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 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 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 腹痛更其,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门复制全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2、腹痛甚时可遵医嘱用黄金如意散外敷右下腹,每日1-2 次。

3、中药灌肠: 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每次200ml,每日2次。

(二)、恶心、呕吐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次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艾灸神阙、中脘、内关等。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1、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双天枢等。

(五)、发热1、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2)服用含有大黄成份的中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年老体弱患者。

2、中药外治法(1)腹部有包块者,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隔15 分钟强刺激1 次,每日 2 次。

阑尾炎(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阑尾炎(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常规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病位在肠。

急性阑尾炎科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常由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饱食后急剧奔走,寒温不适,情志所伤而致。

二、护理评估:1、腹病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心理社会状况三、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气滞血瘀:身热不高,腹痛隐隐,持续不休或阵发性加重,,且多位于右下腹,或可触及包快,脉弦或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2、湿热雍积:身热口渴,腹痛明显,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腻。

3、热毒炽盛:高热口干渴,腹硬满剧痛,面红目赤,口焦唇裂,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弦滑数,或洪大,舌质干红或绛,苔黄燥或起芒刺。

四、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执行。

2)指导病人注意休息,手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的变化,腹部包块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分多次温服。

服药后观察腹痛、腹肌紧张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用通里攻下药后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停药或用止泻药。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2)补液、抗炎,观察药物的疗效与反应。

2)术后予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

4、饮食护理1)湿热雍积者宜进流质或半流质。

2)热毒炽盛炽盛,呕吐频繁者应禁食。

3)恢复期可进高蛋白饮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忌生冷。

4)腹胀未排气者,给服萝卜汤或肛管排气,以利消胀止痛。

5、生活护理1)呕吐时取半卧位或将头偏向一侧,轻拍背部,吐后用温水漱口。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6、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1)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更换污染被服,消除不良刺激。

2)保持床铺、内衣清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

肠痈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肠痈(阑尾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瘀滞证、湿热证、热毒证。

【临证(症)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块及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2、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阑尾、天枢等穴,伴发热配曲池、内庭穴;伴恶心、呕吐配内关、中脘;伴腹胀配大肠腧,宜泻法,中刺激或用电针。

3、遵医嘱选用玉露散、大蒜糊剂、黄金散敷腹部痛处或包块处。

4、手术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1、向患者解释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多与其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疏通安慰。

2、术前准备(1)术前一天,根据医嘱做好血型鉴定与备血。

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病历上。

(2)做好术前备皮的准备。

(3)术前12小时禁食。

(4)按医嘱应用抗生素。

(5)介绍与手术相关的知识,指导术后配合要求。

【术后护理】1、按术后患者的术后护理常规进行。

2、饮食调理:术后禁食,待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但此时不要进食甜食或牛奶,以免引起腹胀,进流质后,如无不适反应的可改成半流质,而后再逐渐过渡为普食。

饮食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水果蔬菜。

忌海腥发物,肥甘厚味之品。

3、其他护理:早期活动,术后10小时患者可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减轻疼痛。

术后疼痛常限制患者活动,影响睡眠,并引起血压升高,应遵医嘱及时给与止痛剂。

【饮食护理】1、瘀滞证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全流质饮食,可进食米汤、菜汤、肉汤等。

忌食辛辣、油腻、胀气的食物,如奶油、辣椒、牛奶红薯等。

2、湿热者,嘱其多饮水,可饮用清凉饮料,如茅根水、菊花茶、红萝卜马蹄竹蔗水等。

3、热毒者,禁食。

4、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定义:肠痈是以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成脓。

多与饮食不节,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寒温不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1.湿热内蕴证初起上腹痛,或脐周疼痛,一般4-6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伴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

2.湿热未尽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但食欲不振,或有轻微恶心及口干,精神欠佳,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濡或滑。

3.气滞血瘀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术后4-5天又出现轻微疼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

【临证护理】1.术前(1)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是否有压痛、反跳痛,是否拒按。

①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候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

少数患者发病即右下腹痛。

②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2)胃肠道反应:观察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情况。

(3)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主要有头痛、身软乏力、发热等。

2.术后(1)切口疼痛的性质、程度。

(2)体温变化情况。

(3)有血浆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的变化。

(4)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变化。

(一)辨证施护1.湿热内蕴证施护原则:清热解毒,化瘀除湿。

(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神门、交感等,配穴: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解毒,通利肠腑。

(2)穴位贴敷或穴位按摩合谷、曲池穴以退热或高热者予以温水或酒精擦浴。

2.湿热未尽证施护原则:清热健脾除湿(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大肠等,配穴:脾、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除湿健脾胃。

(2)腹泻者予以穴位贴敷或穴位按压内关、足三里、上巨虚等穴。

(3)腹泻者,保持会阴部清洁、舒适,可用1:20五味黄连液行会阴护理,避免皮炎发生。

3.气滞血瘀证施护原则:治以行气活血,通腑。

肠痈病中医护理

肠痈病中医护理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证主症:上腹部和脐周疼痛,继而逐渐转移至右下腹且痛处固定,呈持续隐痛,时有轻度阵发性加剧,局部压痛拒按,一般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伴有轻度发热、恶心欲吐、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

舌苔腻,脉弦滑或稍数2、积热不散,肉腐成脓证主症:腹痛及右下腹压痛加剧,拒按,反跳痛明显,范围稍扩大,但仍局限于右下腹部,腹肌紧张加重,右下腹可扪及肿块。

伴高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而厚或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3、阳明腑实,热盛伤津证主症:腹痛剧烈,扩展到全腹,腹肌紧张更甚,全腹压痛、反跳痛、拒按、腹胀;高热持续,时有谵语,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臭秽,小便频数似淋;甚则腹部膨胀,转侧闻水声,时时汗出,身皮甲错,两目凹陷,口干而臭。

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评估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3、禁用热敷和灌肠,禁服缓泻剂,在未确诊前忌滥用止痛药。

4、症状缓解后可下床活动,慎起居,防外感风寒。

5、遵医嘱耳穴压豆阑尾、大肠胃。

6、遵医嘱指压穴位,腹痛剧烈时可指压阑尾(当犊鼻下5寸。

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天枢(位于脐旁两寸)等穴。

(二)恶心呕吐1、遵医嘱补液抗炎等治疗。

2、急性发作时指导,卧床休息,呕吐剧烈时遵医嘱行对症处理。

3、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5、指压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中脘(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三)高热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肠痈中医方案护理课件

肠痈中医方案护理课件

专家观点
对肠痈的中医认识、治疗方案优化等。
经验分享
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成功案例等。
答疑解惑
针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进行解答。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病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01
年龄、性别、病情等。
病例特点
02
发病诱因、病程、症状等。
治疗方案
03
中医诊断、用药、护理等。
患者康复历程分享
康复过程
病情变化、治疗反应、护理措施等。
康复效果
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患者心得
对治疗的感受、对医护人员的评价等。
专家经验交流与答疑
肠痈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侵犯 肠道,导致气血瘀滞,热 毒内蕴,引发肠痈。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 食物,损伤脾胃,湿热内 生,瘀滞肠道,诱发肠痈 。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 郁等情绪因素,影响脏腑 功能,导致气血瘀滞,引 发肠痈。
肠痈的症状
01
02
03
04
腹痛
保持皮肤清洁
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 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感 染。
适量运动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等,增强身体免 疫力。
饮食护理
清淡易消化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蒸蛋等,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
多饮水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保持肠道通畅,预防便秘。
适量摄入高纤维食物
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调整饮食
在肠痈发病期间,患者应遵医嘱调整饮食,选择 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症候重点1、气滞血瘀证:腹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重者痛势较剧,痛点不移,得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脉弦涩,舌质暗,苔薄。

2、湿热蕴结证:腹小便短赤,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舌苔黄腻脉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愈甚,洋溢全腹,脘腹胀满,拒按,壮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苔黄燥,脉洪数。

二、常有症状/症候施护(一)、腹痛1.察看痛苦的部位、性质、程度、连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引发及缓解要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若痛苦强烈、可能有穿孔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刻报告医生。

典型腹痛发生始于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限制在右下腹。

2.卧床歇息,采纳舒坦的体位,轻者可适合活动。

赐予精神宽慰;禁饮食,亲密察看病情变化。

3.依据不一样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察看服药后反响。

4.遵医嘱中药外服,可依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服于右下腹皮肤长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g装入布袋后外服,大蒜糊剂外服,每天2-3次,如意金黄散外服,每天1-2次。

5.遵医嘱针灸治疗:主穴:两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

6.遵医嘱使用中药热奄包治疗。

(二)恶心、呕吐,便秘、腹泻1.察看恶心、呕吐的频次、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实时报告医生。

2.察看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随和味。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

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防止生冷、刺激性食品。

4.呕吐患者汤药宜少许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少呕吐。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针灸治疗,取两侧内关、中脘、阑尾等穴。

(三)、腹胀1.察看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

2.鼓舞患者饭后适合运动,保持大便畅达。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病(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奔走、忧思抑郁等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引起阑尾腔梗阻并发感染。

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肠痈病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二)护理评估:1、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型;积热不散、肉腐成脓型;阳明腑实、热盛伤津型。

(三)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2)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3)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4)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术后发生头痛,6小时后可改为半卧位。

(5)鼓励患者术后第1天就下床活动,以预防肠粘连,同时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2、病情观察:(1)观察证候特点。

(2)观察疼痛部位和特点。

3、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少量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

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饮食护理:(1)术后肠蠕动恢复后即可进食,注意循序渐进,从流质到半流质到软食再到普食,忌暴饮暴食及食后作胀。

(2)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3)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4)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肥厚、烟酒、生冷等刺激性品。

5、情志护理:(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情志畅达,配合治疗。

6、临证护理:(1)腹痛甚时可指压阑尾、天枢等穴。

(2)伴发热者配曲池。

(3)伴恶心、呕吐配内关、中脘。

(4)伴腹胀配大肠俞。

7、并发症护理:(1)腹腔脓肿的预防和护理:加强观察,术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尤其加强对非手术治疗病人的观察和随访,为治疗提供依据;术后病人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坐卧位,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受压、扭曲、堵塞等,确保有效引流,防止因引流不畅而致积液或脓肿;遵医嘱应用足量、敏感的抗菌药,以控制感染、促进脓肿局限和吸收;若术后5-7天病人体温下降后又升高,且伴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或腹部包块等,常提示腹腔感染或脓肿,应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遵医嘱做好手术切开引流的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a
1
【目录】| CATALOG
(1)概述 (2)护理评估 (3)护理要点 (4)健康宣教
a
2
概述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阑尾炎 可参照本病护理。
a
3
护理评估
? 1 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 2 心理社会状况。 ? 3 辨证: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a
8
健康指导
? 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 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 保持良好情绪。
a
9
谢谢
? THANK YOU
a
10
பைடு நூலகம்
a
4
护理要点
? 一般护理
?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 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块等情况。 ? 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a
5
护理要点
? 给药护理 ? 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 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
励患者多饮水。
a
6
护理要点
? 饮食护理 ? 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 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 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a
7
护理要点
? 情志护理 ?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 临证(症)施护 ? 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 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 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