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讲义》PPT课件
第三节 中国城市 城市社会学课件

(二)新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政府发动
a.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b.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控制 人口的流动。
c.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村中积累工业化、城市化所需建 设资金。
2、城乡双重性 a.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 b.城乡双重交换体制。
3、不协调 a.城市数量太少。 b.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
c.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与人口的地区 分布呈正相关关系。
d.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商业城市、金 融城市、科技城市等发展严重不足。
4、波浪形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中国城市
一、封建城市 (一)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2、城市行政职能突出。 3、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 4、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租界城市、殖民地城市的大量存在,使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剥 削和掠夺中国的基地,成为外国经济侵略的桥头堡,掠夺中国 资源的转运站。
2、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带,而广大内 地不仅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经济极其落后。
3、城市畸形发展。近代工业得不到发展,商业、服务业却过分 膨胀;城市多是消费寄生型,建立在对农村的剥夺的基础上, 造成强烈的城乡矛盾和对立。
三、新中国的城市 (一)新中国城市城市化进程 1949~1957 城市化起步阶段 1958~ 1960 爆发性的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 1961~1965 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6~1976 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 1977年至今 高速城市化阶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PPT精选文档

居住分异的衡量2
区位熵(地点指数)
LQ < 1表征的是特定地区的特征人群其集聚度低于城市理想均质情 况的水平, 而LQ > 1则代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
居住分异的衡量3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和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行为学派构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的理 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派、以韦伯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制度学派以及考虑 社会文化因素的城市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影响了我国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形成机制、特殊地域与特殊人群居住空间分异以及对策措 施等方面的研究
过滤现象:由于最高收入阶层的 搬迁而启动的所有住宅和所有邻 里转移到较低收入阶层的一个连 续性过程。
(塔娜,柴彦威,2019)
过滤过程导致城市居住空间演替
过滤过程的终端是一批最低质 量的住宅被放弃被拆除或被转 化为非住宅用途
当新住宅都建在城市的边缘区 时,过滤过程会象波浪一样指 向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心,每一个收入阶层 都向外迁居。
对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转型期的特殊性的关注,“社会主义 转型国家”、“后社会主义城市”等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研 究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阶段
(孙斌栋,吴雅菲,2019)
参考文献:
周春山,2019,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以广 州市为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启焰.,2019,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科学出 版社
(9)中国城市居民迁居的变化
住房福利制度对人口迁居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课件- 武汉大学社会学任敏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 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 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 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 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或个人的意志被 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1、你为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城市? 总结: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任敏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一些 概念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 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 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 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 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 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 学派的领袖。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会或 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据。价值 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别。东西方城 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相联系 的。
从生态学角度,芝加哥学派将社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乡镇等; 第二类社区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能的 社区,诸如商业社区等; 第三类社区是工业乡镇; 第四类社区是指那些缺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 它在经济上依赖其他地区,并且在商品的生产与分 配中不负担任何功能,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 中心等。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 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城市性 状态,主要特征为: (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 业结构; (2)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4)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 容忍意识较强。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

第一节 城市与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 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 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 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 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 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 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 同,社会就不会和谐。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何谓城市化 对城市化的界定,也存在着广泛的讨论: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 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civilization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 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二、从文明的出现来看 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准 城市的出现 国家制度的建立(略) 文字的产生(略)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文明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 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 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思考: 人类为什么要群居? 群居产生了什么后果?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三个基本方面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 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城市社会学目录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 (2)一、理论起点 (2)(一)时代背景 (2)(二)讨论的主题:城市化 (2)(三)主要学者与观点 (2)二、新旧城市生态学—芝家哥学派 (3) (一)时代背景 (3)(二)关注的中心问题:城市空间 (4)三、新城市社会学 (5)(一)时代背景 (5)(二)讨论的主题:冲突 (5)(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四、小结: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及转折点 (7) 第四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8)一、城市化的概念 (8)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与特征 (9)三、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和城市化类型 (10)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1)(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12) (二)第三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 (12)(三)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的主题 (12) (四)第三世界城市发展理论 (13)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 (14)(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4)(二)如何进行城市化 (16)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17)一、两种空间范式 (17)二、城市空间与城市区位 (18)(一)城市区位的含义 (18)(二)三种区位模型 (18)(三)城市区位过程 (19)三、社会分化与空间隔离 (19)四、社会区域分析 (21)五、当代城市空间研究 (22)(一)新空间理论视角 (22)(二)空间研究 (24)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
一、理论起点(一)时代背景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到1975年,上升到41%。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城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
城市社会学-01-序言 09-9-2247页PPT

6.[美]威廉.F.怀特,2019,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 7.[英]埃比尼泽.霍华德,2019,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 8. R.林德、H.林德,2019,《中镇(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6
英文文献基本词汇--Vocabulary
city, urban district, town ; suburb, country, district;inner-city, downtown, uppertown
rural
导论》,商务印书馆。
2
B、进一步阅读书目
1. [加]简.雅各布斯,2019,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
2.[美]G.W.施坚雅,2019[199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周敏,2019[1992],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
商务印书馆。 4.[德]马克斯.韦伯,2019,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下卷,第9章/第7节。
Urban Sociology(1)
城市社会学
(2009/9修订)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 社会学系
1
A、一般教材
1. James L.Spates & Macionis, John J., The Sociology of Cities,
St. Martin’s Press, N.Y., 1982.
(《城市社会学》,1987中文版)
(U.S.) Burgess, Ernest W. & Mckenzie , 1933, Urban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