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习题解答
第3章 习题解答

第三章 习题解答(部分)[1]求以下序列)(n x 的频谱()j X e ω,其中0a >。
(2)()an e u n - (5)0sin()()an e n u n ω-解:对题中所给的)(n x 先进行z 变换,再求其频谱。
(2)由于111)]([)(----==ze n u e Z z X a an ,所以ωωωj a ez j e e z X e X j --=-==11)()(。
(5)由于aa a ane z e z e z n u n eZ z X 2201010cos 21sin )]()sin([)(-------+-==ωωω,所以ωωj e z j z X e X ==)()(aj a j a j e e e e e e 2200c o s 21s i n ------+-=ωωωωω [2] 设()j X e ω和()j Y e ω分别是()x n 和()y n 的傅里叶变换,试求下面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7)(2)x n (8)(),()20n x n g n n ⎧⎪=⎨⎪⎩=偶,=奇解:(7)2)()2()]2([ωωn jn n jn en x en x n x DTFT -∞∞-∞=-∑∑==为偶数 2)]()1()([21ωn j nn e n x n x -∞-∞=-+=∑)(21)(21)(21)(212222⎪⎭⎫⎝⎛+∞-∞=⎪⎭⎫⎝⎛+-∞-∞=-+=+=∑∑πωωπωωj j n n j n n j e X e X e n x e n x(8))()'()2/()]([2''2ωωωj n n j n jn e X en x en x n g DTFT ===∑∑∞-∞=-∞-为偶数[3]求出下面序列的傅里叶变换(1))5(2)(-δ=n n x (4))3()2()(--+=n u n u n x解:由DFT 定义有:(1)ωωωδ52)5(2)(j n jn j e en e X -∞-∞=-=-=∑(4)ωωωωωωj j j n jn n jn j ee e een u n u e X ---=-∞-∞=---==--+=∑∑1)]3()2([)(3222⎪⎭⎫ ⎝⎛⎪⎭⎫ ⎝⎛=⎪⎪⎭⎫ ⎝⎛-⎪⎪⎭⎫ ⎝⎛-=--=------ωωωωωωωωωωωω21sin 25sin 11222225252525j j j j j j j j j j e e e e e e e e e e [5]已知001,()0,j X e ωωωωωπ⎧≤⎪=⎨<≤⎪⎩,求()j X e ω的傅里叶逆变换()x n 。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习题解答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凡对的在括号内打“√”,否则打“×”。
(1)现测得两个共射放大电路空载时的电压放大倍数均为-100,将它们连成两级放大电路,其电压放大倍数应为10000。
( )(2)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各级的Q点相互独立,( )它只能放大交流信号。
( )(3)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各级的Q点相互影响,( )它只能放大直流信号。
( )(4)只有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晶休管的参数才随温度而变化。
( )(5)互补输出级应采用共集或共漏接法。
( )二、现有基本放大电路:A.共射电路B.共集电路C.共基电路D.共源电路E.共漏电路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电路组成两级放大电路。
(1)要求输入电阻为1kΩ至2k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2)要求输入电阻大于10M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3)要求输入电阻为100kΩ~200kΩ,电压放大倍数数值大于1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4)要求电压放大倍数的数值大于10,输入电阻大于10MΩ,输出电阻小于100Ω,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5)设信号源为内阻很大的电压源,要求将输入电流转换成输出电压,且,输出电阻R o<1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三、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1)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存在零点漂移的原因是。
A.电阻阻值有误差B.晶体管参数的分散性C.晶体管参数受温度影响D.电源电压不稳定(2)集成放大电路采用直接耦合方式的原因是。
A.便于设计B.放大交流信号C.不易制作大容量电容(3)选用差分放大电路的原因是。
A.克服温漂B. 提高输入电阻C.稳定放入倍数(4)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共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A.差B.和C.平均值(5)用恒流源取代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中的发射极电阻R e,将使电路的。
A.差模放大倍数数值增大B.抑制共模信号能力增强C.差模输入电阻增大(6)互补输出级采用共集形式是为了使。
第3章CPU构成习题参考解答

6.按照图 3.3 所示的双总线数据通路,写出 SUB R2,R3 指令取指阶段和执行阶段的 微操作序列。 答:SUB R2,R3。这是一条减法指令,属于寄存器寻址方式,操作数和结果都存在寄 存器中。其功能是用寄存器 R2 的内容减去 R3 的内容,结果存入寄存器 R2 中。其指令流程 如表 3.26: 表 3.26 SUB R2,R3 指令双总线流程分析表 步骤 ( 1) ( 2) ( 3) ( 4) ( 5) 微 操 作 (PC)→MAR; (PC)+1→C (C ) →PC; M[MAR] →MDR (MDR)→IR (R2)-(R3)→C (C)→R2 控 制 信 号 解 释 PCOUT1、 CPMAR、 EMAR、 指令地址送到 MAR , PC RD、+1、CPC 内容和 1 相加后送 C。 COUT、CP2PC、SMDR MDROUT1、CP1IR 完成 PC 的修改, 将读出的 指令送 MDR。 将读出的指令送 IR,取指 阶段完成。
表 3.27 SUB R2,R3 指令三总线流程分析表 步骤 ( 1) ( 2) ( 3) ( 4) 微 操 作 (PC)→MAR; (PC)+1→PC M[MAR] →MDR (MDR)→IR (R2)-(R3)→R2 控 制 信 号 解 释 PCOUT3、 CPMAR、 EMAR、 指令地址送到 MAR , PC RD、+1、CP1PC 内容和 1 相加后送 PC。 SMDR MDROUT3、CP1IR R2OUT2 、 R3OUT3 、 ADD、PC1R1 将读出的指令送 MDR。 将读出的指令送 IR,取指 阶段完成。 R2 减去 R3 的内容后送 R2。
8.根据表 3.7 分析,参考表 3.8,说明此模型机有几种指令格式。 答:模型机有如下 9 种指令格式: ⑴ 31 27 26 22 21 17 16 0 OP ra rb C2 指令:LOAD、STORE、LOADA、ADDI、ANDI 和 ORI 使用此格式。 ⑵ 31 27 26 22 21 0 OP ra C1 指令:LOADR、STORER 和 LOADR 使用此格式。 ⑶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0 OP ra rc 未用 指令:NEG、NOT 使用此格式。 ⑷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未用 rb rc 未用 指令:BRxx 使用此格式。 ⑸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ra rb rc 未用 指令:BRLxx 使用此格式。 ⑹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ra rb rc 未用 0 指令:ADD、SUB、AND 和 OR 使用此格式。 ⑺ 31 27 26 22 21 17 16 5 4 未用 3 2 C4 3 2 C4 0 0 0
第3章习题答案

思考题:题3.1.1 组合逻辑电路在结构上不存在输出到输入的 ,因此 状态不影响 状态。
答:反馈回路、输出、输入。
题3.1.2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是根据给定的逻辑电路图,而确定 。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是根据给定组合电路的文字描述,设计最简单或者最合理的 。
答:逻辑功能、逻辑电路。
题3.2.1 一组合电路输入信号的变化顺序有以下三种情况,当 时,将可能出现竞争冒险。
(A )00→01→11→10 (B )00→01→10→11 (C )00→10→11→01 答:B题3.2.2 清除竞争冒险的常用方法有(1)电路输出端加 ;(2)输入加 ;(3)增加 。
答:电容,选通脉冲,冗余项。
题3.2.3 门电路的延时时间是产生组合逻辑电路竞争与冒险的唯一原因。
( ) 答:×题3.2.4 根据毛刺产生的方向,组合逻辑的冒险可分为 冒险和 冒险。
答:1型、0型。
题3.2.5 传统的判别方法可采用 和 法来判断组合电路是否存在冒险。
答:代数法、卡诺图。
题3.3.1 进程行为之间执行顺序为 ,进程行为内部执行顺序为 。
答:同时、依次。
题3.3.2 行为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结构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
答:进程、调用元件语句。
题3.3.3 结构体中的每条VHDL 语句的执行顺序与排列顺序 。
答:无关题3.4.1串行加法器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而并行加法器的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
(A )超前,逐位 (B )逐位,超前 (C )逐位,逐位 (D )超前,超前 答:B题3.4.2 一个有使能端的译码器作数据分配器时,将数据输入端信号连接在 。
答:使能端题 3.4.3 优先编码器输入为70I I -(0I 优先级别最高),输出为2F 、1F 、0F (2F 为高位)。
当使能输入00,651====I I I S 时,输出012F F F 应为 。
答:110题3.4.4 用4位二进制比较器7485实现20位二进制数并行比较,需要 片。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3章 力学基本定律与守恒律 习题及答案1.作用在质量为10 kg 的物体上的力为i t F)210(+=N ,式中t 的单位是s ,(1)求4s 后,这物体的动量和速度的变化.(2)为了使这力的冲量为200 N ·s ,该力应在这物体上作用多久,试就一原来静止的物体和一个具有初速度j 6-m ·s -1的物体,回答这两个问题.解: (1)若物体原来静止,则i t i t t F p t 1401s m kg 56d )210(d -⋅⋅=+==∆⎰⎰,沿x 轴正向,ip I imp v111111s m kg 56s m 6.5--⋅⋅=∆=⋅=∆=∆ 若物体原来具有6-1s m -⋅初速,则⎰⎰+-=+-=-=t tt F v m t m F v m p v m p 000000d )d (,于是⎰∆==-=∆t p t F p p p 0102d,同理, 12v v ∆=∆,12I I=这说明,只要力函数不变,作用时间相同,则不管物体有无初动量,也不管初动量有多大,那么物体获得的动量的增量(亦即冲量)就一定相同,这就是动量定理. (2)同上理,两种情况中的作用时间相同,即⎰+=+=tt t t t I 0210d )210(亦即 0200102=-+t t 解得s 10=t ,(s 20='t 舍去)2.一颗子弹由枪口射出时速率为10s m -⋅v ,当子弹在枪筒内被加速时,它所受的合力为 F =(bt a -)N(b a ,为常数),其中t 以秒为单位:(1)假设子弹运行到枪口处合力刚好为零,试计算子弹走完枪筒全长所需时间;(2)求子弹所受的冲量.(3)求子弹的质量. 解: (1)由题意,子弹到枪口时,有0)(=-=bt a F ,得ba t =(2)子弹所受的冲量⎰-=-=tbt at t bt a I 0221d )(将bat =代入,得 ba I 22=(3)由动量定理可求得子弹的质量202bv a v I m == 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球,在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1/4圆弧形滑槽中从静止滑下。
第3章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3章短路电流计算3-1 什么叫短路?短路的类型有哪些?造成短路的原因是什么?短路有什么危害?答:短路是不同相之间,相对中线或地线之间的直接金属性连接或经小阻抗连接。
短路种类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和两相接地短路。
短路的原因主要有设备绝缘自然老化,操作过电压,大气过电压,污秽和绝缘受到机械损伤等。
短路的危害有:1 短路产生很大的热量,导体温度身高,将绝缘损坏。
2 短路产生巨大的电动力,使电气设备受到变形或机械损坏。
3 短路使系统电压严重降低,电器设备正常工作受到破坏。
4 短路造成停电,给国家经济带来损失,给人民生活带累不便。
5严重的短路将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使并联运行的同步发电机失去同步,严重的可能造成系统解列,甚至崩溃。
6 不对称短路产生的不平横磁场,对附近的通信线路和弱电设备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
3-2 什么叫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它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供配电系统短路时,可将电源看做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答:所谓“无限大容功率电源”是指端电压保持恒定、没有内部阻抗和功率无限大的电源,它是一种理想电源,即相当于一个恒压源。
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的特征是:系统的容量无限大、系统阻抗为零和系统的端电压在短路过程中维持不变。
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无限大功率电源,任何一个电力系统的每台发电机都有一个确定的功率,即有限功率,并有一定的内部阻抗。
当供配电系统容量较电力系统容量小得多,电力系统阻抗不超过短路回路总阻抗的5%~10%,或短路点离电源的电气距离足够远,发生短路时电力系统母线降低很小,此时可将电源看做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从而使短路电流计算大为简化。
3-3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三相短路时,短路电流如何变化?答:三相短路后,无源回路中的电流由原来的数值衰减到零;有源回路由于回路阻抗减小,电流增大,但由于回路内存在电感,电流不能发生突变,从而产生一个非周期分量电流,非周期分量电流也不断衰减,最终达到稳态短路电流。
习题答案第3章

t s (2%) 4T
T ,为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将已知数据 t s (2%)=15 秒代入上式,求得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T
则闭环传递函数为
3.75 秒。
WB ( s )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5s 1
WK ( s )
WB ( s) 1 1 WB ( s ) 15s
s0
劳斯表中出现 s 行为全 0 行,且无符号变化,则闭环系统临界稳定,有 2 对对称于原 点的特征根。可通过辅助方程得到。
3
令 F ( s ) 3s 18s 12 0
4 2
解得
3-9 系统如图 P3-4 所示,问 取何值系统方能稳定。
s1, 2 j 0.87 , s 3, 4 j 2.29 10 s ( s 1)
则 令 xc (t ) 0
xc (t ) L1 [ X c ( s )] 1 e t cos(3t )
可得 t m 0.94 s
阶跃响应的最大峰值 根据超调量的定义
x max (t m ) 1.37
%
调节时间 t s (5%)
x max (t m ) xc () 100% 37% x c ( )
0.2 sX c ( s ) 2 X r ( s )
又输入信号为 X r ( s )
1 ,则输出 s
X c ( s ) 10 s2
拉氏反变换后,得单位阶跃响应为
xc (t ) 10t
c (t ) 0.24 x c (t ) (2) 0.04 x
微分方程两侧同时取拉氏变换,得
5 4 3 2
(4) s 4 s 4 s 4 s 7 s 8s 10 0
第三章部分习题解答

(b) ( A + B)(AB ) = AAB + BAB = AB
(c) ABC(B + C ) = ( A + B + C )(B + C ) = C + B( A + B ) = C + AB
(d) A + ABC + ABC + CB + CB = A(1 + BC + BC) + C(B + B ) = A + C
L3 = A3 ⊕ C
可分别用异或门、三态门设计逻辑电路,如图题解 3.4.4a、b 所示。
图题解 3.4.4
7
3.4.7 某雷达站有 3 部雷达 A、B、C,其中 A 和 B 功率消耗相等,C 的 功率是 A 的两倍。这些雷达由两台发电机 X 和 Y 供电,发电机 X 的最大输出功 率等于雷达 A 的功率消耗,发电机 Y 的最大输出功率是 X 的 3 倍。要求设计一 个逻辑电路,能够根据各雷达的启动和关闭信号,以最节约电能的方式启、停 发电机。
X = ABC + ABC + ABC + ABC = AB ⊕ C + B A ⊕ C
Y =AB+C 由逻辑表达式可设计出最节约电能的发电机启、停方式的逻辑电路,如图 题解 3.4.7b 所示。
表题解 3.4.7
A
B
C
X
Y
0
0
0
0
0
0
0
1
0
1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大本)习题解答一、填空1.将作业相对地址空间的相对地址转换成内存中的绝对地址的过程称为 地址重定位 。
2.使用覆盖与对换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
3.存储管理中,对存储空间的浪费是以 内部碎片 和 外部碎片 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4.地址重定位可分为 静态重定位 和 动态重定位 两种。
5.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采用最佳适应算法时,最好按 尺寸 法来组织空闲分区链表。
6.在分页式存储管理的页表里,主要应该包含 页号 和 块号 两个信息。
7.静态重定位在程序 装入 时进行,动态重定位在程序 执行 时进行。
8.在分页式存储管理中,如果页面置换算法选择不当,则会使系统出现 抖动 现象。
9.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中采用先进先出(FIFO )页面淘汰算法时,增加分配给作业的块数时, 缺页中断 的次数有可能会增加。
10.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中,页面淘汰是由于 缺页 引起的。
11.在段页式存储管理中,每个用户作业有一个 段 表,每段都有一个 页 表。
二、选择1.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是由 B 决定的。
A .内、外存容量之和B .计算机系统的地址结构C .作业的相对地址空间D .作业的绝对地址空间2.采用先进先出页面淘汰算法的系统中,一进程在内存占3块(开始为空),页面访问序列为1、2、3、4、1、2、5、1、2、3、4、5、6。
运行时会产生 D 次缺页中断。
A .7B .8C .9D .10 从图3-1中的“缺页计数”栏里可以看出应该选择D 。
1 2 3 4 1 2 5 1 2 3 4 5 6页面走向→ 3个内存块→缺页计数→图3-1 选择题2配图3.系统出现“抖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 引起的。
A .置换算法选择不当B .交换的信息量太大C .内存容量不足D .采用页式存储管理策略 4.实现虚拟存储器的目的是 D 。
A .进行存储保护B .允许程序浮动C .允许程序移动D .扩充主存容量5.作业在执行中发生了缺页中断,那么经中断处理后,应返回执行B 指令。
A.被中断的前一条B.被中断的那条C.被中断的后一条D.程序第一条6.在实行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分页是由D 完成的。
A.程序员B.用户C.操作员D.系统7.下面的A 页面淘汰算法有时会产生异常现象。
A.先进先出B.最近最少使用 C.最不经常使用D.最佳8.在一个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页表的内容为:Array若页的大小为4KB,则地址转换机构将相对地址0转换成的物理地址是A 。
A.8192 B.4096C.2048 D.1024注意,相对地址0肯定是第0页的第0个字节。
现在块的尺寸是4KB,因此第2块的起始地址为8192。
故相对地址0所对应的绝对地址(即物理地址)是8192。
9.下面所列的存储管理方案中,A 实行的不是动态重定位。
A.固定分区B.可变分区C.分页式D.请求分页式10.在下面所列的诸因素中,不对缺页中断次数产生影响的是C 。
A.内存分块的尺寸B.程序编制的质量C.作业等待的时间D.分配给作业的内存块数11.采用分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若地址用24位表示,其中8位表示段号,则允许每段的最大长度是B 。
A.224B.216C.28D.232三、问答1.什么是内部碎片?什么是外部碎片?各种存储管理中都可能产生何种碎片?答:所谓“内部碎片”,是指系统已经分配给用户使用、用户自己没有用到的那部分存储空间;所谓“外部碎片”,是指系统无法把它分配出去供用户使用的那部分存储空间。
对于教材而言,单一连续区存储管理、固定分区存储管理、分页式存储管理和请求页式存储管理都会出现内部碎片。
只是前两种存储管理造成的内部碎片比较大,浪费较为严重;后两种页式存储管理,平均来说每个作业都会出现半页的内部碎片。
教材中,只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会产生外部碎片。
2.叙述静态重定位与动态重定位的区别。
答:静态重定位是一种通过软件来完成的地址重定位技术。
它在程序装入内存时,完成对程序指令中地址的调整。
因此,程序经过静态重定位以后,在内存中就不能移动了。
如果要移动,就必须重新进行地址重定位。
动态重定位是一种通过硬件支持完成的地址重定位技术。
作业程序被原封不动地装入内存。
只有到执行某条指令时,硬件地址转换机构才对它里面的地址进行转换。
正因为如此,实行动态重定位的系统,作业程序可以在内存里移动。
也就是说,作业程序在内存中是可浮动的。
3.一个虚拟地址结构用24个二进制位表示。
其中12个二进制位表示页面尺寸。
试问这种虚拟地址空间总共多少页?每页的尺寸是多少?答:如下图所示,由于虚拟地址中是用12个二进制位表示页面尺寸(即页内位移),所以虚拟地址空间中表示页号的也是12个二进制位。
这样,这种虚拟地址空间总共有:212 = 4096(页)每页的尺寸是:212 = 4096 = 4K(字节)4答:虚拟存储器实际是一种存储扩充技术。
它把作业程序存放在辅助存储器里,运行时只装入程序的一部分。
遇到不在内存的程序时,再把所需要的部分装入。
这样在内存和辅存之间调入、调出的做法,使用户的作业地址空间无需顾及内存的大小。
给用户造成的印象是,无论程序有多大,它在这个系统上都可以运行。
这种以辅助存储器作为后援的虚幻存储器,就称为虚拟存储器。
虚拟存储器的大小是由系统的地址结构确定的。
5.为什么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能够向用户提供虚拟存储器?答: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操作系统按照存储块的尺寸,把用户作业地址空间划分成页,全部存放在磁盘上。
作业运行时,只先装入若干页。
运行过程中遇到不在内存的页时,操作系统就把它从磁盘调入内存。
这样一来,用户的作业地址空间无需顾及内存的大小。
这与虚拟存储器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所以,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能够向用户提供虚拟存储器。
6.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中,为什么既有页表,又有快表?答:在分页式或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通常是利用内存储器构成页表的。
当CPU执行到某条指令、要对内存中的某一地址访问时,因为这个地址是相对地址,所以先要根据这个地址所在的页号去查页表(访问一次内存),然后才能由所形成的绝对地址去真正执行指令(第二次访问内存)。
可见,由于页表在内存,降低了CPU的访问速度。
为了提高相对地址到绝对地址的变换速度,人们想到用一组快速寄存器来代替页表。
这时查页表是以并行的方式进行,立即就能输出与该页号匹配的块号,这样做无疑比内存式的页表要快得多。
但是,快速寄存器的价格昂贵,由它来组成整个页表是不可取的。
考虑到程序运行时具有局部性,因此实际系统中总是一方面采用内存页表、另一方面用极少几个快速寄存器组成快表来共同完成地址的变换工作。
这时的地址变换过程,如教材中的图3-22所示。
7.试述缺页中断与页面淘汰之间的关系。
答:在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当根据虚拟地址查页表而发现所要访问的页不在内存时,就会产生缺页中断。
系统响应中断后,就由操作系统到辅存把所需要的页读入内存。
这时,内存可能有空闲的块,也可能没有。
只有当内存中没有空闲块时,才会出现将内存现有页面淘汰出去的问题,即要进行页面淘汰。
所以,缺页中断和页面淘汰之间的关系是:页面淘汰一定是由缺页中断所引起;但缺页中断则不一定引起页面淘汰。
8.试述缺页中断与一般中断的区别。
答: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某些事件的出现,打断了当前程序的运行,而使CPU 去处理出现的事件,这称为“中断”。
通常,计算机的硬件结构都是在执行完一条指令后,去检查有无中断事件发生的。
如果有,那么就暂停当前程序的运行,而让CPU 去执行操作系统的中断处理程序,这叫“中断响应”。
CPU 在处理完中断后,如果不需要对CPU 重新进行分配,那么就返回被中断进程的程序继续运行;如果需要进行CPU 的重新分配,那么操作系统就会去调度新进程。
由上面的讲述可以看出,缺页中断与一般中断的区别如下。
(1)两种中断产生的时刻不同:缺页中断是在执行一条指令中间时产生的中断,并立即转去处理;而一般中断则是在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当硬件中断装置发现有中断请求时才去响应和处理。
(2)处理完毕后的归属不同:缺页中断处理完后,仍返回到原指令去重新执行,因为那条指令并未执行;而一般中断则是或返回到被中断进程的下一条指令去执行,因为上一条指令已经执行完了,或重新调度,去执行别的进程程序。
9.怎样理解把相对地址划分成数对:(页号,页内位移)的过程对于用户是“透明”的? 答:在操作系统中,所谓“透明”,即指用户不知道的意思。
对于分页式存储管理来说,用户向系统提供的相对地址空间,是一个一维的连续空间。
系统接受了这个作业后,在内部把这个相对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页。
由于这种划分对于用户来说是根本不知道的,所以说把相对地址划分成数对:(页号,页内位移)的过程对于用户是“透明”的。
10.做一个综述,说明从单一连续区存储管理到固定分区存储管理,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到分页式存储管理,再到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每一种存储管理的出现,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
答:教材共介绍了5种存储管理策略,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如图3-2所示。
图中,在单一连续分区存储管理与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之间画了一条线,那表明位于线以上的存储管理策略只适用于单道程序设计,以下的适用于多道程序设计;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与分页式存储管理之间画了一条线,那表明位于线以上的存储管理策略都要求为进入内存的作业分配一个连续的存储区,以下的存储管理策略打破了连续性的要求;在分页式存储管理与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之间画了一条线,那表明位于线以上的存储管理策略都要求使作业程序全部进入内存,而以下的存储管理策略打破了全部的要求,只要部分装入内存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每一种存储管理的出现,都是在原有存储管理基础上的一次发展和提高。
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分页式存储管理图3-2 各种存储管理策略的适用场合11.试述分页式系统与分段式系统的主要区别。
答:从形式上看,分页式系统与分段式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不要求作业在内存中连续存放。
但在概念上,两者却完全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用户作业进行分页,是系统的一种行为,对用户是透明的。
所以,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
分段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每段在逻辑上都有完整的意义,因此是信息的逻辑单位。
(2)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
将逻辑地址划分成数对(页号,页内位移),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
段的长度不固定,取决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结构,通常由编译程序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3)分页时,作业的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分段时,作业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
四、计算1.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按地址法组织当前的空闲分区,其大小分别为:10KB,4KB,20KB,18KB,7KB,9KB,12KB和1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