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

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

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1.2 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1.3 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4 饮食护理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1.5 临证(症)施护1.5.1 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1.5.2 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1.5.3 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5.4 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肺胀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

以胸中胀满,痰诞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1.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1.2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

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2.护理要求2.1一般护理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2.1.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2.1.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2.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3出现面赤谚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五、盆腔炎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出之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所致。

病位在胞宫、胞脉。

中医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瘕”等范畴。

【临床表现】1.少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拒按,食欲不振,腹胀。

2.可伴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脓样,有秽臭。

4.阴道可有充血,穹隆有明显触痛。

5.辨证: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

【临证护理】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观察有无腹膜炎的症状等。

3.观察患者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嘱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及经垫,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1~2次,忌盆浴。

4.取半坐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以达到体位引流的效果。

5.腹痛剧烈者绝对卧床休息,勤巡视,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6.热毒炽盛者衣被不宜过厚,定时测量体温,如高热持续不降,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及时记录。

7.湿热瘀结者病室忌潮湿。

8.手术病人按妇科围手术期护理。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忌辛辣、煎炸、燥热等刺激之品。

2.高热口渴者,多饮水及鲜果汁,如西瓜汁、雪梨汁等以利尿降温。

3.口干苦者,可用菊花、银花各10g,煎水代茶饮。

4.热毒炽盛大便燥结难解者,每天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麻仁丸6g,以利润肠通便;或予生大黄6g或番泻叶9g开水泡服。

5.湿热瘀结者,可多食清热利湿之物,如山药、白果、莲子、茨实、薏苡仁粥等。

口干者,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白菜等。

【用药护理】1.遵医嘱输液,按时应用抗生素。

2.寒湿凝滞者遵医嘱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中药硬膏贴敷下腹部、中药直肠滴入及微波治疗,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疗效。

中医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护理常规范文中医护理常规是指中医学中的一系列护理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常规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以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维护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常规的方法和技巧。

1.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来治疗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可根据不同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法,如饮食调节、药膳疗法等。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的质和量,不宜过量或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同时要平衡膳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

2.气功调理: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及意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常见的气功方法有吐纳、功法和养生功等。

气功调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身心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3.中药浴:中药浴是使用中药煮水或中药包煮水后将其加入浴盆中,在温水中泡浸身体。

中药浴通过药物的渗透和体外享受来起到保健和治疗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舒缓疲劳等。

4.按摩推拿:中医按摩推拿是利用人手对人体的穴位、经络进行刺激,达到调理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常见的按摩手法有拨、揉、捏、推、波等。

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

5.中药内服:中医常用中药内服来治疗疾病。

中药内服是按照中医理论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煎煮后口服。

中药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6.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利用针刺在穴位上,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方法。

针刺可以刺激穴位,激活经络,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

7.中药外用:中医常常使用中药外用来治疗皮肤病等疾病。

中药外用是将合适的中草药外用于患病部位,起到治疗和保养作用。

中药外用可以消炎、杀菌、止痒等。

中医护理常规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食调养、气功调理、中药浴、按摩推拿、中药内服、针灸疗法和中药外用等方法,可以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常规虽然可以辅助治疗,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体质,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
①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 敏原。 ②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③生活自理能力。 ④心理社会状况。
⑤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 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2、常规进行。 b、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 气吸人。 c、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1、护理评估
①体温、寒热、汗出情况。 ②有无咳嗽、咯痰。 ③心理社会状况。 ④辨证: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 气虚感冒证、阴虚感冒证。
2、护理要点
① 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c、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 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③ 饮食护理
a、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 b、高热多汗烦渴者,可给予生津清热之品;饮食宜流质或 半流质,少食多餐,忌食肥腻、辛辣、硬固、海鲜等物。 c、鼓励患者适当饮水。
④ 情志护理 为患者创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⑤临证(症)施护
a、高热不退、无汗者,可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b、 痰热壅肺,咯痰不爽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人以稀释 痰液,必要时吸痰。 c、 呼吸困难、紫绀者,遵医嘱给予吸氧。 d、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淡盐水灌肠或番泻叶泡茶饮。 e、 高热多汗,可遵医嘱给予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3、健康指导
①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②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 等。 ③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④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 作。 ⑤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 事。 ⑥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第一节中医护理工作常规中医一般护理常规1.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级别护理(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准确记录生命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巡视l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3小时巡视l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3.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第二节中医护理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1.生活护理(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

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2.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人制宜①急、重危患者:心理多为恐惧、悲观或失望,医护人员应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给患者“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影响,注意以谨慎细心的言谈举止影响患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中医科常规护理

中医科常规护理

中医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二、颈椎病护理常规三、肩周炎护理常规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五、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常规六、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七、面神经炎护理常规八、滑膜炎护理常规一、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

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颈椎病护理常规【概念】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和脊髓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好发于中老年人和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

【评估要点】颈椎病的评估可以从疼痛程度、颈椎活动范围进行单项评定,亦可从症状体征以及影响ADL的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定。

其中,针对疼痛程度,可以采用VAS划线法,针对颈椎活动范围,可以采用方盘量角器进行颈椎屈曲、伸展、侧弯、以及旋转度的具体测量。

【护理措施】(一)颈椎病患者的睡枕要求:颈部姿势对颈椎病症状有明显影响,其中睡眠姿势影响尤大,如长期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常常表现为睡眠中或睡醒后晨起时颈项不适、落枕、头昏、头痛或顽固性失眠等症状。

合理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合理的枕头必须具备两项:科学的高度和舒适的硬度。

合乎人体生理状况的枕头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曲线造型符合颈椎生理弯曲;枕芯可以承托颈椎全段,使颈肌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枕芯透气性良好,避免因潮湿而加重颈部不适。

(二)纠正颈姿: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故长期伏案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合理调整头与工作面的关系,不宜长期低头伏案看书或工作,也不宜长期仰头工作,因为两者都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造成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劳损或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体系下,通过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病患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常规是中医护理的基础,是中医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护理常规的原则中医护理常规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个体化原则: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防病为主原则:重点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整体护理原则:强调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对身体整体的调养和疾病的综合治疗。

4.因时制宜原则:根据季节、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护理计划和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二、中医护理常规的内容中医护理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进行节制性饮食、增强机体的消化功能、调养脾胃等。

2.按摩推拿:采用适当的按摩、推拿手法,刺激腧穴和经络,调节气血流通,促进机体的健康。

3.草药养生:通过饮用中药调理,以起到补益阴阳、调理气血、清除病邪等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4.精神调养:通过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5.锻炼养生: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进行有氧锻炼和体能训练,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6.睡眠调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促进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三、中医护理常规的重要性中医护理常规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免疫力:通过中医护理常规的实施,可以改善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预防疾病:中医护理常规注重对身体的全面调养和维护,能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促进康复: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中医护理常规能够通过养生保健和综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胃疡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出血性质、量、颜色、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①按内科疾病中医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②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③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
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①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②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①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②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①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②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③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④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