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2声音的特征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1.2 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

用心 爱心 专心1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班级: 姓名:【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音调的影响因素。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分析声音的三要素,会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要点1】 声音的响度〖活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敲鼓,怎么使鼓的声音更响?〖讨论〗(1)此时鼓面的振动有什么变化?(2)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呢?。
〖质疑〗为什么鼓敲的越重,鼓声的响度越大?〖猜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拓展〗生活中,声音的响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举例说明。
〖总结〗【要点2】 声音的音调〖活动〗(1)聆听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声音,区分这两种声音有何不同?(2)用一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探究〗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动踏板,用一个塑料片接触辐条,当后轮转速越来越快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越来越 (高/低)。
〖总结〗1.声音的 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 。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 越大,响度越 。
1.声音的高低叫做 。
3.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 。
越高,音调越 , 越低,音调越 。
4.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 。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 的高低。
〖辨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音调与响度反映了声音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特征。
它们彼此独立。
就是说,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但生活语言中并没有规定音调与响度的专用词语,故同学们应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物理意义来区分它们,并养成用音调、响度等物理概念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的好习惯。
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这儿的“高”是指高;“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1.2 声音的特征教案 苏科版

二、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三要素,懂得响度,音调和音色的物理意义,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学难点有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在生活中并不非常明显,但是有本质的区别,用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差异,使学生能分辨清楚,未必一定用文字详缪。
学生处于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对物理名词的接受有难度,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意会”和努力去使用它们,把“理解”名词的任务留待将来。
教学要点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科学探究的理念和流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和使用它。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实验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鼓,音叉,发音齿轮,锯条片,泡沫塑料橡皮筋,白纸,铁皮铅笔盒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教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三段音乐,请演奏。
(学生分别演奏)教师:听了这三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些成语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吗(学生回答)教师:我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
(方案用于有学生演奏)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先请大家一边听录音,一边猜猜是什么声音。
(播放录音)教师:这段录音包含了很多声音,大家还能一一辨别,真不简单。
无论是李玟的歌声,还是公鸡的打鸣,还是发令枪声,它们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具有声音的一些特征,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投影:声音的特征)二、新课教学教师:老师也来露一手,(轻轻地敲击)听到了什么?学生:鼓声。
教师:如果要使鼓声更响一些,更响一些,我怎样做就行了?学生:用力就行。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教师:你做得很好,我们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声音更响,就用响度来说明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实验验证。
5.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分贝的换算和应用。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说明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进行一次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3. 计算一定分贝范围内的声音强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音乐、影视、通信等,以及声音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声音的特征,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解释一下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3. 给定一个物体,分析其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计算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的分贝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并掌握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学生能将声音的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鼓等)、实物(如不同材质的管道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
2.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它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如:用尺子振动频率的不同,观察音调的变化;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鼓,观察响度的变化等。
4.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5. 实践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乐器演奏曲目;如何通过声音判断物体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幅、介质等)和声音的传播条件。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音调(如音叉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响度(如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不同,响度不同);音色(如不同乐器的演奏,音色不同)。
2.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答案: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声音的特性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

§1.2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2、采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3、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是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难点是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教具学具:钢尺、梳子每人一把,小鼓、碎纸屑、收录机、音乐磁带(录有二胡、笛子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1、拿一根钢尺把它夹在抽屉的缝隙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并保持不变,用手指拨动钢尺,一次用力拨,一次轻轻拨,对比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观察钢尺振动的情况,用2.拿一根钢尺把它夹在抽屉的缝隙里,一次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一次伸出来的部分要短一些,手指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快慢的情况,振动频率的变化,用耳3、乐音具有,和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反映声音强弱特性的是,人们能把不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区分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 不同。
二、以学定教(一)预习交流1教师明确自学、群学内容和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和预习作业题自学3~5分钟。
2、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回辅导,答疑解惑。
3、教师精解点拨预习作业(或根据生生互动交流情况灵活处理)。
(二)展示探究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它们之间关系:响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决定的教师提问: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例如用鼓做实验,怎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展示。
教师总结。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归纳总结:①振动快慢——频率 1秒内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②声音高低——音调③二者关系——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教师提问:将硬纸片以同样的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观察梳子齿与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展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声音的特征:
1.响度(由声源振幅和人耳到声源距离决定)
2.音调(由声源频率决定)
知识结构整理
1、响度:声音的
主要取决与声源振动的 .
声 2、音调:声音的
音 由声源振动的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
的 3、音色:声音的
特 与声源的和有关
性
教 学反 思
师问:同学们听到的塑料片振动发出的声音有怎样的变化?
师:哦,原来声音还有“低沉”、“尖细”之分。
“低沉”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沉闷、稳重,而“尖细”指声音听起来嘹亮、尖锐。
猜想:那么声音的“尖细” 、“低沉”程度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示:(另一位同学)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吗?
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教师介绍:用硬板纸在疏密不同的梳齿上匀速划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生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
响度、影响响度的因素。
突破方法:从定义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加以区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突破策略:多举例,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分析方法。
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听一段响度、音调、音色各不相同的音乐,感悟声音的特征,再分条加以学习,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有
生:发声物体振幅越大,鼓声越强。(板书)
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把塑料直尺固定在课桌上用不同的力拔动观察尺振动的幅度
略
深层次分析问题
体验方法
学生自己动手,加深理解
环节三:音调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2名学生参与):将硬塑料片轻压在自行车后轮上,一位同学由慢转快转动后轮。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 声音的特性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 声音的特性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及基本特性,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3.能够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PPT;2.教学素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仪器、声音示波器、发声器、音叉等。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在学生面前引起注意;2.向学生提问:你们身边有哪些事物是与声音相关的?请举例说明。
步骤二:引入新知(15分钟)1.利用PPT介绍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振动物体引起的,能够使人耳朵听到的物理现象;2.介绍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物体的振动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进而传播到人耳,产生听觉感受;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为什么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仪器;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手摇音叉、发声器等产生声音,并利用声音示波器观察声音的振动频率和波形;3.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回答以下问题: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会有什么不同?步骤四:总结归纳(15分钟)1.回顾实验结果,学生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2.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特性,如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等;3.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传播速度表格,让学生填写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对比。
步骤五:拓展应用(15分钟)1.提出应用问题:为什么雷声比炮声听起来更迟一些?2.引导学生分析:雷声和炮声产生的原理有什么不同?雷声的传播路径和炮声的传播路径有何区别?3.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传播特性解答应用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加深了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此外,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2声音的特征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1、采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
2、通过学生实验和听录音,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寻找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2、通过声音的三要素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设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同时让两名学生利用教具来动手做实验。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声音现象在多方面的不同。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声音的特征。
二、讲授新课(新知探究)
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已经发现,小鼓的声音特别响,请敲鼓的同学谈谈,你怎么做的使小鼓特别响?边说边再做给同学们看看。
设问:①请你介绍一下,特别响时鼓面的振动有何特点?怎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按照你设计的方案再做一次。
②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认为敲鼓时,声音响到什么程度与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
学生讨论……
③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能否根据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来验证?
锯条振动幅度与声音响度间关系
学生活动:……
换用二胡可以做同样的实验。
演示实验两次用力大小不同弹同一弦时比较声音响度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
它们之间关系:响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决定的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声音不但有大有小,还有高有低,我们称为音调,同学们在讲话时,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物理学中的音调大小,在生活中常用尖细、粗哑来表示,而在音乐中常用音阶来区分。
设问:音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同学们能根据日常生活的事实或刚才各种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看法吗?
学生讨论……
引导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我们仍用梳子来探究这个问题。
简单介绍研究方法(出示钢尺)
按照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锯条的音调与锯条振动快慢的关系
结论
归纳总结:
①振动快慢——频率1秒内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
②声音高低——音调
③二者关系——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3、音色
启发: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不同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
学生活动:①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二胡和笛子来演奏同一首歌曲,利用对比来听音。
②四位女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它学生听后指出是谁念的。
归纳: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不同。
介绍古代编钟,音色优美
小结:①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②音色是由发声本身决定的
③响度、间调和音色的声音的三要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