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等速肌力测定与训练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ptkejian

目 录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原理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实验操作流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解读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分析
01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是一种评估肌 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通过使用 等速测力器进行。
多维度评估
研究和发展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以全面反映肌肉的功能 和健康状况,为个体化运动处方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更 科学的依据。
06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 分析
案例一:运动员的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总结词
评估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
目的
了解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水平, 为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仪对运动员进 行测试,测量肌肉在不同速度下的力 量和耐力。
测试成本较高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因此 测试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医疗 机构和社区的普及和应用。
适用人群有限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 成年人,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 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测试结果的主观性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操作 者的主观判断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需要确 保操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
表现、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关系。
05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 意事项与局限性
注意事项
确保受试者了解测试目的 和过程
在开始测试前,向受试者详细 解释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目的 、方法和要求,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解和恐慌。
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置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肌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力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探究不同因素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并分析测试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臂肌力测试仪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静态肌力测试和动态肌力测试。
实验一:静态肌力测试静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特定动作中的最大肌力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的静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静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俯卧撑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0次;在握力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5kg;在深蹲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实验二:动态肌力测试动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动作的次数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进行了仰卧起坐、跳跃和引体向上的动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动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同样是不同的。
在仰卧起坐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40次;在跳跃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15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等动作对上肢和下肢肌力的评估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动态肌力测试相对于静态肌力测试,更能反映出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3. 个体差异对肌力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体质和训练程度会导致肌力水平的差异。
结论: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肌力水平的方法。
通过对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等速训练技术讲解

峰力矩角度(AOPT): 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指定角度的峰力矩值:等速仪器可自动计算出关节活动中任意角度所对应的力矩值,一般可事先指定两个角度,目的在于比较两侧指定角度的力矩值。
峰力矩
峰力矩角度Biblioteka 等速肌力测试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作功量,反映了肌肉作功的效率。等速肌力测试中,AP值与测试速度有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测试速度越快,AP值越大,说明测试中测试速度越快,肌肉作功的效率越高。
多关节运动模块
等速肌力测试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峰力矩peak torque ( PT)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 峰力矩体重比(PT/BW) 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为何等速训练优于其他肌力训练方式
常用等速肌力测定训练设备
肌力测定为主设备 (配计算机系统) CYBEX(美国) Biodex (美国) IsoMed (德国) CON-TREX (瑞士) Moflex Kin-Com LID等等
肌力训练为主设备 (不配计算机系统) 不能获得力矩、关节角度变化等相关数据资料。 可进行肌肉的离心、向心、持续被动训练等。 BodygreenS06 BodygreenS1000
4、通过这样的等速运动可大幅降低因使用重量块进行的重力训练所产生加速度与减速度的运动伤害。 5、协助全身的肌肉训练、康复训练、身材体能的保持,特别针对脑损伤、脊髓损伤、骨关节等康复训练者、中老年人及慢性关键炎患者设计的肌力训练器材。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来自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2.等速运动测定仪的构成
保持运动速度不变
等速运动仪
操作系统
计算机处理系统
感应系统
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三、等速运动测定肌力的适应证、禁忌证
(一)适应证 各种病因导致的肌力下降; 临床徒手肌力检查肌力在≥ 3级以上。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二)禁 忌 证
绝对禁忌证 失稳,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 骨关节恶性肿瘤 相对禁忌证 疼痛 关节活动度受限 滑膜炎或渗出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康复医学科 韩栋畴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提纲
一、等速收缩概念 二、等速肌力测试仪的构成及仪器的种类 三、等速肌力测试仪肌力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测定肌力和训练的操作步骤 五、等速测试的结果 六、文献分享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等速收缩概念
等速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 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 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速收缩。在一般生理活动状态很难 产生等速收缩,只有在特定的仪器上才能进行等速运动。实际上, 等速运动时,其肌肉收缩是一种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相混合的方 式。
左右同名肌 力比
拮抗肌比
仁爱、恪职、精诚、创新
病例
郑某, 28岁,男,IT人员。主诉: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修复术后,疼痛伴无力2月余。诊断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修复术后,2018年12月12日来我院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因 左侧膝关节肌力下降、步行困难,于2018年12月12日进行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
肌力及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适应症
1.废用性肌肉萎缩 2.关节源性肌肉萎缩 3.神经性肌肉萎缩 4.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肌力及肌力训练
10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等情况。
电刺激不比主动训练有效改善肌力;康复训练 以电刺激配合主动训练(主动参与)
•肌力及肌力训练
•肌力及肌力训练
(二)助力训练
1.适应证 肌力1~3级时 2.训练方法 (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2)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3)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 (4)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肌力及肌力训练
(三)悬吊训练
•肌力及肌力训练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 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阻训练。
4.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如:外伤后及术后早期。
5.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
6.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
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肌肉长度有改变的训练。
•肌力及肌力训练
11
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频率 2.选择适当阻力 3.尽可能无痛训练 4.耐心及鼓励
1~1.5倍) 腹背肌等长耐力实验 3、等张肌力检查(ITMT)isotonic 4、等速肌力检查(IKMT)isokinetic
•肌力及肌力训练
肌力与人体八大系统息息相关
呼吸 运动 循环 消化 泌尿 神经 内分泌 生殖
•肌力及肌力训练
原则
1.抗阻原则 2.超常负荷原则 3.超量恢复规律 4.训练至疲劳但不过度疲劳原则 5.强度和频度关系
等速肌力训练与测试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变, 兼 有等 长 收缩 和等 张 收 缩 的优 点 。运 用 等 速运 动 对 肌 肉进行 测试 和训 练 的技 术称 为等 速肌力 测试 和训
了肌力 , 对下 肢 功 能并 没 有 带 来 实质 性 的改 善L 6 ] 。但 近期有 小样本 研究 指 出 , 研究 者 使 用 一种 “ 飞 轮式 ” 等
速肌力训练仪 , 用于脑卒 中 8 年后的后遗症期的患者 , 不 仅改 善 了偏 瘫侧 的下肢 肌 力 , 同时 改 善 了健 侧 肢 体
的废用 性 的肌力下 降 , 从 而进 一步 改善 了患者 平衡 、 步
行能力 以及 减少 起 立一 行 走 测 试 时 间[ 7 ] 。也 有 类 似 小
疗 方法更 为科学 与规 范 。 2 等速肌 力训 练与等 速肌 力测试
节 的研 究也最 多 , 但 结 果 却 差距 很 大 , 就峰力矩而言,
治疗前 后 的变化 由最少 上升 1 7 , 最 多则 高达 1 5 5 ,
一
般股 四头 肌及胭 绳 肌肌 力 均 有 提 高 ; 等 速肌 力 训 练
1 脑卒 中后 的肌力 训练
指 肌 肉在一次 收缩 过程 中达 到 的最 大 力 矩 输 出 , 反 映 测试 者 的肌力 情况 , 是 等 速 技术 中 的黄 金 指标 。② 峰 力矩体重 比( P e a k To r q u e / We i g h t ,P T / W) : 指 单 位 体 重 的峰力矩 值 , 反 映 了肌 肉的相对 肌力 , 可用 于不 同 体 重人 群 之 间 的肌 力 对 比。③ 峰 力 矩 角 度 ( Av e r a g e P o we r , AP ) : P T A 出现 时的关 节 角度 , 是 关节 的最 佳 用 力角 度 。④ 平 均 功 率 ( AP ) : 肌 肉单 位 时 间 内 作 的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浩天揽云FBI 2008-10-07 11:00:16 回复在康复后期需要通过等速测试来判断康复情况,很多断友有疑虑,整理小文如下,仅供参考,敬请指正!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各项测试数据中,峰力矩(PT)值的可信度最好,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中等,而肌肉耐力略低。
肌肉向心收缩测试的ICCs值高于肌肉离心收缩。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a
29
(二)曲线描记结果图
峰力矩
峰力矩角度
a
30
a
31
七、病例分析
病例一
彭某, 38岁,女,工人。主诉:右腿 疼痛伴无力一年。诊断为右膝关节骨性关 节炎。 2006年3月26日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 因双侧膝关节肌力下降、步行困难,于2006 年4月5日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录像
a
32
测试结果
测试部位
尤以右侧明显; 2.右侧屈/伸比值倒置,这将导致关节异常磨损,
退行性病变加重。 建议:患者加强双侧下肢肌力的训练,尤以右
侧伸肌为主。
a
35
病例二
毕某,男,38岁,工人,1999年1月5日 乘车时与人发生口角,被人用刀刺伤背部, 诊断为脊髓圆锥段贯通伤,圆锥马尾神经 不全损伤。1999年3月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 一个月。对此患者训练前后进行膝关节等 速测试,以进行疗效评定。
a
6
BIO-DEX
a
7
2.等速运动测定仪的构成
保持运动速度不变
等速运动仪
操作系统
计算机处理系统
感应系统
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a
8
(1)操作系统 --即提供不同部位 测试的附件
a
9
三、等速运动仪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一)工作原理
感应系统—感受关节活动范围内每一点肌力 的
变化.
阻力反馈调节系统—调节每一点的阻力,使之
a
13
提供临床上对各种疾患的 肌力量化测定(关节稳定 性、肌腱韧带损伤等)
提供更多的肌肉功能测定 (如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程度等)
a
14
四、等速运动测定肌力的适应证、 禁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力量控制精度测试: (force control accuracy test) 作重复的次大强度收缩运动若 干次,观察力矩曲线的匀称性, 可作为运动协调性的评价指标。
(四)肌肉收缩方式
向心/ 向心 被动 模式 离心/ 离心
收缩 方式
等长
向心/ 离心
等速离心模式
进行最大化或次最大化运动、增强 本体感觉以及刺激功能性或竞技性 的运动
所测最大力矩值与个体体重之间的比值. 借此可消除个体间体重因素影响,以利于 个体间力量的横向比较.
拮抗肌比
该比值反应肌力平衡情况,间接 反映关节稳定性,预测潜在的关节损伤 尤其膝关节的屈/伸比值最具临床意义。
左右同名肌比:
反映两侧同名肌群力量的平衡情况。 一般>10%易造成弱侧损伤。
最大关节可动范围:
6. 完全恢复阶段 使用所有五种模式,完全提高和恢复 关节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控制
单位度,此值缩小提示关节受限。
力矩加速能(torpue acceleration energy,TAE)
是力矩产生开始前1/8秒内的做功量。用 以代表肌肉活动的灵敏度或爆发力, 也是最具特异性的肌肉功能指标之一。 单位瓦。
(二)曲线描记结果图
通过力矩曲线和关节活动范围 曲线来评估肌肉的运动情况,关节 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或疾病情况均可 通过力矩曲线而获得。
(二) 快速测试:>180°/s 测试肌肉的耐力 重复20-30次
速度与力矩的关系
速度越高力矩越低, 反之速度越低力矩越高 速度快到无限时,就无 法完成动作,力矩为0
速度慢到极限为0时, 就产生了最大力矩, 即最大等长力量
F1
Muscle Force
速度与力距成反比
0
Velocity of Contraction
(二)禁 忌 证
绝对禁忌证 失稳,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 骨关节恶性肿瘤 相对禁忌证 疼痛 关节活动度受限 滑膜炎或渗出 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术后早期 急性损伤等
五 测试方案的选择
速
度
肌肉收缩方式
慢速
中速
快速
(一) 慢速测试:<60°/s 测试肌肉的力量 分析动作中的薄弱环节 重复4—6次
等长肌力测试
用在患者的术前或术后,或者发生 疼痛时的康复评定。
被动模式 持续的被动运动对于关节固定阶段 之后的康复有益
被动模式可与电刺激,冰敷结合使 用,减轻急性关节扭伤的肿胀
六、等速测试的结果
(一)等速测定的相关参数
1.力量指标 2.比值指标 3.其它
峰力矩
力量 指标
总功 特定角 度峰力 距
峰力矩(peak torque,PT):
单位----牛顿.米(Nm),关节肌 肉运动过程中最大力矩的表达,反映 力矩曲线的最高点。对下肢负重肌群 的力量评定具较好的意义,测试结果稳 定,信度较高。
●
特定角度的力距值(torque at special angel,TSA):
是关节活动至一定角度肌肉的力矩大小, 该值可被用来评定肌肉在特定位置时力量的 大小。
CYBEX BIO-DEX Moflex Kin-Com LID等
biodex
BTE
多重固定
多种配件
制动按钮
动力头横纵旋转
显示器反馈 触摸屏控制
转动中心 多重调节 可提升430磅 电动调节
打印机
电脑控制
连接肌电
T型工作台
2000Hz 采集率
2.等速运动测定仪的构成
三、等速运动仪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曲线描记结果图
七、注意事项
指导病人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 饱餐后进行测试 指导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闭气
用劲 测试前适应性训练 口令
影响等速测试结果因素
1、仪器设备 2、患者:年龄、性别、体重、体位、 文化程度、精神心理状态 3、操作者:操作熟练规范程度,方 案,等
八、等速训练
1 . 受限康复阶段 提供必需的基础---被动\等长模式, 逐步提高活动范围,特殊角度下的安 全和舒适力量测试和训练
是目前评定肌肉功能、 研究肌肉力学特性的 最佳方法(峰力矩值、 功、力矩加速能等)
提供临床上对各种疾患的 肌力量化测定(关节稳定 性、肌腱韧带损伤等)
提供更多的肌肉功能测定 (如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程度等)
四、等速运动测定肌力的适应证、禁忌证
(一)适应证 各种病因导致的肌力下降。 临床徒手肌力检查肌力在≥ 3级以上。
等速肌力测定及训练
康复评定科 宋桂芸
肌力检查 徒手肌力检查 仪器检查
等张测试 等长测试 等速测试
肌力检查
等长肌力检查 仪 器 肌 力 检 查 徒 手 肌 力 检 查
等张肌力检查
等速肌力检查
一、等速运动概念
等速运动 (Isokinetic Movement)
指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
2. 关节控制阶段 避免炎症和渗出---被动模式,保证关 节周围血液,淋巴回流,促进代谢
3. 恢复活动范围阶段 达到完全活动范围的被动模式,在合适的 速度和安全的力矩下,恢复活动范围
4. 提高力量阶段 等速,等张,被动,离心反馈模式下适当 的测试和训练,恢复肌肉力量和耐力
5. 恢复功能阶段 等速向心/向心,等张模式下,进行功 能,本体感觉,加/减速训练
(一)工作原理
感应系统—感受关节活动范围内每一点肌力 的变化. 阻力反馈调节系统—调节每一点的阻力,使之 与相应的肌力改变相匹 配,从而使预定的角速 度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 保持恒定
(二)等速运动仪特点
提供肩、肘、腕、髋、膝、踝和腰背等多个
部位、多个功能动作的肌力测试
提供多种形式的肌力测试
提供多种力学参数,
总功(total work,TW):
单位为焦耳(J)指一次或数次运动所 做的功,是力与运动距离的乘积,即力矩曲 线下的面积之和。当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时, 该值主要同力矩大小有关。
力矩 体重比
比值指标
左右同名肌 力比 拮抗肌比
力矩体重比(peak torque to body
weight,PT/BW)
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
预先设定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肌肉用力仅使
肌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
速 自动调节
等张运动 变化,不 可预知 固定
等长运动 固定在 0 °/S 固定
二、等速运动仪器的种类及构成
1.等速运动仪器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