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论文

合集下载

超量训练超量恢复

超量训练超量恢复

力量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速度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耐力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复.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1.身体在进行小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时间间歇有关资料表明,跑完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的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会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 ^-4天才出现超量恢复一定生理负荷范围内,身体的机能恢复情况与训练课的负荷总量成正比,即负荷总量越人,对机体造成的疲劳程度越深,超量恢复效果也就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即:超量恢眨的水平与运动负荷成正比例关系。

然而,当运动负荷的刺激量超出了一定的生理范围,不但不会出现超量恢眨,更将导致运动员机体的过度疲劳和损害。

计算运动负荷强度指数公式是:运动负荷强度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相对安静每分钟的脉搏数。

我们认为,在方法上用平均心率的方法来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比较客观。

4)人运动负荷训练与过度训练界线模糊,目前判断过度训练是观察运动员心理反应、睡眠、食欲、完成动作质量、注意力、运动成绩、肌肉酸痛、身体健康状况、最大心率、血液中自细胞数日、最人负荷、安静时甲状腺水平等指标,但教练员对于这些指标之间的偏好关系很难确定,只能借助经验判定5)大运动负荷训练必须持续一定时期,才有训练效果,在此期间不断进行人运动负荷一疲劳一恢复一大运动负荷循环,这种循环没有固定的模式遵循,也缺乏成熟的指标评价,经验和经验性指标以及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在大运动负荷训练方而积累了人量的经验,充分利用教练员知识和过去长期积累的运动训练的经验,对解决运用人运动负荷训练理论进行科学的课余训练有很人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运动训练超量恢复学及适应理论演进论文

运动训练超量恢复学及适应理论演进论文

运动训练超量恢复学及适应理论演进论文运动训练超量恢复学及适应理论演进论文运用“模型”揭示和解释运动能力在训练中的发展和变化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模型”的功能来看,它始终从两个方面影响着运动训练,首先是从源头探索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试图解释机能能力在运动训练刺激下产生变化的机制问题,被视为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其次是研究“负荷—疲劳—适应”之间的关系,试图对运动训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诊断、预测和控制,使运动训练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科学化过程,也被看作是实现训练科学化的关键。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运动训练领域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解释运动能力在训练中变化的理论模型,其中最具影响的为超量恢复学说和适应理论。

这些学说和理论不仅促进了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而且也引起各种学术观点的争论。

本文拟对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对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的肌糖原超量恢复现象,到之后出现的运动训练超量恢复学说,再到目前以“适应”理论为基础和背景的各种“模型”进行分析,以期推进和提升我国运动训练领域对该问题的认识。

1超量恢复学说的起源与发展1、1肌糖原的超量恢复人的运动能力为什么可以通过运动得到提高?人体的运动器官和系统为什么可以在运动训练中得到壮大?这样的问题是运动训练(包括竞技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训练)的基础和依据,是一个自运动训练进入科学化时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的热点,也是迄今为止运动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早在19世纪末,一些生理学家就开始注意到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890—1900年期间,德国科学家苏恩茨(N。

Zuntz)就运用氧耗和二氧化碳代谢的方法测试人在安静和运动时的呼吸交换率(RER),他们的研究发现,人体运动的能量主要取决于膳食[59],不同的膳食,脂肪、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导致肌肉工作时能量代谢的不同。

在这一时期,法国科学家萨尔考维斯基(E。

运用超量恢复原理科学训练肌力

运用超量恢复原理科学训练肌力

运用超量恢复原理科学训练肌力在上一篇《所有肌力练习的理论基石-超量恢复原理》里面,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超量恢复的经典理论的内容,也大概说明了不遵循这个法则会让肌力练习无效,甚至是会练习出病来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康复功能练习中的肌力练习,还是健身健美里的力量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针对的人群不同,所以会有方式方法上的不同。

但是,超量恢复这个生理学和运动学的原理是“金科玉律” !只有运用这个规律,遵循这个规律,科学地安排练习的强度和活动量,还有休息的时间,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安全有效的逐步提高肌力。

让我们再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这个原理:当肌力练习产生疲劳之后,肌肉的功能和形态指标会逐渐下降;练习停止之后,再经过一小段时间的下降,肌肉的形态指标又会逐渐回升;经过适当的休息,这些指标不但会回升到原有水平,还会继续上升,超过原有水平,形成一个小的波峰,这个反弹的波峰阶段,就是“超量恢复”;如果继续休息,超量恢复就会慢慢消退,又回到原有水平。

(更详细的内容请参看《所有肌力练习的理论基石-超量恢复原理》,有更详细的说明和各种不同情况的图解,有图说明更容易理解)知道了这个理论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也就能看出肌力练习的一些“门道”了。

首先,上面的这个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是前面发生的波谷越低,后来反弹的波峰也就越高。

这个和把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往水里按是一个道理,按压下去的越深,一会儿松手的时候它跳出水面就越高!但是注意,是“一定程度上”,疲劳的程度要适当,练习得太疲劳了,不但不会有什么“反弹”,而且是很久都恢复不了,就是咱们俗话说的,“累垮了” !所以每次练习要达到充分的疲劳,但是绝对不能太累!一般来说,练习后肌肉有充血、发胀、酸疼的疲劳感觉就可以,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出汗等等全身的疲劳感觉在30-60分钟之内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对了。

如果肌力练习之后一个小时,还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就有点儿练习过量了。

训练控制对超量恢复的关键作用

训练控制对超量恢复的关键作用

训练控制对超量恢复的关键作用(一)杨则宜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一,科学安排训练,提高训练效能我们将国内外运动员的训练作了一个比较。

国外运动员从事的是业余训练;我国运动员是专业训练,国外运动员每周只训练3-4天;我国的运动员每周至少训练6天,有时候还达到7天,国外运动员每天只训练3-4小时,甚至更短;我国的运动员每天至少2堂训练课,有时候还达到一天3堂训练课,训练时间不会少于5小时。

为什么人家的训练是多快好省,我们是少慢差费呢?最关键的是训练计划的科学性的问题。

所谓提高训练效能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运动员一个最佳的训练刺激。

要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首先要破除过去那种以时间取胜的训练思想,不是你练6天,我就练7天,你一天练2个单元,我就练3个单元,而是要赋予“三从一大”更科学的含义。

我们要做到的是你练6天,我就练4天,你一天练2个单元,我就练1个单元,但是我的训练效果要比你更好。

训练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

以提高最大摄氧量为目的的训练可以在3个月内使最大摄氧量提高15-30%,2年可以提高50%。

但是当训练停止后,尽管肌肉毛细管数目和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大小变化很慢,最大摄氧量可以在几周内由于代谢的适应而迅速降低。

代谢适应包括乳酸清除能力和脂代谢的改变,前者会影响较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的能力,后者影响在一定强度下脂肪提供超量的能量供应的可能性,从而难以维持长时间运动而不疲劳训练也导致肌肉的生理变化,从而提高对长时间运动的耐受能力。

这些变化包括,快慢肌比例的改变,肌纤维之间连接组织的增强,从而减少运动时的微结构损伤和运动后的不适。

并不是所有的训练课都要刺激心血管系统。

实际上,一个成功的训练计划每周至少需要2天的低于最大心血管强度的训练,以保证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常常要考虑的训练因素有三个,即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和训练频率。

1,训练强度训练强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虽然不知道多少是超过了极限强度(极限强度的个体差距很大)但是通常人们所认可的最大有氧能力的改善发生在用85%的最大摄氧量(或90%最大心率)的强度训练后。

_超量恢复_方法在中长跑项目上的应用

_超量恢复_方法在中长跑项目上的应用

2008年6月第22卷 第2期阴山学刊YI NSHAN ACADE MIC JOURNA LJun.2008V o1.22 N o.2“超量恢复”方法在中长跑项目上的应用Ξ赵怀东,孙 萌(包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对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超量恢复”的出现以及如何合理的安排训练的间歇时间进行研究,去了解在“超量恢复”阶段中长跑运动员体内各种能源物质的恢复与其它阶段的不同。

进而得出中长跑运动在“超量恢复”阶段训练更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因此,掌握和了解机体各种能源物质的恢复,是衡量机体超量恢复出现的重要条件。

掌握超量恢复的出现为我们教师和教练员在教学和训练中合理安排训练,增强训练水平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量恢复;中长跑;应用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8)01-0065-03 随着当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中长跑运动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持久耐力的竞赛,而是一种长时间的快速跑耐力的抗争,这就意味着谁具有保持长时间的快速跑的能力谁就有可能取胜。

那么如何掌握长时间快速跑将成为中长跑训练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对中长跑的供能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中长跑运动的供能形式有向短跑运动的趋势发展,过去通常认为中长跑运动员的供能形式主要是靠有氧代谢,而今研究表明无氧的糖酵解供能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约占40%)。

研究表明,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

因此,如何掌握并准确地应用到中长跑训练上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超量恢复理论是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由前苏联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教授提出,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为是成熟的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理论性指导影响。

许多研究证明:在运动后的恢复阶段,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乒乓球运动体能训练中恢复与超量恢复的特点

乒乓球运动体能训练中恢复与超量恢复的特点

乒乓球运动体能训练中恢复与超量恢复的特点摘要:体能训练既要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又能发展运动员的多种运动机能。

因此,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比乒乓球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手段都更加广泛与多样化。

加强恢复是长期、系统训练的要求,不注意运动员的恢复,就会使疲劳不断积累,给运动损伤埋下隐患。

没有超量恢复也就没有训练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体能训练;恢复;超量恢复;特点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88-01一、疲劳与恢复疲劳是指人体在承受一定负荷的工作或运动后,机体的机能能力下降,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的工作或运动的生理过程。

恢复是指在机体承受一定负荷过程中和负荷结束后,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工作或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恢复过程与疲劳过程同时发生,随着负荷值的增大,疲劳程度逐渐加深,在负荷结束后,疲劳逐渐恢复。

而且在负荷结束后即刻的恢复速度最快,之后逐渐变慢。

二、超量恢复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以机体承受运动负荷能力所产生的适应过程为特征的,通过不断增大运动负荷的刺激与适应所形成的累加效果而实现的。

在机体承受某一运动负荷的增大刺激与适应过程中,机体对物质的消耗与恢复过程所达到的平衡结果,决定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训练的可持续性。

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机体承受运动负荷增大刺激的机体消耗与恢复原理,才能认识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超量恢复特点。

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称为恢复。

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三个过程包括:即在训练剌激作用下能量储备逐渐下降阶段;刺激结束后能量储备加快,进入能量储备还原阶段;在能量恢复的后期,能量储备不仅恢复原来的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超过原有能量储备水平的阶段即为超量恢复阶段。

三、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体能训练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技术训练能力和比赛适应能力,因此,体能训练负荷量度和强度往往要超过技术训练和比赛时机体承受的负荷水平。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是指通过强度与训练量的逐步提高,从而使身体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下进行训练,超负荷训练之后适当的恢复过程可以促进身体的超量恢复,即在原有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

超量恢复现象常常被健身爱好者、运动员和运动训练师所追求,这是因为超量恢复可以帮助人们达到更高的运动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及其原理。

1. 超量恢复现象超量恢复现象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在训练强度和量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

超量恢复需要在适当的恢复期内进行,这个恢复期既包容了足够的休息时间,也包含足够的营养补充,以帮助我们的身体恢复并适应强度更高的运动训练。

超量恢复不仅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体能,还可以提高耐力水平,这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如果身体无法应对超负荷的训练,会发生过度训练症状,这将使身体患上一系列问题,例如疲劳、萎靡、抑郁和消化系统问题等。

因此,超量恢复现象需要进行适度的控制和管理,只有在充分的准备和培训下,才能安全地进行这种训练。

2. 超量恢复原理超量恢复原理基于身体的适应性原理,也称为反应性原理。

身体受到扰动时,在适当的时间内可以发生适应性反应,这便是超量恢复的基础。

当身体处于超负荷训练状态时,身体会释放内源性荷尔蒙并消耗肌肉糖原等能量储备。

但是在适当的恢复期内,身体可以重新合成和修复这些重要的组件,以适应更强大的训练负荷。

超量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训练和恢复策略的质量。

一个良好的训练计划应该包括适当的训练强度和进度、多样化的训练类型和适当的休息策略。

在适当的营养和休息的基础上,合理地控制训练强度和量,才能更好地实现超量恢复的效果。

3. 超量恢复的应用超量恢复不仅被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所需要,同样地,它也可以被用于治疗某些运动损伤或肌肉功能障碍等。

身体仅在适当的负荷下才能适应更高的环境。

超量恢复的应用(整理)

超量恢复的应用(整理)

超量恢复的应用(整理)一、超量恢复的理解人体运动后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和能量物质(ATP、蛋白质、糖等),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在有一段时间里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

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肉功能和能量物质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的,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

超量恢复是使ATP、CP、肌糖原、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

超量恢复后,由于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训练部位的肌肉发胀、发硬,肌肉围度增大,故此时开始更大负荷的训练效果最好。

否则,肌肉中供能物质的存储量逐渐降低,就错过了时机。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肌肉中磷酸肌酸、肌肉蛋白质、肌红蛋白、磷脂、酶活性等不同物质超量恢复过程的速度不同。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了,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二、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1)能正确运用超量恢复原理,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

一般来讲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锻炼或训练效果最好,运动成绩提高最快。

因为在这个阶段体内能量物质最充足,机能水平也高,并可以适当加大运动负荷,形成更高一层次的超量恢复。

下次运动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运动效果,甚至是无效。

(2)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刺激,根据刺激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能量也消耗的越多,引起的超量恢复越明显,锻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

所以,超量恢复是人体从事大运动负荷(极限负荷)的十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3)不同性质的身体运动,可以引起不同营养物质和机能的超量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体育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
摘要:在体育锻炼和身体练习中,正确地运用超量恢复可以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

本文通过分析超量恢复的原理阐述如何在体育训练中合理运用超量恢复,并进一步指出超量恢复在提高运动能力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训练;超量恢复;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150-001
在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提到:相当一部分训练任务常常是在运动员自我感觉疲劳时进行的,没有这样一种过程就不能对机体产生足够深的刺激,因而也无从实现更高机能水平的适应。

但恢复到什么程度进行下一次训练才不会导致过度疲劳,需要积累经验。

本文就“超量恢复”的过程以及在提高运动能力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一、何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理论是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由苏联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教授提出,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为是成熟的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理论性指导影响。

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而且在休息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

二、超量恢复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出现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早晚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量大,体内能源物质消耗多,超量恢复的幅度大,需要休息的时间就长。

但休息时间过长,体内能源恢复到原有水平,再训练也只能在原水平上重复,因此要掌握休息的时间。

在生理学上超量恢复主要是由一种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而形成的,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会造成能量短缺,从而引起相应的反射性能量补充,同时身体其他器官的机能状态也是如此。

三、超量恢复的生理和实践意义
1.正确运用超量恢复原理,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
一般来讲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锻炼或训练效果会比较好,运动成绩的提高也比较快。

2.超量恢复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能量也消耗得越多,引起的超量恢复也越明显,锻炼或训练效果也就越好。

3.不同性质的身体运动,可以引起不同营养物质和机能的超量恢复
力量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速度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耐力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复,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

四、如何运用超量恢复
1.身体在进行不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时间间歇
有关资料表明,跑完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的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会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4天才出现超量恢复。

2.并非是无原则的运动负荷越大,超量恢复就越明显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身体运动都要在生理极限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大负荷的练习,负荷过小练习无效果;负荷超过生理极限则可能伤害身体,影响健康。

3.运动后要有正确的恢复手段
如果运动后恢复手段不正确,不但形成不了超量恢复,甚至有可能形成疲劳积累,出现明显的体能下降,从而影响锻炼效果和身体健康。

总之,在实际中要根据训练对象自身的特点,结合超量恢复的原理,摸索出训练对象超量恢复的时间。

不断地分析、总结找出疲劳与恢复的比例,才能做到合理训练。

这种超量恢复在训练中不断地重复,才能不断地提高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硕.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j].北京体育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熊茂湘.运动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理论的再思考[j].体育科学.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