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合集下载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荀子天论思想中的"天人之分"指的是天与人各自的职分、名分,并不含有"天人相分"之义.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是这种自然属性却淹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荀子正是利用了关于天的粗糙表象阐述天的神秘属性的.荀子虽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又对"制"的范围做了很多限制,像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荀子的天道观也没有摆脱天命论的羁绊.他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能引申出"人定胜天"的意蕴.
作者:晁福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刊名:管子学刊CSSCI 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天论天人之分制天命。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不同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荀子天人观的立脚点在于“天人相分”。

但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荀子在强调“明于天人之分”的同时也强调“与天地参”。

虽然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中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荀子》中的人是指现实之人。

但对于荀子天人观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二分”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有关荀子天人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与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对这些已有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荀子天人观。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多重含义。

朱熹就曾指出,“经传中天字”,“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可见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至少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近代学者也对“天”的含义作了归纳,主要代表有季羡林的“一义说”、王明的“二义说”、张岱年的“三义说”、康中干的“四义说”与冯友兰的“五义说”。

荀子天人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篇中,其天人观中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廖名春紧密结合《荀子》文本,从荀子哲学思想本身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在《荀子新探》一书中指出,荀子所指的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天虽然与意志之天有所交涉,却从来不是荀子语意的重心。

赵法生在《荀子天论与先秦天人观的转折》一文中从中国哲学天人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将天定义为自然之天,消解了天在传统儒学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将天道从天命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天道与人道区别开来,从而瓦解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基。

因此,其关于天的论说只是就各种自然现象而言。

总而言之,荀子所讲的天是一客观存在的天。

而荀子所谈的人,则是指现实的人,是“自然之天”下的一种具体存在。

周芬、陈虎腾在《论荀子天人观的人之存在》一文中提到,荀子通过“天人之分”来凸现人的自然存在,又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凸现人的实践存在,而且通过“天人合一,礼法合一”表露人的文化存在。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深入而全面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

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

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很高的声望。

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

后任楚国兰陵令。

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

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研究,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苟子》大部分是苟子的自撰,少部分出自f-1人的记录,是研究苟子的可靠材料。

这一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

最初认识的“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这种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建立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二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

这种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建立的精神性关系。

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所以早期人类所谓的‘天’,根本上是一种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基本面貌,也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

”[1] 西周末年。

各种历史事变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此时,天人关系成为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天人关系以及身心调养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与天地万物相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使自己的欲望与天地之道相一致,从而实现内外的和谐与统一。

其次,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强调了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身心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荀子主张通过养性来调养身心,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在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

他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各种压力,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修身养性来调节身心,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此外,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也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实现稳定与繁荣。

同时,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启示。

荀子的三本说的社会现实意义

荀子的三本说的社会现实意义

荀子的三本说的社会现实意义
荀子的“三本说”指的是“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在这个理论中,荀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治理社会的根本。

在当今社会中,荀子的“三本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荀子强调了尊重天地自然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和开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日益严重。

荀子的“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荀子强调了尊重先祖和传统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被忽视或被抛弃。

荀子的“先祖者,类之本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是维护民族认同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最后,荀子强调了尊重君师和治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荀子的“君师者,治之本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治理机构和治理者,这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荀子的“三本说”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尊重治理,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荀子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荀子天人学说及其现代价值

论荀子天人学说及其现代价值

论荀子天人学说及其现代价值(一)荀子的天人学说荀子乃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的学术渊源于儒家,以继承仲尼、子弓的学说为己任。

天人关系问题是儒家研讨的问题之一,孔孟是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来解决天人关系的,而荀子认为自然界之天和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主张“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相分方式。

其天人学说可分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层次。

荀子认为“天”客观存在,其运行规律也是客观的。

并且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差异运动的结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这就给天以唯物主义的解释。

荀子的天人相分论是以否定天有意志、天有人格、并能支配和干预人的吉凶祸福为其立论基础的。

所以,荀子认为天是物质性的自然存在,不具有人格和意志。

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逆之以乱则凶。

”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取得好的结果;若违背自然规律,就要遭殃。

并言:“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其在规定天的自然物质性的基础上,认为天和人、自然和社会各有不同的职能。

所以,人应“明于天人之分”。

人与其对天顶礼膜拜,企求吉祥,不如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故言:“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天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强调发挥人的作用,遵循自然,改变环境,造福于人。

通观荀子的天人相分论,其“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出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积极思想,这与孔子“君子畏天命”的主张是根本不同的。

总之,荀子天人关系学说继承了孔、孟肯定人的能动性的积极成分,克服其消极成分,并吸取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使先秦的天人关系论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但是他为了批评“尊天”、“畏天命”的天命观而否定人对自然界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必要性,并且没有认识到人民改造自然的主体意义,因此韩愈评价其学说为“大醇而小疵”。

浅析荀子“天行有常”思想的生态价值

浅析荀子“天行有常”思想的生态价值

浅析荀子“天行有常”思想的生态价值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强调“天行有常”,即认为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一思想也适用于生态系统,它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进行浅析,探讨其对生态价值的影响。

荀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和谐与稳定。

在生态系统中,任何物种的生存都离不开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的行为超出自然界给予我们的资源承载能力,必然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法则,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能随意改变自然规律,而是要根据自然规律来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平衡。

人类如果盲目干预和改变这种平衡,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在进行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可随意干预和改变,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也适用于整个自然界。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行为习性,而这些规律又是受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影响和制约的。

人类要认识和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生态系统规律的研究和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掌控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人类的行为不仅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也会对自身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会受到自然界的反馈。

如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过大,最终将会引发自然界的报复,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

荀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荀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荀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代意义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鲁国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他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荀子》中,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荀子的代表作。

荀子在《荀子》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包括天命论、性恶论、性善论、教化论等等。

首先,荀子提出了天命论。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所决定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荀子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不违背自然规律,以此来实现和谐与稳定。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慰和指导,使人们能够接受自己的命运,并通过努力来适应和改变现实。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们天生就有贪婪、自私、残暴等恶劣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无法改变,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和改造人的行为。

这一观点对于教育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自己被恶性的本性所驱使。

同时,荀子也提出了性善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们具有良知和道德感,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恶习。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和美德。

这一观点对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人们要不断努力,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荀子还提出了教化论。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使人们成为有道德和理性的人。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人们能够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

荀子的思想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深入而全面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

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

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很高的声望。

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

后任楚国兰陵令。

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

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研究,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苟子》大部分是苟子的自撰,少部分出自f-1人的记录,是研究苟子的可靠材料。

这一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

最初认识的“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这种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建立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二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

这种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建立的精神性关系。

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所以早期人类所谓的‘天’,根本上是一种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基本面貌,也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

”[1] 西周末年。

各种历史事变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此时,天人关系成为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虽然百家各有其思考,但在当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

即认为天人之间具有相通性.甚至是同一性的关系。

儒家孔子通过对生命的践履与体验,来体悟天命与人之自由的关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孟子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认为人性根于心而禀受于天,故知性即可知天,养性即可事天,充分表达出他对天人合一关系的解答。

道家庄子尤为彻底地表达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齐相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与“我”都是合一的,懂得这种关系的人就是真人,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就要“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就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

墨家墨子肯定意志之天的存在,认为天是自然、社会和人民的主宰。

能赏善罚恶,人只有与天合一才能免除灾难:“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茁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天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墨子·尚同中》) 这些天人合一说,无论是强调天的主宰、意志或人格神的内容,还是纯粹的天道自然的内容,都没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说明,他们共同地在强调一种屈从于天的倾向时,忽视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异,对于人的认识,始终没有跳出自然的怀抱,天还不是客观的自然界,即使在道家那里,自然之天也不过是人的主观愿望的投影,这也为人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留下了余地。

二、“天人之分”说的内涵与诸子普遍关注天人合一关系不同。

苟子更多地关注了天人不一致的一面,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

所谓“天人之分”,就是认为“天”是客观现实即自然界,就是自然界中实实在在的万事万物。

“天”是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的,既不受外在神秘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而“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摆脱了纯自然状态的能动的主体存在。

而且天与人有其各自不同的职能,“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苟子·富国》),天与人都不能超越各自的职能。

但人可以通过对天的认识和适应,从而“制天命而用之”。

总的说来.苟子的“天人之分”说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天行有常”。

“苟子天论的创新发展表现在阐发‘天’的自然义和规律义上。

”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将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苟子·天论》)星月运转,四时更替,阴阳变化,风雨有时,这些都是自然现象,是自然而然地运行变化的,不受任何力量的主宰和控制。

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却看见了结果,称之谓“神”,人们都知道它的成就却看不见过程,称之谓“天”。

苟子去除了“天”的神秘意义,而冠之于自然界的总名。

苟子还认为,宇宙万物是其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苟子 -天论》),其间并没有神的存在。

充分体现了他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苟子进一步提出,由于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所以天的运动变化规律有其独立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苟子·天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法则,并不与人事相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世间有好的统治者而存,也不会因为人世间有坏的统治者而亡,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反之,违背自然规律就一定会遭殃。

苟子说,星宿坠落,树木呜叫,人们都感到恐惧,其实这不过是天地的运动,阴阳的变化,没有什么可怕的。

君主英明或是愚昧与这些现象的出现无关,都是些偶然现象,人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恐惧。

在早期人们迷天信地的云雾中,苟子能用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来客观地解释自然现象,现在看来是非常可贵的,起到了破除迷信的启蒙作用。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天道观上达到的科学高度,足以令今天思想观念仍停留在痴迷神道的人为之惭愧。

(二)“明于天人之分”。

苟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就是说天和人各有其职分,各有其作用范围。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苟子·天论》)不作为就能成功,不请求就能得到,这就是天的职分。

天有四时,地能生财,人的责任是治理社会,人如果超出自己的职分去参天,“则惑矣”。

但人也有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自然所不具备的:“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苟子·礼论》)天地有其自己的奥秘,人的伟大、人的有为,就在于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探寻天地的奥秘,为人所用。

人若想获取天道的职分就是错误的。

荀子主张不要迷信天,但仍要尊重天道.在这个前提下,人是会有所作为的。

“知也无涯”。

自然是无限的,对自然本体,亦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说的“天道”的认识也就是不能穷尽的。

为此苟子提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苟子·天论》)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都只是天地万物中的独特的一个。

某一个事物也就只能是万事万物中的一个,认识了一个就说认识了全部,那是愚蠢的人的做法,是无知的表现。

人应该不“自以为知道”,应该将“知道”立为不断追求的目标,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三)“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苟子·天论》)在这里,苟子明确提出了物生在天、成之在人的观点:与其迷信天的权威,思慕它,歌颂它,等待它的恩赐,乞求它,不如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利用自然规律,“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有物而勿失之”,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

如果不重视人的作用,而盲目尊崇天道,那就失去自然万物的本质了。

[5] 老庄道家与苟子一样主张天道自然,但对人的作用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道家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认为天道自然无为,那么人道也要自然无为,人只能顺应上天的安排。

道家这种消极态度几乎完全抹杀了人的作用。

而苟子却看到了人的能动的一面,即人可以在不违背天道的前提下有所作为。

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

而对于人目前还无法改变的事,苟子说,人“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苟子·天论》)“怨天者无志”(《苟子·荣辱》),苟子告诉我们,天有其自身发展的“道”,而人怨天只能表现出自身的无知与懦弱。

在困境与挫折中,与其去羡慕、乞求、怨叹无知无觉的天,还不如发愤自励,这就是苟子学说的主旨所在。

三、苟子“天人之分”说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一改几千年来限制消费、遏制人欲的基本思想倾向,转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更注重自身需要的满足,逐渐进入到消费型社会。

但消费不是浪费。

人们在满足自身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破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今天我们提倡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有必要重读苟子的天人关系说、重新认识天与人的职分吗?笔者认为。

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虽然产生于前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和落后性,但由于他从自然主义出发,客观分析了天、地人的关系,并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对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