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天人学说及其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天人论和人性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区别的。

天,即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强调了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天的运行如日月星辰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都有其固定的规律,不受人类社会的善恶、治乱所左右。

这种对天的理解,打破了当时人们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命运紧密相连的神秘观念。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明确区分天与人的职责和作用。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过度地祈求上天的恩赐或者抱怨上天的不公,而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努力和作为。

天的职责是自然的运行,而人的职责则是治理社会、发展生产、创造文明。

在荀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取决于人的努力和作为,而非上天的意志。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顺着这些本性发展而不加约束和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争斗。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荀子的“性恶论”并非是对人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强调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

“伪”指的是后天的人为努力,包括教育、礼法制度等。

通过教育,可以让人明白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

而礼法制度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规范,以防止人们放纵自己的恶性。

荀子特别重视教育在改变人性中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克服人性中的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提升。

在社会治理方面,荀子的天人论和人性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礼法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礼法制度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而是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利益,避免因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论荀子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荀子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荀子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荀子学思想是一种偏理论性,偏实践性的仁政治思想,他倡导“以
仁为本”,认为仁慈是仁政的根源。

他的学说的主要思想有道德自律、
惩罚有过、帮扶弱者、治理政府的民主、廉洁至上等。

他提倡将礼乐
礼制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文民主治理。

荀子学思想在当代价值也是被重视的。

首先,在仁政思想方面,荀子
提出了“以仁为本”的概念,以此作为社会进步、治理国家的宗旨,有
助于不断改善国家公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法治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全社会带来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机遇。

其次,荀子的礼乐礼制和道德
教育方面的内涵,可以增强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政府治理
文化。

此外,荀子学思想中的惩戒有过的概念,呼吁政府要有效地进
行问责,从而促进政府真诚、踏实地服务公民,为个人发挥最大价值、为全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利益。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荀子天论思想中的"天人之分"指的是天与人各自的职分、名分,并不含有"天人相分"之义.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是这种自然属性却淹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荀子正是利用了关于天的粗糙表象阐述天的神秘属性的.荀子虽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又对"制"的范围做了很多限制,像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荀子的天道观也没有摆脱天命论的羁绊.他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能引申出"人定胜天"的意蕴.
作者:晁福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刊名:管子学刊CSSCI 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天论天人之分制天命。

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

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

资源·环境-2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1期(总第501期)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白雪晴(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0)[摘要]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令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荀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思想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所蕴涵的生态内涵也值得挖掘。

在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天人相分”明确了“天”与“人”不同的职责;“制天命而用之”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传统思想支撑。

[关键词]荀子;天人关系;生态[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1 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1.1 荀子的“天”荀子对“天”的理解是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荀子和其他思想家的区别。

在《荀子》中,他阐述了“天”的涵义。

第一,自然之天,即“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眼中,“天”代表了一切自然现象,比如日月、四时、阴阳等。

且其进一步认为,作为自然界代表的“天”没有自己的意识,自然变化、万物生长都是自然发生的,即“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谓之天职”。

此外,这种变化具有客观性,不受制于人的主观意志。

第二,人的自然禀赋,包括人的形体、感官等。

“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这里的“天情”、“天官”、“天养”、“天政”分别指人的性格、人的感觉器官、自然供应给人的生活资料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荀子认为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

1.2 荀子的“人”在荀子眼中,人具有思维,不是被动地接受“天”的意志和思想。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不同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荀子天人观的立脚点在于“天人相分”。

但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荀子在强调“明于天人之分”的同时也强调“与天地参”。

虽然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中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荀子》中的人是指现实之人。

但对于荀子天人观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二分”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有关荀子天人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与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对这些已有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荀子天人观。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多重含义。

朱熹就曾指出,“经传中天字”,“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可见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至少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近代学者也对“天”的含义作了归纳,主要代表有季羡林的“一义说”、王明的“二义说”、张岱年的“三义说”、康中干的“四义说”与冯友兰的“五义说”。

荀子天人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篇中,其天人观中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廖名春紧密结合《荀子》文本,从荀子哲学思想本身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在《荀子新探》一书中指出,荀子所指的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天虽然与意志之天有所交涉,却从来不是荀子语意的重心。

赵法生在《荀子天论与先秦天人观的转折》一文中从中国哲学天人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将天定义为自然之天,消解了天在传统儒学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将天道从天命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天道与人道区别开来,从而瓦解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基。

因此,其关于天的论说只是就各种自然现象而言。

总而言之,荀子所讲的天是一客观存在的天。

而荀子所谈的人,则是指现实的人,是“自然之天”下的一种具体存在。

周芬、陈虎腾在《论荀子天人观的人之存在》一文中提到,荀子通过“天人之分”来凸现人的自然存在,又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凸现人的实践存在,而且通过“天人合一,礼法合一”表露人的文化存在。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深入而全面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

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

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很高的声望。

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

后任楚国兰陵令。

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

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研究,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苟子》大部分是苟子的自撰,少部分出自f-1人的记录,是研究苟子的可靠材料。

这一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

最初认识的“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这种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建立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二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

这种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建立的精神性关系。

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所以早期人类所谓的‘天’,根本上是一种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基本面貌,也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

”[1] 西周末年。

各种历史事变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此时,天人关系成为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荀子人格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荀子人格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荀子人格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荀子人格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之一,被尊称为荀子。

他的人格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重要的一支,对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荀子人格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一、荀子的人格教育思想1. 人之性善荀子认为人之性本善,但也随之存在着恶的潜能,这种恶的潜能需要通过教育进行约束和抑制,才能引导人们向善。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主张人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和发展良好的品格。

2. 磨砺品格荀子主张通过苦练和经历来磨砺人的品格。

他强调人的品格需要通过遭遇艰难困苦和经历挫折才能逐渐完善,而不是仅仅依靠天生的本能。

他提出“董子贤于诗,子贡贤于礼,子舆贤于乐”,强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品格。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认为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互联系的。

他主张人首先要修身,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来完善自己的品德;其次要顾及家庭,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再次要懂得治国,理解社会和国家的规律;最终要为人民谋福祉和社会安宁。

二、荀子人格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1. 强调价值观培养荀子人格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当代社会,价值观已成为人们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的重要依据。

通过强调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可以引导他们在面对各种困扰和诱惑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从而塑造更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2. 培养综合能力荀子人格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道德修养、智力发展、行为规范等。

在当代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需求也不断提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具备针对不同情境的处理能力。

3. 培养领导力荀子人格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社会,领导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荀子的人生态度与现代人生意义的研究

荀子的人生态度与现代人生意义的研究

荀子的人生态度与现代人生意义的研究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态度及现代人生意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荀子的人生观、人性论和修身治国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探讨荀子思想对于现代人生的意义。

首先,荀子的人生观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认为人类天性本善,但必须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扬。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即人的本性有恶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境遇。

他强调人可以通过学习、修养和自律来改变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行动,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同时,也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礼仪、道德和法律等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只有通过合作与共赢的精神,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此外,荀子的修身治国思想也对现代人生意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荀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和感化民众。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威德、仁爱和公正的品质,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榜样作用,领导者才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荀子的人生态度与现代人生意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深度和启示意义。

他的人生观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醒人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行动,实现人生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荀子天人学说及其现代价值
(一)荀子的天人学说
荀子乃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的学术渊源于儒家,以继承仲尼、子弓的学说为己任。

天人关系问题是儒家研讨的问题之一,孔孟是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来解决天人关系的,而荀子认为自然界之天和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主张“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相分方式。

其天人学说可分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层次。

荀子认为“天”客观存在,其运行规律也是客观的。

并且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差异运动的结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这就给天以唯物主义的解释。

荀子的天人相分论是以否定天有意志、天有人格、并能支配和干预人的吉凶祸福为其立论基础的。

所以,荀子认为天是物质性的自然存在,不具有人格和意志。

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逆之以乱则凶。

”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取得好的结果;若违背自然规律,就要遭殃。

并言:“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其在规定天的自然物质性的基础上,认为天和人、自然和社会各有不同的职能。

所以,人应“明于天人之分”。

人与其对天顶礼膜拜,企求吉祥,不如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故言:“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
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天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强调发挥人的作用,遵循自然,改变环境,造福于人。

通观荀子的天人相分论,其“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出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积极思想,这与孔子“君子畏天命”的主张是根本不同的。

总之,荀子天人关系学说继承了孔、孟肯定人的能动性的积极成分,克服其消极成分,并吸取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使先秦的天人关系论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但是他为了批评“尊天”、“畏天命”的天命观而否定人对自然界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必要性,并且没有认识到人民改造自然的主体意义,因此韩愈评价其学说为“大醇而小疵”。

(二)其学说的现代价值
当代社会,人类面临诸多生存危机和生存困境。

诸如刚不久发生的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上万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又由于余震不断,造成人们有家不敢回,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医护工作者战斗在一线积极挖开废墟抢救人员,此次地震一下就让国家蒙受了20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而春节前后的雪灾更是摧毁了无数基础设施,直接损失达到上千亿。

这些危机和困境涉及到某区域乃至全人类的共
同利益,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远。

概括这些生存困境和生存危机,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也叫环境危机,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两个方面。

从资源来看,粮食短缺、水源匮乏、能源枯竭、森林与土地减少、生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等。

从环境看,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等。

这就使得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严重的挑战。

诸如生态恶化、气候异常、酸雨袭击、沙尘漫延,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下降。

加之人自身的危机和文化危机,使人类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

凡此种种,引起了人类的沉重反思。

反思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究其根源在于人类自身,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勿庸臵疑,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人类从自然界获得了前人无法比拟的利益和实惠。

但这也同时推动了人类物欲的急剧膨胀。

人类在高举主体能动性的旗臶在向自然界大规模进军的时候,忽视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和家园,从而使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因此,在上世纪下半期以来,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任务被提上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哲学的天人学说不失为当代世界治理生态危机的理论先导,我们可以从中
得到十分珍贵的思想资源和非常重要的理论启示。

首先,中国哲学的天人学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调整现代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哲学的天人学说最深刻的内涵之一就是承认自然界是具有生命意义的,它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类首先应当尊重自然界。

荀子天人学说非常明确的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隐含着天人关系的深层含义。

现代人类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生存困境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这一严重问题,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

要把人类从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这一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树立生命意识、生态意识和生存意识,充分认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建立保护自然,促进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新理念。

事实上,人类是自然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的重要一员,没有自然界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生命的产生和形成。

而且,人类自从产生以来一刻也没有脱离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延续的场所和家园。

因此,无视自然,破坏自然,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无视人类自身,破坏人类家园。

当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也不应该是静止的、简单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也并不是说人类面对自然应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应采取积极
的态度,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人类的文明智慧,通过重建灾后家园,再现秀美山川,实现绿色工程来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新的天人和谐与统一。

其次,荀子把天和人、自然和社会的职能分开对于治理现代社会有其重要启迪作用。

他强调事在人为,自然界是不能给以祸福的。

人的职能是对自然和社会“有其治”,即治理自然和社会。

由于自然界的运行变化都是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对于天的职能人应该“不加虑”、“不加能”、“不加察”,即“不与天争职”。

对于人的职能,人则不应该放弃,需认识到不能“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

社会之乱的根源只能从社会自身去寻找,而治理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则不容臵疑需是有为之人。

纵观当今世界,风云人物乍起,如若没有有为之人在掌控着全局,决胜于帷幄,世界恐怕早乱套了,这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荀子却早已把它整理成这样一套天人相分、人有其治的理论,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有相当高度的指导意义。

总之,荀子的天人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和生存危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启示,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原则和思维路向,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为实现“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