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姆雷特》有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篇一:《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曾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戏剧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演变发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正是剧作家这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生动体现。
这个剧本的又一个名字叫做《王子复仇记》。
实际上这个王子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好处上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
他的复仇很失败,正因他一向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
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
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
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
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斗争的武器。
人文主义着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
哈姆雷特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完美的期望。
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感情。
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
他的恋人奥菲利亚说:"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是这样陨落了!"这样的王子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护,连他的敌人克劳迪斯也承认:"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
但是他一接触社会的现实,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爱的母亲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就匆忙嫁给了从前受人耻笑的克劳迪斯。
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丹麦是一座监狱","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职责"。
这样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哈姆雷特》读后感1他的经历非常人能及,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奇迹,命运的不公并没有让他屈服,而让他勇敢的站起来,勇敢的面对一切,这是他的责任,他不能逃避只能接受。
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重新创造人生。
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本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使哈姆雷特疑窦在心,并且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父亲告诉他是他的叔叔所为,于是他决定为父报仇。
开始了他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
最终,向克劳迪斯亮出了复仇之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是苟且偷生逃避一世还是勇敢面对为父报仇,既是最后可能死亡。
虽然天性善良的他在生死问题上一度疑惑,使其对未来复仇行动踌躇不决,但最后他依然选择了后者。
这种战斗精神是值得我们现在学生学习的,学习他与命运抗争的人生态度,学习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今的现实中,倘若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也许开始会和哈姆雷特一样,会在逃避与面对中犹豫不决。
但我们要坚信,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勇敢面对,迎难而上。
生活就像一场雨,看似美丽,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忍受那些寒冷与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当没有阳光时你自己便是阳光,没有快乐时你自己便是快乐。
面对困难,需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需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需要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不屈精神。
拥有这些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是富有的人。
苦难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言弃,逃避是弱者的做法。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也应如此。
曾记否,海尔总裁张瑞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克服国内外层层阻挠,将海尔打造成为国际品牌,响誉海内外;曾记否,鲁迅弃医从文,不顾敌人的死亡威胁,用一篇篇震撼人心的__唤起国人的爱国意识。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哈姆雷特》读后感1随着老国王的死去,克劳狄斯登上了王位,并娶了自己的嫂子。
年轻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亲的死使他痛不欲生,但老国王的鬼魂的出现,使哈姆雷特知道父亲是被自己的叔叔谋杀的。
此后,哈姆雷特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
当他面对黑暗的封建势力,再加上杀父之仇,他必然回去反抗、去斗争。
但是当他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时,他犹豫了,痛苦了。
甚至开始怀疑了鬼魂的话,最后奋军孤战导致了自己的惨死,尽管他复了仇。
在复仇的同时,哈姆雷特疯狂地爱上了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但是波洛涅斯阻止女儿和他来往。
一天,哈姆雷特突然找到她,在她面前做了许多疯癫的举动。
其实奥菲利娅也深爱着哈姆雷特,但是她不够坚强,太单纯了。
不了解周围社会问题的复杂。
最终做了帮凶的作用,使哈姆雷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
揭示了封建教育对人性的摧残,这也致使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形象的.哈姆雷特必定要去抵抗,将封建势力打倒。
克劳狄斯是邪恶的化身,他自私自利,他只爱他自己,他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
他杀兄、篡位、淫嫂,坏事做尽。
他使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
这也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作为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
然而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作一个人的仇恨。
因此,他成为一个悲剧,成为一个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
《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只是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联盟瓦解。
社会矛盾深化,政治形式日益恶化。
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使人民生活痛苦加剧,反抗此起彼伏。
《哈姆雷特》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揭示了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腐蚀毒害作用,揭示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
《哈姆雷特》读后感2《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优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连忘怀、回味无穷。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本(五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本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
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同时,我们频繁的看到了一个词——命运。
它像影子一样和我们不离不弃,又似阳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让人变得幸福却也伤痕累累,但更多时候,命运像梦魇一样深邃而窒息。
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的露台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棋局。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
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热血中正义的沸腾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
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哈姆雷特又是极其重视感情的,一个忧郁多情的王子。
当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利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因为自己装疯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当他倾听了父王鬼魂的诉说,一颗心困扰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忧郁不已。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
本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性格不允许他带着疑问庸庸碌碌地生活,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相关推荐《哈姆雷特》读后感(精选42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1《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悲剧杰作,成于1601年,那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圈地运动”正在进行中,社会中充满矛盾。
这本书也表现出了这一点。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亡放弃了一切,包括他的尊严、爱情甚至于生命。
然而这样有没有意义呢?为什么要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并不清楚,他甚至连死亡是什么都不知道。
“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要做些什么梦”。
但他不得不报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驱使。
这使命感从何而来?是因为正义吗?消灭代表邪恶与丑陋的叔父克劳狄斯,恢复王国的秩序。
这似乎是一个理由。
但正义的伸张又必将伴随着流血和新的仇恨。
哈姆雷特为了避免这些迟迟没有动手,他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这个使命。
但在那时剧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死了,只留下一个霍拉旭。
或许这也是最好的结局,涉及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临死时对霍拉旭说:“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蒙受极大的损伤!你如果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这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这很奇怪,哈姆雷特为什么留下这样的遗嘱?为了他的名誉吗?可哈姆雷特为了复仇已经什么都不顾了,为何还要在乎名誉?我想他当然不是为了名誉,传播这个故事是为了给世人以警醒,让世人替他继续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
遗嘱中还提到了天堂,连死亡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来天堂呢?我实在不明白,或许哈姆雷特仍对死亡怀有恐惧,想给自己一个精神安慰罢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
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者,但当时各个阶级为了利益而不停斗争,使英国社会现状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差距越来越大。
《哈姆雷特》读后感(精选10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精选10篇)《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优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连忘怀、回味无穷。
里面不单有着优美的词句、哲深的对白和曲折动荡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对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
虽然是一部悲剧,但在其中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优美,或许这是一种凄凉之美,有人说“美丽总是忧愁的”,但在悲惨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给我们人类精神的撞击和心灵的悲怜。
贯穿全剧的主角哈姆莱特,是个勇敢,理想崇高,品格高尚,思想深刻的好青年。
但是突如其来的父王猝死,叔父继承王位并与其母后成亲,加上父王冤魂告诉他所有残酷的真相,并促他为父报仇,哈姆莱特顿时感到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丑恶。
这些丑恶的事实引起了他对美好世界的怀疑和对人类善良观念的动摇。
于是,悲剧开始扩散,蔓延……复仇的道路是艰辛的,在这个环境中,他不得不当机立断,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
他原本是那么优秀,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犹豫不决,导致了一个有一个悲剧的上演:因为失误杀死自己心爱的人的父亲,心爱的人因为伤心过度而坠河淹死,母亲被毒酒意外毒死……一切的一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部惊世的悲剧巨作。
然而,莎士比亚要表现得远不止这些,这部戏剧中富有永远需要令人捉摸的哲学。
主角哈姆莱特所具有的正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优点,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当然,随之时间的推移,之一部悲剧不朽的屹立在世界文坛的原因,是它所描绘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原型他的悲剧意义显然超出了文艺复兴一个世纪,他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牺牲品,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位典型形象。
当头顶的光芒无法照亮身后的黑暗,当彻夜的丧钟无法安息冤死的亡魂,当正义的锋芒无法刺穿恶魔的铠甲,复仇的业火从地狱燃起,灼尽一切的灵魂。
最新哈姆雷特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最新哈姆雷特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最新哈姆雷特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新哈姆雷特读后感优秀范文一戏剧中出现的戏中戏的环节,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再现老王被杀的情景,不仅试探出叔叔的内心,也表现了哈姆雷特的愤怒,将矛盾推向更尖锐的地步,进而推动情节和故事的高潮。
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也巧妙性的将自己的戏剧观点,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在指导伶人表演之时呼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言语相互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土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让人难以忘怀,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对人性本身的反思。
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牺牲也是他个人发展的最终结局。
悲剧不幸,却演绎了不一样的美。
哈姆雷特值得久读深思。
最新哈姆雷特读后感优秀范文二《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
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
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
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哈姆雷特》读后感1《哈姆雷特》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哈姆雷特》中。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紧接着,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善良与邪恶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本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时光瞬间消失,老国王的离奇死亡,王后的背叛改嫁,国外敌军虎视眈眈,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
哈姆雷特心中报复的烈火燃起,使他的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但他在磨练中变得坚强,不再犹豫。
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情,但我们不应该一味的逃避或是左思右想,迟迟不肯行动。
不论前方有多么艰难险阻,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接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挑战。
《哈姆雷特》读后感2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戏剧诗人,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文豪。
《哈姆雷特》这部莎士比亚最闻名的剧作,也是他四大悲剧中最早、最长的一部。
书中描绘了英明果断、智勇双全的哈姆雷特王子从他父王的鬼魂口中得知他叔父的恶行:谋害兄长,篡夺王位,欺骗嫂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哈姆雷特》有感
廖慧芳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成功的悲剧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丹麦王子,他本是一个英俊潇洒,有贵族气质,学士风度,拥有超高剑术的一个绅士,是一个多才多艺,有美好品德的青年王子,却因为王宫的风云突变,叔父篡位,父王被害,母亲的改嫁让他抑郁寡欢,为了正义,为了帮父亲报仇,从而走上了悲剧的复仇道路。
哈姆雷特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我特别喜欢哈姆雷特这个人,奥菲利娅是这样赞美他的,“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他在女友的心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在我心中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英俊潇洒,有贵族气息,有绅士风度的白马王子,他含着金汤钥匙出生,他有学识,有口才,有风度,会剑术,是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男神,他离开了宫廷,到德国的一所大学深造,他在大学里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他对人生和世界有一种新的看法,在他心目中,世界是美好的,与当时教会认为的人世间事苦海的看法时相悖的,从“人类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动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以看出,他对世界是充满希望的,他的眼睛里充满了真善美。
但是,王宫的风云突变,父王遇害,舒服篡位,母亲在短时间内改嫁,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正是因为在他心目中世界是美好的,人性是善良的,可是面对王宫的突变,善良的王子惊呆了,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切反常乱伦的突然发生,完全打破了他心中的幻想,原来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思想败坏,恶行遍地的世界,从此她的世界变得黑暗,从“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草。
”可以看出,他美好的世界一下子毁灭了,变得让他厌恶不堪,变得乏味无趣,变的恶毒,美好的人世间一下子变成了苦海。
他本来是一个乐观的王子,眼中充满了希望,家世的变迁让他走上了复仇的道路,当国内传来父亲不幸惨死的噩耗,他急忙回来奔丧,回来后才发现宫里已经完全变了,国王已经变成了叔父,母后成了叔父的妻子,整个丹麦乌云笼罩,谣言四起,有人说,父亲死后,每到半夜,父王的鬼魂总是在城堡上游来游去,好像在找寻什么,又好像在倾诉什么。
终于在一个阴森森的夜晚,王子来到了城堡的露台上,亲眼见到了父亲的鬼魂,他又惊又怕,鼓足勇气听父王讲述了自己被害的情况,原来父王是被自己的亲兄弟夺取了性命,王位,和王后。
最让父亲痛心的是母后的改嫁,但父亲太爱母后,希望自己不要伤害母后,只要向叔父报仇即可,他以自己的学识和聪慧的头脑推测,这可能只是魔鬼意图在古惑他,他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报仇,他的内心在挣扎,在犹豫,正义与黑暗展开了斗争。
为了避免怀疑,他不得不装疯卖傻,逢场作戏,连心爱的女人也装作不认识,丝毫不吐露真情,他拉着女友的手不放,目不转睛的望着他,发出无声的叹息,而后离去。
事后觉得自己对女友太过冷酷无情,于是写了一封情书给女友,但情书最后却到了叔父手里,叔父开始怀疑他是否真的发疯,也让自己开始怀疑女友的真心,以为他和自己的母后是一类人,于是开始伤害她,从开始的深情款款到后来的尖酸刻薄,甚至不小心杀死了她的父亲,逼得她发疯,坠湖身亡,最让他痛心的是母后,在两个月之间就变了心,而且是和父王相比,简直是鬼怪和天神之别,不能相提并论,使他发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的叹息,足以表现他对母后有多么的失望。
自从父亲去世后,他看到的现实与他心目中的理想是完全相悖的,他对好母后成了敌
人的王后,他的好朋友背叛了他成为了敌人的奸细,他昔日真情深爱的女人听从的是父亲的摆布,做了敌人消灭他的工具,这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背叛与邪恶,哪有一点正义与真诚,他只能叹息,他只能慢慢的接受这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现实,他陷入了痛苦,却让它变得更加冷静沉着,更加的清醒深沉。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反搏了敌人,演绎了一出父亲遇害时的戏,让叔父开始忌惮他,让叔父开始害怕心虚。
当理想破灭之后,他并没有意志消沉,没有绝望,反而把他从幻想拉进了现实,他要为父王报仇,他要为正义而斗争。
他勇于面对恶势力,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敌人大惊失色,那时正好有一个剧团来表演,他以装疯卖傻的方式,趁着剧团前来表演,他编写了揭示叔父杀死父王罪状的剧本,让他们表演,奸王看到这脸色大变,从大厅冲了出去,这个时候,哈姆雷特看到叔父如此的惊慌失措,心中的疑惑一扫而空,更加确定就是叔父害死了自己的父亲,确定父王所言属实,后来,母后听奸王的吩咐,宣旨让他进宫,他对母后很失望,并伤心的责备了母后,气到几乎杀死她,却错手杀死了躲在布帘后偷听的奥菲利娅的父亲勒罗地阿斯,从此和心爱之人走上悲剧的道路。
奸王一直思量着把他送到英国,并拜托英国的国王杀了他,让他再也回不来,复仇与反复仇的斗争在王宫里激烈的进行着,奸王是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除之而后快,却不能明目张胆的行事,只好明着是一把热情的火,想送他到英国继续深造,暗着是一把冷酷的刀,想置哈姆雷特于死地,聪明的王子识破了他的诡计,夺回了母后,处死了帮凶,也最终处死了害死父王的真凶,最终和敌人同归于尽,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他虽然复仇成功,却也没有担起重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奥菲利娅因失恋之苦和父亲的无辜死去,终于精神崩溃,坠湖身亡,而她的哥哥为了帮父亲和妹妹报仇,不料被奸王利用,与哈姆雷特势不两立,而哈姆雷特在识别奸王的计划,杀回宫的时候,却是遇到到了女友奥菲利娅的葬礼,心中不由大感悲伤。
正在这时,奸王趁此机会举办了一场剑术比赛,他在剑上涂上了剧毒,雷阿地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剑术更胜一筹,最终击败了他,临死前,他道出了奸王的阴谋,事实被揭穿之后,王后在慌乱中误饮了奸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当场身亡,哈姆雷特杀死了奸王克劳狄斯,却因中了毒箭,毒发身亡而死,以同归于尽,失败而告终。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悲情的人物之一,他的悲剧,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恶势力当道,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真善不明,美丑颠倒。
哈姆雷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说明人文主义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像哈姆雷特这样优秀先进的人物,斗争也必然失败,这种处在萌芽中的先进势力与强大的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整个悲剧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只是孤军奋战,只是依靠个人力量来完成这个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力量明显不足,显得是那么的微弱,只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罢了,他只能在痛苦的边缘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徘徊,最终以失败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应该更勇敢一点,更果断一点,不要总是自己一个人在那不断的徘徊,纠结,他应该利用自己的势力,利用自己的声望,在大臣面前,在群众面前获得信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只有强大的势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让自己最终赢得胜利。
——行管131 廖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