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合集下载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11年招生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11年招生

序列报名号姓名考生编号报考专业复试专业政治外国语1441398772柳建喜105581223控制工程控制工程7276 2441391466徐海峰105581223控制工程控制工程7474 3441398284陈术义105581223控制工程控制工程7764 4441398166王云峰105581223控制工程控制工程5858 5210790387白小楠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6660 6341299903潘飞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7356 7411399026王甲甲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6058 8131498559李静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6358 9441398856梁炯聪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7151 10441399978刘鑫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6248 11441399587冼亮池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7460 12140996640杨志高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6951 134********李潋105581223电路与系统控制工程5954 14360176897罗家维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7558 15441396244苏剑锋105581223电路与系统控制工程6157 16431294089陈少阳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7655 17410290102赵永芳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7154 184********李沛清105581223电路与系统控制工程6558 19422096215林新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7653 20421699744吴文治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5955 21140595856严扬云105581223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工程6049 22441399893傅旷杰105581223电路与系统控制工程6855 23412291312罗军105581223无线电物理控制工程7151数学专业课总分1319937810211436410110334586842861139233198101328901143221039732183112317651413167410631493100313991003127910031297963111037731176109310988830974106309969830891106306869530474108304。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名单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名单

(排名是按两个学科来排的,主要列出的是前20%)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1 北京邮电大学5★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15 天津大学4★3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5★16 华中科技大学4★4 清华大学5★17 武汉大学4★5 东南大学5★18 南京邮电大学4★6 北京交通大学5★19 西北工业大学4★7 北京理工大学4★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8 上海交通大学4★21 南京大学4★9 哈尔滨工业大学4★22 吉林大学4★10 华南理工大学4★23 华东师范大学4★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24 西安交通大学4★12 北京大学4★25 中山大学4★13 浙江大学4★3★(37个):宁波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复旦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燕山大学,中国民航大学,西安科技大学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1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5★16 浙江大学4★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17 华中科技大学4★3 北京邮电大学5★18 西北工业大学4★4 清华大学5★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5 北京交通大学5★20 西安交通大学4★6 北京理工大学5★21 武汉大学4★7 东南大学5★22 上海大学4★8 上海交通大学4★23 哈尔滨工程大学4★9 南京邮电大学4★24 天津大学4★10 北京大学4★25 大连理工大学4★11 哈尔滨工业大学4★26 西南交通大学4★12 南京大学4★27 武汉理工大学4★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28 四川大学4★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15 华南理工大学4★3★(43个):山东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中北大学,江南大学,深圳大学,兰州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东华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东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河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注:5★为重点优势学科的单位,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4★为优势学科单位的单位,排在6%-20%的单位;3★为良好学科的单位,排在21%-50%的单位。

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培养方案首先,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

通过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其次,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

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项目了解通信工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应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另外,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

通过学校主办的各项文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体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通信工程人才。

同时,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实验研究和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研究、科研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科研平台,使他们能够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总之,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与行业合作、实践教学、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胜任通信工程领域的各类工作,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通信工程人才。

中大信科院专硕-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中大信科院专硕-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先进思维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方向:本院目前开展的所有与电子与通信工程相关的研究工作,均可作为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通信网络、模式识别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射频/微波电路设计、RFID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信号检测与智能处理等。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 2 年。

三、培养方式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工程实践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并在所取得的工程实践成果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参见附件。

学生在申请答辩前至少要修满30个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9个学分。

课程编号参照以下约定:所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均以“ECE-”开头,后接3位阿拉伯数字,其中的前1位表示课程类别,后2位表示该课程类别中的序号。

课程类别约定如下表所示: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自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并具有强烈的实际应用背景,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附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学校名称中山大学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建设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负责人倪江群联系方式***************** (电邮)广东省教育厅制二O一二年五月填写说明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

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封面及简表中的“建设内容”填写“B”,表示与“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农林人才”等相关专业。

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建设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在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修业年限4年学位授予门类理学本专业设置时间1997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700首届毕业生时间2001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400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600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倪江群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11学位博士学历博士所学专业通信与信息毕业院校香港大学职称教授职务副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电话办公:************手机:138****1698电子信箱*****************邮政编码510275主要教学成果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的,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近四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共获得广东省和中山大学立项的教学、教改项目16项;主编公开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学论文16篇。

本专业教师曾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2010年黄继武教授等获授“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生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本专业学生曾获得2007年 “广东先进班集体”、2006年“全国先进班集体”。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合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培养具有良好微电子学理论基础和实验素养、勇于创新、适应能力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得到较全面训练的微电子学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学习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器件物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可开展微电子器件、纳微加工工艺和制造、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与集成、单片机的开发与应用、电子与通信、自动化等IT行业的科研、科技开发及信息化管理工作。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微电子技术领域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本专业为学制四年大学本科专业。

要求学生完成所有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并符合下列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心为社会服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2.掌握完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新发展、新成就,具有较强的汲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能运用一种外国语以上较熟练阅读所学专业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3.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4年。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就业指导、和毕业论文等的非课内学时。

教学生产实习一周,毕业论文十二周。

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10门左右。

六、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1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2包括技能18天,理论36学时。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13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能从事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管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说,主要培养两方面的人才:1. 研究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而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2. 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毕业后能从事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技术项目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2.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3.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有较好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项目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在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作用的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 能熟练阅读本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初步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本专业学制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离散数学基础、程序设计I、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人工智能原理、软件工程导论、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优化与网络管理六、专业特色课程信息科学技术导论、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综合实践、网络工程专业综合实践、网络存储技术与实践、搜索引擎分析与设计、无线通信与网络、Web程序设计及实践、云计算项目实践、嵌入式系统与网络综合实践、移动平台程序设计实践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见附表1)八、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见附表2)附表1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附表2网络工程专业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中山大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03.06)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生物学及相关生物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熟悉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能力;身心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2.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3.微生物分子遗传学4.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5.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发酵新技术6.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防治7.杀虫微生物与基因工程8.资源微生物学9.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11.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三、学习年限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文件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硕士学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五、考核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文件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3 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本专业特别要求必须在SCI源刊物发表(含接受)1篇研究论文或在中文一级学报发表(含接受)2篇以上研究论文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七、主要参考书目1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22徐建国,分子医学细菌学,科学出版社,20003陈代杰,微生物药物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林永成,周世宁,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贾盘兴,噬菌体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6Frederick M(颜子颖,王海林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8,北京7Sambrook , J . : et al. (金冬雁等译):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1北京.8Glazer, A. et al. (陈守文喻子牛等译):微生物生物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2,北京.9赵利淦等: 反义RNA和DNA,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武昌.10Snyder L., Champness W., Molecular Genetics of Bacteria, 2nd Edition, ASM Press, 200211Prescott L.M., Harley J.P., Klein D.A.: Microbiology. 5th International Edition, McGraw Hill Press, 200212Lewin , B . : Genes (最新版).13Pennington S.R., Dunn M.J., Proteomics: From Protein Sequence to Function,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td, 200114Mount D.W., 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115Aeolph , K . W . : Microbial Gene Techniques,Academic Press , INC , 1995.16Cann A.J.,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199717Stephanopoulos G. N.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98. 18Demain A. L. et al. Manu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nd Ed). 重要期刊1.微生物学报2.微生物学通报3.生物工程学报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6.生物工程进展7.遗传学报8.遗传9.海洋与湖沼10.Nature及其子刊11.Science12.Cell13.PNAS14.Molecular Biology15.Journal of Bacteriology16.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17.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18.Molecular Microbiology19.Trends in Microbiology20.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1.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22.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3.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4.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5.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6.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7.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8.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9.Microbiology-Uk30.Archives of Microbiology31.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32.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33.Research in Microbiology34.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35.Current Microbiology36.Biotechnology Progre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6
创新实践训练 II Innovation Training II
2
36
通信 光纤通信 工程 Optic Fiber Communication
2
32
轨道 数字通信系统 任选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3
54
开课学期/周学 时 9/2
9/3 8/3 9/3 4/18 4/18 4/18 7/18
课8 学
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践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2
36
分)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践
Senior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2
36
工程应用实践 Engineering Project
1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2
总学时 216 144 54 36
72
54 4 周3 200 小
时 36 20
36
开课学期/周学 时
2/3、3/3、5/3、 6/3 2/2、3/2、5/2、
6/2 3/3
2/2
6/4
5/3 1/ 每周 1 小时 2-12/每学年 9 学 时 11/
2/2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2013 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 应 21 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从事现代通信工程和电信网络先进技术研究、设 计、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1. 研究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 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毕业后继续攻 读硕士、博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专业教育,具备职业能力,懂得并善于运用新 技术、新方法改进生产、制造系统,成为工程师、工程技术专家乃至工程科学家;
4
72
1
36
3
54
2
36
3
54
1
36
3
54
6/4
向倩
6/3
黄晓
6/2
黄晓
6/4
周杰英
8/2
周杰英
8/3
范正平
8/2
李元新
8/3
康显桂
8/2
蒋鸿雁
9/3
龙云亮
1
36
2 8
1
36
2
36
3
54
9/2 10/ 11、12/ 2/2 8/2 8/3
蒋鸿雁 企业导 师 各相关 导师 教授组
倪江群
余顺争
—5—
课程 类别
微波技术与天线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 Laboratory
生产实习
Production Practice
毕业论文(设计)
Dissertation(Project)
限选 信息科技导论
课程 负责人 王哲 何江海
古南永
柳媛
黄寿松
夏银平 古添雄 漆小萍 黄毅 漆小萍 钟一彪
岳军
倪彩霞
模块一:中国文明
4
公 核心
模块二: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
2
2-12/ 2-12/
甘阳
1 2013 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 12 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2 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 2 个学分。 3 包括技能 18 天,理论 36 学时。 4 B 类课程为专业限定性必修课程。
3
54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
Digital Circuits and Logic Design
1
36
—4—
数计学
2/5

2/3
李晓东
2/3
吴维刚
2/2
吴维刚
数计学
3/5

3/4
杨智
3/2
杨智
3/4
余丰人
5/4
余丰人
5/2
实验中

5/3
张琳
5/4
李宁
5/2
李宁
5/3
黄以华
5/2
黄以华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Laboratory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课 工程 现代电信交换
轨道 Switching Principles for Modem
2
36
基础 Telecommunication
课, 无线通信原理
至少 Principles of Wireless 4 门 Communications 课)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2
36
程序设计 II Computer Programming II
课程 Training in Mathematical
2
36
II(小 Modeling
学期 程序设计与算法实践
实践 Programming and Algorithm
2
36
课 Project
程,
至少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 5 门 Senior Electronic System Project
2
36
信号与系统 Signals and Systems 高频电路 High Frequency Circuits 高频电路实验 High Frequency Circuits Laboratory 嵌入式系统 Embedded Systems
嵌入式系统实验 Embedded Systems Laboratory
课程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专 (通 信息论基础

信工 程、
Information Theory
选 电子 计算机网络
修 信息 Computer Networks
总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周学 课程

负责人
4
72
3
54
1
36
—1—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
本专业学制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课程类别
学 分 数 所占比例
备注
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毕业总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
课内总学时
38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 1)
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 2)
—2—
附表 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 类别
A 类 公课 共程 必 修 课
B类 课程
4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总学分
大学英语1 College English
12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军事课 Military Course
2+1
公益劳动
Physical Labor for Public Welfare
形势与政策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2
就业指导 Employment Guidance
2. 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 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工程意识,毕业后实际工 程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专家;
3. 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强, 适应性好的特点,毕业后在已有的学科背景之上,成为跨学科、跨行业的专家,或者 政、经、法、管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5
90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程序设计 I Computer Programming I 程序设计 I 实验 Computer Programming I Laboratory 高等数学一(II) Advanced Mathematics-1(II)
3
54
3
54
1
36
5
90
电路理论基础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 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通信工程专业 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 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通信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18 7/18 10/18
10/18 10/18 10/18 9/2 9/3
课程 负责人
谢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