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天人观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合集下载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天人论和人性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区别的。

天,即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强调了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天的运行如日月星辰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都有其固定的规律,不受人类社会的善恶、治乱所左右。

这种对天的理解,打破了当时人们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命运紧密相连的神秘观念。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明确区分天与人的职责和作用。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过度地祈求上天的恩赐或者抱怨上天的不公,而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努力和作为。

天的职责是自然的运行,而人的职责则是治理社会、发展生产、创造文明。

在荀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取决于人的努力和作为,而非上天的意志。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顺着这些本性发展而不加约束和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争斗。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荀子的“性恶论”并非是对人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强调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

“伪”指的是后天的人为努力,包括教育、礼法制度等。

通过教育,可以让人明白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

而礼法制度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规范,以防止人们放纵自己的恶性。

荀子特别重视教育在改变人性中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克服人性中的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提升。

在社会治理方面,荀子的天人论和人性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礼法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礼法制度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而是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利益,避免因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双层意蕴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双层意蕴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双层意蕴摘要:在对荀子天人关系的解读中,多数学者认为荀子是主张天人分途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有它的双层意蕴:在道德层面上,天德即人德,是天人合一的;在治理的层面上,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又是天人相分的。

荀子的天人合一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

荀子为天赋与道德的属性,一方面是为他的人德建立一个形上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他的道德修养方法提供依据;荀子的天人观已经摆脱了“天尊人卑”和“君命天授”的传统观念,建立了天人相分的自然天人观。

天人相分使天失去了赏善罚恶的决定权,天有天职,人有人职。

国家的治乱从根本上说,并非取决于天而是取决人,天和人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必须是分开的。

关键词:荀子;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相分;明于天人之分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时期天人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就儒家的观念而言,“天人合一”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时至荀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成为第一个对天人关系给予自然的解释的哲学家。

“他剥掉了从外面强加给天的神秘外衣,否定了从外面强赋予天的神灵本质,把天从一个虚幻不实的神秘世界,拉回到客观实在的物质自然界来了。

”[1]荀子的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他“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提出。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论争“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是荀子哲学的重要观点,他突破了前期儒家“惟天惠民,惟辟奉天”[2]的天人合一传统观念,荀子则以经验的进路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

他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3]“明于天人之分”的内涵引起了学界的不少争论。

如方立天教授认为:“荀子‘天人之分’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区别”[4],方克立教授认为“荀子的天人观是一种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前提的‘天人合一’”[5]等等。

黄忠晶先生和晁福林先生之间的论战颇具有代表性,晁福林认为:荀子只说过“天人之分”,他自己并没有说过“天人相分”,天人之分是要弄明白天和人各自的名分、职分;而天人相分是指两者的区分、划分,所谓“明于天人之分”意即明白天、人两者的名分、职分而不可僭越。

荀子“人与天地相参”的生态审美观

荀子“人与天地相参”的生态审美观

荀子“人与天地相参”的生态审美观作者:王中栋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摘要: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独特而又辩证的生态审美思想主要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并以“天行有常”为思想基础,以“明天人之分”为重要前提,以“制天命而用之”为根本原则,最终归旨于“人与天地相参”的理想生态目标。

荀子在已有的天人思想和自然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批判总结、融合创新,并且较为系统、全面地对自然、个体和社会进行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态意识的理论阐释,这对当下生态美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荀子;人与自然;生态审美中图分类号: B222.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8)03010108荀子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念,从实用功利性的角度对“自然天道”提出了新的解释,故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1)(《荀子·天论》)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荀子继承发展了传统观念中“天人之分”的天命观思想,由此奠定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倾向的生态观。

即天有天的职能,人有人的职能,天既不能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不能决定人的凶吉祸福,而取决于人的主体作用,并不在于天的意志。

因此,荀子提出要达到“知天”的目的,就必须通过“制天命而用之”的方式来认识、尊重、维护自然规律和生态价值,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互利共赢的新型关系。

所以,荀子美学思想中的生态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启发性、指导性的重要作用,而且他又进一步提出要取得理想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体验,还要依靠具有生态启发意义的“礼义”制度来限制审美主体的本能欲望,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平衡发展与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换言之,荀子打破了传统道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和传统儒家“知其性,则知天矣”[2]的神秘天道观思想,并为探索和实现“人与天地相参”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态目标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从而形成了荀子独特的生态审美观。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不同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荀子天人观的立脚点在于“天人相分”。

但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荀子在强调“明于天人之分”的同时也强调“与天地参”。

虽然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中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荀子》中的人是指现实之人。

但对于荀子天人观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二分”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有关荀子天人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与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对这些已有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荀子天人观。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多重含义。

朱熹就曾指出,“经传中天字”,“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可见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至少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近代学者也对“天”的含义作了归纳,主要代表有季羡林的“一义说”、王明的“二义说”、张岱年的“三义说”、康中干的“四义说”与冯友兰的“五义说”。

荀子天人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篇中,其天人观中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廖名春紧密结合《荀子》文本,从荀子哲学思想本身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在《荀子新探》一书中指出,荀子所指的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天虽然与意志之天有所交涉,却从来不是荀子语意的重心。

赵法生在《荀子天论与先秦天人观的转折》一文中从中国哲学天人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将天定义为自然之天,消解了天在传统儒学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将天道从天命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天道与人道区别开来,从而瓦解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基。

因此,其关于天的论说只是就各种自然现象而言。

总而言之,荀子所讲的天是一客观存在的天。

而荀子所谈的人,则是指现实的人,是“自然之天”下的一种具体存在。

周芬、陈虎腾在《论荀子天人观的人之存在》一文中提到,荀子通过“天人之分”来凸现人的自然存在,又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凸现人的实践存在,而且通过“天人合一,礼法合一”表露人的文化存在。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深入而全面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

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

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很高的声望。

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

后任楚国兰陵令。

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

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研究,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苟子》大部分是苟子的自撰,少部分出自f-1人的记录,是研究苟子的可靠材料。

这一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思考。

最初认识的“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这种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建立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二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

这种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建立的精神性关系。

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所以早期人类所谓的‘天’,根本上是一种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基本面貌,也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

”[1] 西周末年。

各种历史事变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此时,天人关系成为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论荀子的天人观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论荀子的天人观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君 、 亲 、 法 、 礼 等 等 品质 本 来 就 不 是 人 之本 性 所 具 有 的 。但 孝 守 循
正 为人 之 本 性 是 这许 多 种 无 止 尽 的 自然 欲 求 . 以 才 有 必 要 用 所 礼 义对 人 性 进 行 改 造 和 节 制 。 苟 子 在 天 人 关 系 上 强 调 要 “ 于 天 明 人 之 分 ”在 讨 论 人 性 问 题 时 同 样 强 调 性 伪 之 分 : , 荀子 在 天 人 关 系 上 强 调 人 应 “ 天 命 而 用 之 ” 在 讨 论 人 性 问题 时 则 强 调 用 不应 让 制 . 人 无 限制 地 去 追 求 自然 欲 望 的 满 足 , 应 当用 后 天 人 为 的 礼 仪 来 而 节 制 和 规 范 人 无 限 制 的 欲望
文 学 界 ・ 史 回廊 历
论苟子 的天 人观 其 对 美学思想 的影 响
翟 箫
( 西 师 范 大 学 , 西 西 安 70 6 ) 陕 陕 10 2
摘 要 : 子 的 天 人 观 是 其 哲 学 思 想 的 基 础 和 重 要 方. , 荀 荀 面 与
然 衣 粗 食 恶 , 戚 而 非 乐 。” 忧 苟 子 对 人 的 审 美 需 求 会 有 这 样 的观 点 是 同 他 的 天 人 观 念 分
史的一面 。 然 而 , 子 在 将 人 本 身 作 为 审 美 的对 象 时 , 提 出 了 更 为 合 苟 义
文 章 编 号 :6 3 2 l (0 10 — 13 0 17 — 1 l2 1 )2 0 4 — 2 苟 子 作 为 孑 子 之后 儒 家 学说 的重 要代 表 人 之 一 , 在 对 他 之 L 他
中图 分 类 号 : K01 文 献 标识 码 : A

荀子的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家之一,他在美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思想。

荀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上的高尚和审美享受。

他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美学能够提高个体的境界和人际关系。

荀子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配合,互相滋养。

荀子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主张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说:“人者,万物之灵也。

”他认为人的心灵与万物之灵有着共通之处,人应该通过欣赏和感悟自然的美来提高自身的情操和境界。

荀子强调心灵上的高尚和审美享受。

他认为审美活动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美的心灵境界的追求。

他说:“心有所適,則應而生欲;美有所欲,故爲心之所喜。

”荀子认为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会产生美好的欲望,这种欲望会激发人们追求高尚境界的动力。

他还提到,“無高爲貴,唯慎是重。

”荀子认为对于美的追求,要注重节制和审慎,追求美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的规范。

荀子认为美学能够提高个体的境界和人际关系。

他说:“欲望以爲危,貪心反善;其中立分爲奢慢;巧偽干談,不能修身。

”荀子认为过度追求欲望会导致人的境界下降,而美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欲望,提高个体的修养和品味。

荀子还认为美学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说:“貴左道者,與人爲善者也。

”他认为追求美和守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应该关心他人,宽容和善待他人。

荀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上的高尚和审美享受,以及美学对个体境界和人际关系的提升作用。

荀子的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审美欣赏和修身养性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荀子天人观思想及其生态美学价值分析

荀子天人观思想及其生态美学价值分析

荀子天人观思想及其生态美学价值分析作者:李民谣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6期摘要:荀子的天人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基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关学思想,本文主要针对荀子的“天人观”思想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对荀子的天人观与庄子的天人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出其中的生态关学价值。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生态美学价值荀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学说实现了继承与发言,在美学思想上,荀子也与孔子如出一辙。

荀子倡导“天人观”,在他的天人观思想中,也有着深刻的美学价值,这种生态美学价值极具代表性意义。

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天人合一的观念被庄子称之为“人与天一”,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人与环境的整体和谐。

庄子对天人观念的探索包括了丰富的生态情感,为建立“生态大我”、“生态平等”等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

但是,庄子天大于人的观念会让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人不需要积极努力,只用“堕肢体,黯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可以。

由此可知,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是“曲高和寡”的,在现实中操作性非常小,而且这些观念的层面局限性也非常容易使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

与庄子相比,荀子的天人观思想的“讲明分、重实效”,更加具备实际意义。

二人构建的天人体系主要内容是要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其核心为天、地、人三者合一并且做到“天人相参”,三者合一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从而做到“能参”。

最后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即构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冶,夫是之谓能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稳定型生态环境。

人不能选择“参”的对象,只能与天地融洽相处,做好“治”的环节。

这里的“能参”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做好与天地之间的互动。

这个整体的系统之中,三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领域,同时每者之间又存在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人与环境不在存在对立之说,自然则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条件。

二、事天地的生态伦理观荀子提出,自然中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礼义,它是人类活动中的行为指导与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荀子的天人观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翟箫(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荀子的天人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重要方面,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首先概述了荀子的天人观,之后从荀子的美学思想中挑出了三个方面分别讨论它们同荀子的天人观之间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荀子对于人的审美需求的态度、对卜筮祭礼的看法,及其乐论。

总而言之,荀子以一种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态度建立起了他的一套十分具有积极意义的天人观理论,因而在谈到同审美相关的各种问题时,荀子能够排除迷信思想和神秘主义的观念,肯定人的审美需求的合理性,注意到单纯欲望的享乐同审美享受的异同,别关注艺术审美活动在审社会生活中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性伪;礼乐中图分类号: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143-02荀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在对他之前的诸子百家学说批判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是一位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美学问题上,荀子仍然是孔子美学的继承者和发挥者。

荀子坚持了孔子所开创的将艺术同政治教化紧密结合的传统,继承了孔子强调的“和”的美学思想,同时荀子也有着自己的发挥。

荀子的天人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重要方面,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概述荀子的天人观荀子在《天论》篇的一开始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即是说自然界是存在着自身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这一规律是不按照人的客观意志与愿望而转移的。

在荀子看来,自然界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且自然界还是无意识,无目的的。

荀子特别强调要“明于天人之分”。

他批判了治乱由天定的传统迷信和宿命论思想,强调决定人类社会和国家政治的治乱的关键在人而不在天。

荀子认为天有天的职分,人有人的职分,应当各尽其职。

人不应该盲目的崇拜和畏惧自然界的力量,应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从而为人类谋福祉。

这便是荀子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以上便是荀子在提到天人关系的问题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2荀子的天人观与其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态度荀子在《性恶》篇中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人们对美的要求是人性本有的欲望的一种,是先天便有之的,而非后天习得的。

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荀子肯定了人对美的要求的合理性,并对墨子对一切艺术和审美活动采取否定态度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在《富国》篇中明确指出“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

”荀子对人的审美需求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同他的天人观念分不开的。

荀子在谈到天人关系的问题时特别地强调要“明于天人之分”,在讨论关于人本身和关于审美的问题时荀子同样地强调了天人之分。

首先,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就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这是人的自然本性,而礼仪道德则是后天形成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性伪之分,也就是先天与后天,自然与人为的区分。

因而,荀子便将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感受能力划归为了人的自然本性,这虽然从根本上肯定了人对美的要求的合理性,但却仅仅地将人对美的要求看作了一种自然发生的欲望,没有看到其社会的历史的一面。

然而,荀子在将人本身作为审美的对象时,又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观点。

荀子在《相人》篇中说“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从这里看出,荀子对于人的先天相貌并不十分看重,认为一个人的后天道德品行如何,才是评判一个人的真正标准。

3荀子的天人观与其对卜筮祭礼看法荀子虽然认为人之本性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生理欲望,像尊君、孝亲、守法、循礼等等品质本来就不是人之本性所具有的。

但正因为人之本性是这许多种无止尽的自然欲求,所以才有必要用礼义对人性进行改造和节制。

荀子在天人关系上强调要“明于天人之分”,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同样强调性伪之分;荀子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应“制天命而用之”,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则强调用不应让人无限制地去追求自然欲望的满足,而应当用后天人为的礼仪来节制和规范人无限制的欲望。

荀子在《礼论》中说“故礼者养也。

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在荀子看来“礼”是用来“养”人之欲的,即是说通过礼来节制和规范人的欲望从而使欲望得到应有程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中显然包括了对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荀子之后又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还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可以从这些语句看出,正是由于人们对生与死怀抱着尊重敬畏之情,因而使得“礼”带有了审美的属性。

在荀子之前,孔子对人的生死所抱有的观点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实际上是对传统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事采取了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

孔子在天人观方面更是一位天命论者,将“天”看作是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看作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神秘的主宰。

荀子文学界·历史回廊143··文学界在天人观方面同孔子有着明显的区别,荀子将“天”看作是自然之天、物质之天,是无意识、无目的,又存在着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的。

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在天的面前却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的”。

这是因为具有这种自然主义的天人观念,荀子能从传统的迷信思想和原始神秘主义的观念中摆脱出来,用理性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生死以及人们所从事的卜筮祭礼仪式。

荀子在《天论》中说“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礼论》中又说“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荀子批评了将卜筮祭礼看作神秘的鬼神之事,而给与了其审美的意义,将人们进行卜筮祭礼的行为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的文饰活动,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行为。

4荀子的天人观与乐论在荀子的天人观中,其强调天人之分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人们不要一味消极的敬畏和服从自然,而是要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为人类自身某福利,这便是其光辉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而对于人为何能“制天命”,且应如何“制天命”,荀子所做的回答便是人能“群”,且“群”而有“分”。

要做到“群”而有“分”,就需要遵循礼义。

《礼论》篇中说“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故文饰、麤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

”可见荀子认为像文饰、声乐等这些人的情感和艺术审美活动也是要在礼义的规范与指导下才是对人类有益的。

在荀子看来“夫乐者、乐也,人之情所必不免也”,然而“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因而“乐”一定要遵从“道”的规范。

荀子总结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在荀子的认识中礼、乐的功能各有侧重,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作用。

荀子说“乐合同,礼别异”,这即是说荀子不仅强调礼的“分”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乐的“和”的重要影响,在《劝学》篇中便有“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臣道》篇中也有“恭敬、礼也;调和、乐也”,《乐论》篇中则说“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荀子的美学思想中对孔子提出的“和”的审美传统的继承。

荀子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美学特征,因而他对于“乐”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的重视与推崇,实际上还是为了达到他“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社会政治目的。

5小结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直接地谈到审美美和艺术的地方并不多,但其对于天人关系的论述等却对后世的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以一种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态度建立起了他的一套十分具有积极意义的天人观理论,因而在谈到同审美相关的各种问题时,荀子能够排除迷信思想和神秘主义的观念,肯定人的审美需求的合理性,注意到单纯欲望的享乐同审美享受的异同,特别关注艺术审美活动在审社会生活中的能动作用。

总之,荀子美学思想中的这些倾向,都可以从他的天人观念中找到源头。

参考文献〔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孔繁.荀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赵士林.礼的诗化:从宗教情感到审美情感〔J〕.哲学研究,2001,(6).翟箫(1987-)女,陕西师范大学2009级美学专业文学界·历史回廊144··文学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