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化处理工艺
球墨铸铁的球化与孕育处理工艺

( )。 5 S
c 强烈促进形成碳化物, r 稳定珠光体 。 r c 的 加 入能提 高强 度 和硬 度 , 加 入量 以不 出现 游离 但
碳 化物 为 限 , 于高 韧性铁 素 体球 墨铸 铁要 严 格 对
限 制 ( r 量 。对 于珠 光 体 球 墨 铸 铁 , C) 当加 入 ( r量 02 03 C ) .%~ . %时 , 即可起 到 显 著 的稳 定 珠
10 2 ) 10 2
摘要 : 综述 了球墨铸铁各种化学元素的作 用和成分 的控制范 围, 细介绍 了球墨铸铁 的球化与孕育处理工艺 。 详 分析 了单 加 纯 Mg R 或 E合金作为球化剂的缺点 , 明球化剂应 以 Mg为主 、 R 说 以 E为辅 的原 因 ; 对冲入法 、 盖包法 、 喂丝法等球化 处理工 艺的优缺点进行 了比较 。 出了孕育处理对球墨铸铁生产的重要性 , 指 列举 了球墨铸铁 常用孕育剂的成分范围, 并 介绍 了炉前一次孕育和多次孕育 、 瞬时孕育 、 随流孕育的特点 。 关键词 : 球墨铸铁 ; 球化处理工艺 ; 孕育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 :G 5 T 2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4 (0 2 0 — 0 7 0 10 — 3 5 2 1 )4 0 3 — 6
往需要 进行脱 S处理 ;感 应 电炉熔 炼 由于不用焦 炭, 原铁液 州 S量一般在 0 1% ̄ . %。 () . 5 0 3 不需要进 0 0
R E元 素 中和 , 则会 引起球 化不 良。 E与 s 否 R b并
用 还可 以改 善大 断面件 的球 化 。
( 1微量 干扰 元素 。 1) 球 墨铸 铁 中常存 在 一 些 非 特 意加 入 的微 量
球化处理工艺

1/球化处理工艺
对球墨铸铁曲轴其球化处理工艺非常重要,曲轴的力学性能主要依靠球化质量来保证,我们选用低镁球化剂,球化反应比较平缓,铁水一次出完,球化效果比较好。
具体球化、覆盖等工艺改进如下。
球化剂(5%-7%Mg)→铁屑覆盖(1.5-2kg)→加铁水(400 g)一球化反应(50-70s)。
2/孕育处理工艺
加硅铁(一次孕育)→浇包加硅铁粉(二次孕育)→浇注随铁水流孕育(三次孕育)。
3 曲轴的清理
曲轴浇注后,大约在50~60min,可以翻箱倒铁丸取件,铸件冷却到50℃以下,可以去除冒口和浇注系统,曲轴用悬挂式抛丸机进行表面抛丸,每组20件,大约抛丸15min左右,曲轴表面要达到无粘砂,光亮为好。
采用电动角磨机和风动工具清理飞边毛刺。
4.1铁水的检验
要铸造优质的曲轴,必须保证铁水质量,特别是铁水的化学成分,其次是铁水的出炉温度(球化处理时铁水温度)和浇注温度。
铁水化学成分检验元素及检验频次见表4。
在重要铸件生产中,对材质要求高,如球墨铸铁要求P≯0.04%、S≯0.02%,铸钢要求P、S均≯0.025%,采用热分析技术及时准确控制C、Si含量,。
球墨铸铁的球化与孕育处理工艺

球墨铸铁的球化与孕育处理工艺摘要:中国的球墨铸铁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与美国相比,同一球墨铸铁件的抗拉强度相差不大,但延伸率和冲击值较低,力学性能达不到要求,已成为生产高强度、高韧性球墨铸铁的瓶颈。
本文通过严格控制材料化学成分、优化冶炼工艺和孕育工艺等措施,生产出了满足qt600-10性能要求的铸造状态铸件。
关键词:球墨铸铁;球化处理工艺;孕育处理工艺1前言中国的球墨铸铁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
与美国相比,同一牌号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相差不大,但伸长率和冲击值均较低,说明我国球墨铸铁生产原液态铁的冶金质量还有待提高。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高强度、高韧性球墨铸铁已成为qt600-10、qt700-5等高性能球墨铸铁生产的瓶颈。
qt600-10铸态生铁具有成本优势大,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高,但不易控制,需要发展相对稳定的球化工艺和合金,以保证高强度和高伸长率。
2化学成分的选择Qt600-10具有高强度、高伸长率的特点。
考虑到最大的经济性,铸造工艺可以满足技术条件,但必须严格控制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选择如下:1)碳当量选择碳当量主要是为了提高铸件性能,消除铸件缺陷,获得良好的铸件,提高力学性能。
一般来说,碳当量的选择接近共晶点。
2)球墨铸铁中的锰、硫和氧在球化过程中可以中和镁和铈,少量的锰可以起到合金化元素的作用。
为了保证高伸长率,欧姆(Mn)的控制范围为:0.4%~0.6%。
3)磷和磷不影响石墨的球化,但可溶于铁溶液中,降低了铁溶液的共晶温度和凝固起始温度。
容易发生偏析,(P)一般控制在0.05%以下。
4)硫硫是抗石墨球化元素,在稀土和镁中加入铁和硫化物部分,其余的球化,属于有害杂质,(S)一般控制在0.02%以下。
5)加入少量铜可以改善铸件截面结构的均匀性,对基体有固溶强化和沉淀硬化的作用。
铜的质量分数一般控制在0.3%~0.5%之间。
6)加入微量元素锡和质量分数0.04%~0.08%,基体中珠光体含量显著增加。
球化退火与软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
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
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
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量过剩碳化物溶解。
因此,它不可能消除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则在球化退火前须先进行正火,将其消除,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
普通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
等温球化退火是与普通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进行等温,等温时间为其加热保温时间的1.5倍。
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
和普通球化退火相比,球化退火不仅可缩短周期,而且可使球化组织均匀,并能严格地控制退火后的硬度。
软化退火热处理的热处理程序是将工件加热到600℃至650℃范围内(A1温度下方),维持一段时间之后空冷,其主要目的在於使以加工硬化的工件再度软化、回復原先之韧性,以便能再进一步加工。
此种热处理方法常在冷加工过程反覆实施,故又称之為製程退火。
大部分金属在冷加工后,材料强度、硬度会随著加工量渐增而变大,也因此导致材料延性降低、材质变脆,若需要再进一步加工时,须先经软化退火热处理才能继续加工。
《球化处理工艺》课件

合作与交流
强调了加强国际合作与 交流,共同推动球化处 理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的重要性。
THANKS
[ 感谢观看 ]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总结词
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 能耗、减少人工干预,进一步优化球化处理工艺。
详细描述
随着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 业开始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球化处理工艺中。通过自动 化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 效率;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 控和预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降低能耗和减 少人工干预。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优化球化 处理工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球化处理工艺的应用范围
球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于铸铁 制品的生产,如机床、汽车、 拖拉机等机械制造业中。
由于球化处理工艺可以提高铸 铁制品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 因此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提 高产品质量。
此外,球化处理工艺还可以应 用于其他金属材料的处理,如 钢、铝合金等。
CHAPTER 02
球化处理工艺流程
预处理
去除杂质
在球化处理前,需要对原材料进 行严格筛选,去除其中的杂质和 有害元素,以确保球化处理的质 量和效果。
破碎与筛分
对于大块的原材料,需要进行破 碎和筛分,使其达到合适的粒度 和分布,以便于后续的球化处理 。
球化剂的选择与配置
根据原材料性质选择合适的球化剂
不同的原材料需要不同的球化剂,选择合适的球化剂是保证球化处理效果的关 键。
CHAPTER 06
案例分析
某公司球化处理工艺的应用实例
案例概述
工艺流程
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球化处理工艺 ,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GC r15 钢球化退火工艺设计介绍

GC r15 钢球化退火工艺设计介绍引言GCr15 轴承钢按正常的工艺规范进行锻造后, 得到的是细片状珠光体组织(索氏体) , 硬度较高, 达255~340 HBS, 难以进行切削加工, 故需要进行一次球化退火, 以降低硬度, 同时也为淬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因为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 只有当轴承零件的原始组织为细球状珠光体时, 经过淬火加低温回火后, 才能获得隐晶回火马氏体及在其上分布着细小碳化物颗粒的组织, 这种金相组织才使得轴承零件具有高强度和韧性. 在工业生产中, 常用的球化退火工艺包括一次球化退火工艺、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和周期球化退火等工艺. 某厂使用等温球化退火工艺来对轴承零件进行球化处理, 但遇到工艺周期长、耗能多、效率低等问题, 球化质量也不稳定, 直接影响到工件的淬火开裂倾向. 为此本文对GCr15 钢制轴承零件的球化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 结合宁波市神光电炉有限公司对中频电炉的改造, 得出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球化退火工艺.1球化退火工艺试验1. 1试验材料及检测设备GCr15 钢制轴承套圈, 内圈壁厚7 mm , 外径400mm; 外圈壁厚7mm , 外径500mm. 试验样品按正常工艺锻造后, 随机取出, 编号为18# (外圈) , 22# (外圈) , 23# (内圈) , 24# (外圈) 样品为等温球化处理的成品.检测设备为箱式电阻炉, 型号SX24210, 炉膛尺寸300 mm ×200 mm ×120 mm; 用毫伏计控温, 型号KSW 24D211; 用MM 6 型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组织, 在布氏硬度试验机上测定HBS值, 作为工件球化效果的定量指标.1. 2工艺试验1. 2. 1原用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宁波市神光电炉有限公司制定的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如图所示. 这一工艺曲线严格遵循了退火工艺的三要素, 即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GCr15 钢的退火加热范围为780~810 ℃, 因而该厂采用790 ℃. 冷却速度控制在15~20℃öh 范围内, 整个工艺过程需要17h. 该厂根据这一工艺路线对轴承零件进行球化处理, 要求硬度为179~207 HBS, 球化组织级别为2~4 级.1. 2. 2周期球化退火工艺的选用周期球化退火的工艺曲线如图2 所示. 将钢加热至略高于A c1的温度, 保温一定时间后, 随炉冷至略低于A r1的温度等温处理. 如此反复加热和冷却, 最后冷至室温, 每一阶段的保温时间为1 h, 目的是增加球化的核心, 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球化组织. 这种工艺特别适用于难以球化的钢种.1. 2. 3工艺参数的制定文献指出, GCr15钢的A c1是一个温度区间为735~765 ℃, 加热温度超过A c1时, 珠光体开始向奥氏体转变, 温度越高, 奥氏体化后钢的组织越趋于均匀, 未溶的碳化物越少, 这对珠光体的球化是不利的. 文献研究了40 Cr 钢的奥氏体化条件与等温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临界区对钢加热, 一旦加热温度升高, 则钢的淬火硬度明显增高, 这说明发生了奥氏体的富碳过程, 即碳化物溶解过多, 这样会导致球化困难. 同时还指出, 在高的温度奥氏体化下, 若保温时间延长, 同样会使球化困难, 而且影响十分明显. 这样看来, 退火加热温度是一个关键, 为此根据GCr15 钢的A c1, 在试验时将循环曲线的加热温度制定为770 ℃.文献研究了等温温度即珠光体转变温度对球化过程的影响规律, 发现若将等温温度降低, 即使在奥氏体中有大量的未溶碳化物, 也将导致大量的片状珠光体形成. 因而让珠光体在比较高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对球化组织的形成也是很重要的. 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对比试验, 将轴承钢在770 ℃加热2h 后在不同的温度下等温2 h, 然后以30 ℃öh 冷却至650 ℃下再空冷的试验(见表1) , 从试验结果可看出, 在720 ℃等温是合理的.还可以这样来解释720 ℃等温的合理性, 因为冷却速度会影响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温度范围,冷速越慢, 转变温度越高, 而在周期球化退火工艺中, 工件从770 ℃进入到720 ℃后, 冷速不会很快, 因此在720 ℃等温是合理的.文献对球化退火过程中冷却速度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 特别是在转变终了温度上作了很好的说明.文献中指出, 在转变终了温度后的冷却速度对工件的硬度没有影响, 因此转变后的冷速应该较快.本试验在制定冷却速度时, 考虑到不致于给工件产生热应力, 将冷速定为30 ℃。
铸造合金熔炼之球化处理工艺介绍

提高产品质量:球化处理工艺可以提高产品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减少环境污染:球化处理工艺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和废水排放,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04
谢谢
02
温度控制:控制熔融金属的温度,使球化剂充分反应
03
球化处理时间:控制球化处理的时间,使球状组织充分形成
04
球化处理后处理:球化处理后进行脱氧、脱硫等处理,提高金属性能
05
球化处理工艺流程
原材料准备
准备铸造合金材料,如铁、碳、硅等
准备球化剂,如镁、稀土等
准备孕育剂,如硅铁、硅钙等
准备脱氧剂,如铝、钛等
04
球化处理可以改善金属的加工性能,提高生产效率。
球化处理的目的
改善合金的组织结构,提高其力学性能
01
降低合金的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延展性
02
改善合金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03
提高合金的加工性能,便于加工成型
04
球化处理的方法
球化剂加入:将球化剂加入熔融金属中,使金属形成球状组织
01
搅拌:通过搅拌使球化剂均匀分布,形成球状组织
02
03
04
球化温度的控制
球化温度是球化处理工艺的关键因素之一
球化温度过高会导致球化不良,影响合金性能
球化温度过低会导致球化不完全,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
球化温度需要根据合金的成分和生产工艺进行精确控制,以保证合金的性能和品质
01
02
03
04
球化时间的控制
01
球化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球化效果
02
球化时间过短,球化效果不佳,影响产品质量
浇铸:将熔融的铁合金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
球化处理工艺

加盖铁液包示意图
盖包法球化处理时,球化合金的加入与冲入法 相同,然后将包盖安放在铁液包上,并使其周边封好. 出铁时,将铁液以较大液流注入包盖浇口盆内(保证 铁液在盆内的高度在5~15mm),铁液会通过包盖一 侧的注孔(注孔不得直接对准合金堆放处)流入包 内.这样可使外界的气体与包内完全隔离,减少镁的 氧化烧损,提高镁的吸收率(一般在60℅~65℅以上), 改善劳动环境.球化反应结束后,去除包盖.
球墨铸铁的一关键环节
———球化处理工艺
继此, 转包法、盖包法和包芯喂线法在我国 先后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现在我就生产中常 见的球化处理方法作个简要介绍:
(一)压力加镁法 (二)冲入法 (三)转包法 (四)盖包法 (五)包芯线喂线法
(一)压力加镁法
压力加镁法是五十外代就已经开始釆用的 一种球化处理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当物体周 围介质的压力增加时,该物质的沸腾温度相应 提高,例如,当铁液表面的压力达到0.9MPa时, 镁的沸腾温度提高到1400℃左右,若使球化处 理温度略高于该温度,则镁在铁液中刚刚气化, 产生一定的翻腾,有利于镁的吸收,同时减少了 气化烧损,因而可以有效提高镁的吸收率.
冲入法球化处理前,就将球化处理包预热到暗红色, 预热的目的是减少铁液热量损失.并且防止覆盖剂下 桩实较紧的合金粘结在包底.球化处理时,将球化合 金堆放在预热的包底,上面覆盖硅铁合金,稍加紧实, 然后再覆盖无锈铁屑,苏打等覆盖剂,铁液过高时,可 盖铁板.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处理方式和设备简单,容易操 作,在生产中有较大的灵活性,一般可使用含镁量较 低(<10℅)的各种合金球化剂.但是该工艺在球化处 理过程中镁光,烟尘非常大,劳动环境差,镁的吸收率 不太高,球化剂消耗量大,球化效果及球铁性能不太 稳定.目前应该改进冲入法或换用其它球化处理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化处理工艺
1.熔炼设备选择
1.1熔炼设备的选用首先是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遵循高效、低耗的原则。
感应电炉的优点是:加热速度快,炉子的热效率较高,氧化烧损较轻,吸收气体较少。
因此,用中频电炉熔炼,可避免增硫、磷问题,使铁水中P不大于0.07%、S不大于0.05%。
1.2 球化包的确定
为了提高球化剂的吸收率,增加球化效果,球化处理包应比一般铁液包深。
球化包的高度与直径之比确定为2:1。
2 原材料选择
2.1 炉料选择
球铁球化剂的加入效果条件是:高碳、低硅、大孕育量。
为了稳定化学成分和有效地控制促进白口化元素和反球化元素,保证熔炼铁水的质量,选用张钢Z14生铁,其化学成分:C>3.3%,Si
1.25%~1.60%,P≤0.06%,S≤0.04%。
2.2 球化剂的选择
球化剂的选用应根据熔炼设备的不同,即出铁温度及铁液的纯净度(如含硫量、氧化程度等)而定。
我国最常用的是稀土镁硅铁球化剂,采用这种球化剂处理时,由于合金中含硅量较高,可显著降低镁处理时反应的剧烈程度。
同时也能因增硅而有些孕育作用。
电炉生产时,因温度相对较高,所用球化剂的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球化剂FeSiMg8Re7化学成分
电炉项目球化剂成分/%
出铁温度/℃S Mg Re Si
1420~1480 ≤0.047.0~9.0 6.0~8.0 ≤44.0
3 炉前控制
3.1 化学成分选择
球铁原铁液应高碳、低硅、低硫、低磷。
控制好硫的含量,是生产球铁的一个重要条件。
几种牌号的球铁的化学成分见表2。
3.2 球化和孕育处理
球化剂加入量应根据铁液成分、铸件壁厚、球化剂成分和球化处理过程的吸收率等因素分析比较确定。
一般为1.6%~2.0%,若球化剂放置时间较长,则应适量多加。
球化反应控制的关键是镁的吸收率,温度高,反应激烈,时间短,镁烧损多,球化效果差;温度低,反应平稳,时间长,镁吸收率
表2 球铁化学成分%
牌号 C Si Mn S P
QT400~18
球化前3.6~4.1 0.9~1.2 ≤0.4≤0.05≤0.07
球化后 3.5~4.0 2.6~3.2 ≤0.02
QT450~10
球化前3.6~4.1 0.9~1.2 ≤0.4≤0.05≤0.07
球化后3.5~3.9 2.5~3.0 ≤0.02
QT600~3
球化前3.6~3.9 0.9~1.2 0.6~0.8 ≤0.05≤0.07
球化后3.5~3.8 2.2~2.6 ≤0.02
QT700~2
球化前3.6~3.9 0.9~1.2 0.6~0.8 ≤0.05≤0.07
球化后 3.5~3.8 2.1~2.5 ≤0.02
温度高,球化效果好。
因此,一般在保证足够浇注温度的前提下,宜尽可能降低球化处理温度,控制在1420~1450℃。
球化剂要砸成小块,粒度一般在5~25mm,加在包底,再在上面加硅铁和铁屑。
孕育处理是球墨铸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促进石墨化,防止自由渗碳体和白口出现,而且有助于球化,并使石墨变得更细小,更圆整,分布均匀,从而提高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
孕育剂一般多采用FeSi75,其加入量根据对铸件的力学性能要求,一般为0.8%~1.0%。
孕育剂的粒度根据铁液量多少,一般砸成5~25mm的小块。
孕育剂应保持干净、干燥。
球化剂和孕育剂要在出铁前加入包中,在连续生产时,刚出完前一炉铁后,包很热,过早加入会使其粘结在包底而削弱球化和孕育效果。
为了延迟球化反应时间,增强球化和孕育效果,要在球化剂和孕育剂的上面覆盖一层铁屑。
球化处理的方法较多,一般多采用操作简便的冲入法处理球铁。
3.3 球化效果炉前检验
炉前检验孕育、球化效果好坏,一般采用三角试样。
浇注三角试样,冷至暗红色,淬水冷却,砸断后观察断口。
断口银白色,尖端白口,中心有疏松,两侧凹缩,同时砸断时有电石气味,敲击声和钢相似,则球化良好,否则球化不良。
3.4 浇注
由于球铁液容易出现球化衰退,因此,铁液球化处理后要尽快浇注,一般在处理后15min内浇注完毕,不会有球化衰退问题。