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时作业(解析版)

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时作业(解析版)
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时作业(解析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基础过关

1.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4,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 A )

A.14

B.15

C.16

D.17

解析: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4,则前两层电子数分别为2、8。总的电子数为14,质子数也是14。

2.R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20,其阳离子可用R n+表示,且其最外层已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则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所含质子数为A-n B.所含中子数为A-Z

C.所含电子数为Z+n

D.Z-n=8

解析: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电子数为Z-n,Z-n可能是10,也可能是18。

3.在1~18号元素中,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第三层比B原子的第三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第二层电子数的2倍。A和B分别是( D )

A.Si和Na

B.B和He

C.Cl和O

D.C和Al

解析:A原子的第三层比B原子的第三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第二层电子数的2倍。只能是A的第二层为8个,B的第二层为4个电子,A的第三层为3个电子,B第三层没有电子。

4.金属钛对人体体液无毒且有惰性,能与肌肉和骨骼生长在一起,有

“生物金属”之称。下列有关Ti和Ti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Ti和Ti的质量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 Ti和Ti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 Ti和Ti的质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Ti与Ti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解析Ti和Ti是同种元素,但是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5.I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I

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I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I的化学性质与I相同

B I的原子序数为53

C I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 I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解析I是碘元素的一种核素,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131-53=78。

6.某元素B的核电荷数为Z。已知B n-、A 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元素的原子序数用Z、n、m来表示,应为( D )

A.Z+n-m

B.Z-n+m

C.Z-n-m

D.Z+m+n

解析:B n-、A 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的质子数比B的质子数大n+m。

7.已知R2+核内共有N个中子,R的质量数为A,确定m g R2+ 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C )

A.mol

B.mol

C.mol

D.

解析:已知R2+ 核内共有N个中子,R的质量数为A,所以质子数为

A-N,电子数为A-N-2,m g R2+ 的物质的量为mol。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12C、13C、14C、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同位素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量数一定相同

C.互为同位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D.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解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

9.科学家用Ca轰击Bk(锫)生成Up和Up,

Up可能是科学家一直寻找的第117号元素。下列关于Ca

Bk(锫)Up和Up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117号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93.5

B Up和Up互为同位素

C Ca Bk(锫)Up和Up表示四种核素,属于四种元素

D.该轰击表明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合成新元素

解析:117号元素不一定只有两种核素,且原子个数百分含量比也不一定是1∶1;核反应不是化学反应。

10.230Th和232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232Th可以转化成233U。下列有关Th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Th元素的质量数是232

B.T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1

C.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D.230Th和232Th的化学性质相同

解析:质量数是对原子而说的,232Th的质量数是232。T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决定于两种核素的相对多少。

能力提升

11.(1)2019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和H3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1个中含有个质子,个电子。

②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是(填字母)。

③H3属于(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2)写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的钙原子的符号: 。

(3)科学研究表明,月球上有丰富的He资源,可开发利用作未来的新型能源。

He的中子数是He与He互称为。

②在He He两种核素中,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相差为,与α粒子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是。

(4)在H3O+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比为;在NH3D+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比为。

(5)已知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将9.2 g金属钠投入足量的重水(D2O)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A.0.2 mol中子

B.0.4 mol电子

C.0.2 mol质子

D.0.4 mol分子

解析:(1)可看成是H2加一个H+,有3个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H3分子的原子还是氢原子;H3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2)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的钙原子元素符号还是Ca,质子数还是20,质量数为40。(4)H3O+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8、电子数为10,NH3D+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7+1=8,电子数为10。(5)9.2 g 金属钠是

0.4 mol,生成了0.2 mol的氢气(D2),含有0.4 mol的氢原子(D)。

答案:(1)①3 2 ②C ③单质

(2Ca

(3)①1 同位素②1He

(4)11∶8∶10 11∶8∶10

(5)B

12.用X表示原子:

(1)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

(2)A X n+共有x个电子,则该阳离子的中子数N= 。

(3)A X n-共有x个电子,则该阴离子的中子数N= 。

(4)12C16O2分子中的中子数N= 。

(5)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解析:A X n+共有x个电子,则有质子数为x+n,中子数为A-(x+n)。A X n-共有x个电子,质子数为x-n,中子数为A-(x-n)。12C16O2分子中的中

子数为6+8×2=22。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质子

数为m-x。电子数为m-x+2。n g A2-的物质的量为mol。

答案:(1)A-Z (2)A-x-n

(3)A-x+n (4)22

(5)mol

13.据报道,某些花岗岩会产生氡Rn),对人体会产生伤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原子的质量数是,质子数是,中子数是

(2)请根据R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预测,氡气的化学性质

(填字母,下同)。

A.非常活泼,容易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B.比较活泼,能与钠等金属反应

C.不太活泼,与氮气性质相似

D.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你选择该选项的理由是。

(3)研究发现,镭能蜕变为Rn,故称Rn为镭射气;钍能蜕变为Rn,故将Rn称为钍射气;锕能蜕变为

Rn,故将Rn称为锕射气。则Rn Rn

Rn的关系是。

A.同种元素

B.同位素

C.同种核素

D.同种原子

答案:(1)222 86 136 (2)D Rn原子最外层已达8电子稳定结构,氡气很稳定(3)AB

14.有A、B、C三种元素,核电荷数均小于18。已知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大于B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但两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层,A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B元素的两倍,A元素原子第三层电子数为第一层电子数的三倍,C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4倍,其质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6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A元素的名称: 。

(2)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B元素的名称: 。

(3)C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

C元素的符号: 。

解析:A元素原子第三层电子数为第一层电子数的三倍,可知A的电子排布是,同时A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B元素的两倍,可知B是。C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4倍,若为两层,

核电荷数为8,则不满足另一个条件“其质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6倍。”若为三层,则核电荷数为12,最外层是2个电子,符合题意。

答案:(1)硫(2)铝

(3)M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整理)

高一化学教案 课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授课日期10.31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过原子结构 2.通过原子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3.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 教学过程[阅读讨论] 1.阅读课本p27-28 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 c.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 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 [科学探究] 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 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 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 主要内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 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带核模型 存在问 题不能解释电子存在 不能解释ɑ粒子散 射时的现象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 谱 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2. 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年代18031904191119131926 依据元素化合时 的质量比例 关系 发现电子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 谱 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原子是不可 再分的实心 小球 葡萄干面 包式 带核模型 行星轨道 式原子模 型 量子力学

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 (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键 (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过渡]原子是可再分的,原子核可不可分呢? [资料介绍] 1.1919年,卢瑟福用ɑ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2.1932年,查得维克用ɑ粒子轰击Be原子核发现了中子,并通过实验得出中子和质子质量近似相同,而且中子不带电。 二、认识原子核 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 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一个 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 X10-31 1.673 X10-27 1.675 X10-27 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 [设问] (1)原子核所带电是由有什么引起?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2)构成原子的微粒间,其质量大小有何关系? [结论] 1.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关系: 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电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问题解决]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Z + N相对原子质量F910 Na1112 Al1314

苏教版化学高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word教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能力方法: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3.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 工作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 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阅读讨论] 1.阅读课本p26-27 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 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 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 [科学探究] 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 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 (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 键 (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二、核外电子排布 [阅读课本]: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 [拓展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 (3) 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 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2.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迁移拓展] 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阴离子 (1)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Al、F、Cl、S等示意图。 (2) 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2+、Al3+等示意图。 (3)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F-、Cl-、S2-等示意图。 [问题解决] (1)内容见课本、同学交流讨论 (2)知识拓展元素化合价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①金属元素一般为正化合价,失去电子的数目即为化合价的数值,如Na、K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均为+1价,Mg、Ca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均为+2价,Al 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均为+3价。 ②非金属元素既可以为正化合价也可以为负化合价,活泼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的数值即为得到电子的数目。如:F、Cl易得到1个电子,最低化合价均为-1价;O、S易得到2个电子,最低体例价均为-2价。 [小结]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 [练习]在199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ɑ粒子(质量为氢原子的4倍,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四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ɑ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ɑ粒子发生偏转,被笔直地弹回。根椐以上实验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1) ; (2) ; (3) ;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习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K与40Ca原子中的中子数相等 B.互为同位素的原子,它们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C.人们已知道了112种元素,即已经知道了112种核素 D.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可表示为: 答案:B 2.已知R元素的某种同位素,能形成化合物AmRn,其中A的化合价为+n。该化合物中一个R微粒的核外电子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该同位素原子符号是( ) AR BR CR DR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化合物AmRn中,R的化合价为-m,其离子符号为Rm-,已知一个Rm-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其核内质子数为a-m,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m+b。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3.某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A,它的离子Xn+ 核外有y个电子,则Xn+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A-y+n B.A+y-n C.A+y+n D.A-y-n 解析:离子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通过得失电子而形成的。Xn+是在X原子基础上失去n个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Xn+中,核内质子数等于y+n,核内中子数=质量数-核内质子数=A-(y+n)=A-y-n。 答案:D 4.若某元素的某核素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 A.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该元素的质量数为m+n D.若C原子质量为W g,则该核素的质量约为g 解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然后加和所得的数值。只知道其中一种核素的质子数、中子数无法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A、B错误。质量数是针对某一种核素而言的,元素没有与其对应的质量数,所以C错误。核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一个C原子质量的,质子和中子相对质量都接近于1,所以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对质量之和乘C原子质量的应约等于该核素的质量,所以D正确。 答案:D 5.下列选项中都不正确的是( ) ①1H是一种核素②1H和D互称为同位素③2H是一种核素④1H、2H与3H各是氢的一种核素⑤1H 、2H与T互称为同位素⑥1H+与D、T都属于氢元素⑦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A.③④⑤⑥ B.①②⑦ C.①②④⑥⑦ D.①④⑤⑥⑦ 解析: 1H质子数为1,中子数不确定,故只能确定元素,不能确定核素,所以①②错误。符号H本身就表明了是氢元素,质子数为1,故③对。1H原子核中无中子,⑦错。 答案: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②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③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质量数④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⑤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⑥同位素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⑤ 解析:①中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或离子,①不正确,同理②正确;③中一种元素可以有不同质量数的同位素原子,故不正确;④中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故不正确;⑤正确;⑥中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完全相同,故不正确。 答案:D 7.铋(Bi)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下列关于Bi和Bi的说法正确的是( )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3 原子结构及习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哑铃形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下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3)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回顾历史: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假说与模型 1、公元前5世纪,我国墨翟认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指不能再分的质点;战国时《庄子·天下篇》一书中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态。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内 部没有任何结构,就像一个小球一样。 实心球模型 道尔顿提出原子模型虽然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

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 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生逊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主体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电子像镶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个模型中电子与正电荷的分布是处于想象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 浸入模型(枣糕模型) 4、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模型: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绝大多数质量和全部的正电荷,电子在核外 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 5.玻尔的原子壳型结构: 电子依据能量不同,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电子层)运动。 玻尔原子壳型结构 6.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用统计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

我们不能预言电子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即几率密度大小,用小白点的疏密来表示。小白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白点疏处几率密度小,看上去好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 薛定谔电子云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文章摘要:原子的结构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曾经也有许多科学家提出过各式各样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原子的结构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曾经也有许多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原子结构假设模型。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早期的模型就是道尔顿所假设的原子模型,他提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的物理学家汤姆生也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英国籍新西兰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进一步的原子模型,他提出的观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与1913年又提出来了一种关于原子的模型,由于他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这一模型也是比较被大家认可的,玻尔的观点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在现代科技仪器的帮助下,人们已经可以模拟出最相近的原子结构模型,现在普遍认为电子云模型是最真实的原子模型描绘,电子云结构认为:原子的和占据了原子的主演重量,并且在它的周围电子时时刻刻在围绕着核心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电子云结构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案知识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理解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3、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关系。能进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简单计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会判断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学和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重点: 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原子中的相对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动画演示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实验现象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现象,分析现象并思考问题:

1、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不偏转,说明了什么? 2、少数粒子被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射分别说明了什么? 3、试想象推测原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演示2]展示卢瑟福的解释:原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那么,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演示3学习目标1· 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交流研讨]9·阅读P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0548 1.007 1.008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O2、O3、H2O、CO2、H2SO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和Cl-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

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练习

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练习 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性质 1.下列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微粒中,化合价为-1价的是( ) A.B. C.D. 解析:A是原子,显0价,错误;B显+2价,错误;C显+1价,错误;D显-1价,正确,故选D。 答案:D 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 A.只有4种B.只有3种 C.只有2种D.只有1种 解析: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只有O,故选D。 答案:D 3.下列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 答案:B 4.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 ) 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 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

C .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 D .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 解析:氢易失去电子,但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 错误;碱是能与酸反应的物质,但不是金属元素,故B 错误;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如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 错误;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是钠,最外层有1个电子,钠是金属元素,故D 正确。故选D 。 答案:D 知识点二:原子的组成 5.3516S 可用于治疗软骨肉瘤,下列关于35 16S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质量数35 B .中子数19 C .核电荷数35 D .质子数16 解析:原子符号的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质量数为35,中子数为19,核电荷数为16,质子数为16,故选C 。 答案:C 6.具有9个质子和10个电子的微粒是( ) A .Na + B .O 2- C .F - D .Ne 解析:钠离子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A 不选;O 2-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B 不选;F -的质子数为9,核外电子数为10,符合题意,故选C ;Ne 的质子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D 不选。 答案:C 7.131 53I 与127 53I 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 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131 53I 与127 53I 的化学性质相同 B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序数为53 C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解析:131 53I 与127 53I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故A 正确;原子符号A Z X 左下角数字代表质子数,131 53I 的质子数为53,原子序数为53,故B 正确;131 53 I 是电中性原子,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故C 错误;131 53I 的质子数为53,中子数=131-53=78,中子数多于质子数,故D 正确,故选C 。

(浙江专版)201x-201X学年高中化学 课时跟踪检测(九)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苏教版必修1

课时跟踪检测(九)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H、D、T、H+可以用来表示( ) A.同一种原子B.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 C.氢元素D.氢的四种核素 解析:选C H、D和T是氢原子,H+是氢离子,它们都是氢元素,其中H+是离子态的氢元素。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的原子学说曾经对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以下是“道尔顿原子学说”中的部分内容: ①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从现代观点来看,“道尔顿原子学说”的这些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选A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都还可分割为更小的微粒;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但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原子的质量也就不一定相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变化是核外电子的变化,原子核不变,原子的本性也就不变。 3.工业焊接钢管时常用13755Cs进行“无损探伤”,这里的“137”是指该原子的( ) A.质子数B.中子数 C.电子数D.质量数 解析:选D 13755Cs的质量数为137。 4.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 A.D3O+B.Li+ C.OD-D.OH- 解析:选D 电子数大于质子数只能是阴离子,A、B两项不正确;C项中O原子质子数=中子数,D(重氢)质子数=中子数,则OD-的中子数=质子数,不正确;D项中H无中子,OH-中质子数>中子数,正确。 5.下列各组微粒:①H3O+、NH+4、Na+;②OH-、NH-2、F-;③O2-、Na+、Mg2+; ④CH4、NH3、H2O,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 ↑ ↓ ↓ ↓ ↑ ↑ ↑

化学: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化学: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思路和语言 引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类从未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热情和信心,从2500多年人类就开始追问大自然是是有什么构成的。 今天,答案找到了。 可你知道吗,这个探索的故事始于错误、争执,也充满抱负、启示。这个故事带来了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最令人兴奋的想象、最神奇的构思。 因为大自然非常的有趣,它并不想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把它当一个礼物送给我们,有着自己的包装。让我们跟随前辈们的脚步,踏进这神奇的旅程。感谢并分享他们带来的研究成果。 1、古代原子论是哲学臆测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虽有敏锐的观察力,但不能像现代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 古代原子论是哲学臆测的产物,不是科学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原子学说。 在此后的十几个世纪的岁月里,由于封建统治和神学桎梏,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也停滞不前,原子论没有得到进展。 二、近代原子论是由假说发展而成的科学理论 道尔顿: 从15 世纪下半叶开始, 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发展。到了17 世纪, 欧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变革中, 在生产实践的推动下, 近代的实验科学开始发展起来。 在古代朴素的原子论的启示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在解释气体的性质以及化学上的倍比定律和定比定律时, 提出了各种元素都是由许多原子所构成的假说。 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定律得到了统一的解释, 成为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 也导致了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道尔顿还以他的原子论为指导,对由当时已发现的43种元素所组成的2 000多种化合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并于1826年完成了对于上述4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以现代的眼光看,除少数元素外,道尔顿给出的大部分元素数据还是比较正确的。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卓著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以他做气象观测记录一事为例,从21岁开始做气象观测以来,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天,他从未停止过气象记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顽强地记下了那天的气压和温度数据,在“微雨”两字的旁边,是一大滴的墨迹,说明此时的科学家实际上已很难控制自己的行动了。) 科学的发展充满了艰辛: 一直到19世纪末,原子的观念已经为大多数科学家所熟悉;但也仅仅是熟悉,并没有普遍被接受。波尔

高一化学必修一原子结构练习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练习题 8月1日 一、选择题 1. H 、D 、T 、H +可以用来表示( ) A .同一种原子 B .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 C .氢元素 D .氢的四种核素 2. (2005年高考辽宁文理综合)在下列分子中,电子总数最少的是( ) A H 2S B O 2 C CO D NO 3. 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叫等电子体,下列各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 A. N 2O 4和NO 2 B. CH 4 和NH 4+ C. Al 3+ 和 OH - D. NO 和CO 4. 已知元素R 有某种同位素的氯化物RCl X ,该氯化物中R 微粒核内中子数为Y ,核外电子数为Z ,该同位素的符号为 ( ) A.Z Y R B. Z Y Z R + C.X Z Y Z R ++ D. X Z X Y Z R +++ 5. (2005年高考辽宁文理综合)关于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比阴离子半径小 B 原子半径比阴离子半径大 C 原子半径比阳离子半径小 D 带正电荷多的阳离子半径比带正电荷少的阳离子半径大 6. (2005年高考上海卷)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A .D 3O + B .Li + C .O D — D .OH — 7. 在恒定温度下,向100克饱和Ba(OH)2溶液中加入1.55克由18O 组成的氧化钡粉未,充分反应后静置,在溶液下部有白色固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与白色固体的质量均保持不变 B.溶液浓度和PH 值均保持不变,溶液下部是1.73克氢氧化钡固体 C. 溶液中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18O 存在于溶液和固体中,固体质量大于1.73克 D.溶液中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保持不变,18O 存在于溶液和固体中,固体质量小于1.73克 8. 钛(Ti )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元素的同位素T i 4622、Ti 47 22、T i 4822、T i 4922、T i 50 22中,中子数不可能为 ( ) A 30 B 28 C 26 D 24 9.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 A B C 、 D 、 10.在原子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 ( ) A . 质子数=核电荷数 B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C . 质子数≠中子数 D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回顾历史: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假说与模型 1、公元前5世纪,我国墨翟认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指 不能再分的质点;战国时《庄子·天下篇》一书中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态。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内部没有任何结构,就像一个小球一样。 实心球模型

道尔顿提出原子模型虽然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 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生逊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主体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电子像镶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个模型中电子与正电荷的分布是处于想象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 浸入模型(枣糕模型)

4、1911年,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原子模型: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绝大多数质量和全部的正电荷,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 5.玻尔(卢瑟福的学生)的原子壳型结构: 电子依据能量不同,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电子层)运动。

6.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用统计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我们不能预言电子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即几率密度大小,用小白点的疏密来表示。小白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白点疏处几率密度小,看上去好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 至此,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满 意的答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案最全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温岭中学陈成 一、教材分析: 这块内容分为三部分,因此核心思想不明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第一部分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这块内容从知识上讲,初中学生已学过了,高二的物理中也是作为重点来探讨,因此个人理解不必过于详细,但是这块内容涉及到的科学家探究过程中的艰辛、思想方法以及探究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过程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第二部分是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必修2中进一步加深,所以这里不要过于拓展,但是由于涉及到后面学生探索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外外层电子发生变化的关系,对这块内容的处理应该达到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水平。第三块内容是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这是化学中很重要的学科指导思想,对后面几个专题中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推导起到指导性作用,如下一个专题中氯的性质为什么这么活泼,就可以从结构上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因此个人理解这一块内容是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自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2)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3)知道得失电子数目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的关系 (4)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模型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2)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体验科学的认知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和科学想象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难点: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高一化学必修二原子结构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试题 1、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 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B.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C.①②③是三种物理性质相同的粒子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2、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A.某原子K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 C.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 D.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3、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 B. C. D. . 4、16O和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 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O2与18O2互为同分异构体 B.16O与18O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1.12 L16O2和1.12 L18O2均含0.1N A个氧原子 5、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的原子A,其阳离子A n+核外共有X个电子,则A的质量数为() A.2(x+n) B.2(x-n) C.2x D.n+2 6、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C原子核外各电子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D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原子最容易获得电子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微粒核外电子排布为2、8、8,则该微粒一定是氩原子 B.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微粒只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C.F-、Na+、Mg2+、Al3+是与Ne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D.既不容易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已达稳定结构 8、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g H m 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a A+m (A-N+m) mol B. a A (A-N) C. a A+m (A-N) D. a A (A-N+m) 9、有a X n-和b Y m+两种简单离子(a、b均小于18),已知a X n-比b Y m+多两个电子层,下列关系和说法正确的是 A.X只能是含有三个电子层的元素 B.a-b+n+m等于10或等于16 C.Y是质子数不小于5的元素 D.Y不可能是含有两个电子层的元素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相同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④同一种元素的核素种类由中子数决定

原子结构的认识

[知识梳理] 1.请填写如下原子构成图: {{ 2.原子的核电荷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之间存在着某些等量关系,试用文字形式表达出这些等量关系。 3.具有相同的原子统称为元素,如原子数为1的原子都统称为元素;因此,同一元素的原子之间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 人们又把具有一定和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如。把相同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如。 4. 性同位素的应用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H是一种核素 B. 1H和D互称为同位素 C. 2H是一种核素 D. 1H+、2H与3 H各是一种核素 E、1H+、2H与T互称为同位素 F. 1H+与D 、T都属于氢元素 G、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解析: 1H质子数为1,中子数不确定,故只能确定元素,不能确定核素,所以A、B 错误。符号H本身就表明了是氢元素,质子数为1 故C对。元素、核素、同位素都是针对原子核组成进行定义的,与核外电子数无关,故被判断的微粒是原子或离子都可以,D、E、F正确。通常说原子核由原子和中子组成不算错,因一般原子都是这样,但强调所有就不

对了,因

1H原子核中无原子,故G错。 [基础训练] 1.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 O2 B. Mg C. H D. Ne 2.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达到30 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A. 61 B. 114 C. 175 D. 289 3.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A. Na+和Li+ B. CO和CO2 C. H2O和H3O+ D. NO和CO 4. 通过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生成一种新离子 B.生成一种新分子 C.生成一种新核素 D.生成一种新单质 5.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3He,每百吨3He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 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4He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4He原子核内含有4个质子 B.3He和4He互为同位素 C.3He原子核内含有3个中子 D.4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 4He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6.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40 19 7.我国科学家曾合成了三种新原子,其中一种新原子的名称是铪-185。试想法求出这种核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及练习(精品)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3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原子结构的模型演变史中,设计由学生自主阅读、探索、归纳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发掘课本中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能自己做出总结。 “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所以在以氧化镁的形成过程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得失情况分析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时,循循诱导,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会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 创新学习理论提出人要在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发展,不仅在于学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即维持性学习,更要重视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在解决自己面临的新的问题中进行的创新性学习。本课教学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学习了科学家的探究精神之后,培养起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将在信息化社会里寻求生存和发展,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里没有能够培养对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将很难在今后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得到补偿。因此课堂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并获得一些思维方法,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①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②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③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④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主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和代表科学家,并引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这块内容中,首先给出了几种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介绍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以氧化镁的形成过程为例介绍了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化学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在原子核的组成中,先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