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

合集下载

荀子·天论(3)全文

荀子·天论(3)全文

荀子·天论(3)全文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此之谓也。

大意
作为国君应该重礼尊贤,这样才可以做天下之王。

放弃人的作用而时刻关注天的变故,是不符合万物的实际情况的。

治理国家要遵循经过历代检验过的、今天仍然存在的治政原则。

在这段文字中,荀子提出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观点。

1。

天伦荀子赏析

天伦荀子赏析

天伦荀子赏析《天论》是反映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

原文较长,这里只节选其中几段,约占全文的一半。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生】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上天的运行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不能因为爱尧这样的圣君就保持规律的正常性,也不能因为讨厌夏桀这样的暴君就失掉规律的正常性。

顺应它的客观规律去治理就是好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胡作非为就是坏的。

只要我们发展生产,节省开支,那么天是不能使我们贫困的。

我们调养自己,有充足的衣食条件,我们的活动又遵循时节,这样天就不能加害于我们。

修养道德,一心一意,天就不能加祸于自己。

即使发生了水灾、旱灾,也不能使我们饥渴,严寒和酷暑也不能使我们生病,自然灾异等反常现象的出现也不能使我们带来祸患。

如果农业生产的根本荒废了,用度上奢侈浪费,那么老天爷是不能使你富起来的。

养生的条件不具备而自己又怠惰不振,那么老天爷也不能使你健康不得病。

在处理人事问题上,违背道义,胡作非为,那么老天爷也不能使你生活的顺心如意。

水灾旱灾还没有来,就有饥荒了,很冷或者奇热并没有发生,但是已经有疾病了,没有什么怪异的现象发生,但是社会动乱了。

所遇到的自然条件是和治世一样的,然而遭殃罹祸,同治世却不相同,这不可以去怪罪天,这是事物的规律使得这样吧。

所以要弄明白天的力量所达到的范围和所起的作用,人所达到的范围和所起的作用,把两者弄明白、分开,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圣人了。

“天行有常”,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这句话很重要,是全篇的总纲。

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独立于人事之外,并不以人事或政治的好坏为转移,但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强本而节用,可以养生,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可以治国。

天行有常的出处是哪里

天行有常的出处是哪里

天行有常的出处是哪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出自《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天行有常的出处是哪里
1词语出处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

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他说:“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
2《荀子·天论》简介
《荀子·天论》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文章还明确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天论》

《天论》

天论(节录)第五段
• • • • • • • • • • • • •
故 人 之 命 在 天 , 则 功 名 不 白 。
礼 义 不 加 于 国 家 ,
则 王 公 不 以 为 宝 ;
珠 玉 不 睹 乎 外 ,
则 晖 润 不 博 ;
水 火 不 积 ,
则 光 晖 不 赫 ;
故 日 月 不 高 ,
在 人 者 莫 明 于 礼 义 。
畜积、收藏于秋冬
(在秋冬季节聚集 储藏起来——畜: 同“蓄”,聚集。)
• • • •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这又是禹桀同有的) 禹以治,桀以乱 (夏禹凭这样的条件就安定,夏桀凭这样 的条件社会就混乱) • 治乱,非时也 • (安定和混乱不是时令造成的呀。)
• • • • •
地邪? (是地造成的吗?) 曰(回答说) 得地则生 (庄稼得到土地就能 生长——生:指庄稼 生长。一说,生,指 人类能生存 )
选段六
(1)大天:以天为大,指尊崇天。大在这里是形 容词用 作意动。 思:思慕。 (2)熟与: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常用 来比较两件事情的利弊,有“哪里比的上…..呢” 的意思。 (3)物畜:把天当作物来蓄养。“物”在这里是 名词用作状语。蓄:同“蓄”,蓄养。
(4)从:顺从,听从。
颂:颂扬,赞美。 (5)天命:指自然的变化规律。天,即自然。 (6)望时:盼望天时。 使:意使。 (7)待之:等待它,指等待天的恩赐 (8)因:依,顺从。 多之:使它增多。多:使……增多

(9)骋:施展。
《说文》:“骋,直驰也。” 本意是馬寳士。馬寳士:施展,发挥。 (10)化之:使它变化。化,使动用法。 物之:利用它,利用自然物。物,名词作 使动,有支配,占有的意思 所以:所由。 有:占有,指掌握。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天论是统辖天下,治理万物的道在天论中,荀子主张“天命”这一观点。

他认为天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是统御万物的至高意志。

天的命令是不可逆抗的,人们必须顺应天命,顺从天道,去行善积德。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陶铸”人的品德,使人们能够顺应天命,遵循道义,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本性,使之趋于正直和善良,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无为而治,民心可化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民生,减轻民众的负担,顺应民心,使之能够自发而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治理民众。

荀子坚持认为,对民众的教育和治理应该基于理性和智慧,使民众自觉地顺从道德规范,自觉地问心无愧,而不是通过暴力和武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在荀子看来,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使民众自觉地行善,使社会和谐稳定,而非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民众的行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政治家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使之成为社会的楷模。

随后,要以家庭为单位,履行家族责任,保持家风正派。

最后,才能够在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荀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尊重道德,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和谐稳定。

因此,他主张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

天下万物从天而生,归于天而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性命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下万物的生命力和活力都来源于天,世界万物都是在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人类也是受到天意支配的,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受到天命的支配。

荀子主张,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义之道,这样才能够获得天的眷顾和保佑。

天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它体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荀子的天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是谁的观点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是谁的观点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是谁的观点“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出自《荀子·天论》。

原文内容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之谓天情。

”认为人的形体具备以后就会产生精魄情感。

这一观点由荀子提出,为东汉桓谭、王充,南朝齐梁时范缜继承和发展。

苟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批判传统的“天命”论、“君权神授”论等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注重实践、法家的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把先秦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推向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精神和形体的关系的问题受到诸子百家的注意。

最早由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身体具备了,心理才会产生;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

同时也是说,有了一定的形体,才会有一定的心理机能。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就已提出形神关系问题。

中说:“形具而神生”,是说人的躯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心理又是由躯体所派生的,人的身形成了,也就有了心理。

荀子的这一观点一直影响了中国2000余年形神观的发展。

秦汉时的《黄帝内经》载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

王充继承此说进而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桓、王二人以烛火比喻形神关系,虽表明了心理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但有唯物二元论的缺陷,故为唯心论者所利用,如东晋慧远就以火可以传薪为由来宣扬神不灭论。

南朝齐梁思想家范缜则发展了荀子的形神观,进而提出“形质神用”的身心学说。

他还以刃与利来比喻形与神的关系,从而克服了烛火之喻的缺点。

可以说,在形与神、身与心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到范缜已有了正确的完善解答(见《神灭论》)。

中国古代关于形神关系的论述,除上述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以及二者性质的唯物论点外,还涉及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问题。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出自哪里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出自哪里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出自哪里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出自《荀子天论》。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出自哪里
1天道有常不为尧存的意思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的意思是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

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导致混乱的办法来对待它,就遭到凶灾。

1、该句出自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2、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荡飘摇,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
么关系。

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2天道有常不为尧存原文选段
原文选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译文:
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

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

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本而节用本:根本,指农业生产B、寒暑未薄而疾薄:至,靠近C、雩而雨雨:下雨D、故错人而思天错:使…弄错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殃祸与治世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禹以治何以战C、是何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D、因物而多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天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君主好坏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天论》-28
思物而物之(思慕自 然物而想利用它—— 物之:利用它,利用 自然物。物,动词, 有支配,占有的意 思。)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哪里比得上治理自 然物而不失掉它呢)?
文选: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题解

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 了天与人的关系,有
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
的“天命论”,发展 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思 想

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
的代表作。
荀子《天论》-1
天行有常(大自然 的运行有正常的规律 --天指大自然。常: 常规,规律); 不为尧存(不因为尧 而存在),不为桀亡 (不因为桀而消失-桀:夏朝最后的一个 君主)。



舍其所以参(舍弃那 用来参与配合的能力) 而愿其所参(而向往 那天地的恩赐——愿: 希望,向往。其所能: 指人们所参与的对, 即天地。) 则惑矣(那就迷惑 了)。

荀子《天论》-10



治乱,天邪(社会安定、 禹以治,桀以乱(夏 混乱是天造成的吗)? 禹凭这样条件社会就 曰(回答说): 日月、星晨、瑞历, 安定,夏桀凭之样条 (日月星辰和一切天 件社会就混乱) 象——瑞历:指历象, 天文岁时的自然现象。 治乱,非天也(安定 瑞,吉祥。古人重视历 象,故称“瑞历”), 和混乱不是天造成 是禹桀之所同也(这是 的呀) 禹桀时相同的)
荀子《天论》-11


时邪(是时令造成的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吗)? (这又是禹桀时相同 曰(回答说) 的) 繁启、蕃长于春夏(庄 禹以治,桀以乱(夏 稼在春夏季节普遍地萌 禹凭这样条件社会就 芽,茂盛地成长——繁: 安定,夏桀凭这样条 众多。启:萌芽。蕃: 件社会就混乱), 茂盛。) 畜积、收藏于秋冬(在 治乱,非时也(安定 秋冬季节聚积储藏起 和混乱不是时令造成 来——畜:犹“蓄” , 的呀)。 又 积聚。)

物之罕至者也(事物中 很少也现的现象罢了— —罕:稀少。至:出现, 到来) 怪之,可也(认为它奇 怪可以——怪:以为怪) 而畏之,非也(但畏惧 它就不对了)


荀子《天论》-18

夫日月之有蚀(日月有 日食月食——蚀:亏缺) 风雨之不时(风雨的不 合时令) 怪星之党见(怪星的偶 然出现——怪星:指慧 星即扫帚星等。党:通 “傥” ,犹“徜” , 倘或,偶而。见:是 “现”的本字,显露, 出现)

天有常道矣(天有一 定的规律)


地有常数矣(地有一 定的法则)
星队木鸣(陨星附 落,社树发出怪声— —队:音 ,是“坠 “的本字,坠落)

君子有常体矣(君子 国人皆恐(众人都恐 有一定的行动准则)。 惧——国人:国都的 人,指众人。)
荀子《天论》-17



曰(问道) 是何也(这是为什么 呀) 曰(回答说) 无何也(没有什么) 是天地之变(这是天 地的变动) 阴阳之化(阴阳的变 化)

会意字:双手整理乱 丝 本意:无秩序,无条 理。 引申为使事物混乱起 来。 战争,叛乱; 任意,随便等
语词训释:凶

简体是指事字:象地 陷形读kan; 繁体是会意字,人在 凶下; 本义为不吉利,不幸; 引申为:饥荒,凶恶, 残暴等义
荀子《天论》-3

强本而节用(加强农 业生产又节约用度-本:农业为本,指农 业生产。) 则天不能贫(那么天 就不能使人贫困,指 衣食等养生物资。)
荀子《天论》-20


日月食而救之(出现日 非以为得求也(并非 食月食,有的敲锣打鼓 认为能求到什么) 击盆罐呼救) 以文之也(是用来文 天旱而雩(天旱而去求 饰政事的——文:旧 雨) 读wen问 ,文饰,修 卜筮然后决大事(占卜 饰)。 以后决定大事——卜筮: 指占卜。古代用龟甲或 兽骨占吉凶叫卜,用蓍 草占吉凶叫筮),




受时与治世同(遇到的 天时跟治世相同--治世: 指政治修明的安定社会) 而殃祸与治世异(然而 灾祸跟治世不同), 不可以怨天(不可以埋 怨自然) 其道然也(事物的规律 就是这样--其:代词,它, 指天,自然)
荀子《天论》-7
故明于天人之分(因 此对天和人的分别弄 明白了--分;分别, 区分。一说,分,读 去声 ,职分,本分) 则可谓至人矣(就可 以称为至人了--至人: 最圣明的人,犹圣人)


倍道而妄行(违背正 道而妄自行动--倍: 通“背”,违背。妄 行:指胡作非为) 则天不能使之吉(那 么天就不能使人吉祥)

荀子《天论》-6

故水旱未至而饥 (所以水灾旱灾没有到 来就会闹饥荒) 寒暑未薄而疾(严寒酷 暑没有迫近就会生疾病-薄:迫近。) 袄怪未至而凶(妖异和 怪现象没有出现就会有 凶险)
荀子《天论》-12


地邪(是地造成的吗)? 禹以治,桀以乱(夏 曰(回答说): 禹凭这样的条件社会 得地则生(庄稼得到土 就安定,夏桀凭这样 地就能生长——生:指 条件社会就混乱) 庄稼生长。一说,生, 指人类能生存) 治乱,非地也(安定 失地则死(失去土地就 和混乱不是地造成的 会死亡)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这 呀)。 又是禹桀相同的)
介词“为”和动词“为”的鉴 别
介词“为”组成介宾 词组在句中作状语: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前一“为”组成介宾 结构,是句中的状语, 是介词,读第四声

动词“为”在句中作 句子才谓语成分,在 句子“谁为大王为此 计者?”句中,后 “为”是谓语成分, 意思是“想出这个计 策”,后“为”读第 二声,是动词
荀子《天论》-27



从天而颂之(顺从天而 因物而多之(依顺万 颂扬) 物自然增多)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哪 孰与聘能而化之(哪 里比得上控制天的规律 来利用它)? 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 望时而待之(盼望天时 能而使它变化增多— 而等待它——待之:等 —聘:施展)? 待它,指等待天的恩赐) 孰与应时而使之(哪里 比得上顺应时节来使用 它)?

袄怪不能使之凶(妖 异和怪现象不能使人 凶险--袄怪:指自然 灾异等反常现象,袄 也作“妖”)。
荀子《天论》-5

本荒而用侈(农业生产 荒废而且用度奢侈) 则天不能使之富(那么 天就涌使人富裕) 养略而动罕(给养简 略而且活动稀少--略:简 略,不足。罕:稀少。 动罕,言怠惰)

则天不能使之全(那 么天就不能使人健全)

夫星之队,木之鸣(那 些陨星的坠落,社树发 出怪声) 是天地之变(这是天地 的变动) 阴阳之化(阴阳的变化) 物之罕至者也(是事物 中很少出现的现象)。
荀子《天论》-21
怪之,可也(认为它 奇怪是可以的) 而畏之,非也(但是, 畏惧它是不对的)

雩而雨(求雨就下 雨——雩:古代为求 雨而举行的祭祀), 何也(是什缘故呢) 曰(回答说) 无何也(这没有什么) 犹不雩而雨也(如同 没有求雨而下雨一样 啊)。
荀子《天论》-13
《诗》曰(〈诗经〉 说——〈诗〉:指 〈诗经 周颂 天作〉) “天作高山(上天生 成了高山——作:创 造,生成。高山:岐 山,在今陕西岐山 县。)




大王荒之(太王开辟了 荒:大,引 申为扩大,开劈。) 彼作矣(太王创立了基 业——彼:他,指太 王。) 文王康之(文王使它安 定下来——康:安。) 此之谓也(就是说的这 个道理)

荀子《天论》-26
好利多诈而危(好贪 财利多用欺诈就危险) 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 矣(施权术,搞颠覆, 要阴谋就一定灭亡— —权谋:权术,指施 展权术。倾覆:颠覆, 指搞活经济颠覆活动。 幽险:阴险,指耍阴 谋诡计)

大天而思之(尊崇天 而思慕它——大天: 以天为大,指尊崇 天。) 孰与物畜而制之(哪 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 来畜养而控制它—— 孰与:何如,哪里比 得上。物畜:把天当 作物来畜养。天,即 自然)



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这 是没有一个朝代而不曾 有过的——常通 “尝” , 曾经)。 上明而政平(主上贤明 而政治清平) 则是虽并世起(那么这 些怪现象即使同在一个 时期出现) 无伤也(也没有仿害 呀);
荀子《天论》-19
上暗而政险(主上昏 庸而政治险恶——暗: 昏暗), 则是虽无一至者(那 么这些怪现象即使没 有一个出现) 无益也(也没有益 处)。
荀子《天论》-2
应之以治则吉(用合 理的措施适应它就吉 祥--应:适应,对待。 之:它,指代自然规 律。以:用。治:指 合理的措施), 应之以乱则凶(用不 合理的措施对待它就 凶丧--乱:指不合理 的措施)。

语词训释:吉
会意字:兵器放在器 皿中不用 吉祥,吉利 与凶相对

语词训释:乱
荀子《天论》-23
故日月不高(所以日月 要是不高悬空中) 则光晖不赫 (那么光辉 就不显赫——晖:同 “辉” ,光辉。) 水火不积(水火要是不 积聚) 则晖润不博(那么光泽 就不广博——晖润:光 泽。晖,指火的光亮。 润,指水的润泽)


珠玉明不睹乎外(珠 玉要是不在外部显露 光彩——睹:明亮, 光彩显露。) 则王公不以为宝(那 么王公们就不会认为 是宝贝)
荀子《天论》-14
荀子《天论》-15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辍冬( 天不国灰人 们厌恶寒冷就废弃冬 天——辍:废止。)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 辍广(地不因为人胶 厌恶辽远就废弃广大)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 也辍行(君子不因为
小人吵吵嚷嚷就败变
自己的行动——匈匈: 吵嚷声。匈,通 “汹 ”。)

荀子《天论》-16

不为而成(不去做 就会成功) 不求而得(不追求就 能获得) 夫是之谓天职(这就 是自然的职能--夫: 语助词。之:助词。 谓: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