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荒漠及防治荒漠化十年:2010年—2020年

合集下载

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

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

目前重大环境问题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0年9月9日 | 浏览302 次]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

第3卷第4期2021年4月Vol.3No.4Apr.202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生态调查与评估!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侯鹏,高吉喜*,万华伟,施佩荣,王永财,孙晨曦(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100094)摘要: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促进受损生态系统尽快得到恢复的主要途径。

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生态保护恢复成效评估研究进展,全球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持续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分类型对生态系统恢复提出倡议和制订一些国际性公约。

我国生态空间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变,从单一类型保护向整体性保护转变;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从生态问题修复治理到单一类型生态系统修复治理转变,再到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性综合治理的转变;生态系统修复方式由人工修复为主转变为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研究可以概括为基于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评估两大类,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主要是基于多尺度的成效评估。

同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的空间与时间基准值确定,荒漠、冰川、湿地、城市、海洋、农田等生态系统观测综合评估及成效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欠缺,生态保护修复区域资料空缺的科学补充等,是生态保护恢复成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几个科学问题。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6830(2021)04-0001-07Progress and some scientific issues on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HOU Peng,GA0Ji-xi*,WAN Hua-wei,SHI Pei-rong,WANG Yong-cai,SUN Chen-xi(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enter for Satellite Application 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Beijing100094,China).Environmental Ecology,2021,3(4),1~7.Abstract: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damaged eco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action plans and 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glob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ction continues to focu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and proposes initiatives an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for some types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In China,ecology space protection has changed from rescue protection to systematic protection, from single type protection to integrated protection;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has changed from ecological problem restoration to single ecosystem restoration,The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forest,field,lake and grass;ecosystem restoration has changed from artificial restoration to natural restoration,supplemented by artificial restoration.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effectiveness includes based on biome and ecosystem,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multi-scal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several scientific problems,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space and time benchmark valu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ethod system of desert,glacier,wetland,city,ocean,farmland ecosystem,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supplement of data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area.Key words:Ecological protec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effective assessment;research progress全球城市化进程、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活动等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成为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2012地球生命力报告

2012地球生命力报告

1地球生命力报告-特别摘要-迈向里约2012Ԓ2012+20·地球生命力报告 特别摘要 ——迈向里约2012+20© Simon de Trey-White / WWF-UKx割草人,尼泊尔Khata.2保持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突出强调了人类长时间给地球带来的累积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森林、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下降。

我们目前的生存方式好似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地球可以使用。

我们正在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地球可供给能力的50%,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一趋势,该数字将会更快增长——到2030年,即便有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实际上,我们有能力开创一个繁荣的未来,为2050年地球上90-100亿人口提供食物、水和能源,但是,只有当所有人——政府、企业、社区、公民——都来应对这一挑战时才能实现。

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齐聚来自世界各国政府、工商界和民间团体的代表。

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球峰会过去20年后,这次会议能够,并必须成为各国政府设置新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契机。

同时,这次会议也为各个联合体加紧做出承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如刚果河流域和北极地区的政府携手共同管理区域资源;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公司联合推动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为消费者生产能够降低资源消耗的产品;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共同投资于绿色就业领域。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迈向里约+20特别摘要》关注了上次里约会议以来20年的环境发展状况,强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保护为生命提供食物、水和能源的生态系统,维持地球的生命力。

Jim Leape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1《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要点:我们都需要食物、水和能源。

我们的生命依赖于地球。

大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全球生物多样性在1970年到2008年间下降了28%,热带地区下降了60%。

联合国关于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发布)

联合国关于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发布)

【法规标题】联合国关于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发布)【发布部门】联合国【发文字号】【适用区域】全国适用【发布时间】1994-06-07【生效时间】1994-12-01【关键词】环境质量与基础【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联合国关于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1994年6月7日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本《公约》各缔约方申明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时,受影响或受威胁地区的人类是受关注的中心,意识到国际社会,包括各国和各国际组织,迫切关注荒漠化和干旱的有害影响,了解到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合计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很大一部分,而且是地球上很大一部分人口的居住地和生计来源,承认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围问题,影响到世界所有区域,需要国际社会联合行动,防治荒漠化和/或缓解干旱影响,注意到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高度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并注意到这些现象在非洲造成了特别悲惨的后果,还注意到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考虑到贸易及国际经济关系的有关方面对受影响国家充分防治荒漠化的能力造成的影响,意识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消灭贫困是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优先任务,对可持续能力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铭记荒漠化和干旱经由与贫困、健康和营养不良、缺乏粮食保障、以及由移民、流离失所者和人口动态所引起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赞赏以往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特别是在实施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制订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经验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尽管过去已作出了努力,但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的进展未达预期效果,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在所有各级推行新的更有效的方法,确认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各项决定,特别是《21世纪议程》及其第12章的正确性和适切性,它们为防治荒漠化奠定了基础,为此重申发达国家在《21世纪议程》第33章第13段的承诺。

2010年5月—11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2010年5月—11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2010年5月——11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一、国内部分:1、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园仪式5月1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园仪式,并同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一道为上海世博会开园。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闭幕式10月31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史上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全球盛会。

2、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星云”高性能计算机系统6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发布,超千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再次刷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的最高速度。

3、7月1日上午8时,铁路上海虹桥站至南京站的列车同时相向发车,这标志着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4、国务院新闻办7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10周年新闻发布会,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宏观经济指标10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

5、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6、8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青海西宁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

授予玉树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等225个集体“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授予王玉虎等330名个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追授松尕等4名同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7、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号上举行了升旗仪式。

当日,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北纬88度22分。

这是中国船舶目前所到达的最高纬度。

8、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广东深圳隆重举行。

9、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3日下午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年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年
稻壳学院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 年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3 05
全球荒漠化现状
02 2 0 2 4 年 全 球 荒 漠 化 治 理 的 关 键 性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全球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定义与影响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荒漠化定义: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 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 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政策建议:建立 荒漠化治理的国 际合作机制,加 强跨国界的荒漠 化防治合作。
技术创新方向: 研发更加高效、 环保的治沙技术, 推广生态治沙模 式,提高治沙效 率。
技术创新方向: 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建 立荒漠化监测预 警系统,提高预 警准确率。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与民间参与度
推动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荒漠化治理

技术交流:防 治荒漠化技术 的交流和推广
政策借鉴:国 际防治荒漠化 政策的借鉴和
启示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中国荒漠化现状与治理成果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面积: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面积的27%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类型:风蚀、水蚀、冻融等类型
添加项标题
治理成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遏 制了荒漠化蔓延的势头
经验分享: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如加强法律 法规建设、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借 鉴。
成功案例: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取得了一系列成 功案例,如库布 其沙漠治理、毛 乌素沙漠治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参 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17•【文号】国办发〔2016〕94号•【施行日期】2016.12.1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通知国办发〔2016〕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办好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经国务院同意,成立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和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委会主要职责及组成人员(一)主要职责。

审议大会总体方案;协调相关政策的实施工作;推动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开展大会筹备工作并协调参会;就大会筹备、举办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作出相关决议、决定;代表中国政府邀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参会;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等与会国际组织及参会国家进行协调;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组成人员。

主任委员:汪洋国务院副总理副主任委员:布小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江泽林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建龙国家林业局局长刘振民外交部副部长委员:郭卫民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傅政华公安部副部长苏德良安全部副部长胡静林财政部副部长戴东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受文商务部副部长张永利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鸿文国家林业局总经济师王志清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王玉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二、执委会主要职责及组成人员(一)主要职责。

在组委会的领导下,落实和执行组委会的相关决议、决定并将有关情况定期向组委会报告,组织实施大会各项具体筹备工作,指导和协调地方政府开展工作,承办组委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组成人员。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核心提示防沙治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经过长期不懈的预防和治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区生态状况有所改善。

据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十一五”期间,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

防沙治沙为改善生态状况、保障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土地沙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防沙治沙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仍有173.1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03%,还有31.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老、少、边、贫”地区,沙化导致生态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危及生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障碍。

日前,《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实施,本报摘录《规划》主要内容,为防沙治沙加油,为建设美丽中国添彩。

1我国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实行国家扶持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实行保护与治理相结合;坚持工程带动,实行重点突破和面上推进相结合;坚持科学防治,实行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沙区实际的防治路子。

完善扶持政策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贷款贴息、造林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系列支持沙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各地结合实际,在投资、税收、金融等方面完善了防沙治沙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沙区聚集,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防沙治沙的新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荒漠及防治荒漠化十年:2010年—2020年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形势严峻的环境问题,它指的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土壤盐渍化等因素而导致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或非自然现象,对荒漠化的治理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为了让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到防治荒漠化的行动中来,联合国大会设立了联合国荒漠及防治荒漠化十年,今天的世界节日大全就为你介绍。

针对全球范围内日趋扩大的土地劣化和退化问题,联合国大会宣布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为联合国荒漠与防治荒漠化十年,以推动旱地保护行动。

联合国荒漠与防治荒漠化十年是一个为了保证旱地对于人类福祉的长远供给能力而作出关键改变的契机。

《十年》的目标直接源自联合国大会的A/RES/64/201决议。

这项决议的动机来自各缔约国对于全球范围内不断恶化的荒漠化状况的担忧。

荒漠化问题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在消除贫困和确保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荒漠与防治荒漠化十年活动向所有人开放。

联合国大会于2009年12月将各项活动分配给各联合国机构负责,包括联合国公共信息部(DPI),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联合国发展署(UNDP)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荒漠化防治的要求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荒漠化防治的治理技术1、草方格固沙2、滴灌造林技术3、人工植树造林技术4、无灌溉造林技术5、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术
你可能也喜欢:节日大全:西方传统节日有哪些?水城最隆重的赛船活动——威尼斯赛船节欧洲最重要文化节之一:布达佩斯春季文化节意大利传统民俗节日:鱼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