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天人观

合集下载

荀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荀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联,只看到人的生物性之存在,从而力主性恶论,这并非完全没有意 义。但他由此而完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却是学有未达。实际上,孟子并非不承认荀子所言, 且其陈义更高。孟子看到了荀子所看到的东西,但荀子没有看到孟子所看到的东西。是以在对 人性的阐发上, 荀子较孟子毕竟差一筹。
荀子主张性恶,看到了人性消极的一面,从而欲矫正这个消极的一面, 于是,重视外在的礼义 法度,从而把人提升到“涂之人可以为禹”之境界。但荀子达到这个境界靠的是外力而不是自觉, 蕴含着走向暴力与专制的危险,后来其弟子韩非与李斯完全走向法家,正是这个原因。
荀子之所谓心具何特质?它似乎就是一个虚空的大容器,里面空无一物。虚一而静就是把心打 扫干净,呈现其本有之虚空,不让异物与杂质占据, 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大清明”。这样一个大清 明之心方能知“道”。不然,若以“已臧害所将受”,必不能知“道”。荀子之心论类似于西方哲学家洛 克的白板说,认为人心只是空无寥廓之容器。这样,荀子析心与道为二,不似孟子,心非白板 而具四端之能。
第二,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篇的中心思想,在文中反复出现。这里表达 了两个意思:其一,人性根本为恶;其二,通过后天的教化,人可以为善,这就是所谓的“化性 起伪”。
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他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都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谁也不能否认。如果人类任凭这个本 能发展下去而不加以抑制, 则诚如荀子所言,“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这根本是禽兽而不是人类社会。因此,荀子认为,人类社会要善治就必须 正视这个恶的本性而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从而使本性为恶的人做到善。
第三,心论。在孟子那里,性是虚说而心是实说。孟子主张性善,但性善到底是什么呢?要落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关联的。

天是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命运。

荀子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达
到与天相通、与自然协调的境界。

荀子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一种主客关系,人是天的客体,天是
人的主体。

人类必须接受天的支配,顺应天命。

天给予人以万物生长
的力量和智慧,不仅是人类理性和情感之源,也是人类生命之源。

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人类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只有通
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够与天相通,才能够顺应天的规律和力量。

荀子主张,人类应该借鉴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摒弃私欲和兽性,坚持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获得天的庇佑。

总之,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了天与人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应该在
道德和行为方面追求完美,以实现与天的和谐相处。

荀子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荀子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荀子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以“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荀子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解。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在荀子看来,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是与自然对抗。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也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荀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是他对道德伦理的一种探索。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来行事。

荀子强调了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完美,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身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自身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荀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此外,荀子对人性的看法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类天生具有贪婪、自私的本性。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人类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实现道德的完善。

荀子的人性观念与孟子的人性善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但也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争论的话题。

最后,荀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总结起来,荀子的思想以“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道德伦理的探索,以及对人性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

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

资源·环境-2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1期(总第501期)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白雪晴(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0)[摘要]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令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荀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思想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所蕴涵的生态内涵也值得挖掘。

在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天人相分”明确了“天”与“人”不同的职责;“制天命而用之”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传统思想支撑。

[关键词]荀子;天人关系;生态[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1 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1.1 荀子的“天”荀子对“天”的理解是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荀子和其他思想家的区别。

在《荀子》中,他阐述了“天”的涵义。

第一,自然之天,即“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眼中,“天”代表了一切自然现象,比如日月、四时、阴阳等。

且其进一步认为,作为自然界代表的“天”没有自己的意识,自然变化、万物生长都是自然发生的,即“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谓之天职”。

此外,这种变化具有客观性,不受制于人的主观意志。

第二,人的自然禀赋,包括人的形体、感官等。

“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这里的“天情”、“天官”、“天养”、“天政”分别指人的性格、人的感觉器官、自然供应给人的生活资料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荀子认为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

1.2 荀子的“人”在荀子眼中,人具有思维,不是被动地接受“天”的意志和思想。

荀子的天人关系

荀子的天人关系

荀子的天人关系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天啊,就像一个超级固执的大老板,有着自己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才不管地上的凡人是圣君尧还是暴君桀呢。

它就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着,就像火车沿着铁轨,雷打不动。

人在这天面前,一开始就像个小蚂蚁面对大象。

天要是发个小脾气,来点洪水啦、地震啦,人就像风中的树叶,瑟瑟发抖。

可是荀子偏不这么想,他觉得人虽然渺小,但也不是完全只能干瞪眼。

人就像个调皮的小工匠,虽然不能改变老天这个大工厂的整体框架,但可以在自己的小角落里捣鼓点东西。

比如说,天会下雨,这是老天的安排。

但人可以像个聪明的小鼹鼠,打个洞把雨水储存起来,这就是人利用天的规律来为自己谋福利。

天有四季,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摩天轮,不停地转啊转。

人呢,就像在摩天轮里的小乘客,虽然不能让摩天轮停止转动,但能在不同的季节里做不同的事,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人的智慧。

荀子觉得人要是一味地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天,那就像个懒汉,自己不干活,还怪老天爷不赏饭吃。

老天可不会因为你懒就把粮食送到你嘴边,它就像个严厉的监工,只负责提供原材料,怎么加工就看人的本事了。

人要是能好好对待天的规律,那就像和老天达成了一个默契的合作。

就像两个人跳舞,天按照它的节奏来,人也跟上这个节奏,然后跳出一场美妙的舞蹈。

但要是人乱来,不遵循天的规律,就像跳舞的时候乱踩脚,那肯定会摔得鼻青脸肿。

天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面装满了各种规律的宝贝。

人就像个寻宝者,要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宝贝找出来,然后发挥自己的创意,把这些宝贝变成自己生活中的财富。

虽然天的力量无比强大,但人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

人就像一颗倔强的小草,即使天会有狂风暴雨,但小草依然能在缝隙里顽强地生长。

在荀子的天人关系里,人不是完全被天掌控的小木偶,而是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小机灵鬼。

只要人肯动脑子,像个聪明的小魔法师一样,就能在天的大舞台上表演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节目。

我们可不能小瞧自己在这个天地间的作用,要像个勇敢的探险家,在天的规则里探索出属于人类的美好生活之路。

荀子“明于天人

荀子“明于天人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双层意蕴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时期天人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就儒家的观念而言,“天人合一”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时至荀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成为第一个对天人关系给予自然的解释的哲学家。

“他剥掉了从外面强加给天的神秘外衣,否定了从外面强赋予天的神灵本质,把天从一个虚幻不实的神秘世界,拉回到客观实在的物质自然界来了。

”[ 1]荀子的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他“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提出。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论争“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是荀子哲学的重要观点,他突破了前期儒家“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2]的天人合一传统观念,荀子则以经验的进路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

他在《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3]“明于天人之分”的内涵引起了学界的不少争论。

如方立天教授认为:“荀子‘天人之分'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区别”[ 4],方克立教授认为“荀子的天人观是一种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前提的‘天人合一'”[ 5]等等。

黄忠晶先生和晁福林先生之间的论战颇具有代表性,晁福林认为:荀子只说过“天人之分” , 他自己并没有说过“天人相分” , 天人之分是要弄明白天和人各自的名分、职分;而天人相分是指两者的区分、划分,所谓“明于天人之分” 意即明白天、人两者的名分、职分而不可僭越。

[6]黄忠晶先生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荀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以及人类社会的问题要靠人自己去解决;解决得好坏与否, 是治还是乱,也取决于人, 而天在这里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黄先生还认为“天人相分”有两个层次关系。

一个是将天理解为万物的本原和根据,那么人的确是天的产物,所以也可以说人受命于天、依属于天;另一个层次是,将天解成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现象,那么就不能这样说了,而只能说“天人相分”。

[7]本文认为荀子并没有受命于天、依属于天的本意,只有敬天之心,荀子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不同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荀子天人观的立脚点在于“天人相分”。

但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荀子在强调“明于天人之分”的同时也强调“与天地参”。

虽然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中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荀子》中的人是指现实之人。

但对于荀子天人观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二分”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有关荀子天人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与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对这些已有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荀子天人观。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多重含义。

朱熹就曾指出,“经传中天字”,“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可见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至少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近代学者也对“天”的含义作了归纳,主要代表有季羡林的“一义说”、王明的“二义说”、张岱年的“三义说”、康中干的“四义说”与冯友兰的“五义说”。

荀子天人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篇中,其天人观中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廖名春紧密结合《荀子》文本,从荀子哲学思想本身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在《荀子新探》一书中指出,荀子所指的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天虽然与意志之天有所交涉,却从来不是荀子语意的重心。

赵法生在《荀子天论与先秦天人观的转折》一文中从中国哲学天人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将天定义为自然之天,消解了天在传统儒学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将天道从天命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天道与人道区别开来,从而瓦解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基。

因此,其关于天的论说只是就各种自然现象而言。

总而言之,荀子所讲的天是一客观存在的天。

而荀子所谈的人,则是指现实的人,是“自然之天”下的一种具体存在。

周芬、陈虎腾在《论荀子天人观的人之存在》一文中提到,荀子通过“天人之分”来凸现人的自然存在,又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凸现人的实践存在,而且通过“天人合一,礼法合一”表露人的文化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一书内容丰富,体系庞杂,涉及天人关系、阐发荀子天人观的文字见于许多篇目,如:“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天决定的;“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指出天和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君子理天地”(《王制》),指出君子能够统率天地万物,使之各安其位,等等。

其中,《天论》一篇独立成文,是《荀子》中较为系统地论述天人关系的篇目,全篇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说理精密,提出了“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等一系列精辟的论断。

本文以该篇的解读为主,其他篇目为辅,力图对荀子天人观的内部逻辑结构作一具体阐释。

荀子所说的“天”是指自然之天,意即自然界本身。

这里有两重内涵,首先,它是唯一实在的不能附加以任何精神意志属性的物质世界。

1“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富国》),在荀子看来,天不是虚幻不实的神灵世界,而是由一系列自然现象综合构成的物质世界,万物得到自然的协调作用而生长,这就是所谓的“造化”。

其次,天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论》开篇即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后又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指出自然运行有其规律,并且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不因人事的变化和人的好恶而改变。

荀子所说的“人”当有两层涵义,一是自然的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并无二致,二是社会的人,作为为人所独有的群体组织——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列宁曾说:“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

”2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就是从思想层面把人作为“自觉的人”看待,即意识到了不同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之存在的意义。

基于对自然客观规律和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荀子提出的“明于天人之分”亦有两重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阐释如下——其一,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进行各种活动时要顺应自然规律才可能存活,如果违背自然法则就会招致祸患,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因为人的形体、精神是自然产生的,人的情是“天情”,五官是“天官”,心是“天君”,只有“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养其天情”才可能“全其天功”;对于人类社会的治理更是如此,要做到“备其天养”、“顺其天正”才能够减免灾祸。

进一步说,人首先做到“知天”,即所谓“认识自然”,才能顺应自然规律。

天地生养万物在人看来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神秘莫测,人类身处其中,不可能知道自然运作的全貌;同时,因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人与自然各有其职分,人也不必要去探求自然运行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即所谓的“不与天争职”;需要注意的是,“不求知天”也是一种知,意即“反对对自然界进行主观臆测,任意造说,把外来的、主观的成分附加给自然界,反对苦思冥索地去追求神秘主义的知天”3,所以,“知天”是说人要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认识自然规律,并努力适应。

其二,对于自然界中的特殊群体——人类社会而言,不能仅满足于被动的适应,1参见孙聚友荀子与《荀子》第53页
2参见《列宁全集》第38卷
3参见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更需要每一个个体主动发挥其能动性,充分利用和改造自然来造福人类,即“制天命而用之”。

在农业生产方面,荀子认为天雨天晴,日食月食,都是由于客观规律的作用而发生的自然现象,并非天地神灵在支配,所以求雨行为实质上没有作用;并强调“敬其在己者”,不能等待天的恩赐,与其“大天”、“从天”而颂天,不如掌握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利用天时。

在国家治理方面,荀子认为“治乱非天也”,即使有“星坠、木鸣”也只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并非统治者所宣扬的是天给予的警告,这就破除了上古“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他还强调真正可怕的不是天灾,而是人世的祸患,即“三妖”——不修农事、不修政事、不修礼义,这三者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因而要求统治者摒除鬼神迷信,致力于礼义的施行,政事的完善,农事的落实,这样做才是真正行王道,实现治世。

在个人修养方面,荀子针对当时流行的相人术活动进行批判,相人术宣称,根据一个人的外表肤色就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凶吉祸福和善恶贵贱,荀子尖锐地指出“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非相》),他认为,人的祸福和贵贱是由人的社会行为和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与人的自然形体没有关系。

以上三方面都强调人不必对自然发生发展的现象和事物感到畏惧和触动,它不影响人能动性的发挥,并且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的不利条件,从而达到主观目的。

站在现代人的思维角度,我们很容易将客观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及人的主观世界区分开,然而在先秦时代,荀子的这种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荀子之前,尊天崇天的思想一直居于自然观中的支配地位,人们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支配着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商朝统治者奉行“君权神授”,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决定,在经历殷周政权交替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类自身行为在政权转移中的作用,主张“敬天保民”,之后,道家提出的天道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内容,但在治国上推崇“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儒家从孔子到思孟,虽然认识和肯定了人类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但没有完全放弃天命观的思想。

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对诸子百家的天人观进行批判性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才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天人之分”这样进步的观点。

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这一理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对破除鬼神迷信,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