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别 多义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源关系

合集下载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

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

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二、古今词义迥异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

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

《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

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

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

《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

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

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

例如: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

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

例如: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

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汉王逸注:“该,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

《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现代“找”义为“寻找”。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抢:碰、撞。《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 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同中有异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无使乏。”给:(古)供给,(今)为给。 《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
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劝:(古)鼓励、劝勉,(今)劝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的类型
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词 义程度轻重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成为今义外延的组成部分。
吴大澄 篆文《论语》
通论:古今词义异同
字本位——徐通锵 词本位——马氏文通
双音词(今) 单音节语素(古)
词的意义谓之词义,即词的意思。
考察古今词义的异同,就是分析一 个词它的古代意义和它的现代意义 是相同还是不同。


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在汉语历史上已经失去实际作帷西向立,瞋 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 眦尽裂。项王按刃而跽曰 :“客何为者?”
北 齐 校 书 图
(宋)韩熙载夜宴图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该: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
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 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言简意赅” ,“赅”同“该” 。
《礼记·大学》:如恶恶臭。
《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也。
宫:所有人居住的房屋。 《说文·宀部》:宫,室也。 《墨子·节用》:“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种⽂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较复杂。

古今字是⼀种⼀词多字现象。

同⼀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字表⽰,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返回”义的词原⽤“反”表⽰,后来⽤“返”表⽰,“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昏暮”义的词原⽤“莫”表⽰,后来⽤“暮”表⽰,“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的两⼤原因:⼀是⽂字假借,⼀是词义引申。

(⼀)⽂字的假借由⽂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解字》:“须,⾯⽑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鬃”今⼜简化为“须”)。

然⼀燃“然”字下⾯的“…”实即“⽕”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

2.古字⽤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彩、⾊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词多义,表现在书⾯上就是⼀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古代汉语同义词形成的原因

古代汉语同义词形成的原因

古代汉语同义词形成的原因一、语言演变与词汇丰富语言是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词汇的丰富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入,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也产生了更多的词汇表达。

这些新增的词汇常常与原有的词汇具有相似的语义,形成了同义词。

例如,“河”和“江”都指代水流,但“江”更常用来指代大河。

二、概念分化与表达精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逐渐深化,概念也逐渐分化。

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些细微差别,语言中出现了更多的同义词。

例如,“目”和“眼”在古代汉语中都可以指代眼睛,但在概念分化后,“目”更常用于表示“眼睛”的统称,而“眼”则更常用于表示“具体的某一只眼睛”。

三、外来文化与词语交流随着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代汉语中引入了许多外来词汇。

这些外来词汇常常与原有的词汇形成同义关系,丰富了语言的表达。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许多佛教用语,如“因果”、“涅槃”等,这些词语与原有的词汇形成同义关系,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

四、文化传承与词语沿袭古代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了许多沿袭性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与其他词汇产生同义关系,形成了同义词。

例如,“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都指代中华民族的后代,两者之间形成了同义关系。

五、文学修辞与表达多样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丰富表达方式,其中同义词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使用同义词,作者可以更生动、具体地表达情感和描绘事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的“锋”和“香”分别与“利”、“芳香”形成同义关系,使诗句更具韵味。

六、语音简化与同义词生语音简化是语言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语音简化的过程中,一些复杂的音节或音调被简化,形成了新的词汇。

这些新词汇可能与原有的词汇具有相似的语义,从而形成了同义词。

例如,“数”和“计”在古代汉语中都表示“计数”,但在语音简化后,“数”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包括了“计数”和“数目”等意义,从而与“计”形成了同义关系。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4、羹:古义指的是烹煮好的带汁的肉。如《左 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 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①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 峡。” ②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③车:古指马车、牛车等;而在现代又包括汽 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三)古今词义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劝:先秦“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如“劝学”“以劝事君者”);汉魏以后才有了“ 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 2、给:古义“供也”、“足也”。今义为“给 予”。 3、再:先秦义为“第二次”或“两次”,表示动 作的数量。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 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今义“再”不表数量,而表行为的重 复,意义与古代的“复”字同。
4、由中性变爲贬义 ①谤:古代是个中性词,不带贬义。如《战国 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后来变成了贬义词,为“诽谤”、 “毁谤”等义。 ②谣言:《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 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③下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④犯:《左传· 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 ”——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 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讲自己的进攻用“犯”, 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 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现代“找”义为“ 寻找”。 2、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古代则正好相反 ,义为离开。 3、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现代“抢”( qiǎng)是“抢夺”义。 4、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 也。”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5、凫:雁丑也。《尔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词汇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 在继承发展中,它是渐进的,但渐进又 不是匀速的。从“进”来说,它是不断 发展的,从“渐”来说,它又是相对稳 定的。
如何考察古今词汇的异与同
• 1、形式 词是怎样构成的 这个词与别的词是怎样的搭配关系 • 2、内容 词汇的意义
基本概念
• • • • • 词汇 基本词汇 一般词汇 词 语素
(一)词义变化的形式
1、旧义消失,新义产生,新义代替了旧义。 如“牺牲”词义的发展演变。 2、新旧义互存。一个词新表达的义项的数 量增加了。如“被”词义的发展演变。 3、旧义消亡,没有产生新义。如“坟”词 义的消亡。 4、旧义仍然保存,但有了细微的变化。如 “夺”词义的变化。
• 在古今词义演变的情况中,要把主要精 力放在古今汉语不同的地方上,在不同 的地方中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有细微变 化的地方。这种词义的差异还包括词义 感情色彩的差异,如“爪牙”“诽谤” 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还有轻重程度的 区别,如“感激”轻重程度古今的不同。
如何全面解决、掌握古今词义 的异同情况
• 1、借助工具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 • 2、看前人注解。 • 3、积累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 这一节主要讲词的多义性、词的本义和 引申义、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的反映社会的需要。 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无限,语言词 汇的有限,使一词多义成为必要。

任 本义是动词,担、抱
大雅· 生民: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 • • • • • • • • • • • • • • • •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锍,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囗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褏,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穈芑,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萧以脂,载谋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锍。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 2、词义的概括性是一词多义的基础。 词所概括的是对象的全部,或若干特 征,而不是一个特征;同时,在一个概 念所包含的特征里,往往有若干特征跟 其他概念的某些特征相通,这就构成了 词的多义性的基础,即词义沿着这些相 通的特征方向滋生。如“头”除了“脑 袋”义外,还有“首领”“端绪”等意 义。
• 3、词的多义性并不防碍人们的交际。 一个词有数义,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在每一次言语的使用中,实际上得到实 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意义,其余的意义 则处于潜在的、或被抑制的状态中。
(二)词义变化的结果
• 1、词义的扩大:词表示的概念内涵变了, 使词的外延扩大了。如“好”词义的扩 大。 • 2、词义的缩小:如“子”“瓦”词义的 缩小。 • 3、词义的转移:如“穷”“汤”词义的 转移。
• 扩大、缩小、转移只是着眼于词汇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静态分析,其实词义的发 展演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三种情况 可以在一个词上交替出现。这种理论并 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 担当: 《左传· 僖15》:“重怒难任。”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是 时武王君病,不任行。” • 担保:《周礼· 秋官》:“使州 里任之,则宥而赦之。” • 信任:《诗经· 邶风· 燕燕》: “仲氏任之,其心塞渊。
“任”的引申系列
所担的东西(担子、行李) 责任、任务 委任、任用 听凭 担当 担保 信任
• 一个词词义的引申,往往不是单纯地采用多 重的方式或多向的方式,常常是多层次、多方向 交织在一起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一个词的词义系 统。 • 词义的引申系统是人为的主观整理,这种平 面的整理不标志词义产生的先后。词义引申的系 统表现了词义发展的条理性、科学性。词义引申 的多重、多向表现了词义发展的复杂性。
四、词义的系统性
• 引申义不论怎么多,都是在本义的基础 上通过不同的途径逐渐地、不断地发展 演化出来的,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成体 系的。
(一)词义引申的多重性
• 词义的引申并不是一次即止,往往是在 引申义的基础上再往新的引申,即间接 引申、多重引申、多层引申。这种子孙 相衍的引申现象,称为词义引申的多重 性,或称为“链条式引申”。
担东西
• 词义的引申有两个结果 一是产生依托于同一词形的多个意义 二是产生了同根的派生词——同源词 改变了词形 读音的变化 字形的变化
字形的变化
A、代表本义的字形变化了 B、新造了派生词
三、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 词义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基本过 程是: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某 一个特点所决定的方向,依据本民族的 固有的习惯所产生的联想或推衍,不断 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
• 4、要注意区分多义词、同音词、文字 通假等现象。 使两个不同的词寄于一个汉字,叫 同音词、同形词。如“万”的本义是蝎 子,与数字“万”虽然是共用一个形体, 但实际上是彼此意义无关的两个词。文 字通假,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中的“归”是“馈”的借用。
• 5、引申是一词多义的途径。 一词多义是通过词义的引申形成的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一个词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 化出来的其他意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 的,引申义是词义的流。 •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引申义 和本义之间总是有某种意义的关联。
引申义的类别
• 从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上看,可分为两类 (1)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跟本义之间的关系很近,产生的时间比较早, 也比较容易辨认。 (2)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是在直接引申义上再引申出的意 义,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 系,而是间接关系。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
• 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的众多词义中 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参证明 的比较原始的意义,是与引申义相对而 言的,本义是词义的源。 • 比较原始: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汉 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 产生以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 很难确切地考证清楚,我们所谈的只能 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本义。
连绵词的特征
1、组成连绵词的字只有表音作用。 2、组成连绵词的字的字形不固定。 3、连绵词内部的两个音节间多有特殊 语音联系。 4、这种语音联系是指古音有联系。
学习古今汉语词汇异同应该注意的问题 • 1、古单今双,即有区别,又有明显的继 承的关系,即: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在 成为多音节词的构词因素以后仍保持原 有的意义,或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发展 出新的意义。了解这一点,为我们翻译 文言文提供了一个方法:即用一个含有 原来单音节词的多音节词来帮助翻译和 理解。
词的本义要有文献资料的参证
• 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 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 符合的时候,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 所谓实际语言,就是古代的文献语言, 也即“比较原始”。探求本义,必须要 有语言资料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 靠的重要依据,离开语言资料,作单纯 的形体分析,很容易主观臆测。
词汇
词汇
• • • • • 绪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 古代汉语的同源关系
绪言
• 学习词汇的重要性 • 古今词汇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 如何考察古今词汇的异与同
学习词汇的重要性
• 1、从词在语言中的地位看,词是语言中 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造句的基本材 料。 • 2、词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中最敏感的部分。
(二)词义引申的多向性
• 词义引申的根据、基础,是那个词所表 达的事物或概括的特点。引申义就是那 个概念或事物的特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 展。一个事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这就 决定了词义的引申是多向的。沿着本义 不同特点而产生较多引申义的现象,称 为词义引申的多向性。或称为“辐射式 引申。”
(三)词义的系统性
• 3、在复合双音节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
四、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 词义的变化,是古今汉语词汇异同的一 个重要方面,对我们阅读古书来说,显 得更为重要。阅读其实就是翻译,同声 翻译,首先注重的是词义,而不是词汇 数量的增多、减少和形式的变化。 • 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可以从变化的形 式和变化的结果两方面考察。
基本词汇
• 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决定了古今 词汇的异,词汇的沿用,则决定古今词 汇的同。词汇中继承、沿用下来的最稳 定、最主要的是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性
• 稳定性:词义没有发生变化。 • 普遍性:全民共用。 • 滋生性:构词能力特别强。
二、古今词汇演变发展的趋势
• 数量 少 • 形式 单 • 功能 粗疏 多 双 精密
第三节 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
• 一、了解词的同义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一、了解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
探求本义的作用
• 探求这种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 了解词义的演变,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 A、解释词义有根据——可信性 B、使纷繁的词义有头绪可寻——条理性 C、理解词义更透彻——深刻性
通过汉字形体分析可以寻求词 的本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结构和意义密切相关, 特别是甲、金、篆,比楷书离造字时代近,象 形特点要明显一些、多一些,为我们分析词的 本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从造字方法看,象形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 意符并不等于本义,但本义与意符有密切关系, 通过意符推求本义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