过去一直没有时间去研读其文字只是从书法的角度去欣赏。
现在有时间得好好把过去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弄明白了。
因此除了释文以外还应该把内容弄清楚。
这可以帮助我们欣赏这幅作品。
网上查到的更多的是释文翻译却较少。
自己读了几遍释文觉得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网上也查到些翻译但觉得这些翻译的某些地方还值得商榷。
为了便于博友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种颜色标示。
《怀素自叙帖》的释文用黑色标示翻译用天蓝色标示凡是我不同意其他人的译文之处或者翻译中的疑问和自己也并未解决并未弄懂之处用紫色标出。
以下翻译限于水平可能有误如遇方家发现谬误欢迎指正。
《怀素自叙帖》原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错综其事。
遗编绝简往往遇之。
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上段文字翻译怀素家住长沙幼年就笃信佛教念经参禅之馀颇好书法。
然而遗憾因身在偏僻之地未能亲眼欣赏古人书法精品深感见识浅陋。
于是担着书箱拄着锡杖往西边京师长安游学有资料说他游学的地点不止西安还有洛阳和广州洛阳不在长沙以西应在长沙以北此处不说“京师”而说“上国”可能是怀素留有余地。
拜见当代名公。
此过程颇为错综复杂对“错综其事”有不同理解我以为“其事”就是说的“谒见当代名公”这件事情“错综”是形容这一过程。
通过与这些名人雅士交往有时我也能观赏到他们珍藏的古代书法珍品“遗编绝简”是指这些书法珍品稀少。
“编”是指古代用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后便用“编”来代称一部书或一部书的一部分。
“简”是竹简。
经名士教诲指点过去深感困惑的疑问迎刃而解心胸为之豁然开朗经过大量的书写实践在鱼笺绢素“鱼笺”“绢素”均为唐代书法家书写材料的称呼上留下许多墨迹对“尘点”一词有不同理解。
我以为“尘点”就是书写的另一种说法怀素的是非常勤奋的书家如果没有纸张他可以用芭蕉叶作纸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可以埋成一座坟他自己称为“笔冢”。
怀素《自叙帖》原文、注释

怀素《自叙帖》原文、注释本文由@书法坞整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怀素《自叙帖》局部相关介绍怀素(737~799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
张旭和怀素并称“颠张狂素”,亦或“颠张醉素”,但他们并不是一代人。
从本文可以看出,怀素请张旭的弟子颜真卿(709~784年)作序,序言中提到“追思一言,何可复得”,此时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已经作古多年。
怀素《自叙帖》写于“大历丁巳冬”,即公元777年,此时怀素40岁,正是心高气傲、意志风发的时候,性情所至,狂态尽显。
《自叙帖》乃是怀素的巅峰之作,又是纸墨本,相较于他的《大草千字文》(碑帖)来说,此帖笔迹清晰,更适合临习。
原文及注释【原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
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注释】覩:古同“睹”。
担笈(jí)杖锡:担负书箱拄着锡杖。
笈:书箱。
锡:和尚所用锡杖的简称。
上国:指京师。
在唐代即是长安。
鱼笺绢素:鱼子笺,唐代名纸。
绢素,单色的绢丝织物,可书写作画。
多所尘点:自谦之词。
士大夫: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
【原文】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
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勖以有成。
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
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法精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怀素自叙帖译文

怀素自叙帖译文怀素自叙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写的自述文。
怀素自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心得以及对书法的理解和创作的心路历程。
以下是怀素自叙帖的译文及相关参考内容:怀素自叙自吾稚冠,意云宋初。
清规戒律,牢笼素朴。
质朴之义,生涯立信。
翻留钟鼎,鏖战不辍。
不及壮年,意驾青骢。
国亡家破,心醉芳草。
浪靡江湖,才尽如故。
心有余悸,游手好闲。
乐画无伦,书之如轩。
向来名卑,桃李青青。
孤雁孤云,情绪沉郁。
一事不成,遂老沧洲。
仍幽临洞,鬲盖相守。
渐近三旬,图却尘土。
方足涤所有,歎人命孤。
及至軒古于资贵,乏奇珍而云。
夫人天朴质易,成德甘之。
而至大时,削转无涯,乃罢镜会之聚,吾竟柴玄伯。
龟山岱岸,覆舟之所。
山海之险,要冲之地。
骏英才俊,纡羣执,累木浮灞。
夫古人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勉将霄汉,前踪云属。
天自有历,星辰日改。
苟有所作,心源氓德。
当代士子,茫茫烟波。
孤身受命,托名咏史。
文物凭羊皮之书,胡离扬象居侯之邑。
昔有松柏之交,分定青泥之晚景。
俨然一溪两岸,孑然相对。
指首郡令,偕具伯之春泽。
兼梅之经群,研玉心韵。
在瀛洲山水之间,实荣光易。
乘兴辄宴,摘意登台。
雄文骤飙,雄辈尽篇。
荐从彭城,太史光翼。
长沮之诗,罢赋墀侍。
召映唐虞,仲尼师事。
来卓曾孙,文公座上。
六典失制,贞元微尘。
线既括然,筆附明矣。
尽性命之懿,纪朝纡之忠。
文人操舟,固穷儒巷。
正己克巳,李陵困瘳。
渐远渊苦诸侯,奔翼无凑傅豪奢。
陕府西市,墙从橘门。
堂槛见括,见段期门丞。
逍遥整秩,皆受监主。
经国子,横无师。
延和顺,对司徒。
才若王子之弟,书者小弟。
潘岳乃曰:“圣人不书,故天意文章足书矣。
”贞白星目,有光驾兽。
晋冬郡宰,言知名,遂次郡讲。
钜儒栖裴,实才矣。
浪出山丘之篁,濯布侴室之重。
此皆四方之宰。
远至陕府,台城帷幄。
王即无巨累韶阳,拾遗无遺下邳江畔。
檀州类董卓,以力故我知,草眉湖止。
乐筵仅匡,志士高风。
辞笔诗人,言无韵床。
将笔成师,连翩属众。
骨肉惟亲,各出廊庙。
怀素自叙帖原文翻译

怀素自叙帖原文翻译怀素的《自叙帖》是一篇中国古代著名的自述文,下面是《自叙帖》的原文和翻译:原文:我本是汉家陇西人,名怀素。
家贫无以自顾,乡曲无以自展。
幼习文字,不识文墨之所来。
自觉才情,不得见名师。
一日,忽见一老人,留心观之,乃画士也。
因请为师,拜师十年,终不得见其面。
持素无所用之,因自娱也。
本欲自制一帖,心知不足,临摹旧帖,若有所得,即欲亲自继之。
不期所继之帖,有所创见,竟不觉忘其本帖。
数年后,复自觉才情,心欲自制一帖,乃觉其本帖已忘。
可贵者,所忘不复旧帖,有所创见,心皆自得。
是以继之而不可复也。
今以自叙,以为怀素之志。
翻译我是个普通的人,生活在一个简单的小村庄里。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不贫穷。
父母辛勤地工作,供我上学。
虽然我没有名牌的衣服和漂亮的玩具,但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们在村子里玩耍。
我们常常在田野里追逐,爬树,或者一起玩各种游戏。
有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去河边捉鱼。
那时的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和惊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学业。
我很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
虽然学习对我来说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就能取得好成绩。
在高中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戏剧社团。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戏剧表演,我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
我参加了许多演出,并且得到了一些奖项。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从事表演的决心。
现在,我正在一所艺术学院学习表演专业。
每天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排练中。
虽然压力很大,但我觉得很值得。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努力,我的梦想就会实现。
我知道未来的道路并不容易,但我愿意去追逐我的梦想。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为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我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表演艺术家。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普通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坚持,能够给世界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按:《怀素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代表作。
我喜欢《怀素自叙帖》,喜欢《自叙帖》的潇洒、豪放与雄劲。
但过去一直没有时间去研读其文字,只是从书法的角度去欣赏。
现在有时间,得好好把过去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弄明白了。
因此,除了释文以外,还应该把内容弄清楚。
这可以帮助我们欣赏这幅作品。
《怀素自叙帖》原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错综其事。
遗编绝简,往往遇之。
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翻译:怀素家住长沙,幼年就笃信佛教,念经参禅之馀,颇好书法。
然而遗憾(因身在偏僻之地)未能亲眼欣赏古人书法精品,深感见识浅陋。
于是担着书箱,拄着锡杖,往西边京师长安游学(有资料说他游学的地点不止西安,还有洛阳和广州;洛阳不在长沙以西,应在长沙以北,此处不说“京师”,而说“上国”,可能是怀素留有余地)。
拜见当代名公。
此过程颇为错综复杂(对“错综其事”,有不同理解,我以为“其事”就是说的“谒见当代名公”这件事情;“错综”是形容这一过程)。
(通过与这些名人雅士交往),有时我也能观赏到他们珍藏的古代书法珍品(“遗编绝简”是指这些书法珍品稀少。
“编”是指古代用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后便用“编”来代称一部书或一部书的一部分。
“简”是竹简)。
(经名士教诲指点),过去深感困惑的疑问迎刃而解,心胸为之豁然开朗;(经过大量的书写实践),在鱼笺绢素(“鱼笺”“绢素”均为唐代书法家书写材料的称呼)上,留下许多墨迹(对“尘点”一词有不同理解。
我以为“尘点”就是书写的另一种说法,怀素的是非常勤奋的书家,如果没有纸张,他可以用芭蕉叶作纸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可以埋成一座坟,他自己称为“笔冢”。
“尘点”应该是怀素的自谦之词,而不应理解为“鱼牋和素绢上多有墨迹污点”),对于我这种与众不同的爱好,当时的名人和士大夫并不感到奇怪。
原文: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
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
勖以有成。
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
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
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首。
”翻译这段文字的疑难:这段文字,我以为是《自叙帖》中疑难最多的一段。
也是我过去阅读《自叙帖》最读不懂的一段。
这段有三个问题需认真琢磨。
如理解不同,译文便有异。
凡涉及这些语句,我将注明,以供读者自己辨识。
这三个问题是:1.这段文字有个引号,引号中的文字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好像不大,大家都说是颜真卿写的,但有的译文在语气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引号中的话,全部应该用颜真卿的语气翻译)2.颜真卿的这段文字有几层意思?它们分别是什么?3.“忽见师作”中的“师”指的是颜真卿的老师张旭,还是指的“怀素”?译文:颜真卿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笔法精到,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水镜”指明鉴之人,或指“明鉴、明察”),在我的墨迹后题词称赞(此句如此翻译理由不充分,但找不到更好的译法,暂时存疑)。
又因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怀素写过(赞美他书法)的诗歌,于是我写了如下的序文(“叙”同“序”,再看引号最后的“聊书此,以冠诸首”的话,可以推知此序文以后还有内容,至于是什么,“叙”中未说,推测可能是怀素的草书作品)。
“高僧怀素(“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后也用“开士”尊称高僧),是僧侣中的英杰,气概爽朗洒脱,性灵开朗豁达;忘我追求草书的最高境界,已由来已久;从长江到五岭之间,名声大著。
过去吏部侍郎韦公陟看到怀素的草书作品,勉励他并说他的书法一定会有成就;现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识怀素的狂放洒脱,引荐他并与他交往。
再加上爱好书法的诗人名人写诗赞美他,这些诗作常常写满卷轴。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一层,是说明他写此序文的缘由。
草书这种书体,起源于汉代。
杜度、崔瑗,草书才开始时以美妙而闻名;到了后汉的张芝(张芝字伯英,他是草书发展史上的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实践,使草书在众多的书体脱颖而出,独擅其美。
后来又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了草书的传统,到唐代虞世南、陆柬之继续传承,不仅口授,还亲手执笔传授草书写法。
一直延续到吴郡长史张旭,他虽纵情任性、颠狂放逸,超绝古今,而他的书法作品足可作楷模,其用笔之法也极为详备;确实是书法之集大成者。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二层,是简要介绍草书这种书体的发展历史,并引出颜真卿的老师张旭;而进入下面的第三层。
我(颜真卿)年青时候常常拜见老师张旭并从师学习,经常受到老师帮助激励,他也教我用笔之法;但(遗憾的是)由于我禀性欠佳,天资不好,又被诸多俗事羁绊,不能认真潜心学习书法,至今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今天追思老师的教诲,还想得到老师指教,但哪里还有这种机会呢。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三层,是怀念老师张旭对自己的教诲,也表达了至今成就不大的遗憾之情;并由老师张旭引出下面对怀素的评价。
忽然看到怀素创作草书作品(“师”即可以理解为“老师”,也可以理解为“佛门弟子”,犹之乎“禅师”之“师”。
有译文将此“师”译为张旭,但我以为宜译为“怀素”),其笔势纵横张扬,不同凡响,其运笔迅疾刚劲,令人吃惊。
如果仍然能像过去那样,怀素能够得到(我的老师张旭)的指点,让你接纳一定的法度规范,那么,在书法上登堂入室的人,除了(你怀素)谁还更合适呢。
只是感叹还不足表达我的感受,于是暂且写下这样的话,以放置在篇首。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四层,是赞扬怀素的书法艺术造诣,同时也委婉的指出怀素的不足,同时更表达了希望怀素继续努力,在草书创作上达到新的高度的希望。
原文(当时怀素非常知名,文人写诗写文赞美怀素者甚众。
在李白《草书行歌》王琦的注解中,说当世名流为怀素赠歌者有三十七人之众;《全唐诗》今存赞扬怀素的诗人也有十余人。
《怀素自叙帖》提及的赞扬他的名人有:刑部尚书颜真鲫,尚书司勋郎卢象,司勋员外郎钱起,礼部待郎张谓,吏部侍郎韦陟,永州太守王邕,御史李舟、许瑶、戴叔伦、窦冀,处士朱逵等十一人。
用诗歌赞美书法,自有以来,大都是赞美草书的,而赞怀素者又最多。
《自叙帖》最后一段文字,主要内容是怀素引用别人对自己的赞语。
因为赞语较多,怀素按“述形似”“叙机格”“语疾速”“目愚劣”对赞语分类。
故下面的自然段,我也按此划分,以便于理解)其後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
以狂继颠,谁曰不可。
”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
”许御史瑶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後却书书不得。
”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西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时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翻译:从那以后继续作歌诗赞词的,就没有停止过;这些赞美的诗文,把箱箧都装满了。
其中赞美书法字形的,有张礼部的诗句:“(怀素的笔画)好像曲折长蛇在草上飞驰,又好像旋风骤雨突然来到堂上,满屋满是雨声风声。
”卢员外赞叹说:“(观赏怀素写字),有时觉得像朦胧轻烟在古松间缭绕,有时觉得是仰望高峻的悬崖峭壁。
”王邕写下这样的诗句:“那笔画有时像寒猿饮水攀援的枯籐,有时像壮士拔山伸劲铁。
”(“壮士拔山伸劲铁”不好直译,此诗句意思较为朦胧,形容怀素草书笔画笔势刚劲有力,像力大无比的壮士,与“力拔山兮气盖世”意思相仿佛,“伸劲铁”也形容笔画刚劲。
)朱遥写下这样的诗句:“(怀素书写草书的时候,只看到他)笔下雷霆闪电,字写成以后,仿佛是条条蟠龙,令人生畏。
”评价概括我的性格和书法风格的,有以下诗文。
御史李舟说:“过去张旭写草书,当时的人称他为‘张颠’;看今日怀素作草书,我实在要称他为‘狂僧’了。
用“狂”来继承“颠”,谁说不可以呢!”张公又说:“稽山贺老〈即贺知章〉只是略知名,吴郡张颠曾北面称臣。
”御史许瑶说:“志趣新奇书写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古瘦的字体,似水势流尽,好像笔上无墨。
醉来随手书写两三行,醒后再照原样写,却写不出醉中的神韵。
”戴御史叔伦说:“手以心为师,笔势转新奇,奇形怪状反而合宜。
人人想探问此中奥妙,怀素自己也说不知道。
”评价赞扬我书写速度的,有如下诗文。
御史窦冀诗句说:“(如果我书写的)兴致来了,便在长廊数十面白壁上,挥毫宣泄(草书)创作的强烈冲动。
片刻功夫,听他大叫几声,只见纵横白壁上满布千万个字。
”戴公又说:“(怀素)挥毫行墨,下笔如奔腾的骏马,满座的人惊叫,眼睛却跟不上迅疾的运笔。
”把(我)看作愚昧倔强顽劣的(不能简单的把“愚”译为“愚蠢”,“劣”译为“拙劣”,因为作者是怀素的叔父,说得就比其他人重,而且这段话是话中有话,含义甚多:既有对他的担心,也有对他的提醒,更有对他的赞扬和鼓励),就有叔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的诗:“(怀素是)远飞的孤鹤,没有同行的伴侣。
(你)是一片孤单漂浮的云朵,把自己托付给浩渺的天空。
(你)‘狂’起来时,整个世界(你)都不放在眼里,可以说‘狂’到极致;但是,当你在酒醉之中,却可以探寻领悟到常人难以获得的真知灼见。
”(上面所引的)诗文,都蕴含着热情的鼓励和深奥的道理,(这些美好的评价和鼓励)固然不是我这种人能够承当的(“虚”与“实”相对,“荡”指放纵,缺乏约束。
这段文字可理解为怀素结束全文前的自谦语句),只增加了我的惭愧与畏惧罢了。
大历丁巳冬十月廿八日(怀素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