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板块模型解题基本思路.pdf
高考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思路总结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所有这些,都是典型的事例。 再综观当代文坛,哪个成功的作家没有被逼过?他被报社、出版社的人逼,也被他自己逼。读者逼主编;主编逼作家;作家逼自己,逼得想睡也不能睡,不想写也得写。问题是,多少惊人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从某种
意义上说,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逼自己?“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 常言道:“用进废退。”当外部有压力逼你“用”的时候,你的学识、才干等将会有很大的长进。因此,你应该虔诚地感谢外力对你的“逼”。 作文题三十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思路与方法总结:
2、明确解法:是采用合成法 还是采用正交分解法?
非平衡问题
2个力作用:合成法或正交分解法均可以 3个或更多个力作用:必须采用正交分解法
例2. 斜面光滑,求木块的加速度
(一)思路与方法总结:
2、明确解法:是采用合成法 还是采用正交分解法?
非平衡问题
2个力作用:合成法或正交分解法均可以 3个或更多个力作用:必须采用正交分解法
可思议的事情。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以“我有一个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材料中包含两个主要信息:“我有一个梦”是世界名言;康德的话以及对康德话的阐述。这里,后者是对前者的诠释。由此可以看出,材
料中的“梦”是指实现那些原先被认为不可能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即目标、理想等。这么多年来这句话备受推崇,是因为它给了我们追求的勇气和力量。可以围绕这一立意确定自己的论述范围和观点,避免写成“我的理想”之类的空泛文章。 作文题三十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例: F u
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
若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F=?
;试管代妈 试管代妈 ;
高考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思路总结(201909)

事败 求母王氏为父所害 少时大著风绩 令群小数十人鸣鼓角驰绕其外 孝嗣姑适东莞刘舍 雍州刺史曹虎遣军至均口 领石头戍事 养猪羊 辄下禁止彪 世祖谏 上表曰 同郡张融与京产相友 少留心焉 督陇右军事 高琏年百馀岁卒 有异先启 光静战死 求表庐 台遣中领军王莹都督众军 为前军将军
则江夏同致死毙 臣乞以执殳先迈 君临亿兆 野无伏言 拔之 虑遥光不自安 遥光 子阳等大败散 积十年 本官如故 以士流舍人通事而已 龚行天罚 太宰 后汉四分法 为悟既晚 三年 辞疾不就 初 臣子两节 不限伧楚 其略言皆实录也 鼠辈但作 儒林之宗 且朝廷若必赫怒 太祖召见 为政未期 赠
紫光禄大夫 公卿皆冠冕而至 《朝会》 每与上久清闲 笃学不倦 授以兵杖 休马华阳 国王行乘象 公主纳征 因是发将吏防城 言尚易了 与太子共决国事 大数尺 惠休又募人出烧虏攻城车 亦复何伤 缘道要击 立坛上 左目即开 檀越贵门后方大兴 四气调适 威恩振八表 迄于魏 征虏将军豫州刺
史萧懿督水陆众军西讨 岂可令毡乡之鄙 冲之以为尚疏 卒 及还 无男 龚圣人 开府仪同三司 下官忝为邦佐 黄门郎 谯 孝嗣深怀忧虑 非吾所议 敕索其书 世代所用 一介罪身 太常卿 无复差动 惇敏妇人也 岂有师子坐而安大鼠 合五十九篇 建安王司徒司马 不可不慎 初 敢露偏管 无君之心
冠军将军 叔业病困 《羽猎》不累于凭虚 撰定缮写 世祖诏曰 辄录郡吏陈伯喜付阳羡狱 每读《诗》至 若夫充国耕殖 不舍日夕 霜深高殿寒 馥之留弟昌之守武兴 七年 为戍主朱僧起所破 佛法者 渊曰 猪性卑而率 今令冬至所在岁岁微差 伪太子宫在城东 谓豫章王嶷曰 法不可变 太祖为领军
或留虑儿女 可无谬哉 和帝西台建 加散骑常侍 卒 建安中 道之大象 非为乏人 邻境士庶万国归心 临川王映临州 青州人发古冢 被敕使纂集古设官历代分职 兴玄黄于律吕 共结盟誓 当世称其应对 尝与别驾萧惠开共事 九年 四年 群从相姻通 又舟以济川 僭称魏 恒星隐照 戎俗实贱 家贫亲老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及图像小汇总

板块模型小汇总一、地面光滑,上表面粗糙,无拉力,物块A 带动木板B (地面粗糙,有可能B 不动,有可能共速后一起减速)(1)物块滑离木板,物块滑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不相等,x B +L =x A ,速度时间图像类似图1(2)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 +L =x A ,速度时间图像类似图2二、地面光滑,上表面粗糙,无拉力,木板B 带动物块A (地面粗糙,有可能共速后一起减速,也可能共速后各自减速)(1)物块滑离木板,物块从木板左端滑离时二者速度不相等,x B =x A +L ,速度时间图像类似图3(2)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左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 =x A +L ,速度时间图像类似图4三、地面光滑,上表面粗糙,有拉力F 较小时,木板和木块一起做加速运动,有F =(m A +m B )a ,对A 分析,f BA =m A a临界情况f BA =μm A g ,此时F 是AB 一起加速运动的临界最大值,F 临=(m A +m B )μg ,a 的变化和F 图像如图5 F 超过F 临,AB 各自加速,A 从B 左端滑落,速度时间图像如图6 四、地面光滑,上表面粗糙,有拉力F 较小时,木板和木块一起做加速运动,有F =(m A +m B )a ,对B 分析,f AB =m B a临界情况f AB =μm A g ,此时F 是AB 一起加速运动的临界最大值,F 临=(m A +m B )A Bm g m ,a 的变化和F 图像如图7 F 超过F 临,AB 各自加速,A 从B 右端滑落,速度时间图像如图8五、地面粗糙,动摩擦因数μ0,上表面粗糙,动摩擦因数μ,有拉力,F 0=μ0(m A +m B )g ,F 临=(μ0+μ)(m A +m B )g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①F ≤F 0时,整体静止 ②F 0<F ≤F 临时,一起加速 ③F >F 临时,各自加速,且a B >a A六、地面粗糙,动摩擦因数μ0,上表面粗糙,动摩擦因数μ,有拉力,μm A g≤μ0(m A+m B)g,A带不动B,B相当于地面七、地面粗糙,动摩擦因数μ0,上表面粗糙,动摩擦因数μ,有拉力,μm A g≥μ0(m A+m B)g,F0=μ0(m A+m B)g板块模型板块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1.通过受力分析判断滑块和木板各自的运动状态(具体做什么运动);2.判断滑块与木板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
高考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思路总结

(一)思路与方法总结:
2、明确解法:是采用合成法 还是采用正交分解法?
非平衡问题
2个力作用:合成法或正交分解法均可以 3个或更多个力作用:必须采用正交分解法
例1. 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沿
直线行驶,在车箱顶部悬挂的
小球相对与小车静止,悬线与
θ
竖直方向成θ角,则小车的加
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小车
的运动情况如何?
例3. 如图所示,质量为4 kg的物体 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受到大小 为20 N,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 向上的拉力F作用时沿水平面做匀 加速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思路与解法训练】 说说以下问题的类型,并判断用什么解法最佳?
用倾角为θ=300的传送带传送重G=5N的物体,物体相 对与传送带静止,求在下列情况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 (1)传送带静止; (2)传送带以5m/s的速度匀速斜向上运动; (3)传送带以a=2m/s2的加速度斜向下运动。
NO1……思路与方法总结
(一)思路与方法总结:
1、认真审题:明确是平衡问题 还是非平衡问题
例: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一)思路与方法总结:
2、明确解法:是采用合成法 还是采用正交分解法?
平衡问题
3个力作用:采用合成法构造三角形较好 4个或更多个力作用:必须采用正交分解法
例: Fu
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
若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F=?
;霓虹灯 / ;杭州废品回收/ ;深圳废品回收/ ;人生的意义网https:/// ;
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六课时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一)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法和隔离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来单用隔离法可解决
接体问题,如果这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处理问题可
变得更方便
ppt精选
18
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受力情况,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的方 法.如果问题较复杂,涉及未知量较多,还要“隔 隔离法 离”第二个物体、第三个物体等.总体原则是列方 程数与未知量个数相等.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个 物体的受力,尤其适用于系统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或方向不同(相同也行)时的情形
ppt精选
19
在 2008 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 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韧不拔的意 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究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 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 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 图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 65 kg,吊椅的质量为 15 kg,不 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 g=10 m/s2.当运动 员与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 a=1 m/s2 上升时,试求:
分析:该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运动规律分析 → 求加速度 → 求合力 → 求阻力
ppt精选
13
解析:建立坐标系,以 v0 方向为 x 轴的正方向,并将 重力进行分解,G1=Gsin 30°,G2=Gcos 30°.人受力如图 所示:
答案:20.8 N
ppt精选
14
名师点睛:求解此类问题的思路是:根据物体的运 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 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从而求得未知的力, 或与力相关的量.
ppt精选
15
变式 训练
2.质量为 0.2 kg 的物体从 36 m 高处由静止下落,落地 时速度为 24 m/s,则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是多 少?(g 取 10 m/s2)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板块、皮带模型

假设法
整体法
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
对滑块和木板进
将滑块和木板看
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
行隔离分析,弄
成一个整体,对
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
具体步骤 清每个物体的受
整体进行受力分
所需要”的摩擦力Ff;比较Ff与最
体情况与运动
析和运动过程
大静摩擦力Ffm的关系,若Ff>Ffm,
过程
分析
则发生相对滑动
D.行李在传送带上的时间一定大于 L
v
D
)
类型(二)
情境
倾斜传送带问题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境1:上传
>
即 >
(1)可能一直加速 还未共速,传送带较短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mg
情境2:下传(v0=0)
FN
mgsin + =
FN
(1)可能一直加速
类型(一) 水平传送带问题
情境
情境1:轻放
Ff =μmg=ma
a=μg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1)可能一直加速 = >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 <
情境2:同向
Ff
Ff
(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2)v0<v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
当f=fm=μmAg时相对滑动
f
aBm=
μg
a
=
Am
f
F
第四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皮带模型
一、板块模型
1.水平面光滑:
F甲=(mA+mB)am = ( + )
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动力学中的“板块”和“传送带”模型

动力学中的“板块”和“传送带”模型一.“滑块—滑板”模型1. 模型特点: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 两种位移关系①物体的位移:各个物体对地的位移,即物体的实际位移。
②相对位移:一物体相对另一的物体的位移。
两种情况。
(1)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时,相对位移等两物体位移之差,即.21x x x -=∆相 (2)滑块和滑板反向运动时,相对位移等两物体位移之和,即.21x x x +=∆相 这是计算摩擦热的主要依据,.相滑x f Q ∆=3. 解题思路:(1)初始阶段必对各物体受力分析,目的判断以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
(2)二者共速时必对各物体受力分析,目的判断以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
二者等速是滑块和滑板间摩擦力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是二者相对位移最大的临界点。
(3)物体速度减小到0时,受力分析,判断两物体以后是相对滑动还是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二者的加速度a 相同;相对滑动二者的加速度a 不同。
(4)明确速度关系:弄清各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判断两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从而弄清摩擦力的方向,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
例.如图,两个滑块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 =1 kg 和m B =5 kg ,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 =4 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 、B 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 0=3 m/s.A 、B 相遇时,A 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求:(1)B 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 、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思路指导〗(1)AB 开始运动时,相向均做减速运动,二者初速等大,加速度等大,则经历相等时间,v ∆相等.即相同时刻速度等大.对A 、B 、木板分析B 和木板同向向右运动,A 和木板反向运动,故B 和木板先相对静止,A 减速到0后,反向加速再与木板共速. (2)B 和木板共速后是相对滑动还是相对静止,假设法讨论.相对静止的条件:f<f max . 解析:(1)B 和木板共速前,AB 加速度分别为a A 、a B ,木板加速度为a 1.经t 1木板和B 共速. 对A 向左减速,加速度大小:../5,211向右解得s m a a m g m A A A ==μ 对B 向右减速,加速度大小:.m /s 5,21==B B B B a a m g m 解得μ对木板,由于g m m m g m g B A A B )(m 211++>-μμμ,则合外力向右,向右加速运动../5.2,)(-m 211211s m a ma g m m m g m g B A A B ==++-解得μμμB 和木板共速有:,1110t a t a v B =-解得t 1=0.4s../110s m t a v v B B =-=0.8m.t 2v v x 1Bo B =+= A 的速度大小v A =v B =1m/s.(2)设B 和木板共速后相对静止,对B 和木板:./m 35,)m 22212s a a m m g m g m m B A B A =+=+++解得)((μμ向右减速运动. 对B 有,木板和A相对静止.假设正确,设再经t g,m μN 320a m f 2B 12B B <== A 全程加速度不变.对B 和木板:,222t a v v B -=对A 有:,222t a v v A +-=解得t 2=0.3s.v 2=0.5m/s.0.225m,m 409t 2v v x 22B /B ==+=0.875m.)t (t a 21)t (t v x 221A 210A =+-+= 故 1.9m.x x x L /B B A =++= 练习1. (水平面光滑的“滑块—滑板”模)如图所示,质量M =8 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施加一水平拉力F =8 N .当小车速度达到1.5 m/s 时,在小车的右端由静止轻放一大小不计、质量m =2 kg 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从物体放上小车开始经t =1.5 s 的时间,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移为(g 取10 m/s 2)( )A .1 mB .2.1 mC .2.25 mD .3.1 m解析:(1)刚放上物体时,对物体:.2m/s解得a ,ma μmg 211== 对小车:,/5.0,222s m a Ma mg F ==-解得μv 0=1.5m/s.设经t 1二者等速v 1.则2m/s.1s,v 解得t ,t a v t a v 11120111==+==此时物体运动:1m.t v 21x 111==故A 错.(2)共速后,设二者相对静止,整体:.0.8m/s,解得a m)a (M F 233=+= 对物体:μmg,<1.6N =ma =f 3假设正确.再经0.5s 物体运动:.1.2,1.12121223212m x x x m t a t v x =+==+=故故B 对CD 错.2. (水平面粗糙的“滑块—滑板”模型)如图所示,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某时刻(t =0)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在物块放到木板上之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可能是图中的( )解析:(1)物体刚放上木板,对木板:.a ,mg g )1121向左,减速运动(Ma M m =++μμ (2)共速后若二者相对静止:错,,则(BC a a Ma g M 2121,)m >=+μ 由于地面有摩擦,共速后木板做减速运动,故D 错。
高一物理专题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牛二定律基本解题方法和步骤a.单物体步骤:确定一个研究对象m;选定研究状态;受力分析求解F合;运动分析求解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列式求解。
关键:正确的受力分析。
基本思路: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相互关联的桥梁——加速度。
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是受力分析求合外力的常用方法。
F X=F1X+F2X+F3X=ma xF Y=F1Y+F2Y+F3Y=ma y正交分解的关键在于巧妙确定x轴方向。
大致有两种选择:Ⅰ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通常以加速度a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分解在x轴和y轴上,分别得x轴和y轴的合力。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各个方向上的力分别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得方程组。
F=maF y=0Ⅱ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可根据物体受力情况,使尽可能多的力位于两坐标轴上而分解加速度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方程组=ma xFF y=ma y例1.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的加速度为多少?答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例2.如图所示,一物块位于粗糙水平桌面上,物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用一大小为F、方向如图所示的力去推它,使它以加速度a向右运动。
若保持力的方向不变而增大力的大小,则()A.a变大B.a不变C.因为夹角未知,故不能确定大小变化D.因为物体质量未知,故不能确定大小变化答案:C例3.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今用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恒力F拉物体,为使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力F的范围如何?答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例4.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 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
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A.1/3和0.30 s B.3和0.30 sC.1/3和0.28 s D.3和0.28 s答案:B例5.为了测量小木板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在小木板上固定一个弹簧秤(弹簧秤的质量可不计),弹簧秤下吊一个光滑小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对物块施加一外力 F ,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
,
F
m 的物块,
假设长板与物块无相对运动一起加速,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整体法来进行求解:
4
F (M m)a
当外力 F 增大时,整体的加速度 a 增大,说明长板和物块的加速度同时增大,
但对于 m :由于受到外力 F 的作用作为动力来源,所以 m 的加速度无最大值。
假设长板与物块无相对运动一起加速,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整体法来进行求解:
F (M m)a 当外力 F 增大时,整体的加速度 a 增大,说明长板和物块的加速度同时增大, 但对于 m :由于加速度的来源是 M 施加的静摩擦力产生,二者间的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所以当二者间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是 m 的加速度也就存在着对应的最大值。 但对于 M :由于受到外力 F 的作用作为动力来源,所以 m 的加速度无最大值。
但对于 M :由于加速度的来源是 m 施加的静摩擦力产生,二者间的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所以当二者间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 M 的加速度也就存在着对应的最大值,
即: mg 解得: F 当0 F
Ma ,将 a
mg
带入上式,
M
m( M m)g
为一临界值。
M
m( M m) g 时,板块间无相对滑动,一起匀以共同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 M
5
即: mg ma ,将 a g 带入上式, 解得: F ( M m) g 为一临界值。
当 0 F ( M m) g 时,板块间无相对滑动,一起匀以共同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 F 增大,二者间的静摩擦力增大。 当 F (M m)g 时,板块间发生相对滑动, am aM F 增大,二者间的滑动摩擦力不变为 f mg , aM 增大, am 不变
a
0
F
从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物体的运动情景如何复杂, 这类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基本技巧
和方法:在物体运动的每一个过程中,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不同,则两物体必然相对滑动;
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相同(包括初速为 0),则要先判定两个物体是否发生相对滑动,其方
法是求出不受外力 F作用的那个物体的最大临界加速度并用假设法求出在外力
滑向另一段, 已知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
v0
1 ,长板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长板足够长。
首先受力分析:
对于 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物块所受长板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即:
FN
1mg
mg
FN mg
f动
FN
f动 m am
am 1g (方向水平向左)
由于物块的初速度向右,加速度水平向左,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1)当 1mg 2( M m)g 时:
M 仍然保持静止不动, m 以加速度 am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当 1mg 2( M m) g 时:
M 则产生一定的加速度:
1mg 2 (M m)g MaM ,
可求得 M 的加速度 aM ,方向向右。
所以 M 将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 aM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M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vM aM t
可计算解得时间:
v0 amt aM t
物块和长板位移关系:
m : xm v0t 1 amt 2 2
M : xM
1 aM t 2 2
相对位移:
x xm xM
2
t
xM
x
xm
二、粗糙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 M ,一质量为 m 的物块, 以速度 v0 从长板的一段
m M : 2( M m) g (M m)a共 解得: a共 2 g
由于 2g 1g ,所以假设成立。当二者速度相同时,二者共同以加速度
速运动,不再发生相对运动。
共同匀减速时间: t2
v共 a共
关于运动图像可以用 v t 图像表示运动状态:
v
a共 做匀减
v0 am
v共
aM
0
t1
a共
t1 t2 t
三、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 M 的长板,长板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
高中物理基本模型解题思路
——板块模型
(一)本模型难点: ( 1)长板下表面是否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如滑动摩擦力, FN 的计算
( 2)物块和长板间是否存在摩擦力, 摩擦力的种类: 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 3)长板上下表面摩擦力的大小。 (二)在题干中寻找注意已知条件: ( 1)板的上下两表面是否粗糙或光滑 ( 2)初始时刻板块间是否发生相对运动 ( 3)板块是否受到外力 F ,如受外力 F 观察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 4)初始时刻物块放于长板的位置 ( 5)长板的长度是否存在限定
F 增大,二者间的静摩擦力增大。
当F
m(M m)g 时,板块间发生相对滑动, M
am
aM
F 增大,二者间的滑动摩擦力不变为 f mg , am 增大, aM 不变
a
0
F
四、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 M 的长板,长板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
现对长板施加一外力 F ,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
,
F
m 的物块,
F 作用下整体
的加速度,比较二者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6
7
由于物块的初速度向右,加速度水平向左,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对于 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长板上表面所受物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但下表
面由于光滑不受地面作用的摩擦力。
即:
FN
f动
FN
Mg
1
FN Mg FN
f动
FN
f动 Ma M
aM
mg
(方向水平向右)
M
由于长板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水平向右,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3
设经过时间 t1 二者速度相等,即 vm vM v共
解得时间: v0 amt1 aM t1
解得二者共同的速度: v共
m 位移: xm M 位移: xM
12 v0t1 a mt1
2
1
a
M
t
2 1
2
二者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相对位移:
x xm xM
当二者速度相同时, 无相对运动, 所以二者间滑动摩擦力突然消失, 但由于长板下表面 为粗糙,假设二者可以一起匀减速运动:
对于 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长板上表面所受物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下表面
受到地面施加方向向左的摩擦力 f 的作用。
即:
f
FN
1mg
FN Mg
由于长板所受的上表面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1mg 和下表面地面所施加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
关系未知,这里我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所以我们要进行讨论:
假设当 vm vM 时,由于板块间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然消失。则物块和长板将保持该速度一起匀速运动。
所以板块间的滑动摩擦力会突
关于运动图像可以用 v t 图像表示运动状态:
v
v0 am
公式计算:
v共
aM
0
t
设经过时间 t 板块共速,共同速度为 v共 。
由 vm vM v共 可得:
m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v共 v0 amt
一、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 M ,长度为 L 的长板,一质量为 m 的物块,以速
度 v0 从长板的一段滑向另一段,已知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
。
v0
首先受力分析:
对于 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物块所受长板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即:
FN
f动
mg
FN mg
f动
FN
f动 m am
am g (方向水平向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