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观的四重内涵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与其他儒家学派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对其内涵、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进行了分析。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荀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应当顺应天命,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关系。
在荀子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
这种观点与其他儒家学派强调人的主导地位有所不同,荀子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
他主张人应当遵循天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个人的欲望。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应当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礼、义、廉、耻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荀子主张人应当以道义为准绳,以仁爱为核心,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涉及到人的修养与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
荀子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与天地相通,与天人合一。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后来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总结而言,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当顺应天命,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生态伦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关联的。
天是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命运。
荀子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达
到与天相通、与自然协调的境界。
荀子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一种主客关系,人是天的客体,天是
人的主体。
人类必须接受天的支配,顺应天命。
天给予人以万物生长
的力量和智慧,不仅是人类理性和情感之源,也是人类生命之源。
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人类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只有通
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够与天相通,才能够顺应天的规律和力量。
荀子主张,人类应该借鉴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摒弃私欲和兽性,坚持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获得天的庇佑。
总之,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了天与人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应该在
道德和行为方面追求完美,以实现与天的和谐相处。
荀子的天然观 PPT

3、天人之分
荀子天人关系论建立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石上。所 谓“分”,指的是职分、功能, 内含差别、界分的意义。天人 相分是说,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是有分别的两种存在,两个 世界,天人各有其存在运行的法则 ,天不干 涉人事,人无力 改变天道,天人只能在各自 的范围内运行和活动。对于自 然来说,“天行 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 之以乱则凶”(《天论》),天的运行法则有 其客观必然性 , 不受人事左右。又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 之恶辽远也, 辍广。”(《天论》)天地并不因人的主观意愿 感情而有变化。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治乱天邪?曰:日月星 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 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社 会治乱原因在于社会内部 ,与自然天象无涉。处理人事应 当尽其所能,不依赖于天,“强本而 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 而动时,则天不能 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只要尽 了人的职分,说是天时不利也无大害。
荀子的天人相分 , 一方面天是客观 自然的存在,人是主观社会的存在,天人 差别对 立的实质内容是主观与客观,自 然与社会的 差别对立。另一方面天包 罗宇宙间一切存在 物,是客观世界总体, 人仅为万物之一,是有限的存在,天人之 分立又是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普遍 与特殊的分立 , 这两方面的意义显然不 同,却又相通,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荀子所说的“人”当有两层涵义: 一是自然的人 ,作为万物的一部分 ,与其 他物 种并无二致, 二是社会的人,作为为人所独有的群体组织 — —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又有了本质 上的区别。列宁曾说 :“ 本能的人 ,即野蛮人没 有把 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 , 自觉的人则区 分开来了。”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 就 是从思想层面把人作为“自觉的人”看待,即 意识到了不同于自然界的人类社 会之存在的 意义。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荀子天论思想中的"天人之分"指的是天与人各自的职分、名分,并不含有"天人相分"之义.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是这种自然属性却淹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荀子正是利用了关于天的粗糙表象阐述天的神秘属性的.荀子虽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又对"制"的范围做了很多限制,像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荀子的天道观也没有摆脱天命论的羁绊.他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能引申出"人定胜天"的意蕴.
作者:晁福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刊名:管子学刊CSSCI 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天论天人之分制天命。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简版)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201X-1-29更多2016年最新创业项目请访问:2016年最新创业项目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思想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而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
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
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的声望。
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
后任楚国兰陵令。
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
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苟子》大是苟子的自撰,少出自f-1人的记录,是苟子的材料。
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的问题思考。
最初认识的“天”主要在两个。
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
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的精神性关系。
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早期人类所谓的‘天’,上是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面貌,也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
”西周末年。
历史事变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此时,天人关系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百家各有其思考,但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
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

资源·环境-2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1期(总第501期)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白雪晴(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0)[摘要]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令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荀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思想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所蕴涵的生态内涵也值得挖掘。
在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天人相分”明确了“天”与“人”不同的职责;“制天命而用之”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传统思想支撑。
[关键词]荀子;天人关系;生态[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1 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1.1 荀子的“天”荀子对“天”的理解是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荀子和其他思想家的区别。
在《荀子》中,他阐述了“天”的涵义。
第一,自然之天,即“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眼中,“天”代表了一切自然现象,比如日月、四时、阴阳等。
且其进一步认为,作为自然界代表的“天”没有自己的意识,自然变化、万物生长都是自然发生的,即“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谓之天职”。
此外,这种变化具有客观性,不受制于人的主观意志。
第二,人的自然禀赋,包括人的形体、感官等。
“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这里的“天情”、“天官”、“天养”、“天政”分别指人的性格、人的感觉器官、自然供应给人的生活资料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荀子认为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
1.2 荀子的“人”在荀子眼中,人具有思维,不是被动地接受“天”的意志和思想。
荀子“明于天人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双层意蕴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时期天人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就儒家的观念而言,“天人合一”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时至荀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成为第一个对天人关系给予自然的解释的哲学家。
“他剥掉了从外面强加给天的神秘外衣,否定了从外面强赋予天的神灵本质,把天从一个虚幻不实的神秘世界,拉回到客观实在的物质自然界来了。
”[ 1]荀子的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他“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提出。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论争“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是荀子哲学的重要观点,他突破了前期儒家“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2]的天人合一传统观念,荀子则以经验的进路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
他在《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3]“明于天人之分”的内涵引起了学界的不少争论。
如方立天教授认为:“荀子‘天人之分'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区别”[ 4],方克立教授认为“荀子的天人观是一种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前提的‘天人合一'”[ 5]等等。
黄忠晶先生和晁福林先生之间的论战颇具有代表性,晁福林认为:荀子只说过“天人之分” , 他自己并没有说过“天人相分” , 天人之分是要弄明白天和人各自的名分、职分;而天人相分是指两者的区分、划分,所谓“明于天人之分” 意即明白天、人两者的名分、职分而不可僭越。
[6]黄忠晶先生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荀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以及人类社会的问题要靠人自己去解决;解决得好坏与否, 是治还是乱,也取决于人, 而天在这里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黄先生还认为“天人相分”有两个层次关系。
一个是将天理解为万物的本原和根据,那么人的确是天的产物,所以也可以说人受命于天、依属于天;另一个层次是,将天解成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现象,那么就不能这样说了,而只能说“天人相分”。
[7]本文认为荀子并没有受命于天、依属于天的本意,只有敬天之心,荀子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有的高度。
一、天生万物、天道奇妙
中国先民往往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于天地的奇妙作 用 ,荀 子 亦 然 。 他 在 《礼 论 》中 云 :“天 地 者 ,生 之 本 也 。”
收 稿 日 期 :2011-12-08; 修 回 日 期 :2012-03-14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秦 汉 荀 学 研 究 ”(10XZX0005);西 华 师 范 大 学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项 目 :“荀 子 接 受 史 论 (秦 汉 至 两 宋 )”(10B019) 作者简介:强中华(1978-),男,四川南江人,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 士 后 研 究 人 员,主 要 从 事 先 秦 两 汉 学 术 思 想 史 研 究 ;曹 嘉 玲 (1988-),女,
二、天道自然、天人相分
天生万物实在奇 妙,但 荀 子 并 未 把 神 奇 的 天 道 视 为人格意志的“主宰 之 天”,而 是 认 为 天 道 乃 是 自 然 而 然的现象,且天道归 天 道,人 事 归 人 事,天 道 非 人 力 所 能 改 变 ,人 事 非 天 道 所 安 排 。 所 以 ,《天 论 》云 :“天 不 为 人之恶寒也辍冬,地 不 为 人 之 恶 辽 远 也 辍 广”,天 道 不 以 人 的 主 观 愿 望 而 转 移 ;“天 行 有 常 ,不 为 尧 存 ,不 为 桀
Key words:Xunzi;separ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know nature;do not seek to know nature
人类一旦产生自 我 意 识,就 必 然 思 考 自 身 和 世 界 万 物 之 间 的 关 系 。 远 古 先 民 智 慧 初 启 ,深 感 天 道 伟 大 , 自身渺小。随 着 文 明 的 演 进,人 类 认 识 自 然、改 造 自 然,及认识自我、改造 自 我 的 能 力 不 断 提 高,对 天 道 不 再一味无所适从。战 国 以 降,人 类 的 自 我 力 量 发 展 到 一个新阶段,特别是 荀 子 对 天 人 关 系 的 认 识 达 到 前 所
亡”,天道没有赏善罚 恶 的 主 观 意 志,更 不 会 依 据 人 间 的 善 恶 发 生 改 变 。 日 月 星 辰 等 天 象 ,春 生 夏 长 、秋 收 冬 藏等季节时令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人类遵循天道 则 生 生 不 息 ,反 之 则 死 路 一 条 。 大 禹 存 而 天 下 治 ,夏 桀 存 而 天 下 乱 ,“非 天 ”、“非 时 ”、“非 地 ”之 力 ,而 是 因 为 他 们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导致了迥然相异的社会后果。 正 因 为 天 道 非 人 力 所 能 改 变 ,所 以 圣 人 “不 求 知 天 ”,天 道 “虽 深 ,其 人 不 加 虑 焉 ;虽 大 ,不 加 能 焉 ;虽 精 ,不 加 察 焉 ”。 荀 子 又 在 《君 道 》中 说 ,圣 人 “其 于 天 地 万 物 也 ,不 务说其所以然而致 善 用 其 材”。 所 谓 “不 求 知 天”、“不 务 说 其 所 以 然 ”,并 非 对 天 道 漠 不 关 心 ,而 是 “不 加 虑 ”、 “不 加 能 ”、“不 加 察 ”,也 就 是 说 ,面 临 神 奇 的 天 道 ,不 必 费尽心思,解释天 道 为 何 如 此。 人 类 应 该 转 而 充 分 认 识 并 发 挥 人 类 的 自 我 力 量 ,积 极 做 好 自 身 的 事 情 。
(1.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
摘 要: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 来,天 生 万 物、天 道 奇 妙,但 天 道 自 然,并 无 人 格 意 志。 而 且 天 道 与
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 辩 证 统 一:一 方 面,人 类 缺 乏 足 够 能 力,亦 无 必 要,汲 汲 于 解 释
QIANG Zhong-hua1, CAO Jia-ling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 )
Abstract:In Xunzi’s theory,nature refers to the laws of nature.All creatures and objects are created by na- ture,rather than human beings.The laws of natur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ws of human beings.Human beings should know about nature,but not necessarily seek to know nature.On one hand,human beings are not capable enough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how nature evolves.On the other hand,for their own well-beings,human being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understand the laws of nature and apply them.Xunzi demonstrated the legality of soci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laws of nature.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he even argues that perfect ritual can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na- ture,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his thought that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should be separated.
荀 子 认 为 ,人 类 与 天 道 的 关 联 有 四 。 首 先 ,《天 论 》 中说,“人之命在天”,意 即 人 的 生 命 由 天 赋 予,生 命 的 长短不可能突破天 的 大 限。 其 次,人 的 各 种 感 觉 功 能 以 及 感 觉 器 官 产 生 的 欲 望 均 由 天 决 定 。 《天 论 》云 :“形 具 而 神 生 ,好 恶 、喜 怒 、哀 乐 臧 焉 ,夫 是 之 谓 天 情 。”“形 ” 为 感 觉 器 官 ,“神 ”为 感 觉 功 能 ,感 觉 器 官 与 感 觉 功 能 天 生具有,故称为“天 情”。 荀 子 有 时 把 这 种 生 而 具 有 的 感 觉 功 能 称 为 “性 ”。 《性 恶 》云 :“凡 性 者 ,天 之 就 也 ,不 可 学 ,不 可 事 ”,“今 人 之 性 ,目 可 以 见 ,耳 可 以 听 。 夫 可 以见之明不离目,可 以 听 之 聪 不 离 耳,目 明 而 耳 聪,不 可 学 明 矣 。”同 时 ,感 觉 器 官 必 然 生 发 出 各 种 欲 望 ,这 也 出 于 天 然 ,故 《正 名 》云 :“欲 不 待 可 得 ,所 受 乎 天 也 。”再 次 ,不 同 的 感 觉 器 官 具 有 不 同 的 感 觉 能 力 ,而 心 则 居 于 统帅地位,这 也 是 天 生 的,故 《天 论 》云:“耳 目 鼻 口 形 能 ,各 有 接 而 不 相 能 也 ,夫 是 之 谓 天 官 。 心 居 中 虚 以 治 五官,夫是之谓天 君。”最 后,天 地 之 间,各 种 各 样 的 事 物与人的感觉器官并 非 同 一 类 事 物,但 这 些 不 同 的 事 物 可 以 满 足 各 种 感 觉 器 官 的 不 同 需 求 ,即 《天 论 》所 说 : “财 非 其 类 ,以 养 其 类 ,夫 是 之 谓 天 养 。”
另 一 方 面 ,荀 子 认 为 ,人 类 企 图 通 过 自 身 活 动 干 预 天道也是 妄 想。 《天 论 》云:“雩 而 雨,何 也? 曰:无 何 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 月 食 而 救 之,天 旱 而 雩,卜 筮 然 后决大事,非以为 得 求 也,以 文 之 也。 故 君 子 以 为 文, 而百姓以为神。以 为 文 则 吉,以 为 神 则 凶 也。”雩 祭 求 雨,通过各 种 仪 式 避 免 日 食 月 食,以 及 以 卜 筮 预 测 未 来,实乃中 国 古 代 普 遍 流 行 的 现 象。 然 而,在 荀 子 看 来 ,这 些 举 动 对 于 改 变 天 道 、预 测 天 道 毫 无 作 用 。 难 能 可 贵 的 是 ,荀 子 没 有 简 单 否 定 这 些 活 动 ,而 是 认 识 到 它 们 所 蕴 含 的 人 文 价 值 ——— 善 于 治 理 国 家 的 “君 子 ”为 了 满 足 人 们 某 种 心 理 需 求 ,通 过 各 种 仪 式 性 活 动 ,达 到 化 成天下的目的。利用 这 些 仪 式 性 活 动 教 化 天 下,乃 是 吉事。对此仪式深信 不 疑,企 图 依 靠 这 些 仪 式 预 测 或 干 预 天 道 ,则 是 人 事 之 凶 。
关 键 词 :荀 子 ;天 人 相 分 ;知 天 ;不 求 知 天
中 图 分 类 号 :B22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407X(2012)04-0107-04
The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语 言 学 及 应 用 语 言 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