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简介

合集下载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引言:陈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著名且广泛流传的拳术之一,它以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修行方式而闻名。

其中,3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传统拳法中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36式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动作示范以及益处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与发展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家沟。

陈氏太极拳历经几代传承,其中最有名的是陈王廷。

陈王廷是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以其优雅而稳定的拳术风格而闻名。

他将太极拳从家族中传承出去,并且发展出了不同的拳术流派,其中包括了36式陈式太极拳。

第二部分:动作示范36式陈式太极拳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以正常速度进行,每个动作之间都有流畅的过渡。

以下是3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代表性动作:1. 野马分鬃:身体保持平衡,以右脚为轴心,左脚向左迈开,同时双手呈现掌心向下的姿势。

2. 白鹤亮翅:从野马分鬃的姿势中,身体向前倾斜,左脚向前迈出,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3. 左右蹬脚:从白鹤亮翅的姿势中,身体向后倾斜,同时左脚向后蹬出,右手上举。

4. 左搂膝拗步:从左右蹬脚的姿势中,左脚向左侧移动,双手向上托起。

随着动作的进行,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融入了更多的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身体转移动作。

第三部分:益处3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形式,它具有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益处:1. 增强身体平衡: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到身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2. 改善肌肉灵活性: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通过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灵活性。

3. 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控制,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可以增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敏捷性和反应能力。

4. 促进内心平静:太极拳强调呼吸和内心平静。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陈式太极拳24式

陈式太极拳24式

陈式太极拳24式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太极拳流派,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其中,陈式太极拳24式是学习太极拳初学者常练习的一套基础拳法。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24式的起源、特点以及练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文的阅读,您将对陈式太极拳24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陈式太极拳24式,也被称为“陈家炮捶”,是根据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套路修改而成的。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四大流派之一,起源于陈家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陈式太极拳24式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身体的舒展、收缩和呼吸的调节,达到养生强身、增强体质、舒展肌肉和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

同时,太极拳注重身心的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出稳定的内力,提高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

陈式太极拳24式的练习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片开阔的场地和一颗坚持不懈的心。

首先,站直身体,自然呼吸,放松肩膀和颈部肌肉。

然后,按照拳谱的指导,依次练习每一个动作。

每个动作都要求身体的协调和肌肉的放松,要保持呼吸平稳,动作流畅。

初学者可以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提高自身的技巧和能力。

陈式太极拳24式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同时注重意念的调和。

要想达到太极拳的境界,需要在练习中逐渐体会到身体的变化和内外力的流动。

通过不断地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陈式太极拳24式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虚实相间”。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虚实变化,通过放松和收缩肌肉,调整身体的重心,使拳法更具威力和变化性。

在练习中,要注意身体的均衡,将力量转化为柔软和流动。

此外,陈式太极拳24式还注重意念的引导。

练习太极拳时,要通过意念的调整来引导气息和力量的流动,达到身体和内力的统一。

这需要练习者投入心思,用心去感受自身的变化和力量的流动。

总之,陈式太极拳24式是一套优秀的太极拳套路,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注重身心的和谐和内外力的统一。

通过练习陈式太极拳24式,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陈卜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廷陈王廷(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主要流派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

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式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医学、武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优秀拳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公元1600~1680年),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第九世。

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

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

”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曾在山东扫荡群匪,甲申年(公元1644年)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13势)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捶一路。

戚继光《拳经》32势,被吸取了29势。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继光的影响很大。

戚继光《拳经》32势,综合民间古今16家拳法,取精去粗,以32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吸取了其中29势编入太极拳套路。

陈王廷结合了导引、吐纳,使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是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所创。

弟子陈发科在京传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众多,使陈式太极拳摆脱了姓氏的局限,将带有狭义氏族性质的'陈氏“定义为“陈式”奠定了广泛传播的基础。

陈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大枪等器械的演练体系。

其中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路拳(老架)和第二路拳(炮捶)很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路主要技术特点为动作呈弧形,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动作和呼吸运气相结合,快慢相间,拳路由高至低。

第二路主要技术特点为震脚发力多,动作快而刚,气势雄壮,充满爆发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为以静为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其讲究后发先至,诱敌出招,乘虚而入,全力打击。

第一路拳的动作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手法中多以拥、捋、挤、按四正的劲力为主,辅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

用力方法是以缠丝劲、以柔抑刚与以柔化刚的化劲为基础,动作以缓而稳为宜,尤其注重缠丝劲的运用与演练。

第二路拳的动作紧凑而疾速,刚多柔少。

手法中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法动作为主,具有窜蹦跳跃和闪展腾挪的演练特点。

尤其在螺旋劲方面别具一格,它在运动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螺旋转膝等动作,使练习时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功效。

由于陈式太极拳震脚、发劲、跳跃等特点,所以其练习时的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太极拳,二路炮捶更是如此。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掌心由外往里翻的顺缠丝,一般都以棚劲出现;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大多以捋劲为主,这两种缠丝劲贯穿于太极拳演练的始终。

内缠丝和外缠丝的不断变化,形成陈式太极拳独有的螺旋式运动,演练时只见大圈化小圈、小圈变大圈,动作变幻万千,形成运动如缠丝、运动如抽丝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有四大金刚-- 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

和太极四大金刚同样有名的太极大师还有陈小星、陈瑜、陈全忠、陈皂森、陈世通、吕林红等等。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简介。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
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
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氏太极拳头套十三势为柔多刚少,但仍有震脚发劲与较难练之着法。

因之与陈长兴同代之族人陈有本删去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改为新架,而称原来拳架为老架。

后来十五代陈清萍从新架又变化一套小巧紧凑圈小步活之小架子,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

因为陈清萍赘婿于陈家沟邻镇之赵堡镇,清萍当时在赵堡教拳,因此亦称赵堡架。

?
陈氏太极拳十三势老架、新架(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三种拳架,在拳套着势组合上并无不同,间有式同而名异,或名同而式稍有变化者;但着法不变,仅手法之难易与缠丝之大小多寡而已,至于理法,完全一致。

此三种架式并无程度之深浅,因之习老架
者不必学新架或小架;学新架、小架者亦不必习老架。

如果兼习亦无不可。

昔日杨露禅从陈长兴习老架而成杨无敌;武禹襄从陈清萍习小架而技至神化之境,即是明证。

?
陈氏太极拳,世代相传,至民国二十四、五年间,已历十有九代,名手辈出。

自十四代起,因所练十三势拳套,有老架、新架、小架之分,遂形成陈长兴所传为老架系统,陈有本所传为新架系统,陈清萍所传为小架系统。

传至近代,陈发科为老架系统之主要代表,陈鑫为新架系统之主要代表,小架则流传于赵堡。

陈式太极拳风格特点
在陈氏拳谱中,关于理法者,仅为「拳经总歌」及「打手歌」两篇,为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著。

此两篇文字说明纵放屈伸与诸靠缠绕,运用缠丝劲,及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与舍己从人,还是由己之理。

「打手歌」陈王廷原著为四句,后由子孙衍为六句。

陈式太极拳传承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之太极拳,取法太极阴阳开合之理,运刚柔化发之劲,为中国武术之上乘者。

其根源可远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

后因陈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县之时期便素习长拳,迁居温县后,由始祖陈卜以阴阳开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孙。

历代相传,至九世祖陈王廷,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以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并配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形成意识、呼吸及动作相互结合之内功拳法。

陈氏拳艺,世代家传,不授外姓,从十四祖陈长兴,方开先例,外传于永年杨露禅,并由杨氏引至京城,变化拳式成杨家太极拳而广为流传。

尔后亦衍生出数家不同之派别。

直至十七世祖陈发科,于民国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陈氏太极拳始为外间所认识。

陈氏太极拳,自始祖陈卜迄今已六百多年,历代相传,其间亦有所改进。

至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时,陈氏拳艺,已由博而约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传者为老架,有头套十三势及二套炮捶。

另第十四世祖陈有本所传之新架,则是删去头套中之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而成。

第十五世祖陈清萍所传者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又称赵堡架,此套拳路是从新架变化出来,且更为紧凑。

此趟头套十三势之三种架式,拳套着势之结构和运用缠丝劲的法则,完全相同,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

老架着势宽大,有发劲震脚和跳跃等较难之动作;新架略去较难演练之动作,架式则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架式则较为紧凑,发放抖劲之手法亦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