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粘病毒科
兽医微生物学-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

1901年分离到禽流感病毒 1955年明确其与人及哺乳动物流感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水禽广泛存在的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 毒的基因库,对家禽业构成潜在的威胁。 禽流感的高致病力毒株对鸡有致病性,旧称“真性 鸡瘟”,现名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OIE规定通报的疫病。
(1)H7N7、H3N8→马; (2)H1N1、H3N2→猪; (3)H10N4→貂;H4N5 →海豹; (4)H1N1 、H2N2 、H3N2 、H5N1 、H3N8 →人; (5)在禽类发现的组合很多,特别是H5N1 、H7N7是 高致病性的
✓抗原漂移与抗原转换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④大量的病毒可通过粪排出,在环境中长 期存活,尤其在低温的水中。病毒通过野 禽传播,特别是野鸭。尚不清楚病毒如何 能在野禽群体中常年存在,有可能以低水 平维持,即使在迁徙越冬时也是如此。我 国的多种野鸭有较高的病毒检出率。
(5)诊断
①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鉴于高致病性毒株的潜在危险,一 般实验室只做血清学和RT-PCR检测。 高致病力毒株的分离及进一步鉴定 需送国家级的实验室完成。
第六章 分节段的负股RNA病毒 主要包括以下病毒:
正粘病毒科 布尼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都是:
分节段的单股负股RNA病毒
正粘病毒科
布尼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第一节 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
一、正粘病毒科的分类
目前:本科分为5个属
✓ 甲型流感病毒属
Influenzavirus A 感染:人、禽、猪、马、貂、海豹、鲸等
2、基因组线状、负链、单股RNA,6~8节段 甲型、乙型、蛙传贫病毒8节段,丙型7节段,托 高土6节段,每个节段都具有末端重复序列,所有 节段的3‘端相同。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

1.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包膜。
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核蛋白三部分。
2.包膜上有血凝素(HA)18和神经氨酸酶(NA)11两种糖蛋白。
3.和初冬季节高发的甲型流感不同,乙型流感在全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高发4.2017年12月14日| 日内瓦- 每年多达65万人死于由季节性流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5.29万至65万这一最新死亡数是根据来自一组范围更大、更加多样化的国家(包括中低收入国家)的最近数据得出的,并且排除了由非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
6.全球每年的流感造成约3-500万例严重疾病,约29万至65万例死亡。
7.在发展中国家,在5岁以下儿童中,有99%的死亡是由流感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8.传播源:流感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直接接触9.多器官并发症:肺部疾病,肝功能损害,肌肉损害,流感相关脑病,心肌炎,肾脏损害,免疫功能紊乱,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10.病毒通过复制、增殖方式直接破坏组织、器官------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机体与病毒抗原存在交叉抗原,导致靶器官损伤--------呼吸系统感染介导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入血,导致全身炎性反应,出现多器官受损。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过度表达——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疾病病变的标志性特征!是造成重症肺炎和多器官损伤的部分原因之一!11.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直接医疗成本占总成本的45%和69%,更高的经济负担: <5岁儿童,≥60岁老人,具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12.流感病毒变异迅速——抗原漂移、抗原转换13.流感病毒传染性强,发病快14.流感病毒有跨物种传播的能力15.流感病毒的变异比其他病毒都要迅速,更远远超过疫苗的研发速度。
16.流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其认识不足,低估其危害性,缺乏应有的警觉性。
82.7%城镇居民对流感不重视认为自己不大可能甚至不会罹患流感。
2.4%学生人群中罹患流感后请假休息17.流感超额死亡率的定义: 流感的超额死亡率即流感流行高峰期的观察死亡率与非流行期季节性死亡率基线之差。
第7章B 病毒

第7章B 病毒学各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正粘病毒科(Orthmyxoviridae)的俗称为流感病毒群,包括人甲(A)、乙(B)、丙(C)型和动物的甲和丙型流感病毒。
♦主要特征:1、核衣壳为螺旋对称;2、包膜含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3、核酸为单负链RNA,分8个节段;4、分节段基因组的易变性与疾病流行有关。
流感病毒HA,血凝素NA螺旋对称核衣壳脂质双层膜多聚酶M1,基质蛋白分型依核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Influenza Virus )螺旋对称,具包膜基因组分段:有7-8个片段,每个片段编码1-2个基因末端:重复序列,不同的片段相互粘联流感病毒全呼吸道粘膜病变及毛细血管损害单纯型流感肺炎型流感流感病毒遗传学♦1957年的流感病毒–保留原来的5条基因,–从鸟类病毒得到了3条基因:HA,NA和PB1–成为流行的H2N2,♦1968年的流感病毒–保留了1957年病毒的六条基因片段–从鸟类病毒获得两条基因片段:HA和PB1–成为H3N21997香港禽流感H5N1♦1997香港:学龄儿童因患流感死亡♦流感病毒血清型:H5N1,系禽流感♦引起恐慌,全体鸡鸭遭灭顶之灾2、副粘病毒♦副粘病毒科(Paramysxoviridae):包括副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和麻疹病毒。
♦主要特征有:1、核衣壳为螺旋对称;2、包膜含有粘附性蛋白和融合蛋白F。
3、病毒基因组为单负链RNA。
4、病毒在细胞质中复制,能诱导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重要的人类病原: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nipha 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螺旋对称,具包膜副粘病毒麻疹病毒的致病性♦经呼吸道感染淋巴组织,并散播全身♦潜伏期:10-14天♦前驱期:2-4天,颊粘膜出现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发烧♦出疹期:持续2-5天,全身四肢躯干出现玫瑰色丘疹♦恢复期:多可自行恢复,部分地区病死率可达10%麻疹病毒的构造3、肠道病毒(enterovirus)♦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有67个血清型♦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新肠道病毒肠道病毒♦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1、病毒成球形,直径为24~30nm,衣壳蛋白呈20面体对称,无包膜。
微生物学 病毒的分类

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dae
慢病毒亚科 Lentivinae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牛白血病-人T细胞逆 转录病毒属 BLV-HTLV 基本特征: retrovirues 有包膜,毒粒呈球形,大小为80泡沫病毒属 Spumavirus
★
★ ★
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
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 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 9天仍有传染性
“麻、风、腮”(MRM)三联疫苗
14
小RNA、冠状、黄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ECHO病毒 人肠道病毒68-71
小RNA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Enterovirus
麻疹病毒属
麻疹病毒
Morbillivirus
腮腺炎病毒属
Measles virus
腮腺炎病毒
副黏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Rubulavirus
Mumps virus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病毒亚科 Pneumovirinae
肺病毒属
Pneumovirus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丙型流感病毒 有包膜,毒粒呈球形或丝状, -ssRNA,分节段,80-120nm 细胞质内复制。
Influenzavirus C Influenza C virus
副黏病毒属
人副流感病毒
Paramyxovirus 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副黏病毒亚科 Paramyxovirinae
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 (Luc Montagnier)
以下属于正黏病毒科的是

正黏病毒科从属
正粘病毒科中原来只有一个属,即流感病毒属。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第6次分类报告(1995)将正粘病毒科由原来的一个流感病毒属分为三个病毒属:甲、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 B);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like viruses”)。
三个属的代表种分别为甲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托高土病毒(Thogoto virus)。
现将正粘病毒科的分类现状列表18-1。
表18-1. 正粘病毒科分类现状
科属代表种成员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甲、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 B)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
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C)
“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like virus”) 托高土病毒(Thogoto virus)。
流感病毒的分类(专业文档)

流感病毒的分类(专业文档)流感病毒的分类,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包括甲、乙、丙三型,甲型抗原变异性最强,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引起中、重度疾病,侵袭所有年龄组人群,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型变异性较弱,仅感染人类,一般引起轻微的疾病,主要侵袭儿童,可引起局部爆发。
丙型抗原性比较稳定,仅引起婴幼儿感染和成人散发病例。
抵抗力流感病毒在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相当敏感,56℃经30min、65℃经5min、100℃经1min即可灭活病毒的感染性和酶的活性。
病毒在低温环境中较稳定,保存4℃冰箱中,可存活1周至1个月。
-70℃以下至少可保存数年。
病毒在PH7.0~7.8范围内较稳定,PH3.0时病毒感染力即被破坏。
紫外线、X射线等能灭活流感病毒。
病毒对乙醇、升汞、氯、酸、酚、福尔马林、乙醚、氯仿等化学药物均较敏感,肥皂和去污剂对流感病毒亦有灭活作用。
流感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和N抗原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5个亚型(H1~H15),N有9个亚型(N1~N9)。
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其它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和动物。
其中对禽类危害最大的为H5、H7和H9亚型毒株。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鸟类和猪以外的动物。
但1997年香港首次报道发生18例H5N1人禽流感感染病例,其中6例死亡,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1997年以后,世界上又先后几次发生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
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H7N7、H9N2、等禽流感病毒,一旦发生变异而具有人与人的传播能力,会导致人间禽流感流行,预示着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已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
流感病毒命名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特点,人们将甲型流感病毒进一步分为许多亚型。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5种不同的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
第7章B病毒学各论

第7章B 病毒学各论
陈峰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1、正粘病毒
正粘病毒科(Orthmyxoviridae)的俗称为流 感病毒群,包括人甲(A)、乙(B)、丙(C) 型和动物的甲和丙型流感病毒。 主要特征: 1、核衣壳为螺旋对称;
陈峰,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流感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多数病人病后一周左右开始恢复。在排毒高峰 后出现干扰素产生,但维持时间短暂 接着很快出现特异性抗体,此类抗体有两种, 一是抗血凝素抗体,能阻断病毒侵入易感细胞; 另一种是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减少细胞排出 病毒的次数和防止病毒扩散。这些体液免疫只 对同一抗原亚型有效,一般维持1~2年。
1.6 流感病毒的遗传与进化
流感病毒的HA和NA:
•15个HA血清型 (H1,H2,H3…H15)
•9个NA亚型 (N1,N2,…N9)
人流感病毒: • H1,H2,H3; • N1,N2,N8
HA - 血凝素 NA - 神经氨酸酶 核衣壳 (RNA 加NP蛋白) 双层脂膜 多聚酶
M1 蛋白
陈峰,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峰,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1.2 流感病毒分型
依核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
陈峰,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流感病毒病毒基因及其产物:
甲、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单链负义RNA,均含 有8个节段 丙型流感病毒则缺少一个编码神经氨酸酶的RNA 节段。病毒基因能编码10个以上的多肽。
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简称HPAI。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
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
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截止到2005年11月为止,发现H5N1病毒的流行国家和地区有:柬埔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诊断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史,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亚型单克隆抗体抗原检测阳性者。
3.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科的一般特性:
1、分类及感染谱:有四个属,甲型流感病毒属---感染马、猪、貂、海豹、鲸、禽和人类。
乙型流感病毒属---仅感染人类。
丙型流感病毒属---感染人和猪。
托高土病毒属---虫媒病毒。
2、病毒的主要特性:病毒粒子为多形性,直经80-120nm,有囊膜和纤突。
核衣壳为螺旋对称。
基因组为线状负股、单股RNA,A、B两型为8个片段,丙型为7个片段。
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
1、高致病力毒株(HPAI):H3N
2、H5N1、H7N7
2、命名:主型/感染动物/分离地点/病毒编号/分离时间(亚型)
一、禽流感病毒(AIV)
1、病毒的主要特性:
1、病毒的培养:
2、病毒的抗原:
3、病毒的致病性:
4、诊断
病原分离
病毒的鉴定:琼脂扩散(NP和MP), HA和HI决定亚型。
RT-PCR
5、免疫与控制
药物—盐酸金刚烷胺
疫苗:
6、国内现状:
亚型分布,研究现状(分子生物学,预防和控制)
二、猪流感
第五节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科的一般特性:
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可呈丝状,直径150-300NM。
有囊膜及纤突。
核衣壳螺旋对称。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大小为15-16KB,含有6-10个基因。
纤突具有二种糖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及融合蛋白(F)。
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1、病毒的特性
2、病毒的血凝:能凝集鸡、火鸡、鸭、人等的红血球。
3、病毒的培养:
4、病毒的致病性:强毒株、中等毒力的毒株和无毒株。
它们的抗原性无差异。
感染鸡和火鸡,哺乳动物和人也可感染。
3、病毒的诊断:
病毒的分离:
病毒的鉴定:
4、预防
血清抗体的监测:
免疫:
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一)、狂犬病病毒P779
(二)、牛三日热病毒
(三)、水泡性口膜炎
六、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核酸为双股DNA,衣壳二十面对称,有囊膜。
150-200KB。
(一)、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1、病毒的培养:鸡胚——绒毛尿囊膜,3-4天后长成痘疱。
细胞:产生CPE
2、病毒的血清型、只有一个血清型。
3、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必需和非必需基因。
其中Tk和gE(gI)是病毒的主要毒力基因。
gB、gC、gD是病毒的主要免疫原基因。
4、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及其在消灭伪狂犬病中的作用。
诊断:常规诊断和弱强毒诊断。
(二)、鸡传染性喉气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三)、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四)、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七、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牛由血病病毒()
形态:病毒粒子直径90—120nm,电镜下可见双层膜。
病毒抗原主要是囊膜糖蛋白抗原和内部结构蛋白抗原(p24)。
从感染蝙蝠细胞培养物上清液中提取的病毒可凝集小鼠的红细胞。
牛白血病病毒的主要宿主是牛。
也可自然感染绵羊、水豚、水牛等。
患牛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淋巴结和内脏器官肿大。
诊断可用血液学检验、电子显微镜检查、合胞体感染测定等。
用灭活的疫苗预防该病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八、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一)、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 BTV)
病毒直径53—60nm,衣壳的外面还有一线毛状层。
病毒的核酸由10个片段的双股RNA组成。
病毒含有七种结构多肽,其中最外层的VP2与血凝活性有关,可凝集绵羊及人O型红血球。
该病毒可在6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生长,鸡胚接种后4—8天死亡,胚体广泛出血。
蓝舌病毒主要感染绵羊、特别是羔羊。
其特征是颊粘膜和胃肠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舌、齿板、齿龈和颊粘膜充血、肿胀并出现瘀点、后变为青紫色。
库蠓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我国曾试用羟胺灭活疫苗,收到了良好的免疫效果。
可在鸡胚或绵羊中作中和试验以诊断。
(二)、轮状病毒(Rotavirus)
有双层衣壳,直径65-75nm。
病毒的核酸由11个双股RNA片段组成。
依核酸在胶中的迁泳特性可分为长型、短型和非典型。
给母畜接种灭活疫茵。
电镜下观察粪便中的病毒可确诊。
九、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V)
病毒无囊膜,呈二十面对称。
病毒接种于9-11天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感染鸡胚主要表现为水肿、出血。
有二个血清型。
用疫苗进行免疫。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