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合集下载

简述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简述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简述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第一、在经济方面,废井田在西周的井田制下,土地有公田与私田之分,私田由每户人民耕种,收获归自己;公田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实施一项相地而衰征的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称作初税亩,承认私有土地合法。

第二、在军事方面:从争霸走向兼并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为: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最富盛名的当属与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

当时楚兵强大,而宋襄公却在战场上过分讲究仁义礼仪,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而战国时代,战争的目的由争霸逐渐转变为兼并,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那种“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

第三、在政治方面,从宗法分封走向专制官僚在周王朝以及各个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与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

县最早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本是指国君直接统治的邻邑,它同卿大夫的封邑并不相同。

到了春秋末年,晋国首先出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境,面积比县大,但地位比县低。

第四、在社会阶层方面,由世袭走向流动在春秋时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但到了战国时期,士农工商之间出现了流动。

比如: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而到了孔子这个时代,便提倡有教无类,学术平民化。

到了战国时期,士已经与出身没有多大关系,有可能出于贵族,也有可能出于微贱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从此抛弃了以礼制为核心的贵族统治,开始走向了秦汉以后的“大一统”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一、大国争霸(二)五霸迭争
A 齐桓公首霸 齐国首霸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 2因地制宜 3齐国是较早使用 铁器的国家 4管仲改革加快 了齐国强盛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 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 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 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 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 统一战争。
一、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
•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 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里,
鲁国公朝见天子3次,80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4次, 60多年朝见一次。)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 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 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F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 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 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 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
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周末风俗》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变”
• 概况地讲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 1、先前铁板一块、神圣统一的帝国裂变为五颜六色的碎
块,又从这些碎块状态逐步走向一统帝国。 • 2、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到封建制度确立的过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赋税制度的变化1、相地而衰征这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租赋原则。

“相”,视、观察。

“衰”,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这是说,区别土地的好坏,根据不同的等级定额征税,使农夫在好地和坏地上收益大致差不多。

这是管仲对传统贡赋制度的改革。

2、作爰田3、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国改革家管仲提出以法理国、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积极地建立各项制度以实现这一政治主张。

“作内政而寄军令”即其中之一。

即划分士、农、工、商居住范围,职业世袭。

对农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打破井田制的限制,让士“使就闲然”,全部变为统治阶级的“常备军”。

“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基本特片在于:将军事制度融会于行政制度之中,以法律手段迫使民众就范。

2、李悝变法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的变法。

魏文侯时的相国李悝颁行《法经》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使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一时。

《法经》由李悝变法时颁行,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成文法典。

分为六篇。

主要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君主权威。

禁止人民法令,违者处死,反映出专制倾向的显著加强。

平籴法李悝变法时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丰年时向农民征购余粮以充实仓储,到荒年时出售。

是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过程的干预来控制粮食价格,稳定市场的一种手段。

3、吴起变法楚悼王时吴起主持。

变法从削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整顿吏治,用人唯贤。

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

4. 商鞅变法战国时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变法分两次颁行。

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包括什伍制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重农抑商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剧变的时代。

这段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起伏兴衰。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变革1. 阶级分化和土地改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原本统一的封建制度渐渐瓦解,贵族地主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财富、权力差距日益扩大。

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君主试图通过调整土地制度来平衡社会阶级矛盾。

2. 赋税制度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各个诸侯国开始采用以盐、铁等产业作为税收来源,而不再仅依赖农业。

这一变化为后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 道德观念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礼乐观念受到质疑,道德观念发生了转变。

孟子、荀子等伦理学家提出了新的道德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和仁爱。

这种转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并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 学术思想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使得学术思想得到了繁荣发展。

名士和思想家们纷纷涌现,他们进行着关于政治、伦理、宇宙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的争鸣和碰撞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

2. 文学艺术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也迎来了一个繁荣期。

名家辈出,楚辞、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为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科技和军事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科技和军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冶铁术的进步使得兵器制造更为精良,军事战略和战术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创新。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战争格局和国家实力,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代旳社会变动
一、经济:废井田 二、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三、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四、学术:贵族→民间 五、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战国时代旳社会变动
春秋(BC770—BC476),自周平
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 《春秋》统计了这一阶段旳历史而 得名。
战国(BC475—BC221),这一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郡县制旳建立
县出现于春秋早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旳领邑,它和国君分 赐给卿大夫旳采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现了郡,设于地广 人稀旳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 《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县所不同于卿大夫采邑旳,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旳政治组织 和军事组织,尤其是有征赋旳制度,一方面便利了国君旳集 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战国时郡旳设置仅限于各国 边地,县旳设置则很普遍。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旳采邑。 《左传 · 昭公二十八年》:“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 祁氏之田觉得七县,分羊舌氏之田觉得三县。”
学术:贵族→民间
儒 孟子 荀子
墨 墨子 道 老子
庄子
名 名家
仁政论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重 德主刑辅 兼爱与非攻 尚贤 辩证法 无为和以退为进 相对主义 悲观自由旳人生观 逻辑问题:协议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学术:贵族→民间
陈鼓应 著
五、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
《睡虎地秦墓竹简 · 秦律杂抄》: “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 赎耐。百姓不当老,至老不用请, 敢为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 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 皆迁之。傅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二、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春秋:王权衰微、大国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是各个国家纷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变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政治变迁在先秦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王权制度逐渐瓦解,各个诸侯国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战国时期,国君通过与贵族进行权力斗争,逐渐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增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知识分子对政治发展的思考,比如孔子提出的“仁政”、“民本”等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

二、经济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加国家财富,纷纷推行开发农田的政策,并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革。

同时,商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冶铁术的推动下,炼铜业的兴盛以及货币的出现等,使得商业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各个国都出现了繁华的商贸中心。

三、文化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潮。

各个国家纷纷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文化景象。

在这个时期,孔子、墨子、老子等杰出的思想家出现,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提出的礼仪、道德观念等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也各具特色,驰名于世。

四、社会变迁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级开始分化,贵族地主阶级日益剥削农民,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使得社会上层阶级逐渐出现。

另外,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战争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军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引言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封建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也是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的时期。

尽管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源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包括社会阶级的变动、政治制度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转变。

社会阶级的变动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变动是十分显著的。

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原本是农民的贵族们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并沦为佃农;而一些富有实力的地主则通过掌握土地和财富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并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与此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社会阶级变动提供了机会。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逐渐崛起,他们通过贸易和资本运作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社会中的新兴阶级。

商人的地位和财富逐渐超越了传统的贵族,使得社会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改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封建制度渐渐衰落,陶氏、姬氏等传统王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各个诸侯国逐渐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政治力量。

诸侯国通过不断的扩张和争夺,形成了一个多国割据的局面。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各个诸侯国也不断进行政治改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齐国的孔子和鲁国的孟子的改革思想。

孔子提倡仁德和礼乐,倡导君主应该以仁政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而孟子则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来治理国家,通过教育等手段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

经济发展的转变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农业生产继续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但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随着商业的兴盛,市场经济逐渐形成,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交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冶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冶铁技术的提高使得农具和武器的制造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战争的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在和平的环境下,各国重心转移--由对外转向内 部斗争。国内各种势力为争取民众,在政治、经济诸方 面采取适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新旧 制度的更替。所以说弥兵运动是由诸侯争霸转向大夫兼 并的转折点,从此,春秋的历史重点发生了变化--前 期是大国争霸,后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所以 弥兵运动也是春秋历史由前期转入后期的转折点。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争霸促进了战争的发展,从武器到理论
虢太子元徒铜戈 长17.1CM,河南三门峡上村岭1052号墓,1957年
太原出土春秋车马图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 车·左 ·中御
戎右

防护装备:甲胄、盾牌
国 青


进攻装备:远射(弓) 格斗(戈、矛、钺、斧、戟) 卫体(剑、刀、匕首)
春秋:
B
宋襄公的仁义战争
C 晋文公继起称霸
• 宋襄公失败了,晋文公却成功了。
•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在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下 “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 “省用足财”,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
•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进行了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战争,即城濮之战。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退避三 舍,在城濮大败楚军,以少胜多。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 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
F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 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 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 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
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孔子
春秋:
·
• 春秋争霸的主题是 尊王攘夷。
• 楚国不被中原承认, 它是夷狄势力的代 表
• 政治军事的相互冲 突导致文化的越来 越接近与融合。
河南叶县发现的春秋时期楚国编钟
春秋:
A
•霸业的顶峰
春秋:
A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
•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 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一举击溃依 附于楚国的蔡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 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此 后他又多次大会诸侯。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公元前651年的 葵丘之会标志其霸业走向鼎盛。
弥兵的作用
• 1、晋楚利用弥兵会议,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的办法, 瓜分了霸权,换得了四十年的和平环境。人民虽然减轻 了战争的痛苦,但是负担却加重了--原来只是向一个 大国纳贡,现在却要向两个大国纳贡,负担增加了一倍。
• 2、但是从客观上讲,战争减少了,人民毕竟得到了一 个喘息的机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 衰征”的税收政策;并采取“通 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 (讥)而不征”的鼓励贸易、促 进生产的政策。
管仲进行的改革,收到了 “ 富国强兵”的效果。
管仲
• 齐桓公霸,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而他的最有力助 手就是管仲。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 管仲充分调动齐国内部的 各种有利要素,发展经济, 组织人力,并有力地调动 各国的力量。
一、大国争霸(二)五霸迭争
A 齐桓公首霸 齐国首霸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 2因地制宜 3齐国是较早使用 铁器的国家 4管仲改革加快 了齐国强盛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 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 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 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偷袭郑国,不 料行军途中被商人玄高发现。秦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堰师) 而归。晋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秦 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反者”。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战国(BC475—BC221)。周元王元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顾炎武论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
• “与·春信秋矣时;犹春尊秋礼时重犹信宗,周而王七,国而则七绝国不则言绝礼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 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 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 间”。
• 3、政治上再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名为共主,实为附庸。 (周郑交质、射王中肩) 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4、诸侯国势力发展不平衡 • 5、夷狄内侵 • 于是大国争霸就有了两面旗帜:“尊周王、攘夷狄”

(一)
(一)
关于“春秋五霸” 孟子最先提出“五霸”这个概念: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关于“五霸”: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左传》、《史记》、 赵歧《孟子·告子》注、 应劭《风俗通义·皇霸》、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等, 如杨伯峻的《孟子·告子》注持此观点。
程: • 反映在经济上,表现为田制变化、赋税改革、封建生产关
系产生; • 反映在政治上,阶级矛盾尖锐,新旧势力斗争越来越激烈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最终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舞台;通过 变法运动,封建政权制度化、合法化。 • 反映在思想文化上是百家争鸣、社会风貌的变革。
• 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 统一战争。
一、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
•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 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里,
鲁国公朝见天子3次,80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4次, 60多年朝见一次。)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 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 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春秋:
吴越争霸
吴王夫差鉴
越王勾践剑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











春秋:
• 吴越争霸,代表着新
• 兴力量的崛起,长江 • 与黄河已经融为一
·
• 体,而中心依然在北方。
西施故里与西子塑像
春秋:
·
•春·秋时代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 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 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春秋: 弥兵的原因
(三)
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 第一次在公元前五七九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 不使用武力,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 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大夫向戌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在 宋都(河南商邱)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
退避三舍
晋文公称霸
晋的改革: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 等人,推行“轻关易道, 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
晋惠公: 作爰田,作州 兵;和戎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 晋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
文 公
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避 复
三舍”的战略,使楚军锐
国 图
气消弱,取得胜利。
春秋:
C
继起称霸
D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曾以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了 梁、芮二国。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不料作战计 划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东进受阻之后,改
楚庄王的霸业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 稳住了政局,生产发展,为争霸 奠定了基础。前606年,楚庄王 率军北上,到达周的直辖区,并 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 有取周而代之的架势。
鼎卜大周对定 楚
之年,。曰王楚庄
轻七轻德:使子王
重百也之“王伐问
,,。休在孙陆鼎
……
未天 明德满浑
可所 ,不劳之
问命成虽在楚戎
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如荀子《王霸》、 《墨子·所染》等,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 。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春秋:王权衰微、大国争霸
•·
王权衰微: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春秋五霸二说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B 宋襄公争而未霸
•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 曾经显赫一时,但是, 他的霸业却毁在他过 时的观念中。
• 于是我们知道,曾经 有过一个贵族时代, 他们一切遵从仁义。
• 反映那个时代的军事 著作就是《司马法》。
宋襄公争而未霸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诸子争位,国力大 衰。宋襄公率军平定齐国之乱,俨然以中 原盟主自居。公元前639年在盂地之盟遭到 楚成王的突然袭击,从而产生了南征楚国 的念头。公元前638年,以郑国附楚为借口, 率本国人马及卫、滕、许等国兵力攻打郑 国,在河南柘城县北的泓水一带与前来增 援郑国的楚军相遇。由于他采取了愚蠢的 “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