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邓稼先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2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2学生分享对邓稼先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4.2教师重点解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7.课后作业7.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2.教师讲解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提高了表达能力。
4.课后作业环节,加强了家校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邓稼先》2.多媒体课件3.网络资源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2023年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精)一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本书的单元布局转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文体学问的要求,更加注意学生的人文体验。
以下是单元安排: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其次单元:人与自我之二(抱负信念)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二、学生状况分析所教班级七年级二班共47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难,盼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把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把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育学生语文朗读力量,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育学生语文语感打下根底。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首先、要留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留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深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留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公平、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公平、互动转变。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邓稼先 (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了解邓稼先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3. 理解并重视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的重要性;4. 提高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邓稼先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的贡献;3.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2. 如何从邓稼先的事迹中体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进行介绍;2. 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学习科学、探索精神;3. 需要课间配合阅读,了解邓稼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课前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邓稼先的初步认识。
2. 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必要阅读,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
3. 活动环节Activity 1:聚焦邓稼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索邓稼先相关的文献和图像,并利用课堂时间,展示所发现的事实。
Activity 2:探究精神学生自主探究邓稼先的主要成就,深度评价他在科学探索中的精神。
Activity 3:恰当的表达方式在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之后,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
每组分为邓稼先和采访者,邓稼先需要准备一份简要演讲,采访者需要提问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4. 总结环节通过对“探究精神”的讨论,引领学生反思清楚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爱国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单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邓稼先的学术成就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通过多样化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于邓稼先的生平、成就和探索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活动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邓稼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邓稼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邓稼先》的主要内容,把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邓稼先的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搜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2)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邓稼先》的主要内容,把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邓稼先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邓稼先》文本及相关注释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所需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邓稼先》,预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指导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邓稼先的成就、品质等。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学生举例分析,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8. 板书设计邓稼先生平事迹伟大成就崇高品质无私奉献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在中国核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贡献。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邓稼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邓稼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核事业作出的贡献。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创新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邓稼先》是一篇描写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传记文章,作者是杨振宁。
文章通过回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对中国核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事件和细节来刻画邓稼先的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核事业的贡献。
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4.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邓稼先教案(精选5篇)

邓稼先教案〔精选5篇〕邓稼先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展的详细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WTT为大家搜集的邓稼先教案〔精选5篇〕,与。
邓稼先教案篇1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出色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开展作出了突出的奉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奉献。
《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进步学生的阅读才能,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的分析^p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才能,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才能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的。
因此确定的目的是:1、知识目的: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才能目的: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进步写作才能。
⑵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邓稼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邓稼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邓稼先》的基本内容,把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学会本文涉及的一些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习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邓稼先》的基本内容,把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 学会本文涉及的一些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精神。
2. 深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课文的主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邓稼先》及相关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邓稼先吗?他有哪些成就?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讨论他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课文:(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正确理解。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学习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讨论: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邓稼先的精神?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简介作者及邓稼先,以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视。
二、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暗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2、知识目标: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感受本文凝练蕴藉激情涌动的语言。
3、能力目标: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组织材料表达观点。
教学重点:
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整体感受法、发现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通过因特网、书籍等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等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奥本海默的有关情况,准备课上交流使用。
2、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画面,激发爱国热情
是的!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是足以
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场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足以载入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的伟大时刻,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晚10时,消息传来,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尤其那些饱受外国侵略者凌辱的老一代人更是热泪盈眶、奔走相告(语调兴奋哽咽地):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原子弹啦!外国人再不敢欺负我们啦!中国再也不会有八国联军入侵、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啦!……。
有人说: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欧洲的一个餐馆里,中国的服务生再也不向外国人下跪;就是从这一天起,国民党的前代总统李宗仁的门前再也不见垃圾如山(他们说有如此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应当赢得尊重)!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说话有了分量!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
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
2、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3、名言导入: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二、了解作者,熟知关系
资料反馈:本文的作者是谁?干什么的?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知道的请回答──(屏显:杨振宁生平资料)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师明确: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年。
他们俩从小在清华园就是邻居,又是中学、大
学一直到留学美国的同学,一对有着50年与友谊的朋友,情同手足,亲如兄弟,那么他写的这篇回忆录一定别有一种真切的情感在里面。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以下的发现:
(1)最感人的事迹
(2)最深刻的感受
(3)最精彩的段落
(4)最突出的写法
(5)最难懂的部分
2、成语积累(屏显18个成语)
四、细读课文,阅读发现
1、请同学速读第一部分,勾画出2~3个关键词,说说你的发现。
师小结:是的,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像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努力才使得中国由一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东方巨人!
(1)研制原子弹之前的中国饱受欺侮,割地赔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青少年的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中国长大的。
下面重温历史,请看一组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受?
(2)阅读发现1:文中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要概括我国一百多年的历史?
引子:作者在这里是要展现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让邓稼先这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处于厚重的历史之中,突出邓稼先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达出一种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感。
2、走进两弹元勋:请跳读文章,找出最让你感动的邓稼先事迹和你认为最能表现邓稼先先生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发现2(最精彩的段落):
(1)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和“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
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阅读发现3(最突出的写法):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阅读发现4(最难懂的部分):这里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有什么用意?
表明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赞颂了他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总结人物形象:可歌可泣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忠诚纯正
3、联系资料:邓稼先的生平资料和张爱萍将军的《悼邓稼先词》
五、思想启迪,有所感悟
联系课文,相信你对邓稼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或品质值得终身学习?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记得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一首写给邓稼先的词中说:“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是的,就是凭着这种不图名利、精忠报国的品格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为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今天我们的国家仍然生活在别人的威胁下,我们比起欧美国家还有差距,同学们只有象邓稼先那样赤诚报国,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作业:1、常规作业。
2、资料搜查:搜寻关于“邓稼先”的故事。
3、观看电影:《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