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终极笔记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1.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1)1757年,英国人与印度人在印度西部的普拉西展开了一次决战——普拉西战役,此后,胜利了的英国人开始在印度站住了脚,占领了印度东部恒河口一带的富饶土地(孟加拉地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殖民统治(首府加尔各答的威廉斯堡)。
(2)此前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商业城市孟买和东南海岸的商业城市马德拉斯。
因此,印度最早的现代报刊,便是在这三个城市首先出现的。
(3)随着英国在印度进一步扩大殖民范围,1857—1859年全国性的印度土著士兵起义失败后,英军占领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此后英国不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而实行直接统治。
现在南亚次大陆主要国家的现代新闻业,都是英国人直接引入的。
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印度民族运动报刊在各地的出现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 民族运动的报刊向全国的发展 年代,印度新闻传播业的民 悄然发展的商业报刊 族斗争和党派斗争时期 通讯社和广播的出现 英国殖民当局对本地文报刊的箝制性新闻政策 英属印度各部分独立后的新闻传播业 独立后印度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印度目前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印度新闻传播史2.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1)1766年,英国人博尔茨(William Bolts)在孟买出版了一份没有报名的报纸,其中包含一些抨击殖民当局的内容。
该报存在时间不长,可算是印度新闻业的一个序曲。
(2)1780年1月29日,另一个英国人(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的印刷工人)希基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印度第一家较正规的报纸《希基氏孟加拉公报或加尔各答大众广知者报》。
该报为英文周报,每期两页,主要报道政治和商业新闻。
(3)英文报纸出现,较早的如1784年作为英国孟加拉管区的官方机关报《加尔各答公报》、1785年创办的《孟加拉新闻》、1785年创办的《马德拉斯信使报》、1786年创办的《加尔各答纪事报》、1789年创办的《孟买先驱报》、1790年作为英国孟买管区机关报的《孟买信使报》、1791年创办的《孟买公报》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考点梳理、经验分享

2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1 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1、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实质什么是全球传播,该如何 理解? 2、 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3、 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4、 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信息富有国”与“信 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 “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 《阿尔及尔宣言》 (1973) 第二阶段: 《大众传媒宣言》 (1978) 、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1980) 、 《塔瓦罗宣 言》 (1981) 第三阶段: “信息主权” “文化冲突”等新问题 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 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 6 个结论 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 P251、发展中国家 学者的主张 P252 一、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 P253、研究媒介 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 P253-254 课后练习题: 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 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 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 ①定义: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 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 多元化; 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 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 冲突的全球化; 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 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 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 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 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 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 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分享、考点分析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 *主要观点: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 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b.大众传 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前者是 “符号化”“赋予意义” 的过程, 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 起。 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 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 读) 。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 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 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 ,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 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虚假的合意”。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 《公共性的结构转换》 《传播行为理论》 :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 变革。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 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 ,提倡 “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 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 ,建立基于 “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 系。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课后练习题: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 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 :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 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 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 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 :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 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 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 能得出相同结论) ; b.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 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 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 “描述性”信息) 。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 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 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 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一章 墨西哥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 墨西哥新闻传播史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1521—1810年: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新闻传播业1.16~17世纪的新闻传播(1)1539年,胡安·帕布罗颊(Juan Pablos )将首台印刷机运到墨西哥,主要用于印一些传教的小册子。
16~17世纪墨西哥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不定期的传单式的印刷新闻纸,以及主要由传教士写的少量带有新闻性的书籍。
(2)1541年9月10日,在墨西哥城诞生了美洲第一张印刷新闻纸,内容是报道危地马拉地震情况,共4页。
此后这类印刷新闻纸在墨西哥流行了大约200年,被称为“社交动态”、“新闻纸”等。
(3)当时,带有些许新闻性的书籍,可以称为相对高级的新闻传播了。
①最早的是首次登陆的探险队最高指挥官埃尔南·科尔特斯于1520年写的《上查理五世书》,它“保留了对其正在倾覆的那种文明的理解和透彻的记载”。
16~17世纪的新闻传播 1521—1810年: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新闻传播业 18世纪典型的官报时期 19世纪初新型报刊的萌芽 活跃的政党报刊初期 1810—1928年:动荡的墨西哥党报时期 迪亚斯独裁引发的对新闻自由的思考 从政党报刊时期向商业报刊时期转变 1928年以后,走向市场的墨西哥新闻传播业 墨西哥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墨西哥新闻传播史②该探险队的士兵贝尔纳尔·迪亚斯被称为“西班牙最有魅力的纪事者”。
他一边参战一边写下了《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这本书流传了数百年,影响很大。
③德奥维耶夫-巴尔德斯(1478—1557)所写的《西印度通史与自然史》与萨阿贡(Sahagun)神父写的《新西班牙实事通载》,既是历史性的书,也带有一定的新闻性。
(4)墨西哥现代新闻业先驱是17世纪身兼墨西哥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为一身的西甘萨-冈戈拉(Sigueza y Congora),他首次将从海外收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件,在墨西哥以小册子的形式刊行,分送给友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重难点、习题

4
1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 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 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 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 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 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 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 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 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 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 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 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 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 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 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 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 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 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 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 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 人传播的程度。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 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 上具有自发性、 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 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8×5=40分)1.哈瓦斯通讯社2.沃尔夫通讯社3.意大利《晚邮报》4.黄色新闻5.《纽约时报》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意大利的媒介集团。
2.简述二次大战时期(1941—1945年)的苏联新闻业。
3.简述20世纪中后期美国的报团。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论述1945—1990年东、西德国新闻传播业的不同体制。
2.谈谈你对拉美新闻传播业的特点的认识。
3.试述黑非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哈瓦斯通讯社答: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通讯社,一般认为是由法国人哈瓦斯于1835年组建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通讯社。
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社在法国新闻界确立了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哈瓦斯社不断地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进现有的传递系统,扩张业务范围。
该社于1848年开通了巴黎与布鲁塞尔间的电报传递业务。
第二帝国时期,哈瓦斯社以其新闻的准确、快速而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857年,它又与法国广告机构和地方报刊签约,以通讯社提供的新闻交换各报社的若干广告版面,然后将版面出售给各广告客户,获得极大的成功。
1859年,哈瓦斯社与英国路透社、德国沃尔夫社签订交换新闻的合同,不久又开始利用连结欧美大陆的大西洋海底电缆。
哈瓦斯社的业务已经扩大到了世界性的规模。
2.沃尔夫通讯社答:沃尔夫通讯社由贝纳德·沃尔夫建立于1849年,是德国新闻通讯业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
19世纪60年代,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和路透通讯社分别在法国、德国、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
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彼此的垄断权与势力范围,在1870年1月7日,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议,所以又称“三社四边协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重难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重难点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存在: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
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危害:~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前苏联)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
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传播学任务和性质(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
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第十章现代新闻通讯业一、“二战”之前的现代新闻通讯业1、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通讯业⑴美国的新闻通讯业①美联社的壮大:1900年美联社改组后将总部迁到纽约。
一方面美联社与欧洲各大通讯社订立合同,交换电讯,传媒基础日益巩固。
另一方面,美联社不断突破“三社四边协定”,蚕食其他通讯社的势力范围。
②两社的创办:1907年,美国合众社创立,创立者为美国的斯克里普斯报团。
欢迎所有的新闻媒介成为自己的订户。
合众社允许记者在自己的新闻报道上署名,并鼓励记者发展自己的新闻业务专长,形成自己的新闻报道风格。
1909年美国国际新闻社创立,创办者为赫斯特报团。
⑵路透社的调整:1899年路透去世,路透儿子赫伯特在1915年因妻病故而自设,赫伯特儿子休伯特死于战场。
1916年路透社由独资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1941年彻底改制,成立信托公司管理委员会;信托委员会由来自伦敦、英国地方报纸的代表;由报联社与伦敦报纸发行人协会两家共有路透社,并订立了各方均要遵守的信托管理合同:①路透社不是一个盈利机构,永远不得为任何个人、集团、党派所有;②永远保持公正、自由、独立精神;③依靠契约向用户提供服务,供给的消息确实可靠,不偏不倚;④发展业务,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社的衰亡①哈瓦斯通讯社:20C后哈瓦斯通讯社仍在发展,1921年兼并了法国通用广告社,成为法国广告业最大的控制着。
但是20C20’之后,哈瓦斯通讯社财政日趋恶化,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补助,播发的稿子官方意志日益明显,被人视为半官方的通讯社。
二战期间希特勒军队占领巴黎,哈瓦斯通讯社为德军接管,成为德国的宣传工具,1940年维希政权将其一分为三,哈瓦斯社灭亡。
②沃尔夫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将沃尔夫通讯社与胡根贝格报团下属的联合通讯社合二为一,组建为德国新闻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社随之灭亡。
⑷一战前后,世界新闻通讯业的原有格局已被打破。
一方面是新入席者势力强大,根本不守旧规;另一方面,原来新闻通讯社游戏规则的订立者没有发言实力。
三社四边协定实际上已被打破,名存实亡。
直到1934年11月,世界各主要通讯社齐集拉脱维亚首府里加,一致决定废除三社四边协定,恢复新闻通讯业的自由竞争局面。
2、塔斯社与其他新闻通讯社⑴塔斯社1925年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是苏联的中央新闻机构。
主要职责是向全苏联和国外发布一切有关苏联和外国的政经贸易及引起共同注意的消息。
受苏联人民委员会领导,主要领导成员由其任命,实行社长负责制。
20C30’~40’成长为世界性通讯社,在卫国战争和宣传苏联成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1年被提升为政府部一级机构,苏解体后,与苏联新闻社合并为俄罗斯新闻社,简称俄通社,以俄通社—塔斯社电头发稿,1993年宣布其为国家通讯社。
⑵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地区的新闻通讯社①斯蒂法尼通讯社:斯蒂法尼在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的支持下于1853年建立的通讯社,是意大利通讯社历史的开端,意大利统一后,扩大为股份公司,成为欧洲第四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从1890年开始与沃尔夫社和奥地利通讯社签订“三社同盟”,交接新闻,打破哈瓦斯社的垄断地位,后单独与哈瓦斯社建立关系。
纳粹统治时期,被改组为国家通讯社,取得对国外发布消息的特权,实质上成为法西斯的宣传工具,1943年法西斯倒台,随之解体。
②日本的通讯社:日本最早的通讯社是1887年创办的“东京急报社”。
1936年日本法西斯政府将电报通讯社与报纸联合社两家通讯社合二为一,并以后者为主成立“同盟通讯社”。
二战后解散。
⑶⑷⑸⑹⑺二、“二战”之后的现代新闻通讯业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通讯业⑴概况:二战后,世界新闻通讯业完成了新旧垄断的交替,美联社、路透社两个老牌通讯社几乎未收到战争伤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业务与事业规模进一步扩张。
其中,美联社开始成为世界新闻通讯社的行业老大。
⑵20C后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闻通讯社的特点:1国际传播由新闻通讯社巨头所垄断;2国际通讯社与国内通讯社并存;3新闻通讯社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业务扩大。
2、四大新闻通讯社⑴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AP):1892年建立,采用报联社体制。
总部在纽约收入主要来自美国国内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订费。
美联社是合作型的传媒企业,社务由社员大会所产生的董事会主持,董事会任命总经理来领导美联社的日常工作。
美联社的经费由社员以股款形式分担。
美联社允许非社员订购该社稿件。
⑵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UPI):20C初由两家通讯社合并而成。
是民营通讯社,总部设在华盛顿。
以生动、迅速、富有人情味见长。
⑶路透社(Reuter Ltd):1851年由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
业务特色主要包括:①向报社、广播电台提供时事新闻;②向世界各地的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
路透社是世界经济信息的最大供应者,经济新闻也成为路透社主要的收入来源。
⑷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AFP):全称法国新闻社,1944年创办,总部在巴黎初为政府官方通讯社,1957年改制,成为独立的公共企业。
但与官方关系仍较为密切,具有半官方形式。
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的补贴订费;传媒订费;私营机构、企业的订费。
财政情况长期不佳,90’后处境有明显改善。
3、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新闻通讯社⑴德新社(Deutsche Press Agentur,DPA)二战后,英法美占领区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新闻社,1949年9月1日,在三家通讯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新闻社,简称德新社。
是股份公司性质的企业。
⑵安莎通讯社(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e,ANSA)全称为意大利全国报业联合社,前身为意大利的斯蒂法尼通讯社,最初为非官方、非营利性的通讯社,1949年后政府向其提供补贴,有任命社长的权利,由此变为半官方通讯社。
是意大利最大的通讯社,总社驻罗马。
新闻业务的特点包括:政治报道强调客观、公正、独立,对重大事件不做评论;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拉美地区的报道。
⑶埃菲通讯社(La Agencia,EFE):西班牙语系各国中规模最大的通讯社,1938年创办,总部现设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埃菲社为股份制公司,但接受西班牙政府提供的大量经费,社长由政府任命,为半官方的通讯社。
⑷共同通讯社(Kyodo News Agency):日本最大的通讯社,1945年成立,全名为社团法人共同通讯社,是非营利性质的传媒联合体,报联社体制。
4、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通讯社⑴苏联(1945~1991年):塔斯社,新闻通讯社。
⑵其他地区:①拉丁美洲通讯社:古巴国家通讯社,1959年成立,古巴共产党中央革命指挥部领导。
②朝鲜中央通讯社:朝中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共国家通讯社,总部在平壤,1946年12月,朝中社成立,由朝鲜政府直接领导。
5、第三世界的新闻通讯社⑴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总部在孟买,为合股经营的企业。
⑵中东通讯社:埃及的国家通讯社,是阿拉伯世界内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⑶美洲通讯社:阿根廷国家通讯社,社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
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
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例如“工资就是薪酬”。
(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
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
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
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
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
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
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