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检测方法标准

合集下载

化学标准对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评估方法要求

化学标准对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评估方法要求

化学标准对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评估方法要求化学标准对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引言大气颗粒物(PM)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小颗粒,它们的大小、来源和化学成分对大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重要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制定了一系列化学标准对大气颗粒物进行监测和评估。

本文将在1500字的篇幅内介绍化学标准对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一、大气颗粒物监测方法1. 重量法重量法是最常用的监测大气颗粒物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过滤器上收集PM,然后称量过滤器的重量来计算出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此方法可分为高低体积采样,其中高体积采样适用于低浓度下监测PM,而低体积采样适用于高浓度下的监测。

2. 光学法光学法是一种常用的实时监测大气颗粒物的方法。

它利用光传播过程中与颗粒物的散射、吸收等相互作用,测量颗粒物的浓度。

目前常用的光学法包括激光粒度分析仪(LAPD)和飞行时间质谱仪(AMS)等。

3.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通过对收集到的颗粒物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来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组成。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元素分析、离子色谱分析、有机物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大气颗粒物中的各种元素、离子和有机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二、大气颗粒物评估方法1. 颗粒物物理性质评估大气颗粒物的物理性质评估主要包括粒径分布、质量浓度、数浓度、表面积和颗粒物形态等。

这些物理性质能够提供有关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过程的信息。

2. 大气颗粒物化学性质评估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性质评估可包括元素分析、离子分析和有机物分析等。

通过分析PM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其来源和组成,从而对其对大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

3. 大气颗粒物毒性评估大气颗粒物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和离子等,它们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对大气颗粒物的毒性进行评估十分重要。

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基因毒性实验、动物实验等。

4. 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析是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的重要手段。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制定的。

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这部标准引入室内空气质量概念,明确提出“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的要求。

其中规定的控制项目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

规定控制的化学性污染物质不仅包括人们熟悉的甲醛、苯、氨、氧等污染物质,还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13项化学性污染物质。

《标准》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发达地区和城市建筑中的风量、温湿度以及甲醛、苯等污染物质,同时还根据一些不发达地区使用原煤取暖和烹饪的情况制定了此类地区室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污染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国家标准委以前发布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十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共同构成我国较完整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评价体系。

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公司才能申请成立为室内环境检测公司。

2002年11月19日批准发布,自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T11737居住区大气中苯、甲醛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GB/T12372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GB/T14582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14668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GB/T1466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离法-GB14677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1467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1526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硫酸钠分光光度法-GB/T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T15439环境空气苯并[a]芘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5516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丙酮分光光度法-GB/T16128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6129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GB/T16147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GB/T17095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18204.13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GB/T18204.14公共场所室内相对湿度测定方法-GB/T18204.15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速测定方法-GB/T18204.18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GB/T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氮检验方法-GB/T18204.24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方法-GB/T18204.25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检验方法-GB/T18204.26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7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检验方法3术语、定义、单位3.1室内空气质量参数(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GB188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188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188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5 室内空气质量检验5.1 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采样和检验方法见附录A 和附录B 。

5.2 室内空气中苯浓度的测定方法见附录C 。

5.3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

5.4 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见附录E 。

5.5 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检验方法见附录F 。

附录A(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采样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在进行室内空气污染物监测时,对采样点位,采样高度,采样时间和频率,以及采样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等项做出规定。

本导则作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配套的空气采样技术的指导原则,适用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化学污染物的采样。

2 选点要求2.1 采样点的数量:采样点的数量根据监测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以期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水平。

原则上小于50m 2 的房间应设1~3 个点;50~100m 2 设3~5 个点;100m 2 以上至少设 5 个点。

在对角线上或梅花式均匀分布。

2.2 采样点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 。

2.3 采样点的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相一致。

相对高度0.5m~1.5m 之间。

3 采样时间和频率采样前至少关闭门窗4 小时。

日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18 小时,8 小时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6 小时,1 小时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45 分钟。

4 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根据污染物在室内空气中存在状态,选用合适的采样方法和仪器,用于室内的采样器的噪声应小于50dB 。

中国大气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研究

中国大气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研究

第46卷第6期2021年6月VoL46No.6June2021环境科学与管理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文章编号:1674-6139(2021)06-0019-05中国大气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研究顾闫悦,李琴,周羽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摘要:对中国环境空气和固定污染源废气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现行方法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即加快推进缺项污染物方法标准制订工作,部分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明确监测对象及配套方法标准实施机制,加强排放标准和方法标准配套适用性研究,充分考虑环境复杂性,健全生态环境标准样品体系,定期开展监测方法标准实施评估,建立监测方法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制订工作等。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中图分类号:X831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the Standards of Atmospheric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Methods in ChinaGu Yanyue,Li Qin,Zhou Yuhua(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 Abstract: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method standards for ambient air and 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 in China,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ethod standard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that is:to acceler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tandard methods for shortage projects,to clarify the monito­ring objects and support method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n some stationary source air pollutant emission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emission standards and method standards,to fully consid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reference material system,to conduct regular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of monitoring method standards in the standard verification process,to establish a"full life cycle n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moni­toring method standards,and to encourag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drawing and revising standards.Key words:atmosphere;environmental monitoring;method standards刖弓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是中国生态环境标准“两级六类”U-2]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

大气污染物排放检验流程与监测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检验流程与监测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检验流程与监测方法大气污染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现象。

为了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并实施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检验流程和监测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气污染物排放检验流程与监测方法。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检验流程:1. 制定排放标准:各国制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分类,规定了相应的排放限值。

2. 审批与许可:企业在开始运营前,需要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供有关资料进行审批。

审批包括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评估,是否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3. 监测设备安装与调试: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包括污染物排放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等。

在设备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调试,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监测与数据记录:监测设备会定期对企业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企业是否符合排放标准的依据。

5. 检测与分析: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测与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排放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6. 报告与评估:根据监测数据,编制排放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交。

相关部门会对报告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进行奖励或处罚。

二、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选取污染源附近的监测点,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进行定点监测。

定点监测主要用于评估一个特定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2. 移动监测:使用移动式监测设备对污染源进行监测。

移动监测可以快速调查不同区域的污染源,对短期污染事件进行监测。

3. 遥感监测:使用遥感技术获取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

遥感监测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区域,并提供精确的空气质量数据。

4. 基于模型的监测:使用数学模型对污染源进行建模,预测和评估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5. 抽样监测:采取空气抽样器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采样,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检测。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暂无信息共有 4363 位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indoor air quality standard(GB/T18883-2002)前言为保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联合起草小组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所。

本标准于2002年11月1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解释。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T11737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GB/T12372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Saltzman法GB/T14582 环境空气中氨的标准测量方法GB/T14668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GB/T1466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14677 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15262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435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5437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15438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T15439 环境空气苯并[a]花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5516 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酞丙酮分光光度法GB/T16128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6129 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牛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GB/T16147 空气中氨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GB/T17095 室内空气申可吸人颗粒物卫生标准GB/T18204.13 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GB/T18204.14公共场所室内相对湿度测定方法GB/T18204.15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速测定方法GB/T18204.18 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GB/T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GB/T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检验方法GB/T18204.25 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检验方法GB/T18204.26 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7 公共场所空气申臭氧检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3.1 室内空气质量参数(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大气检测标准

大气检测标准

; 原理
空 气中的二氧化氮与吸收液中的对氨基苯磺酸进行重氮化反应I再与 ]- YK-萘基[乙二胺盐酸 盐作用I生成粉红色的偶氮染料I于波长 LEJFLELXM 之间处I测定吸光度D
: 试剂
除 另 有 说 明 I分 析 时 均 使 用 符 合 国 家 标 准 的 分 析 纯 试 剂 和 无 亚 硝 酸 根 的 蒸 馏 水 或 同 等 纯 度 的 水 I必 要时可在全玻璃蒸馏器中加少量高锰酸钾和氢氧化钡重新蒸馏D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 "++#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01-2法
314562/-57896/67152-/5:2:;25/7:<62 =5:>5=68,-./01-216/?:=
"++#@A)@B#发布
"++#@AC@A"实施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局 发布
水纯度的检验方法\按 ^CKCK条测量I吸收液的吸光度不超过 JCJJLD :C9 ] - YK- 萘 基 [ 乙 二 胺 盐 酸 盐 储 备 液\ 称 取 JCLJN ] - YK- 萘 基 [ 乙 二 胺 盐 酸 盐 _‘KJaRba Y‘aG[GbaGcGa‘Ud于 LJJMH容量瓶中I用水溶解稀释至刻度D此溶液贮于密封的棕色试 剂瓶中I在冰箱中冷藏I可稳定三个月D :CA 显色液\称取 LCJN对氨基苯磺酸 _baG‘eaESfOadI溶于约 GJJMH热水中I将溶液冷却至室温I 全 部移入 KJJJMH容量瓶中I加入 LJMH冰乙酸和 LJCJMH]- YK-萘基[乙二胺盐 酸盐储 备液 YLCK[I用水稀释至刻度D此溶液于密闭的棕色瓶中I在 GLg以下暗处存放I可稳定三个月D :C< 吸收液\使用时将显色液 YLCG[和水按 EhKYi7i[比例混合I即为吸收液D此溶液于密闭棕 色 瓶 中 I GLg 以 下 暗 处 存 放 I 可 稳 定 三 个 月 D 若 呈 现 淡 红 色 I 应 弃 之 重 配 D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空气 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测定 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1995-8-1
56
GB/T15435-199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1995-8-1
57
GB/T15436-1995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Saltzman法
1995-8-1
58
GB/T15437-1995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实施日期
1
HJ/T174-2005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5-5-8
2
HJ/T175-2005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5-5-8
3
HJ/T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2006-1-1
4
HJ/T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2001-11-1
19
HJ/T69-200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
2001-11-1
20
HJ/T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检测技术规范
2002-1-1
21
HJ/T76-2001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2-1-1
22
HJ/T77-2001
1988-12-1
104
GB/T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量方法
1987-3-1
105
GB4920-85
硫酸浓缩尾气硫酸雾的测定 铬酸钡比色法
1985-8-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 HJ 633—2012·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 HJ 693-2014·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692-2014·环境空气半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 HJ 691-2014·固定污染源废气苯可溶物的测定索氏提取-重量法 -- HJ 690-2014·固定污染源废气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685-2014·固定污染源废气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684-2014·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683-2014·固定污染源废气氟化氢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暂行) -- HJ 688-2013·固定污染源排气氮氧化物的测定酸碱滴定法 -- HJ 675-2013代替GB/T 13906-199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 HJ 664—201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 HJ 663—2013·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647-2013·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646-2013·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HJ 657-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 HJ 656-201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 -- HJ 193-2013部分代替 HJ/T 193-2005·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 -- HJ 655-2013部分代替 HJ/T 193-2005·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93-2013代替 HJ/T 93-200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 -- HJ 654-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 653-2013·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644-2013·环境空气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645-2013·环境空气酚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638-2012·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629-2011·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 -- HJ 618-2011 代替GB 6921-86·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 -- GB 14621—2011 代替 GB14621-20·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HJ 604-2011 代替GB/T 15263-9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小型点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与测量方法(中国... -- GB 26133—2010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 HJ 590-2010 代替 GB/T 15438-1995·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584-2010 代替GB/T 14670-93·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 -- HJ 583-2010 代替GB/T 14677-93·烟度卡 -- HJ 553-2010 代替 GB 9804-1996·环境空气和废气氯化氢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暂行) -- HJ 549—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氯化氢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暂行) -- HJ 548—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氯气的测定碘量法 (暂行) -- HJ 547—2009·环境空气五氧化二磷的测定抗坏血酸还原-钼蓝分光光度法 (暂行) -- HJ 546—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气态总磷的测定喹钼柠酮容量法 (暂行) -- HJ 545—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硫酸雾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暂行) -- HJ 544—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暂行) -- HJ 543—2009·环境空气汞的测定巯基棉富集-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暂行) -- HJ 542—2009·黄磷生产废气气态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暂行) -- HJ 541—2009·环境空气和废气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暂行) -- HJ 540—2009·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暂行) -- HJ 539—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暂行) -- HJ 538—2009·环境空气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 HJ 534-2009 代替GB/T14679-93·环境空气和废气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HJ 533-2009 代替GB/T14668-93·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 HJ 504-2009 代替GB/T 15437-1995·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 HJ 483—2009 代替GB 8970-88·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 HJ 482—2009 代替GB/T 15262-94·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 481—2009 代替GB/T 15433-1995·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 480—2009 代替GB/T 15434-1995·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HJ 479—2009 代替GB 15436-1995...·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 HJ 77.2-2008·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 HJ/T 400-2007·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HJ/T 398-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 HJ/T 397-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 HJ/T 373-2007·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 -- GB 20891—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 HJ/T 76—2007 代替HJ/T 76-200·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 HJ/T 75—2007 代替HJ/T 75-200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94-2005·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T 175-2005·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T 174-2005·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65-2004·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67-2004·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T 93-2003·大气固定污染源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HJ/T 68-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T 63.1-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3.2-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 -- HJ/T 63.3-2001·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 HJ/T 69-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4.1-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T 64.2-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 HJ/T 64.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5-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66-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T 67-2001·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62-2001·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 HJ/T 55-200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 HJ/T 56-200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 HJ/T 57-2000·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 HJ/T 54-200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 HJ/T 30-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HJ/T 37-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醛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6-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5-1999·定电位电解法二氧化硫测定仪技术条件-- HJ/T 46-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沥青烟的测定重量法-- HJ/T 45-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4-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HJ/T 44-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3-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 31-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T 43-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 42-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石棉尘的测定镜检法-- HJ/T 41-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T 40-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HJ/T 39-1999·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 HJ/T 48-1999·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 HJ/T 47-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8-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 HJ/T 2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 HJ/T 27-1999·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 HJ/T 14-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 GB/T 16157-1996·空气质量硝基苯类(一硝基和二硝基化合物)的测定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 -- GB/T 15501-1995 ...·空气质量苯胺类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502-1995 ...·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 15516-1995·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 GB/T 15432-199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 GB/T 15435-1995·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GB/T 15439-1995·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15264-94·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 -- GB/T15265-94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 GB/T 14668-93·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 GB/T 14669-93·空气中碘-131的取样与测定 -- GB/T 14584-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