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1(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2、观察图片:解放南京思考: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⑴反动势力方面: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⑵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阅读课本96页“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A、战争的正义性B、党的正确领导C、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等。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权的建立——灭亡历程。
1、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反思完善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的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图谋。
并占领了国民党统治的老巢-----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教后反思优: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并且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缺:学生对于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感觉很难理解。
补: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

《战略大决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1.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2.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知道南京吗?南京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城市,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总统府就是南京市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它见证了历史上南京国民政府的兴亡更替,那么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是如何被推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二、新课学习(一)三大战役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战略大决战吗?战略决战:战略决战是指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使用主力进行决定战争胜负的作战,通常由一系列战役、战斗组成。
其主要目的是歼灭敌方主力,剥夺对方的战争能力,夺取战争的决胜权。
2. 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决战?教师出示材料:从1946年6月到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数据①教师:展示材料:1946年6月、1948年8月,国共双方军队人数的变化。
人民解放军人数从130万上升到280万,国民党军队人数从430万下降到365万。
结论:敌我兵力对比差距缩小。
②教师出示图片介绍解放区和国统区在后方、兵源、士气等方面的显著的不现,从而得出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的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教师补充: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学法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板
书
设
计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大决战》片段
播放视频片段,问:你想知道这段历史是吗?请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本节课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难度较大,较难理解的教师重点讲述,充分调动师生的互动意识。
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认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落
实
课
标
解
答
课
标
二、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4
2、结果
解放南京
3、国民政府垮台
1、导思:南京解放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使用人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教
学
目
标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枣庄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自主学习】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进行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_月):三大战役决战前,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什么?1、辽沈战役:_______年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
参战部队:_______。
意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海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3、平津战役我军的战略部署是什么?此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哪座古都和平解放? 拍摄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时,你们将给观众展示什么样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平津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4、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______年_____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______路渡江作战。
2、______月______日,南京解放,标志着_____ ________。
【合作探究】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三大战役:1、学生根据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原逐鹿”——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战和并用”——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2、分析说明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和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国民党军实力占绝对优势。
2、再用多媒体展示1948年秋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解放军实力大幅度提升,国民党军实力相对削弱,国共两党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发动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崩溃。
这节课学习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二、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的两个版块:三大战役定乾坤渡江战役安天下四、学习第一板块:三大战役定乾坤多媒体展示:(1)1948年9月—1949年1月(向学生说明这是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时期)(2)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名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大战役名称及大体位置)〈一〉辽沈战役:1、中共中央为什么把战略首战放在东北?用多媒体展示三个材料,通过学生读材料分析和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
2、让学生说一下作为一个战役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3、让学生按学习战役的方法再读本目内容,把重要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并识记下来。
4、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本目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5、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指哪里?为什么最先攻打锦州?(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锦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领导及我军高级指挥的英明决策和智慧,也突破了本目的难点)6、老师总结: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首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重点给学生强调),至此中国的军事形势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站也震撼了蒋家王朝,过渡到第二目。
过渡: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之际,蒋介石调集重兵云集中原,试图与中共主力决战,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打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2)

第18 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战略大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踊跃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以后进行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
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的原因”。
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电脑等手腕,展示三大战役形势示用意,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进程有直观地熟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熟悉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斗胆略和宏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缘,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熟悉。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教师: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画面。
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时间是1949年4月。
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原因安在?本课从两边大决战讲起。
(设计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情绪被感染,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讨第一篇章: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教师:全面内战暴发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学生:1946年6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内容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D: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E: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等。
(二)、学生分组分角色合作探究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
(1)辽沈战役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作业设置:(2分钟)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附:
学生讨论抢答,教师归纳补充:
A: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B: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
C: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D: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E:东北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等。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8《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战争密不可分)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出示目标(2分钟)
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
1.辽沈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战绩
2.淮海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意义:
3.平津战役①时间②主力③结果④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
5.渡江战役①时间②结果
同层评价(5分钟)
小组学习合作(1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
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
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
5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
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
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
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