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简述西藏的旅游特色及旅游路线的特点

简述西藏的旅游特色及旅游路线的特点西藏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誉,是一个独特神秘的地方。
它以其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很多中国和外国游客。
以下是西藏旅游的特色和路线特点:一、旅游特色1. 雪山冰川景观西藏的雪山冰川,包括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山、纳木措、羊卓雍错等景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山岳景观之一,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2. 寺庙文化西藏寺庙文化深厚,拉萨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和色拉寺都是名家之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寺庙不仅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了解当地藏族文化的好地方。
3. 特色民俗西藏的美丽风景和古老文化相辅相成,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佛教信仰以及露天市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旅游中的一大亮点。
二、旅游路线的特点1. 欣赏风景区西藏地理环境高原复杂,需要游客适应当地的高原气候,所以游客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感受当地的自然美景。
2. 参观寺庙西藏的寺庙文化是游客了解藏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此外,拉萨的大昭寺、鲁朗林海等旅游景点也是游客不能错过的。
3. 体验藏族文化西藏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游客可以在当地市场购买当地的手工艺品和特色食物,还可以参加庆典活动。
4. 旅游团有安排由于西藏是高原地区,许多景点都需要提前安排攻略,所以建议游客通过旅行社报名参加旅游团,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更加安全放心。
综上所述,西藏地区的自然风景和特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同时,游客也需要适应高原气候,注意安全和保护环境,以此来探索和感受这个神秘的地方。
学习西藏民俗文化的小结论

学习西藏民俗文化的小结论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西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服饰、建筑等方面。
通过学习西藏民俗文化,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小结论:一、西藏民俗文化的特点1.宗教信仰的影响:西藏是佛教的重要圣地,宗教信仰对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庙、喇嘛和信众的一系列活动,如朝圣、念经、磕长头等,都成为西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2.特色饮食:西藏的传统美食有独特的风味,以牛羊肉为主要食材,烹饪方式多样,如烤肉、煮肉等。
同时,西藏还有特色的饮品,如酥油茶、奶茶等,这些饮食文化反映了西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气候环境。
3.舞蹈与音乐:西藏有独特的舞蹈和音乐文化,主要以藏戏和藏族舞蹈为代表。
藏戏是西藏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一种综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元素的戏剧形式,表达了藏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4.藏族服饰:西藏的藏族服饰独具特色,以羊毛、牛毛等为材料,制作精细,色彩鲜艳。
男性通常穿着藏袍,女性则穿着各式各样的长袍和蓝色上衣。
二、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传统习俗的传承:西藏民俗文化传承较为严格,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将传统习俗融入现代生活,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适应了时代变迁。
2.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西藏地区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藏戏演出、民俗节日庆典、马术比赛等,这些活动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也促进了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旅游业的推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西藏游览,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旅游业的兴起也为当地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了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学习西藏民俗文化的意义1.增进民族了解和交流:通过学习西藏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西藏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2.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学习西藏民俗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只有在学习与传承中,西藏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下来。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是指以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为主要旅游资源,通过深度体验和参与,让游客全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融入当地生活,实现身临其境的互动式体验。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和传播,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 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文化逐渐失传,开发民俗特色旅游可以通过体验和展示的方式,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下来,保护民俗文化。
2. 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民俗特色旅游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让游客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发展民俗特色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如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民俗表演等,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当地经济状况。
4. 提升当地民众的幸福感。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幸福感。
5.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民俗特色旅游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当地,增加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机会,增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1. 挖掘特色民俗资源。
在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时,要深入挖掘和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宗教信仰、民俗饮食等,发掘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资源。
2. 加强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结合当地的民俗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包括民俗体验游、民俗文化展览、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体验、民俗节庆活动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3. 强化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如民俗文化展览、宣传片、民俗艺术表演等,向外界传播当地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的兴趣,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加强民俗特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在发展民俗特色旅游时,需要完善配套设施,包括旅游接待中心、民俗餐饮、住宿设施等,提高游客的体验品质。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西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地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藏的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然而,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一、问题1.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一些景点的开发不够完善,旅游设施不够完备,导致游客的游览体验不佳。
2.旅游产品单一西藏的旅游产品主要以传统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这使得游客的选择范围有限,也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旅游服务质量不高西藏的旅游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不够高,导致游客的满意度不高。
4.旅游环境保护不到位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对策1.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景点的设施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好自然和文化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2.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可以开发一些特色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3.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旅游服务监管机制,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4.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机制,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也要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才能让西藏的旅游产业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同时又要保护和尊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一些浅谈。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需要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其独特性和长久性。
其次,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因此,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限制开发的规模和密度,确保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再次,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需要注重民族团结和民俗传统的维护。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当地的居民、文化遗产、游客等多个参与方。
为了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需要加强对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引导游客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法制教育,确保其权益得到保护。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培训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自身的文化旅游产业。
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产业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需要在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的问题。
只有在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保护和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和居民权益的维护,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监管,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这里自然环境独特,民族文化丰富。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山川,又有众多的湖泊,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这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西藏的特点。
一、自然环境1.1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临四川,南接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西连新疆,北靠青海、云南。
全区面积120.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
1.2 高原地貌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
高原地貌特征明显,山势雄伟,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
1.3 气候特点西藏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全区大致分为三个气候区:藏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藏东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和藏北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
全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降水量较少。
1.4 水资源西藏水资源丰富,全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
主要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错、巴松错等。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湄公河、怒江等。
水资源为西藏农业、畜牧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动植物资源西藏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珍稀物种。
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雪豹、棕熊、野驴等。
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高山植物、草原植物等。
此外,西藏还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
二、民族文化特点2.1 藏族文化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藏族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等。
其中,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族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2.2 宗教信仰西藏宗教信仰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此外,还有本教、伊斯兰教等。
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寺庙、经轮、佛像等宗教设施和艺术品。
2.3 民间风俗西藏民间风俗独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藏历年、转山、朝圣等。
此外,藏族服饰、民居、饮食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体验独特民俗风情西藏藏族文化之旅

体验独特民俗风情西藏藏族文化之旅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地区之一。
这片神圣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藏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体验一次独特的西藏藏族文化之旅。
第一章:介绍西藏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的象征。
西藏的辽阔无垠、壮丽景观以及多样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使其成为旅游者们的天堂。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泊,同时还能与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亲密接触。
第二章:踏上西藏之旅在这次旅程中,我们选择了拉萨作为出发点,因为它既是西藏的首府,也是藏族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在拉萨,您可以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等著名景点,感受到深厚的藏族文化底蕴。
第三章:参观寺庙和宗教仪式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寺庙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次旅程中,我们将参观一些重要的寺庙,如甘丹寺和色拉寺。
您将有机会参与到宗教仪式中,亲自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第四章:品尝藏族美食藏族美食独特而美味。
在这次旅程中,我们将品尝到独特的藏族美食,如酥油茶、青稞酒和藏式馕。
这些美食不仅滋味独特,也代表了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第五章:体验藏族文化活动藏族人民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在这次旅程中,我们将参与到一些传统的藏族文化活动中,如藏族歌舞表演、唐卡绘画和躺尸法等。
通过亲身参与,您将更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第六章:与藏族人民亲密接触在这次旅程中,我们将与藏族人民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您将有机会参观藏族家庭,品尝地道的藏族美食,与藏族人民交流并了解他们的故事和传统。
第七章:壮丽的自然风光除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西藏还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
我们将前往纳木错湖,这是一座蓝色的圣湖,被誉为“西藏的明珠”。
同时,我们还将前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亲眼目睹世界之巅的壮丽景色。
第八章:感悟与启示在这次旅程的最后,您将带着一颗感激与敬畏的心回到家乡。
藏族民俗研究报告

藏族民俗研究报告藏族民俗研究报告一、引言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藏族民俗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民俗概述藏族民俗是指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风俗。
藏族民俗丰富多样,包括节日、婚嫁、葬礼、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
这些民俗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三、节日习俗藏族的节日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包括藏历新年、藏历五月的萨嘎拉庆祝活动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比如舞狮、唱歌、跳舞、赛马等。
此外,还有一些与农业和畜牧业相关的节日,如春耕、祭祀山神等。
四、婚嫁习俗藏族的婚嫁习俗一直被认为是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通常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聘礼、迎亲、拜天地、敬茶、抬箱入洞房等。
此外,新娘和新郎的服饰、饮食和住宿也有严格的规定。
五、葬礼习俗葬礼是藏族民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祭奠。
葬礼仪式通常包括火葬、埋葬等形式,并且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讲究。
葬礼期间,人们还要进行祭祀和祈福活动,以求亡者在来世得到安宁和幸福。
六、饮食习俗藏族的饮食习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
主要食物包括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等。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他们喝酥油茶的方式独特,一般都要把酥油、茶叶和盐搅拌在一起。
七、服饰习俗藏族人民的服饰独特而精美,也是其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蓝色和白色的长袍,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裙。
在特殊的节日和场合,他们还会佩戴帽子和饰品。
八、结语藏族民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通过对藏族民俗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推广这一独特的文化。
希望本报告能够对藏族民俗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摘要】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然而在旅游这一产业中,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
本论文除了介绍了西藏特有的民俗文化之外,还就西藏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做了一些讨论很提出相关意见,希望西藏的民俗文化在开发中必须更新开发理念,使得经济、社会、坏境效益兼得,保护好西藏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推动西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西藏民俗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一文献综述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
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考古学和地理学资料表明,青藏高原是人类的故乡之一。
至迟在1万至5万年前,西藏高原便有古人类的活动足迹。
发现于藏南定日县苏热、藏北申扎县珠各勒、多格则和各听、阿里日土县扎布等五处地点的达200余件旧石器便是明证。
距今四五千年前,西藏各地已普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如果说混沌之初人类之始以至旧石器时代民俗文化的具体情形我们还无从知晓,那么,西藏民俗文化的滥觞则有据可考于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昌都卡若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西藏远古先民生活的图景。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东部昌都西南约12公里的卡若村附近,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迹及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种动物骨骼、粮食等。
发掘了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
发掘出用作生产工具的各种石器近8000件,骨器约400件。
出土的生活用具中有陶片20000多片,分罐、盆、碗三种器形。
装饰品共出土50件,种类有笄、璜、环、项饰、贝饰、牌饰等。
卡若文化为我们展示了西藏远古先民衣、食、住、佩饰等物质和精神民俗的基本风貌。
继卡若遗址之后,拉萨曲贡遗址也为我们揭示了西藏腹心地区距今三四千年前远古居民生活的情形。
这一切,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拉萨一带土著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
据敦煌文献和藏文史籍载,西藏古代曾经历过众小邦统治。
约公元前3世纪,聂赤赞普作为第一个赞普(王)出现于藏族历史上,当时还修建了称为雍布拉康的第一座宫堡。
到第30代赞普达日年塞时,诸小邦的大部分领地已归于悉补野治下。
经过松赞干布祖孙三代的励精图治,在公元7世纪初,统一了吐蕃全境,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
吐蕃时代,是藏族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西藏民俗文化走向兴旺繁盛的时期。
从史料看,当时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和形式已基本定型。
如衣以毛褐,食以乳酪、牛羊肉和炒面,饮以酒浆和茶,住为“屋皆平头”的民居和“拂庐”(帐篷),信仰有自然崇拜、苯教和佛教,娱乐有歌舞、棋类、球类、抱石、赛马、摔跤等形式。
此外,礼仪、婚丧等都有成文的规定和俗成的定制。
在吐蕃时代就已成型的民俗生活的基本范式,一直绵延发展,影响至今。
吐蕃之后的一千多年间,随着西藏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同各民俗文化交流的扩大,西藏民俗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独具特色的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藏民俗文化的特征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是西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也是从事生产活动以及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西藏民俗文化产生于西藏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范围内。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其北部是昆仑山脉,西北部是喀喇昆仑山脉,中部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横断山脉。
这些高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
境内有众多的湖泊和纵横的水系,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和天然的牧场。
人们世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
牧民食以乳酪牛羊肉,穿、用以裘皮和毛织品,居以牛毛帐篷,行以马、牛代步和驮运。
还有那高亢的牧歌、豪放的赛马、剽悍的性格,处处展现出游牧文化的风姿。
在藏南,人们从《猴子变人》的神话时代开始便从事农耕活动,延续至今,创造了西藏的农业文明。
人们食以糌粑,聚族居于平顶的楼屋。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第一座房屋、第一个赞普,无不与雅隆河谷相联系。
正是雅隆悉勃野部的崛起,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攻伐兼并,到公元7世纪前期才由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政权,使西藏的文化地域最终形成。
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仍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
在藏东,人们从事半农半牧的经济活动,依山势建房聚族而居。
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导致民俗文化地域性特征的形成。
西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区别于西藏高原以外其他民俗文化的显著标志。
同时,在西藏高原内部又有许多小的地理单元,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它们共同构成了西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2、民族性特征。
西藏民俗文化是由西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藏族人流最多,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其余是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民族,他们共同生活于西藏高原,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
从语言到婚丧嫁聚,从信仰节日到衣食住行,在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表现出的民族性特征,又与其地域性特征有某种一致性。
藏族主要居住于雪域高原,而门巴族、珞巴族、怒族和夏尔巴人无一例外生活于喜巴拉雅山南坡和东南坡的广大地域。
藏族是西藏高原的主体民族,从分布地域和人口数量看都占绝对优势。
藏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她的建筑、医学、天文历算、宗教典籍、文学艺术、歌舞戏剧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藏民族的民俗文化恢宏博大,在西藏民俗文化系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3、互融性特征。
西藏民俗文化的互融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改造融合方面。
西藏这片广大的地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孤岛。
从地理位置看,西藏地处亚洲腹地,是东亚、南亚和中亚的连接带和枢纽。
从文化地域看,又处于东方文化、南亚文化和中西亚文化相接触、撞击的交汇点上。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西藏就同中亚和南亚有着文化交往,在吐蕃时期和吐蕃以后,西藏同周边民族地区尤其是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进一步扩大。
印度、尼泊尔佛教文化,中原儒家文化,以及建筑、工艺、医学、历算等传入西藏,对西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表现在区内各民俗文化的交流互融上。
西藏各民族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他们共同生活于西藏高原这一地域范围,彼此间交往的历史相当久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
民俗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互融和渗透。
再次,表现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融。
宗教,在传统西藏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西藏民俗文化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繁多的宗教节日与仪式,日常信仰礼俗中的念经、祈祷、转经等活动,婚丧嫁娶中的种种繁缛礼俗,无不带有宗教影响的深深印迹。
4、民俗文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物。
任何民俗文化现象都积淀和融铸着该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状况。
民俗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呈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
在西藏民俗文化发展史上,卡若文化、吐蕃文化和封建农奴制文化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迹。
在当代,西藏民俗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更为明显。
随着西藏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于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还是节日游艺,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
三、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西藏属于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二是民俗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藏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
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很多有关于西藏旅游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其中,就涉及到了民俗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2、民俗文化在西藏旅游发展中很重要。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
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
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
它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
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
在其他省市例如新疆、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俗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3、民俗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
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