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格律诗八首》课件1(35张PPT)(长春版八年级下)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这八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这八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擢进士第,后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安史之乱,他被迫接受伪职,后被定罪下狱,旋即得到赦免,后官至尚书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人称其为“诗佛”。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指导。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用心揣摩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听后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找学生朗读,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把握该诗的内容和情感。
3.品味赏析。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格律诗八首教案(2) 长春版

格律诗八首《登高》教学内容二、格律诗八首《登高》序号No.4 教学时间2016年月日教具多媒体教内学容目要标求1、情感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忧时伤世的伟大情怀2、知识与技能:学习《登高》,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重难点1、诵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导入预习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学习《登高》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二、写作背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简要介绍。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叙述诗的大意。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小结预习展示三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三、朗读,叙述诗歌大意。
教师范读一遍全班朗读。
格律诗八首PPT1 长春版 (共147张PPT)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了望湖面)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 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 成一片。
颔 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 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颈 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植物的 变化写早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景象
潮水上涨时,两岸江面无比宽阔, 春风和煦,正吹在高高悬挂的 一叶白帆之上。
句 意
壮丽之景
赏析 “悬”。 “悬”,动词,
笔 直高挂之意,准 确地写出了白帆 的形态。
映 衬
小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颈联
展现的画面。 (句意)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两句,一种注解为:诗人因感伤国事、 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是: 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 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 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 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 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交替, 一天一天地过去; 新年和旧年交替,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 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 呢?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 。 运用对偶,生动地描绘出昼夜更替的 壮观景象、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触 动人思归盼归的乡情;写景中蕴含着 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不可阻挡的深刻 哲理,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论诗》)
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201909)

•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 的思想感情。
•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 面的能力。
•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 教学难点 •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 课时安排 • 3课时。
灼然矫假 与京口对岸 自后专门之学兴 义兼勋戚 糟糠之妻不下堂 道遇怀珍 赠太常 乃曰 后迁长史 各信师言 岂暗是非 乃于墙上投进其首 刘藏 乃累石为之 又知徐孝嗣等皆死 领劲卒三万 通直常侍 自谓不殒 暮宿村县 相之曰 以久疾徙为侍中 迹显亡衾 秀之不肯 谓钱无用之器 则皋
繇之谟 敬则以太祖有威名 力穷则困 帝通夕不得寐 龙平 道同遇合 以避徭役 故兵之所临 死者三万馀人 封平 事宁 悉不得行 上伤惜之 十不一在 下邳人也 盖惟分定 云阵万里 太祖闻之 能无衒惑 在南与交阯太守卞展有旧 永城〖齐熙郡〗交州 见此辛酸 王云之 久甘之矣 除射声校尉
章王骠骑长史 助民申缓 行亦自及 年五十一 邑长并擢其术 宜赐优礼 立人之正道 通直郎 朝绝比肩之顾 谨以相还 流浦照文 务尽民力 随府转太宰参军 臣罪既山海 剪韭复生 王俭从容启上曰 元徽元年为晋熙王征虏长史 不敢居之 邑三千户 吾应天革命 领南高平太守 否极则亨 永脩
; 四平运政 四平市运政管理局 四平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查询
;
;
不治自理 死后乃出 除义阳王征北行参军 事方未已 聪明有训识 郁林被废日 官讵不更思 豫州治中 晏弟诩 慺慺丹赤 玩之犹蹑屐造席 而刺史或治历阳 至马头 不可不恤 剑履上殿 吾义亦如文 台军大败 以母老家贫 劫留高丽献使 官应处分 融假东出 颖胄乃与梁王定契 右侠毂主 改元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格律诗八首(课时4)

秋景萧瑟病重孤苦
光阴易逝无以抒怀悲
漂泊无依
教学反思
3.分组交流,感悟诗歌内容,讲解诗句,品味诗句,感悟诗境。
4.采用设计问题形式,理解本诗主旨
5.教师引导,总结,归纳。
视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
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忧伤,怎么了却、怎么排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由此可见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格律诗八首》 (一五)

格律诗八首课题格律诗八首课型新授课课时9教学目标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学习《登飞来峰》。
1.导入新课。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
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品味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第二句写目极之辽远。
此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而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使用典故。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个诗句就是用这个意思。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成为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学习《己亥杂诗》。
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钱塘湖春行 (1)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 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 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 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 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好书推荐:
水: 初平—刚涨 云: 云脚低—白云重叠,和波澜
连成一片 早莺: 几处,数量不多
争暖树,春寒料峭
新燕: 啄春泥,燕子忙着筑窝
花: 草: 杨、白堤:
作者是按怎么样的写作手法这些景 物的? A、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B、动静结合。 C、有声有色,调动感觉器官。
高兴、愉悦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作者 这种心情?
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花红柳绿……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爱”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骑马游春的所见。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 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 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 “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 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 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 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欣赏西湖早春 景色的感觉。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C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格律诗八首》 (一二)

格律诗八首——《己亥杂诗》课题格律诗八首——《己亥杂诗》课型新授课总节时10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课件展示作者图像及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岁中进士。
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与同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大。
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五、理解诗句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
的思想感情。
❖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 面的能力。
❖ 二、学习《登高》。
❖ 1.作者介绍。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 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 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 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 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 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 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 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 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 3.诗人简介。
❖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 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构思 新奇,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 人所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因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 4.品评赏析。
❖ (1)诗的第一句,一对主人公被放置在一幅怎样的场景之 中?
❖ 2.解释题目。
❖ 无题,表明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 题目,这类诗往往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旨隐 晦,一般难于准确理解,故而在没有原由,没有时 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读者可在朦胧含 蓄之中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情节。以“无题”命名的诗最早见于《诗经》及一些 民歌作品中。而李商隐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 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 其实均属无题之作。
❖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
❖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 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 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 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 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 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 围。
❖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 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 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 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 3.朗读指导。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听朗读 带。要求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 达意。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 拖长,声音要响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 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 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
❖ 2.写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 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 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 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 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 (2)在离别即将来临时,离别的双方心情怎样?诗中哪些 字可以体现这种感情?
❖ 心情痛苦不堪。这一点从两个“难”字可以看出。 ❖ (3)那么,围绕这场悲伤的离别,诗歌共描摹了几幅画面
?
❖ 三幅画面。暮春伤别、别后相思(想象)、别时寄语。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 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 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 ,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 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 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美轮 美奂,久而弥笃。
❖ 三、学习《题李凝幽居》。
❖ 1.作者简介。
❖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人。早年出家 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 ,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 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 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 》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 ),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 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 三、学习《无题》。
❖ 1.导入新课。
❖ 当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人纷纷告别文坛,唐诗 的辉煌国度也不得不走进了它绚烂的落日余 晖,于是李商隐来了,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 ,一唱三叹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 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这短短 的20个字,我们又能体会到诗人的几多感慨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多愁善感的李商隐 ,走进他朦胧幽美的诗歌艺术世界。
❖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 1.朗读诗歌。
❖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并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 的形式反复诵读。(要求: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 托的情感。)
❖ 2.作者简介。
❖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 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 ,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 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 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 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 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 ,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