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尿液储存稳定性的常见因素
2020福州检验学考试资料:尿液标本的保存

2020福州检验学考试资料:尿液标本的保存以下是2020医疗招聘考试检验学学资料的具体内容:尿液标本的保存1.冷藏冷藏是保存尿液标本最简便的方法,一般可保存6小时,但要避光加盖。
冷藏保存在24小时内可抑制细菌生长,有尿酸盐和磷酸盐沉淀可影响显微镜检查结果。
因此,一般不推荐在2小时内可完成检测的尿液标本进行冷藏保存。
2.防腐尿液常规筛查尽量不要使用防腐剂,然而对计时尿标本和在标本采集后2小时内无法进行尿液检查或被检查的成分不稳定时,可加入特定的化学防腐剂,同时,尿液仍需冷藏保存。
常用的防腐剂有以下几点:(1)甲醛:100ml尿液中加入40%甲醛0.5ml,对尿液中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有固定作用。
因甲醛有还原作用,不适用于尿液中的葡萄糖检查。
(2)甲苯:100ml尿液中加入甲苯0.5ml。
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定性或定量检查。
(3)麝香草酚:100ml尿液中加入麝香草酚<0.1g,可用于尿液显微镜检查,尤其结核分枝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的检测的标本保存。
过量的麝香草酚可使尿蛋白定量试验(加热乙酸法)假阳性。
(4)浓盐酸:1L尿液中加入10ml浓盐酸。
常用于定量测定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草酸盐、钙、磷等的尿液防腐;因可破坏有形成分;沉淀溶质及杀菌,不能用于常规筛查。
(5)硼酸:100ml尿液中加入1g硼酸,在24小时内可抑制细菌生长,可有尿酸盐沉淀。
用于蛋白质、尿酸、5-羟吲哚乙酸、羟脯氨酸、皮质醇、雌激素、类固醇等检查;不适于pH 检查。
(6)碳酸钠:24小时尿液加入约4g碳酸钠。
用于卟啉、尿胆原检查;不能用于常规筛查。
尿的储存名词解释

尿的储存名词解释【尿的储存:从解剖到现代医学】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最终排泄物之一,它通过肾脏的过滤、吸收与排泄功能而形成,储存在膀胱中。
尿液的储存在体内的平衡和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一、尿液的产生和分泌人体的肾脏起着尿液产生和排泄的重要作用。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肾脏是位于人体腰部的一对器官,每个肾脏由数百万个被称为肾单位的微小结构组成。
在肾单位里,血液通过高度交织的血管网被过滤,将多余的废物、盐类和水分排出,形成尿液。
肾单位中的基本结构是肾小体,它包括被称为髓球的小球体和被称为肾小管的细小管道。
髓球负责过滤血液,将小分子物质和液体通过其内部的滤过膜排除。
随后,通过肾小管,尿液进入肾盂和输尿管,最终到达膀胱。
二、膀胱的结构与功能膀胱是一个位于人体盆腔底部的扁平囊袋,其壁由三层肌肉组成:迷走状肌、稳定肌和内瞳肌。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这得益于其壁肌肉的伸缩性和强壮性。
当尿液进入膀胱时,在逐渐增加的压力作用下,膀胱壁的传入神经将膀胱充盈和压力增加的信息传达给中枢神经系统。
人在感觉到膀胱充盈时,意识到尿液的蓄积,便可凭借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通过控制括约肌的松弛与收缩来决定是否排尿。
三、尿的储存异常与可能的疾病尿的储存与膀胱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但有时各种疾病和条件会影响尿液的储存。
例如,膀胱控制神经的损伤可能导致尿液失禁,即尿液无法有效地储存,从而导致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的症状。
其他可能影响尿液储存的疾病包括:尿道梗阻、膀胱感染、膀胱结石、尿路结石、膀胱瘫痪等。
这些疾病和病症会导致尿液的潴留、疼痛、感染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现代医学对尿的储存的探索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尿液储存相关的病症,现代医学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
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是膀胱超声检查,它通过无创的方式对膀胱和尿液储存进行评估,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此外,通过尿液分析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尿液储存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临床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和全身代谢情况等。
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饮食因素:饮食中摄入的物质会影响尿液的成分,如餐后短时间内进行尿液采集,会出现糖、蛋白质和酮体等异常。
对策:在饭后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或者饭前采集尿液。
2. 水分摄入:摄入大量水分会导致尿液稀释,影响尿液的浓度和含量。
对策:在早晨空腹时尿液浓缩度最高,可选择此时采集尿液。
3. 运动因素:剧烈运动会导致肌红蛋白在尿液中的增加,使尿液呈现红色。
对策:运动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避免运动对尿液结果的影响。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尿中化学物质的成分,如维生素C会使尿液呈酸性,某些利尿剂会使尿液呈碱性。
对策:停止或者暂时中断使用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的药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验。
5. 尿液保存条件:尿液的保存时间过长,可引起细菌增殖和化学物质变化,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对策:尽量在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如果不能及时送达,可使用尿液保存剂进行保存,并严格按照保存时间要求进行操作。
6. 尿液采集方法:尿液采集方法不正确会导致尿液污染或者外源性物质的进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采集尿液时要求患者进行外阴清洁,遵循正确的采集方法进行操作。
7. 患者状态:患者的身体状态会影响尿液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和成分,如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升高。
对策: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8. 实验室操作:实验室技术操作不正确也会引起结果的误差,如试纸读数、显微镜观察等。
对策:临床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够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美国“伯乐”尿液质控简介

美国“伯乐”尿液质控简介
一、美国伯乐尿液质控物是用来控制尿液检测的精密度,它所有的项目包括:
隐血、肌肝、葡萄糖、酮体、白细胞、亚硝酸盐、胆红素、PH、蛋白、尿胆原、比重、早孕。
二、概要及意义:尿液质控物的使用是对实验室操作方法和精密度的一个评价,
有两种不同的尿液质控物:临床范围的阴性质控、阳性质控。
三、试剂:本产品是由人体的小便加上人血红细胞、白细胞及一些化学物质、
稳定剂等组成,为了方便使用,本产品呈液体状。
四、储存及稳定性:本产品不开盖放置在2~8℃的环境中,可保存至有效期;
质控液开封后,在2~8℃的环境中,可保存30天(一定要拧紧瓶盖);本产品未开封,在室温18~25℃的环境中,可放置30天。
五、使用方法:在实验室中,本产品需像对病人标本一样对待,按照各种仪器
的说明来操作。
使用前从冰箱中取出,必须使产品回到室温18~25℃或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使用前请上、下摇动,使产品成份分布均匀。
使用后需马上拧紧瓶盖,保持密封,并按要求保存。
本产品可镜检白细胞、红细胞、结晶物。
期望值请参照每批产品的附页。
丢弃时应按当地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理。
六、局限性:○1不能使用过期产品;○2如果产品过于浑浊,可能属微生物感染,
不能使用;○3此产品属质控物,非标准品。
七、期望值评估:附页上每批产品的结果是试剂制造商或独立实验室重复测定得出
的结果范围,不同的实验室由于使用不同的仪器、试剂、方法等不同因素,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每个实验室可根据产品附页上提供的结果作为参照,建立本实验室的质控体系。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医用说明书

【导读】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包括有形成分计数和形态学分析两方面。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按照检测原理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流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流动型数字图像法有形成分分析系统、静止型数字图像法有形成分分析系统。
主要部件构造包括光学检测系统、液压系统、电阻抗检测系统和电子系统。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结构原理尿液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化学成分和生理指标的设备。
尿液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样系统:尿液分析仪通常配备有采样系统,用于收集和处理尿液样本。
采样系统可以包括尿液容器、管道、泵和阀门等组件,用于将尿液样本输送到分析仪中。
光学系统:尿液分析仪中的光学系统用于测量尿液样本中的化学成分。
光学系统通常包括光源、滤光片、检测器和光学透镜等元件。
光源发出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滤光片选择性地过滤掉其他波长的光,然后经过样本后,被检测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
电子系统:尿液分析仪的电子系统负责控制和处理光学系统的信号。
它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信号放大器、模数转换器和数据处理器等组件。
数据采集模块接收来自检测器的电信号,并将其放大和转换为数字信号。
模数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数据处理器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分析和显示:尿液分析仪的数据处理器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根据设备的设计和功能,它可以测量尿液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白细胞等,并计算出相应的生理指标。
分析结果可以通过显示屏、打印机或计算机界面等方式进行显示和输出。
总的来说,尿液分析仪的结构原理涉及采样系统、光学系统、电子系统和数据分析与显示等组成部分,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尿液样本,提供有关尿液化学成分和生理指标的信息。
不同的尿液分析仪可能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但基本的结构原理通常是类似的。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工作原理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也称为尿液分析仪或尿液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涉及一系列的化学、光学和电子过程,旨在测量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和生理指标。
尿液生成影响因素大全

尿液生成影响因素大全尿液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水分摄入、代谢率、排泄功能、药物使用等。
以下是对尿液生成影响因素的详细解释:1.饮食:饮食对尿液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食物中含有的各种成分在消化过程中被吸收,并通过肾脏排泄为尿液。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取量会影响尿液中氮、糖和脂肪的含量。
饮食中盐分的多少也会影响尿液的钠离子浓度。
2.水分摄入:水分的摄入量会直接影响尿液的生成。
水分不足时,尿液浓缩,颜色较深;水分过多时,尿液会变得稀释。
3.代谢率:人体的代谢率指的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
代谢率高的人,尿液生成量相对较大。
4.排泄功能:人体的排泄功能指的是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过程。
肾脏的健康状况和排泄功能直接影响尿液生成量和成分。
5.药物使用:一些药物的使用会影响尿液生成,例如利尿剂会促使尿液生成增加,而抗利尿药则会抑制尿液生成。
6.年龄:尿液生成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老年人尿液生成量和浓度较低。
7.性别:性别对尿液生成也有影响。
男性通常尿液生成量较女性大,这可能与男性体内的肌肉量较多有关。
8.疾病:一些疾病会影响尿液生成。
例如,肾脏疾病或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液生成减少或尿液成分异常。
9.体温:体温升高时,尿液生成量相对较大。
这是因为体温升高会导致水分丢失和代谢率增加。
10.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会导致身体水分丢失,从而影响尿液生成。
11.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会导致水分丢失,从而影响尿液生成。
12.情绪:剧烈情绪波动、紧张或焦虑状态下,尿液生成量和频率可能会增加。
综上所述,尿液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水分摄入、代谢率、排泄功能、药物使用、年龄、性别、疾病、体温、运动、环境温度和情绪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持健康的尿液生成。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尿液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
排出的尿液可调节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清除代谢废物,尤其是退化变性的蛋白质和核苷酸所产生的含氮化合物,其组成、颜色、尿量等的变化不仅能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不少全身性疾病也能够引起这些变化。
尿液检验也称尿液分析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的观察以及安全用药,健康评估等。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其主要包括尿沉渣镜检、物理检查等,由于其检测结果准确、创伤性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被临床广泛接受,但是因为许多检验人员过分依赖分析仪检测而忽视对尿液本身的检查,出现不少失误,引起诊断性错误。
为了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度,下面将尿液检验分析前、中、后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总结如下: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1 尿液标本的收集、储存:临床上应根据拨通的病理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并在相关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尿液采集(1)对于住院患者以及已被确认的肾病患者,应采集清晨尿液浓度高且条件固定的标本,及时采集并送检。
(2)对于门诊及急诊患者可采用随机尿,但随机尿易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影响。
(3)空腹尿标本可做尿糖检验。
(4)定时尿采集:对于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计数的应选择清空膀胱后3小时、12小时或者24小时的尿液进行采集、送检。
(5)尿培养:在外阴清洗后,为避免外生殖器受到细菌污染应采集中段尿,作为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标本,主要针对尿路感染的患者【1】。
1.2要求:(1)收集容器应清洁、干燥、一次性使用,敞口,便于收集。
(2)避免阴道分泌物、月经、粪便等污染。
(3)无干扰化学物质,如表面活性剂、消毒剂。
(4)有明显标示,如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别、床号、收集时间必须黏贴在容器上。
(5)收集足够的尿液,如收集定时尿,应选用足够大的容器,添加防腐剂。
(6)尿培养的样品应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
(7)两小时内及时送检,以免发生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
临床尿液检的若干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临床尿液检的若干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目的分析临床尿液检的若干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方法研究分析尿常规检验中收集尿液标本之前、输送保管途中、以及检验尿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控制对策。
结果临床采集检验尿液标本之前,采集中及采集后操作流程要规范,并且及时保养尿液分析仪,以最大限度降低尿液检查的误差。
结论临床尿液检查中采集标本之前、采集储存过程中以及采集后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只有严格执行检验前质量控制,规范操作流程,有计划地培训检验人员,才可能降低临床尿液检查中的误差。
标签:尿液检;影响因素;控制对策临床尿常规检验被广泛应用在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以及疗效的观察方面,以及肝炎、胰腺炎以及糖尿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方面。
临床采集尿液标本很容易,用到的检验设备、检验操作步骤也很简单,但是却常常发生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的现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检验科92例尿液检验标本。
使用桂林华通医疗仪器公司制造的尿液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的试纸条,进口的美国显微镜,用1次性尿杯收集尿液。
质控物主要由上海伊华公司提供,每6个月1次。
1.2方法遵照SOP标准的操作流程,严格依据仪器与试剂说明书中的参数进行设计。
开机之后质控2次/d,并认真记录检验结果,同时对可疑检测结果再检测两次,进行统计分析。
2影响因素分析2.1采集尿液标本之前的影响因素在采集之前,患者尿道口清洁度低,针对女性患者若在经期采尿,可能混入阴道分泌物;针对男性患者,可能混入精液或者前列腺液等。
通常临床采集尿液时间为早晨,此时尿液有很高的浓缩度,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患者肾脏功能,但可能因为不同患者理解晨尿的概念有所不同,或医护人员叮嘱失误很容易发生采集标本错误的意外情形。
在采集尿液之前患者是否饮食、服药药物会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1]。
2.2保存尿液标本中的影响因素当采集完尿液标本之后,盛放尿液的容器一定要干净防漏,且放置标本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太长可能诱发细菌繁殖,或者标本中的蛋白变性、尿胆原光照分解、细胞溶解等不良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尿液储存稳定性的常见因素罗伊, 王从容摘要关键词: 尿液; 存储; 稳定性Show Figures 尿液检验因其获取简便、收集无创和可提供大量生理变化发展进程的信息, 被临床广泛运用。
尿液中存在许多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包括代谢物质、细胞、蛋白、核酸等。
这些生物标记物在检测药品的安全性、监测急慢性肾脏疾病和其他泌尿道的生理情况上具有突出的作用。
为了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以及分析这些生物标记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除了依靠高精密的现代化仪器和技术(蛋白组学、多肽组学、脂质组学、代谢组学),高质量的样本更是必不可少。
因此, 建立高质量的尿液标本保存体系是开展代谢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然而, 温度、酸碱度等许多因素对尿液中的生物标记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主要综述了外界因素对尿液检测指标的影响情况及环境因素对尿液代谢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影响情况。
一、未添加防腐剂情况下的尿液存储稳定性有报道[1]指出, 通常情况下, 尿液的存储不应当添加任何防腐剂。
大量关于尿液中生物标记物存储稳定性的研究报道都对无防腐剂添加的尿液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 各种尿液检测指标的稳定性有所差异。
临床常见的尿液检测指标有尿肌酐(creatinine, Cr) 、尿酸(uric acid, UA) 、白蛋白(albumin, Alb) 、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 、尿钾(K+)等。
大量文献聚焦于对尿Cr、Alb存储稳定性的研究。
尿Cr是临床重要检测指标。
Cr存储的稳定性较好, 在4 ℃或25 ℃环境下, 将Cr存放30 d, 仍能保持稳定, 在55℃环境下2 d内能保持稳定[2]。
但Cr存储的稳定性会受到pH值变化的影响。
当pH值在0.5~7范围内时, 室温或是4 ℃条件下存放尿液1周, Cr量都没有显著变化;当pH=10时, 无论是室温或是4 ℃条件下, Cr值都有降低[3]。
Cr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是否优于碱性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尿Alb是另一个与肾脏、心血管、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相关的检测指标。
在4 ℃或是20 ℃条件下若要保持尿液中的Alb浓度无显著变化, 存储天数相对较短, 最长只能存放1周[4]。
另有许多蛋白质会受存储条件的影响, 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 Cys C) 、肾损伤分子-1 (kidney injury molecule1, KIM-1)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 等。
Cys C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5]。
当Cys C/Cr比率在正常范围时, 尿Cys C 浓度对于评价肾小球滤过率有重要价值[6]。
Cys C作为常规的生化参数, 在大多数存储条件下能保持稳定[6,7,8]。
室温下48 h内Cys C可以保持稳定, 4 ℃条件下1周内保持稳定[9]。
KIM-1作为尿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对于早期肾损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0,11]。
当KIM-1储存于4 ℃或室温下, 24 h内不会造成明显降解[12,13]。
NGAL在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14,15]。
4 ℃环境下储存7 d, 蛋白浓度的改变<2%[16]。
此外, 尿糖也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
研究表明在4 ℃条件下24 h内尿糖能保持稳定[17]。
综上所述, 室温或是4 ℃条件下尿液不宜存放过久。
相较于室温或是4 ℃条件下的存储, 尿液中多数生物标记物在低温冻存状态下能保持更长久的稳定。
在-20 ℃冰冻状态下, Cr在6个月内可保持稳定[18],KIM-1存储12周也不会发生明显降解[12,13],尿Cys C 在1周内能保持稳定[9],尿κ轻链、尿λ轻链、血清类黏蛋白的量24个月内没有显著的改变[19]。
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在-20 ℃存放4周后浓度开始有明显变化[20]。
但NGAL在-20 ℃存储时, 其浓度会产生明显变化[16]。
此外, Alb在-20 ℃条件下存储的稳定性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有多个报道指出:在-20 ℃条件下, Alb能长期保持稳定。
如Innanen[21]等指出尿液存储在-20 ℃条件下3周, 融化后离心前进行震荡(倒置3~4下),则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 mAlb) 浓度与冻存前保持一致。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尿液在-20 ℃冻存1、2及1、2、4、5、6个月, Alb浓度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22,23,24]。
另一方面有研究证实:在-20 ℃条件下, Alb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尿液在-20 ℃环境下存放(161 d、2个月、6个月、12个月或2年),Alb浓度显著下降[23,25,26,27]。
此外, 不同样品和相对蛋白浓度, 其稳定性也有一定差异。
在-20 ℃环境下存储尿液6个月后, Alb浓度高的尿液其Alb下降率比Alb浓度低的尿液要低[27]。
当Alb﹤30 μg/min时,-20 ℃环境下存放2、8、24周, Alb浓度明显下降;而Alb>30 μg/min时, 任意储存温度、储存时间都没有对Alb浓度造成显著的变化[28]。
综上所述, 冻存导致的Alb聚集(可以通过震荡或是倒置来充分混匀样品, 恢复其原状) 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观测结果不同的原因所在。
是否聚集的Alb会对溶液中的低丰度蛋白起到一个“下沉”的作用, 并不可逆转地降低其浓度, 至今还没有定论。
Alb存储稳定性也会受到pH值的影响。
存储前调节pH值>8.0, 在-20 ℃条件下, 1年内Alb浓度无明显下降[29]。
相反, 若在尿液中添加盐酸调节pH值至2.3~2.5时, 会导致室温下尿Alb迅速降解[30]。
可见尿液中Alb的降解具有时间及pH值依赖性。
此外, Cys C、KIM-1的稳定性也受到pH值的影响。
在pH=5或是更高的情况下, 尿液中的Cys C能保持稳定;虽然pH=4时, Cys C 浓度会下降, 但若6 h内将pH值回调到≥5时, 其浓度会回升[9]。
当pH值接近中性(6~8) 时, KIM-1能保持稳定;当pH值呈酸性或碱性时(4、5、9) 时, KIM-1不再保持稳定[31]。
但pH值对尿液电解质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尿液的酸化或是碱化并不改变尿中钙(Ca2+)、镁(Mg2+)的量[32]。
即时测定24 h 尿液中的Ca2+、Mg2+、PO43-并不需要添加酸性或是碱性物质[33]。
考虑到pH值对尿液中多种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在尿液存储前应当注意其pH值的大小。
相比尿液存放于-20 ℃条件下的研究报道,-80 ℃环境下尿液存放的稳定性研究结论比较一致。
如Graziani 等[26]、Lambers Heerspink等[29]检测尿样在-80 ℃环境下保存12个月的变化情况, 发现Alb浓度没有显著变化。
KIM-1于-80 ℃储存达2年也不会对其造成明显降解[12,13]。
Cr在-70 ℃的冰冻状态下2年内可保持稳定[18,34]。
NGAL在-75 ℃存储13个月浓度变化不显著[16]。
综上所述, 若想长期保存尿液, 更适合将其置于深低温状态下(-70 ℃或是更冷的温度) 。
不仅由于众多研究表明尿液于深低温状态下冻存时其中的多数生物标记物的浓度变化相对较小, 更有报道指出尿液于-20 ℃冻存后溶解与于-80 ℃冻存后溶解相比, 冻融引起的物质含量下降更为显著[13]。
但尿液中生物标记物也并非都会受冻融的影响造成大幅度地降解。
Cys C反复冻融3次后测定其含量为冻融前的97.5%[9]。
尿液(正常Alb尿) 冻存于-30 ℃, 室温溶解, 反复冻融5次不会对尿Alb/Cr比率造成影响[35]。
正常人或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分为3类:分别为正常Alb尿患者、mAlb患者、Alb尿患者) 尿液冻存在-20 ℃环境下6周反复冻融6次没有对Alb浓度造成明显影响[4]。
关于Alb冻融的稳定性也有持相反意见的报道。
Vangelisti等[25]发现反复冻融尿液会导致Alb浓度进行性下降, 特别是存储5个月之后浓度变化更为明显。
总而言之, 为了检测或是研究的准确性, 在临床工作还是医学生物研究过程中都应尽量避免反复冻融样品, 即时检测其浓度。
若需多次使用样品可以将其进行分装, 以减少冻融次数。
近年来,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 利用尿液开展代谢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已日益增多。
众多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反复冻融是否会造成蛋白质谱的改变。
Papale等[36]运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来观察室温下尿液蛋白质谱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可增加其稳定性;并且蛋白质谱在冻融前后有微小差异, 但增加冻融次数(≤5次) 并没有进一步影响蛋白质谱的改变。
Fiedler等[37]使用磁珠来分离尿液中的尿肽然后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技术来描述多肽组的特征, 观察到冻融1次后尿液和新鲜尿液间蛋白质谱有显著改变, 但增加冻融次数(3次内) 不会对蛋白质表达谱造成进一步的改变。
另有研究[38]则发现尿蛋白在冻融4次后还能保持稳定;而冻融第5次后这些蛋白就无法被检测出来。
可见, 反复冻融会对尿液蛋白质谱的检测造成一定影响。
Saude等[39]使用核磁共振氢谱来分析尿液中代谢物质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将女性尿液于室温下存放4周, 若在存储前将其离心可以降低其中代谢物质的变化程度;若在存储前过滤尿样也可以降低其中代谢物质的变化程度, 但相比存储前离心的尿液其产生的变化程度更大。
Erik等[39]将女性尿液在室温下存放4周, 观察苯酸盐和乳酸盐浓度在原尿和过滤后的尿液中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原尿中苯酸盐和乳酸盐浓度在第一周显著升高, 在之后的3周升高缓慢;而在过滤后的尿液中苯酸盐和乳酸盐浓度在4周内没有明显变化。
可以看出尿液存储前的预处理对于尿液存储过程中的代谢物质变化有显著影响。
而关于存储条件对尿液中代谢物质的变化情况的研究则表明尿液(男性尿液、女性尿液) 于室温下存放4周, 其中的代谢物质有显著变化;4 ℃条件下存放4周, 代谢物质浓度有轻微降低。
二、添加不同防腐剂后尿液存储稳定性乙二胺四乙酸(EDTA) 和亚硫酸氢钠是常用的尿液采集防腐剂。
防腐剂的种类因测试方法、保存时间及样本运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40]。
当需要保存尿液中的尿胆素原时, 需要添加福尔马林;但在测定葡萄糖浓度时不能使用福尔马林, 因其会干扰定性的化学检测。
检测葡萄糖时可以使用氟化钠作为防腐剂, 因为其可以阻止糖酵解的发生。
可见, 防腐剂对于尿液的常见检测指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