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思想浅析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天人论和人性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区别的。
天,即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强调了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天的运行如日月星辰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都有其固定的规律,不受人类社会的善恶、治乱所左右。
这种对天的理解,打破了当时人们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命运紧密相连的神秘观念。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明确区分天与人的职责和作用。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过度地祈求上天的恩赐或者抱怨上天的不公,而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努力和作为。
天的职责是自然的运行,而人的职责则是治理社会、发展生产、创造文明。
在荀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取决于人的努力和作为,而非上天的意志。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顺着这些本性发展而不加约束和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争斗。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荀子的“性恶论”并非是对人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强调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
“伪”指的是后天的人为努力,包括教育、礼法制度等。
通过教育,可以让人明白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
而礼法制度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规范,以防止人们放纵自己的恶性。
荀子特别重视教育在改变人性中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克服人性中的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提升。
在社会治理方面,荀子的天人论和人性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礼法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礼法制度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而是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利益,避免因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天论荀子 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一、天道之理天道是天地的规律。
荀子认为,天道无欲无求,自足自立,是一种无私无我,天道本身就是一种道德。
同时,天道也有其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如四时交替,日月运行等,这些规律都是有序、稳定和永恒的。
荀子认为人应当效法天道,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以求和谐与安定。
二、人道之学荀子认为人之生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修养来改善。
他提出“性恶论”说,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抑制人的恶性,使人变得更加善良、理性和有道德。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应当受到教化和规范,才能表现出人道之学。
三、忠恕之道忠恕是荀子的核心道德观念。
荀子认为,忠恕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忠是对君主和长者的效忠,恕是对平辈和下属的宽容和谅解。
他认为,忠恕是衡量人的美德的标准,是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准则。
四、德治之道荀子认为,德治是一种通过道德教化来统治国家和社会的方式。
他提出了“明王”、“贤才”、“良士”、“贱民”等人的分类,主张贵贱富贫都应当遵循其固有的职责和道德。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认为,德治与刑罚相比,能够达到更加长久和有效的治理效果。
五、君子之道荀子认为,君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高度道德的人。
他认为,君子应当以天道为准则,以仁爱为本,以忠恕为主,以德治国。
他认为,君子是一种具有高度修养和品德的人,能够以身作则,以言行来感化和影响他人。
他认为,君子之道是一种超然脱俗,超越个人私欲的理想追求。
六、人的自由意志荀子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天道和命运的限制。
他认为,自由意志受到命运的影响,但又不能完全受命运的支配。
他认为,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克服自己的恶性,获得幸福和成功。
综上所述,《天论》是中国儒家学派思想家荀子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天道的规律和人的修养和教化。
荀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德治之道和君子之道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

读书心得——《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音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础,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
《礼记·乐记》记载:“天下大鼎,然后正溜驴,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在周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授国家儿童,在其中“乐德”尤为重要。
所谓“乐德”即“中、和、袛、庸、孝、友”,通过乐舞的一些审美属性来体现宗法等级道德观念,从小培养贵族子弟相敬、相和、相友的道德品德,以期造就“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和谐秩序,收到“广博易良”的社会效果。
但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征战,社会变革剧烈,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收到动摇,因而其秉承的思想制度也开始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力推先王乐教,将之视为成就人格的必经途径。
提出“兴于诗,礼于礼,成于乐”。
君子修行以学诗为始,成人以乐。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认为乐能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实行人道,可将乐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性。
本文试就荀子的乐教思想以及其对人格的塑造,使人达到从善如流的成人境界作论述,以期对现代社会的德育有所帮助。
1 荀子乐教的理论基础“乐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广博易良,《乐》教也。
”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乐以和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
”由此可见,所谓“乐教”就是以音乐来进行伦理政治教化。
因而《礼记·乐记》说道:“广乐以成其教。
”而在荀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际,整个思想界存在着一股“非乐”思想,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所推崇的先王乐教持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使得儒家乐教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一“非乐”思潮,荀子在弘扬孔子的礼学之外更提出了乐教,其继承了孔子“礼”“乐”对举思想,认为礼乐两者是相辅相成,无乐何以成礼。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是一切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荀子与孔孟二者不同,他并非将天视为道德意义上的天,而是将天作为客观存在之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天论是统辖天下,治理万物的道在天论中,荀子主张“天命”这一观点。
他认为天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是统御万物的至高意志。
天的命令是不可逆抗的,人们必须顺应天命,顺从天道,去行善积德。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陶铸”人的品德,使人们能够顺应天命,遵循道义,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本性,使之趋于正直和善良,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无为而治,民心可化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民生,减轻民众的负担,顺应民心,使之能够自发而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治理民众。
荀子坚持认为,对民众的教育和治理应该基于理性和智慧,使民众自觉地顺从道德规范,自觉地问心无愧,而不是通过暴力和武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在荀子看来,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使民众自觉地行善,使社会和谐稳定,而非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民众的行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政治家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使之成为社会的楷模。
随后,要以家庭为单位,履行家族责任,保持家风正派。
最后,才能够在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荀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尊重道德,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和谐稳定。
因此,他主张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
天下万物从天而生,归于天而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性命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下万物的生命力和活力都来源于天,世界万物都是在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人类也是受到天意支配的,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受到天命的支配。
荀子主张,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义之道,这样才能够获得天的眷顾和保佑。
天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它体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荀子的天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制天命而用之—《天论》赏析

制天命⽽⽤之—《天论》赏析《荀⼦》是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和学者荀⼦的论⽂集。
荀⼦名况,⼜称荀卿,赵国⼈,他曾游学于稷下,稷下在当时齐国国都临淄(今⼭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
战国时齐宣王继承了祖⽗齐桓公、⽗亲齐威王,在这⼉扩建了学宫,招揽齐国学者到此讲学、争鸣。
因⽽成为战国时代各学派的荟萃中⼼,荀况是当时稷下讲学的著名⼈物之⼀。
他的著作保存在《荀⼦》书中,计三⼗⼆篇,⼤部分为荀况⾃作。
荀⼦的著作内容丰富,他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致⽂学都注意研究过,并由专门采⽤⽂学形式创作的《赋篇》和《成相篇》等作品,从学派上说,他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位⼤师,但他的思想与孔、孟的有许多不同,他从儒家的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学派,都有所批评吸收,建⽴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孟⼦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强调后天的教育和隆礼重法的作⽤。
荀⼦在礼与法的问题上,提出了以礼治为主,⼜兼法治的思想。
后来的法家代表⼈物李斯、韩⾮,都是他的学⽣。
《天论》是反映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
原⽂较长,这⾥只节选其中⼏段,约占全⽂的⼀半。
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节⽤,则天不能贫。
养备⽽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妄⾏,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旱未⾄⽽饥,寒暑未薄⽽疾,妖怪未⾄【⽣】⽽凶。
受时与治世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之分,则可谓⾄⼈矣。
上天的运⾏变化是有⼀定的规律的,不能因为爱尧这样的圣君就保持规律的正常性,也不能因为讨厌夏桀这样的暴君就失掉规律的正常性。
顺应它的客观规律去治理就是好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胡作⾮为就是坏的。
只要我们发展⽣产,节省开⽀,那么天是不能使我们贫困的。
我们调养⾃⼰,有充⾜的⾐⾷条件,我们的活动⼜遵循时节,这样天就不能加害于我们。
荀子《天论篇》是对于占星学的批判

荀子《天论篇》是对于占星学的批判占星学,一种以天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祸福的古老学问,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信奉。
然而,自古以来,占星学也一直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其中以荀子的《天论篇》最为著名。
在《天论篇》中,荀子主要对占星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质疑。
他指出,人们对于天象的理解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很难真正掌握天象的内涵。
荀子还认为,天象的变化是自然现象,而人们的吉凶祸福更多的取决于自身的行为和品德,而非天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占星学,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
从古代的《易经》、《诗经》到近代的天文学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与占星学相关的论述。
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占星学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当我们研究和搜集资料时,需要明确我们的主题和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的主题是占星学的批判,目标是找出荀子《天论篇》对占星学的批判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结构进行探讨。
在组织思路时,我们可以采用分章节的方式来进行。
第一章可以介绍占星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以便为后续的批判打下基础;第二章则可以详细阐述荀子《天论篇》对占星学的批判;第三章则可以对荀子的批判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最后一章则可以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撰写引言时,我们需要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同时也要明确我们的立场和观点。
我们可以指出,虽然占星学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科学地看待它。
在总结时,我们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并且提出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可以指出,荀子的《天论篇》虽然对占星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建议人们应该保持理性态度看待占星学,同时重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品德修养。
《乐论》与《乐记》的根本区别——兼论占星学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冲击与整合本文将探讨《乐论》与《乐记》这两部汉代儒家经典的根本区别,并阐述占星学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冲击及整合过程。
关于荀况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关于荀况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读《荀子》‚天论‛札记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思想理论,批判地吸收了先秦各家学派的成果,明显地带有综合百家的倾向,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水平。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于兰陵‛。
今有《荀子》一书传世,相当完整地保存了荀况的著作。
在《荀子》一书的‚天论‛篇中,荀子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说:‚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
关于‚天命‛观,由来已久。
西周时期的周公(姬旦)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天命观,到了孔子这里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天命‛观,但没有形成体系;孟子发扬了前者‚天命‛决定社会、人事的宗教内容,并给天以道德的属性;同时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
‛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目的是通过人的内在的修养达到对地主阶级的天的理解。
而作为小生产者代表的墨子则提出了与‚天命‛观中‚命定论‛对立的‚天志‛观,这里的‚天‛不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天,而是有着平等意识、能赏善罚恶的天。
但儒墨对于‚天‛的共同点,都宣扬天有意志,天能主宰社会人事,人要敬天。
老子等道家学派也讲‚天‛。
他们认为天是自然,不是上帝,天是无知、无为的,认栽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并把天道无为的观点绝对化,完全抹杀了人在自然中的积极作用。
到了荀子这里,他批判地吸收了儒、墨、道中关于‚天‛的合理内核,把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适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在《天论》中,荀子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说的天,是自然或自然界,是客观存在。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批评了当时人们对天的各种迷信。
他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的天论我们的天空

荀子的天论我们的天空在漫长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孔孟之道所主导的儒学中一直出于主导地位。
荀子博采众长,继承孔学的内核而又对其有全新的继承和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儒学的被付诸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和孟子,在思想上有着同样举足轻重地位,孟子赢得了生后名,被人追为“亚圣”,而荀子却长期受到人们冷遇。
虽有唐朝古文运动时韩柳对荀学研究的推动,但到了宋明则是被程朱理学批得体无完肤,直到清代考据派的流行才有荀学从低谷的复苏。
到今日,当我们以不同于古人的全新的唯物主义角度去看待荀子,反而可以多次感受到与两千年前哲人真知灼见的激烈碰撞。
在此,我想通过《荀子·天论》篇谈一下自己对于《荀子》思想的一些理解。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司马迁传》)。
究天人之际,是探讨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微妙沟通;通古今之变,是研究历史的斗转星移。
太史公“成一家之言”必先提到天与人的关系,而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家都需要提及天,同时还有天与人的关系。
天,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头上这一片双手难以触摸的空间,虽然只能仰望,但却真实地存在,那么高高在上,使得不得不深思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它和人又有着怎样的奥妙。
远古时代,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现象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自然与人也拥有精神体系,并最终将整个自然汇聚提升为一个确定的精神实体“天”,或称天命。
“天”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就如西方的上帝一样。
如果探讨世界统一性才是哲学,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形态就是天命论。
1天命论者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引《泰誓》语)。
与此同时,民间最高统治者以天子之名——上天之子,因天命所奉而治理天下。
因为是天之子,所以至高无上,不可侵犯。
与16世纪的英国“君权神授”有异曲同工之似。
天命论在统治者推崇下成为主流思想,那朝代更替又如何解释?“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天论》思想浅析
摘要: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这个论断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是本文研究的思想范畴重点。
关键词:荀子《天论》思想
荀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他的《天论》思想闪烁着夺目的光华,仿佛一道璀璨的闪电,超越唯心主义思想的云层,劈裂弥漫在众生心中的迷雾,带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
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文进行浅析。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
表现了人
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1 天人相分的睿智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战国时期,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的规律,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思想论调。
在这种情况下,荀子一反传统论调,在《天论》中提出“天人相分”说。
荀子认为,“天”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而存在。
在对“天”阐释的基础上,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
他明确地将人与自然分开,自然界的运动有自己的规律,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古人向来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往往应对了人类社会,圣人出必有瑞兆,贼人出必有凶象。
而荀子在《天论》中提出的“天人之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睿智而冷静地看待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击破了迷信的阴云,廓清了认识的迷雾,打破了人们对自然、对统治者盲目的尊崇,如一道闪电,划破人类思想里灰暗的天空,带给人以无比的震撼与警醒,同时,又为后来者提供了睿智而宝贵的思想之泉。
2 解剖治乱的客观
古人,往往无法解读自然的变化,无法放逐乱世的痛苦,于是,很自然地将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以此求得精神解脱的渠道。
荀子对此进行了否定,他认为,“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这种观点,深刻而理智地解剖了治世与乱世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君王为上天任命的荒谬说法。
主张以礼治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同时,他又指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这一说法,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延伸。
当然,国家治乱,远非荀子一人、《天论》一文能解释。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的观点也有其偏颇之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群雄蜂起,各国逐鹿的社会现状下,荀子能够荡开统治者迷惑众生的迷雾,指出,国家治乱非天所为,而因人事,这种观点,本身就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3 改造自然的勇敢
古人眼中,自然是神秘不可违逆的,风雨雷电,星坠月起,一切,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因为神秘而生崇拜,在古人的思想世界中,自然,永远左右着人类的命运,而人类,是附着在自然之上的微小而孱弱的个体。
荀子的《天论》中指出,天星坠落、社木鸣叫、日蚀月蚀、风雨不调、怪星等不过是一种的天象,可以奇怪,但没必要恐惧。
他认为,只要政治
清明,人们不迷信,就是有了自然灾害也不会形成太大影响。
这对于传统的天命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他在吸取了儒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非常有价值的一个观点,即“大天而思之,孰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他明确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自然。
这样的思想,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
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人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的思想确实超出常人,他的天论的确是古代思想史上一大宝贵财富。
作为一位思想深邃的哲人,他对于迷信的批判闪耀着智慧之光,对天人之分的界定充满理性的睿智。
他的思想,如同一道夺目的闪电,在战国思想的高空辉煌闪耀,成就了战国思想领域的一抹传奇。
参考文献
[1] 王廷洽.论荀子的逻辑体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 寇东亮.德性伦理研究的当代视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 郑航.德育即道德教育”的底蕴[J].教育科学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